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州有一种叫做拜盒的东西里面装满的都是幸福、和谐、美满!

如果说潘多拉魔盒里面装的是欲望、贪婪和罪恶,那么鄂州就有一种盒子正好与它恰恰相反,里面装满的都是幸福、和谐、美满,这种盒子的名字叫做——拜盒,也叫拜帖盒,或喜礼盒。

拜盒的样子一般呈长方形,高为4.5厘米,长为28.3厘米,宽为15.3厘米。制作材料一般是用百子叶树,或者红木等寓意比较吉祥喜庆木材,当然有富贵人家也会用花梨木制作,然后漆朱红油漆,正面并画上代表幸福美满的喜鹊登梅图、鸳鸯戏水图,或者龙凤呈祥图等典型的中国式喜庆图案。

拜盒并不是近现代物品,据记载早在战国时期,类似于这样的拜盒就已经存在了。不过当时并不是为了婚嫁使用,而是诸侯王为了拉近与朝廷当权者的关系,经常地联络感情在所难免,于是开始出现了最早的名片——“谒”。所谓“谒”就是拜访者把名字和其他介绍文字写在竹片或木片上。进入东汉末期,“谒”又被改称为“剌”。古人见客前呈送的身份名帖、古称投剌。唐宋时期,出现了“门状”。到了明代,则出现了“名帖”。直至清代晚期才正式有“名片”称呼。在目前的拍卖市场上,可以看到“名帖”、“名刺”等称呼,其实它们指的都是名片。

最开始的用来呈递名片的拜盒是黑色的。后来春秋时鲁文公于婚后偕妻入齐,因使用一个红色拜盒,至此以后拜盒就成了结婚专用物件。

因为,过去娶媳妇,嫁闺女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男女双方在结婚之前根本就没有见过面,于是拜盒就专门用来传庚换帖,八字合婚的。媒人穿针引线,当月下老儿,征得双方父母同意,就要用拜盒,要来女方生辰八字,男方父母再放上男方的生辰八字,找算命先生合婚去了。吉,则用拜盒盛上贵重的礼金去下谏去了,这算求婚了。不合,也会盛上些许钱财加上女方的八字一并送还女家,就算拜拜啦。

拜盒是成双成对的。

娶亲的前一天,新郎家早早地就忙碌起来了。新郎的家人在拜帖盒中铺上一层大红纸,而后依次放有:胸花、头花,新娘子佩带以示身份;黑茶镜,是怕遇到邪气,用以辟邪;五色线,是给新娘子绞脸(也称开脸)用的;一对被红纸染过的熟鸡蛋,是用来在新娘子的脸上滚的,想让新娘子更漂亮;挂红、挂花钱,是给为新娘戴花和给大门上挂红只的人的钱;伴姐姐钱,是给伴娘的;绞脸钱,是给为新娘开脸人的酬金;提盆盆钱,是新娘子到了婆家,晚上睡觉前,给小姑子提尿盆的酬金;奶抱赠,是男方对女方母亲奶养姑娘的馈赠,家中如有奶奶,还得给奶奶馈赠襁抱钱;最后,还要放上总犒(总靠)钱,意思是犒劳总管和礼房先生的,如有不周之处,请他们多多包含,给以帮助周全之用。另外,新郎家还得准备一束柏树枝,一面贴上大红喜字,一面贴有九石榴一佛手的大红剪纸,寓意为永久地实实在在地把“福”“喜”留住啊!还要放一些糖果。

新娘子家的拜帖盒中也要铺红纸的,依次摆放有:铜铁各一块,即父母希望女儿结婚后的基业做到铜绑铁底;谷根,老辈人都说谷子有探海之根,寓意女儿成家后在婆家要深深地扎根的;豇豆,日子过的比人强;蜂蜜,一酒盅中放点蜂蜜,再用一酒盅扣好,用红纸条搭成十字封好,还要放一束艾草,以表示恩恩爱爱、甜甜蜜蜜;筷子、葱、辣椒、长寿面、盐,在睡觉前,让小两口喝和气拌汤,做到和和美美,有滋有味,有缘份,伉俪百年;枣儿、核桃以示早生儿子;最后把《妆奁礼单》(即衣单)放在上面,内容有“完璧归赵”和“锦上添花”两部分,“完璧归赵”意为男方给的嫁妆,“锦上添花”意为女方的陪送的嫁妆。都要一一登记造册。

我小的时候在奶奶房间见过一对布满包浆的红色喜鹊登梅图案的拜盒,也是我们十里八乡中唯一有年月有故事的物件,每遇婚庆,乡邻就会带着用红手帕包好的喜糖来找奶奶请拜盒,拿来盛礼金和婚事男女生辰八字。

每每这个时候,奶奶就会把手帕里糖拿出来分给我们几个孙子吃,红色手帕它就会自己留着。久而久之,奶奶的柜子里就会积攒很多各种图案的红色手帕,有蝴蝶的、鸳鸯的、喜鹊的、凤凰的、鲤鱼的……

记得我曾经还问过奶奶这些图案代表什么意思?当时,奶奶慈爱的抚摸着我的额头回答道:“它们代表幸福美满和谐!”

还说:“凡是经过拜盒见证过的两口子的婚姻都会百年好合!”

可惜,等到我结婚的时候,奶奶这个拜盒已经不知所踪了。但是,传统的父亲却仍然神通广大的不知从哪里又借了一个仅仅只有朱红颜色油漆的拜盒,尽管这个拜盒比奶奶手里的那个拜盒逊色了不少,可大人们对我们婚姻的祝福是一点也不逊色。

拜帖盒虽小,可盒内乾坤大,它的妙用,省去了迎亲人和送亲人的不少麻烦,一看便明了。俗话说的好,十里乡俗不一般,风俗不同,盒中的内容也就各有差异。

然而,随着物欲横流的社会发展,这些仪式感十足的传统习俗已大都被遗忘了,以至于很多地方连拜盒是什么东西都没人知道。于是乎,奶奶那句'没有经过拜盒见证过的婚姻是不圆满的’话便应验了,从而导致很多地方离婚率居高不下。

嘿!嘿!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