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让政敌滚得远远,只需要一顿饭
会谈在亲切愉快的气氛中开始。国君魏武侯在上,名将 吴起 在下。
魏武侯示好,提议要把公主嫁给吴起;吴起婉拒,说自己配不上。会谈在友好祥和的气氛中结束。
之后吴起迅速不告而别、离魏奔楚。两个人都未必知道:一切尽为他人算计。
01
在魏武侯看来,吴起经不起考验,一试就试出了本心。
吴起的名声本来不好,比如杀妻求将。魏武侯的父亲 魏文侯 虽然为富国强兵求贤若渴,起用他之前也曾颇为犹豫,幸好吴起能征善战不负所望。等到魏文侯死、魏武侯立,并未选择在政治、经济、军事三方面都有大功的吴起为国相,而是选择了亲贵田文。吴起因此相当不服气,还与 田文 争论了一番。在魏武侯看来,吴起的不服气是对自己的轻视——换成魏文侯他吴起会争论?
轻视的表现不止一次。魏武侯去西河视察,赞叹说大好河山是我魏国之宝。陪同的吴起偏偏要唱反调,说国之瑰宝 在德不在险 ——魏武侯表面称善,心里却难免不爽。所以即便田文死了,国相也还是轮不到吴起。
魏国 的河西地区,地势以险要著称。
幸好不是所有的臣子都像吴起,新任国相、娶了公主的公叔就善体人意。他主动为君分忧,说吴起虽然能力突出有目共睹,但魏国国土毕竟狭小,未必留得住他那么热衷权势的人——大王你可以主动示好,说想把公主许配给他,他要是想留一定欣然接受,要是想走一定设法拒绝。
魏武侯一试,果然就试出了吴起的三心二意。魏武侯看吴起,越看越 怀疑 。
02
在吴起看来,魏武侯虽然貌似亲善,但用心实在猜不透:公主不像是好伺候的主。
两任领导的差别,吴起一清二楚。魏文侯礼贤下士,座驾经过名士 段干木 的房子,不拜访他也要在车上扶轼以表礼敬。魏武侯却不同,他更加自以为是。 春秋五霸 之一的 楚庄王 ,如果自己的意见比臣下的都英明,退朝后忧心忡忡焦虑不已。而魏武侯要是自己的意见比臣下的都靠谱,退朝后却得意洋洋兴奋不已。一忧一喜,格局立判。
娶公主本来也不是不可以,但公叔刚刚请自己去他府上赴过家宴。他老婆仗着自己是公主,动辄对一国国相颐指气使 呼来唤去 ,在来宾面前不给他留半点面子。这不像是娶妻,倒像是给自己找麻烦。幸好公叔脾气好逆来顺受,换了自己说不定会考虑再次杀妻。
古时天子嫁女,必使同姓诸侯而非自己主婚,所以称为公主。
所以虽然魏武侯主动要下嫁公主,但吴起想:还是推掉的好——公叔被虐的场景还如在目前,我既惹不起公主,更惹不起公主背后的魏武侯。与其将来多事,不如推掉了事。
即便是婉拒,吴起也发现魏武侯看自己的眼神越来越怀疑。惴惴不安之下,长久以来感觉不被信任的吴起当即离魏奔楚——不然刀落下来的时候就来不及了。
03
在魏武侯和吴起看来, 吴起辞婚出走当然是对方的错。在公叔看来,两人都是木偶,自己才是导演。
公叔嫌吴起挡道,想要他远远滚开,他的手下说这还不简单?吴起这人盛气自矜,你先建议国君用下嫁公主来试他的忠心,再请他来家里赴宴,然后跟夫人演一出家暴戏——只要演得足够精彩生动,吴起一定会印象深刻地辞婚,辞婚必定增加国君的猜疑,国君一猜疑吴起要不走、要不死。
真相说来就是如此简单。公叔只是利用了三点,就让魏武侯和吴起落入彀中:
一 先入为主 。
一旦某种 认定 占据人心,人心就很难再容纳其他的可能。魏武侯一旦决定采取公主测试,那吴起“接受即忠心、拒绝即不忠”的认定就牢牢占据其心;吴起被这一公主的霸道所震惊,那“娶另一公主即娶麻烦进门”的认定即挥之不去。一旦先入为主,再动摇就需要比一开始植入大得多的影响力。
二 信息不对称 。
信息不对称来自于魏武侯和吴起早就存在的互不信任、彼此猜疑,公叔只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放大而已。魏武侯不可能对吴起明言“我说嫁公主只是想测试你的忠心”,吴起也不可能对魏武侯坦白“我不想娶公主只是因为怕麻烦而不是想走”。不能坦诚相待充分沟通,那就注定彼此狐疑。
作为战国时代第一支精锐重装步兵, 魏武卒 在吴起走后即式微
三 言行 无可指摘 。
就算魏武侯和吴起坦诚相待互通有无,公叔也没有什么可担心的:对于魏武侯,我不过只是提了个建议,采不采纳的决定权在你自己;对于吴起,我不过只是请你去家里吃了顿饭,只有好意而无恶意。家暴又是多平常的一件家事啊,即便你聪明到怀疑我在构陷,你也拿不出证据。
不怕被揭穿的 阴谋 ,才算是最难对付的阴谋。公叔所作的一切,不仅完全合情、合理、合法,还不会被抓住半分把柄。最终无论是魏文侯还是吴起自己,都认定吴起当然是自己要逃离的。至于事国君以忠、待同僚以善的公叔?他是个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