隶书进化史:隶书与碑的结合(下)

导语:昨天的隶书进化史说到,魏晋以后,隶书在《熹平石经》这样标准化样本的影响下,已经走上了点划拘谨刻板,波磔挑法千篇一律的道路。

隶书,自先秦至当代,在中国书法发展过程中,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由于其规矩有则,法度易掌握,操作简易,实用美观,深受各代人的喜爱。

但由于时风的影响,各代隶书的命运则是不同的。从书法发展史来看,隶书有两个高峰,一是上文的汉代,二是本次要说的清代。

《纪泰山铭》

01隶书衰落的魏晋唐宋元明

魏晋时期是“今文字”书体演变完善的重要历史阶段。这时期正书逐步完善,趋于定型,越来越成为应用文字的主流,并使书法成为一门自觉和艺术。面临日趋成熟的草书、行书、正书,隶书则显得规矩严谨,在表达情趣方面逊于上述书体。

唐代则是隶书发展的谷地,如果从书法发展史来看,方笔的出现是一种进步,其打破了圆笔一统天下的局面,出现了撇,捺,折等笔画,是楷书的基础 ,后世的行、草书都是从隶书蜕化出来的。但若一味地强调单一的用笔,就可能走向反面。隶书是楷书的基础,但唐人却用楷法写隶书,失去了古味,徒具其形。因而隶书在唐代难以取得较大成果。

两宋书家也大多不问津篆隶,除北宋初期的徐铉兄弟和郭忠恕及金人党怀英外,以篆隶称世者鲜见。其实就两宋史实而言,收藏金石古玩,集录金石铭文,甚而集古印成谱,早就十分风行。但宋代书法崇尚意趣,以苏、黄、米为代表,其追求意趣又主要阐发于可以任性恣情的行草,所以除米芾因好古而偶有涉及篆、隶外,少有大书家专攻此道。其中原因也是篆、隶二体在当时人的眼中十分严肃、高古,而不能随意的缘故。所以宋代的金石收藏及好古之风,并没有成为篆、隶书法发展的重要渠道。

时至元代,篆、隶书法蔚然成风,所取得的成就也不低于其他书体,在“托古改制”、全面回归的古典主义书法潮流中占有相当突出的位置。元代的篆隶不同于秦汉的篆隶,其主要特征是能够将篆隶书创作纳入到文人书法创作的轨道上来,而非仅限于金石碑版。从而使元代成为自秦汉篆隶书法衰微以后重新复苏的的第一个高潮,并开启了明清文人篆隶书法的源头。但点划和结体过于光挺平直,缺少变化,非常刻版。

明代隶书发展式微,仅可视作元代和清代两座隶书高峰的之间的过渡桥梁。虽如此,明代隶书在隶书师法观念的转变和传承中发挥的作用仍不可忽视。明初沿袭元代赵孟、吾丘衍复兴隶书的风气,师古法、师名家隶书碑刻、学习“折刀头” 笔法。明中期在文徵明的提倡与实践之下,隶书延续明初的师古风气,宗法汉魏名家,引领了吴门书派的隶书师法风气。明末,隶书师法名家的同时,出现了师法非名家隶书的滥觞。书法家品评隶书的标准也不再局限于是否为名家,而单纯地从隶书碑刻本身出发,“不衫不履”成为晚明重要的隶书审美观。

《赵孟隶书千字文》

02枯木逢春的清代隶书

明末清初,由于金石考据之风日盛,加之出土金石碑铭渐多,在书法界形成了碑学的革新浪潮。由于碑学的崛起,因而篆隶日益为世人所重,书法纷学汉碑,出现了一批精擅隶书的高手。正因为有了这样的契机,促成了隶书在清一代的枯木逢春,使清代隶书成就超越唐、宋,成为继汉隶后的又一高峰。

清代隶书上承金文篆书,取法汉人,旁涉北碑,创造了一代新风,也涌现了一批大家,如金农、邓石如、何绍基、桂馥、赵之谦等。

郑板桥

综合草隶篆楷四体,再加入兰竹笔意,写来大小不一,歪斜不整,自称“六分半书”,他以黄山谷笔致增强作画的气势,以“乱石铺街、浪里插篙”形容其书法的变化与立论的依据。

金农

“扬州八怪”中最有成就的一位,特别是他的行书和隶书均有着高妙而独到的审美价值。这是其大胆创新、自辟蹊径的标志。金农的行书从其早期开始就不入常格,而以碑法与自家的“漆书”法写成的行草书,用笔率真,随心所欲,点画浪藉而又笔墨醇厚,粗头烂服之间,透出苍逸稚拙之趣,令人叹服。

