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说《论语》:里仁篇(十七)
一原文里仁第四4.17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试解】孔老师说:“圣人、贤者都是通过修养自身而来的,最好的修炼方法就是把一切人都当成自己的师法的对象,不管贤与不贤、善与不善,都要'求诸身、察诸己’。看到别人的言行,就反过来看看自己。如果见到贤人,自己应该想办法向贤人学习,以求提高自身修养,努力步人贤人的行列。遇见不贤即道德修养不够的人,自己应该好好反省自己,省察自身,看看自己有没有这样的缺点,有则赶快加以改正,借以完善自己的修养。通过不断自我提升,终将会达到贤者的境界。”二释字贤《说文》:贤:多才也。从贝臤声。胡田切。《正字通》:贤:德行才能过人者曰贤。汉字“贤”,古文臤,臣为顺从的眼睛,又为能干的手。臤本义坚实、多能。《说文》:能兽坚中,故称贤能,后加贝,指有眼色、善理财、有能力的人。引申指有德行,多才能的人。古人称男子多能出众为“贤”,称女子心灵手巧为“惠”。齐《说文》:齊:禾麦吐穗上平也。象形。凡亝之属皆从亝。徂兮切。徐锴曰:“生而齐者莫若禾麦。二,地也。两傍在低处也。”。《广韵》:齐:整也,中也,庄也,好也,疾也,等也。汉字“齐”象形,本义是禾麦吐穗时穗子上端处于平整。二,象地有高低,禾麦亦随地之高低而为高低。似不齐而实齐。
三素说前一章老师教导弟子学无止境,只有通过持续不断修炼方能到达止善至美的境界。对学有所成的弟子,老师教导其需要继续超越仁和义分离的面向,继续修行,以完善“仁之为人”的人生境界。对立志于仁德大道,其尚未摆脱利益追求困扰的弟子,老师教导其需从时宜的角度审察所追求的利益,从而逐步修养自己,让其变成君子。本章承接前章继续教导弟子如何学习他人,启悟自己,成就自己。老师说:“圣人、贤者都是通过修养自身而来的,最好的修炼方法就是把一切人都当成自己的师法的对象,不管贤与不贤、善与不善,都要'求诸身、察诸己’。看到别人的言行,就反过来看看自己。如果见到贤人,自己应该想办法向贤人学习,以求提高自身修养,努力步人贤人的行列。遇见不贤即道德修养不够的人,自己应该好好反省自己,省察自身,看看自己有没有这样的缺点,有则赶快加以改正,借以完善自己的修养。通过不断自我提升,终将会达到贤者的境界。”本章老师通过与他人道德修为的比照,教导弟子当以贤者和不贤者为镜,反省检讨自身,知己之不足,改正之完善,从而提升自己,决不能光是羡慕贤人,而自己不努力修身,或者轻视不贤的人,自己却和别人比己之优,己之长,不从中反省,从而让自身在麻木中坠落。本章和《老子》的“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所表达的意思是一致的。本章需要辨析的是“义、利”是两个不同的面向。许多人往往认为义与利不相容,君子与小人不相容,其实义与利是一体的两面。君子与小人同样是相辅相成的。小人是尚未觉醒没有体悟真心的人,但是现在没有体悟到真心,并不代表以后不能,当小人开始觉醒,体悟到自己的真心之后,小人就会成为君子。当君子迷失真心的时候,暂时坠落到了小人,如果不能够及时觉悟回转,君子就就变成了小人。因而先贤圣人教导“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以提醒君子当须时刻警醒自己。利益有应当得的,也有不应本章需要注意的孔子的修行次第:“庸人、士、君子、贤人、圣人”。《孔子家语·五仪解》中孔子对此进行了界定:“所谓庸人者,口不能道善言,心不知邑邑,不知选贤人善士托其身焉以为己忧,勤行不知所务,止交不知所定,日选择于物,不知所贵,从物如流,不知所归,五凿为正,心从而坏,如此则可谓庸人矣。”“所谓士者,虽不能尽道术,必有率也;虽不能遍美善,必有处也。是故知不务多,务审其所知;言不务多,务审其所谓;行不务多,务审其所由,故知既已知之矣,言既已谓之矣,行既已由之矣,则若性命肌肤之不可易也。故富贵不足以益也,卑贱不足以损也,如此则可谓士矣。”“所谓君子者,言忠信而心不德。仁义在身而色不伐,思虑明通而辞不争,故犹然如将可及者,君子也。”“所谓贤人者,行中规绳而不伤于本,言足法于天下而不伤于身,富有天下而无怨财,布施天下而不病贫,如此则可谓贤人矣。”“所谓大圣者,知通乎大道,应变而不穷,辨乎万物之情性者也。大道者,所以变化遂成万物也;情性者,所以理然不、取舍也。是故其事大辨乎天地,明察乎日月,总要万物于风雨,缪缪肫肫,其事不可循,若天之嗣,其事不可识,百姓浅然不识其邻,若此则可谓大圣矣。”本章需要辨析的是孔子教导的逻辑前提:本章及前面几章可以清晰地看到孔子所表达的逻辑前提,即君子、贤者是可以通过自身的修炼而来的,修炼学习一方面是通过对贤者学习,追随贤者的人生之道,反省自身,检讨改进。另一方面通过不贤者的镜鉴,警醒自身,提升超越。章学诚将此总结概括为:“学于圣人,斯为贤人;学于贤人,斯为君子;学于众人,斯为圣人。”圣人的至善至美是通过众人的学习和借鉴中获得的。查阅《素说<论语>》请在公众号中 回复”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