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自律看作“技能”而不是特质,你就更容易培养出一个自律的孩子

本章是《如何培养一个自律的孩子》的第25章。孩子的优秀程度,基本等同于孩子的自律能力。
在很多人眼里,自律是一项类似于内向或外向的先天特质,而不是一个技能。因此人们在谈到自律时,会常常这样形容自己“我自律能力不行”、“我很自律”。但自律真的是一种特质吗?
在长期研究自律以后,我发现把自律看成一种特质是非常错误的一种理念,不利于我们培养孩子的自律。
今天我将带大家更加深刻地认识自律。相信看完本章,你对自律会有更加全新的认识,也更容易培养出一个自律的孩子。

自律更多的是一项技能,而不是特质

首先,我们要更新一下观念,自律虽然受先天特质的影响,在一些情况下会表现出一定的稳定性,但自律尤其说是一种特质,到更像是一项技能,是完全可以通过后天的训练来掌握的。
自律确实是受先天影响,有一定的特质属性。
在我们之前的专栏文章中介绍了,自律跟人的自控力有很大关系,而自控力是理智脑对抗情绪脑的结果,是通过理智压抑人们追逐快乐逃避痛苦的本能的结果。人的大脑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因此理智脑和情绪脑的对抗结果也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这也就意味着人的自律具有一定的特质属性,在不同的情景下会有相对的稳定性表现。
比如说,假如一个人自律能力很强的话,那相对于一般人来说,他无论是在工作还是在学习上,各个方面都会有较强的自律表现,超过一般人。同样的,如果一个人更容易受情绪控制,那么在各个方面也会有较弱的自律表现。
但我们并不能因此就说自律是一种特质,因为大量事实表明,自律完全是可以通过后天学习来习得的。
比如说两个人都想减肥,一个人采取的方法是每天称一下体重,然后决定自己锻炼或者节食来达到自己的减肥目的。而另一个人采取的方法则是每天记录自己所吃食物的数量、种类以及运动量,以此达到自己的减肥目的。
那你觉得最终哪个人更有可能会减肥成功?
毫无疑问,应该是第二个人,因为第二个人更关注过程,采取了更加科学的方法。但你能因此说第二个人比第一个人拥有更强的自律特质吗?不能吧?事实上,很可能第一个人的自律特质更强,只不过他采取的方法有问题,所以最终导致了自律失败。而方法是怎么得来的?是不是可以通过学习获得?
再给大家举一个非常著名的例子,就是在教育心理学上有很大影响的棉花糖实验。
棉花糖实验相信很多父母都听过,就是把一些孩子分别关在一个房间里,然后在他们面前放几颗棉花糖,看看谁更能控制住自己不吃。这其实就是考验了孩子的自律能力。
实验后发现,那些能控制住自己不吃的,往往是采用了一些特别的技巧,比如说转移自己注意力,或者是把棉花糖想象成别的东西。而那些没有控制住自己的孩子,往往就是盯着棉花糖,总想着棉花糖有多好吃,因此抵抗不住棉花糖的诱惑。
显然,采用的方法影响了孩子们的最终自律表现。后来实验也证明了这一点,教给孩子控制欲望的方法后,孩子普遍有了更好的自律表现。
看完这两个例子,你觉得自律更像特质还是更像一个技能呢?
事实上,我们也应该把自律看做一项技能,而不是一项特质。
特质是稳定的,更多是受先天影响,后天是难以改变的。因此如果我们一旦认为自律是一项特质,那也就意味着自律更多受先天因素影响,我们后天的教育是很难起到效果的,因此我们一旦产生自己自律能力差的认知,那我们就很难做到自律了。但是如果我们把自律看做一项技能,那么我们就变成了一个成长性思维,用更加开放的态度看待自律。即使孩子自律表现不行,我们也会觉得孩子只是自律技能训练得不够,掌握程度不行,继续对孩子加以训练,而不会对孩子彻底丧失信心。
那既然把自律当做是一项技能,这项技能应该如何训练,有什么诀窍吗?
答案当然是有了,其实你翻看下我们之前的专栏,你就会发现,如何训练、诀窍是什么,我们都已经做过详细介绍了。

如何训练自律技能

自律作为一项技能,是有操作技巧的。只要我们熟练掌握这个的技巧,就可以应用于生活、工作、学习等各个场景,大大提高自律成功率,当然也同样适用于我们让孩子表现的自律。
那具体技巧是什么呢?如果你已经购买了我们这个专栏,那你回想或者再翻看下之前的专栏内容你就明白了,其实我们已经介绍了很多自律技巧了。
我们把自律的过程分为了3个阶段:觉察——心理斗争——反应。任何自律的过程都包含这3个过程,这也就意味着,提高任何一个阶段的成功率都有利于最终的自律。
而我们针对每一个阶段都介绍了很多方法和技巧,比如觉察阶段,我们介绍了3种方法(借助环境、利用闹钟和行为叠加),只要父母合理运用,就可以大大提高孩子的觉察的成功率,进而保证孩子的自律成功率。这不正是实现自律的技巧吗?
如果大家能把我们之前专栏介绍的所有方法都能做到理解并熟练运用,那么在教育孩子过程中就可以设计合理的教育方法,你就可以让孩子变得更自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