赵之谦

清代杰出的书画篆刻家。他的篆刻取法秦汉金石文字,取精用宏,形成自己的风格,人称“赵派” 。他在书法方面的造诣是多方面的,可使真、草、隶、篆的笔法融为一体,相互补充,相映成趣。赵之谦曾说过:“独立者贵,天地极大,多人说总尽,独立难索难求”。他一生在诗、书、画、意上进行了不懈的努力,终于成为一代大师。

伊秉绶

伊秉绶的隶书高古博大,字愈大愈壮,如正人君子,气象伟岸。古拙中蕴灵秀,老辣中含韵致。

邓石如

邓石如为清代碑学书家巨擘,其隶书水平极高,他长期浸淫汉碑的实践中获益甚多,能以篆意写隶,又佐以魏碑的气力,其体势值由雅驯而趋开张,笔意由温润而趋劲豪,气格宏阔而无纵横习气。风格大气磅礴,遒劲飒爽,自然独树一帜。

何绍基

独创“回腕法”,战掣裏毫,朴拙生动、奇崛有力,在凝厚古拙中见沉雄苍劲。其隶书线条形如“肉皮卷”状,沉雄峻拔,屈铁枯藤,这也与他的“回腕法”执笔有很大关系。

《石台孝经》

结语:

清初帖学垄断,书风单一。由于历史性的文化积习的压力,使书法在以法致道的漫漫长途中艰难地跋涉著。最为明显的是,帖的巧美导致了“馆阁体”对清初书法的侵蚀,从而形成了颓弱的格调低下的局面。

清初和这—局面分庭抗礼的关键书体,就是隶书。 清隶不仅为碑学在清代的发展开了头, 而且清隶始终伴随著有清三百年书法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著。

——END

(0)

相关推荐

  • 王树山隶书 中华盛世楹联16幅

    隶书也叫"隶字"."古书".是在篆书基础上,为适应书写便捷的需要产生的书体.隶书对小篆加以简化,把小篆匀圆的线条变成平直方正的笔画,隶书分"秦隶&qu ...

  • 晚清何绍基的的颤笔风貌

    何绍基从18岁开始致力于科举考试,直到37岁时才中榜湖南解元,本来殿试有希望夺魁,但最终因"语疵"降为二甲第八名.在京十年,尽管政绩不凡,但何绍基始终未得道光皇帝的提拔和重用. 到 ...

  • 隶书《孔羡碑》下

    隶书《孔羡碑》下

  • 隶书进化史:隶书与碑的结合(上)

    导语:从篆书到隶书的转变史称,隶变!这个过程是汉字发展史上,最重要的,最显著的一个变化,彻底改变了汉字的面目! 秦亡汉兴,在秦代作为钦定正规字体的小篆,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很快下降.虽然汉承秦制,篆 ...

  • 三国隶书《王基断碑》:上托隶源,下开魏齐

    <王基断碑>全称<东武侯王基碑>,三国魏隶书碑刻,魏元帝景元二年(261)四月立于洛阳.洛阳关林碑林藏. 这份来自三国的隶书不简单,她结法严整,用笔斩截,由云龙<定庵题跋 ...

  • 三国时期隶书《王基断碑》

    相传出土时尚有未刻完之朱书文字,"惜无人辩识,付之镌工,遽磨拭以没".(见<授堂金石跋>).据杜跋云:上方未刻者前三行每行一字,徐行每行二字:下方则每行各缺五字.无立碑 ...

  • 唐代隶书《义福禅师碑》

    很多人应该猜到了是<肥致碑>,对于评价,只想说此碑不俗.我们重点先看特色的撇捺,有别于孔庙三碑的大撇重捺,波画的提按过渡不甚明显,于方直中寓圆巧,笔画粗细相间,生动自然. 注意上图,两个& ...

  • 隶书《肥致碑》拙态谨然神趣生

    <肥致碑>全称<河南梁东安乐肥君致碑>考古发掘简报指出,该碑通篇充满了道教色彩,反映了道教在东汉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是研究历史和道教的珍贵资料. 其中记载道:--常隐居养志.君 ...

  • 唐代隶书《唐御史台精舍碑》,笔画丰腴!

    <唐御史台精舍碑> 在书法发展史上,唐代是晋代以后的又一高峰,唐前期的几位皇帝皆好书法,唐太宗好行书,推崇王羲之,武则天以草书写碑.唐玄宗李隆基好隶书,他写的<石台孝敬碑>&l ...

  • 【佳作】唐代隶书 《唐御史台精舍碑》,笔画丰腴!

    <唐御史台精舍碑> 在书法发展史上,唐代是晋代以后的又一高峰,唐前期的几位皇帝皆好书法,唐太宗好行书,推崇王羲之,武则天以草书写碑.唐玄宗李隆基好隶书,他写的<石台孝敬碑>&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