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人民军的前身——中国朝鲜义勇军简介(3)
朝鲜人民军的前身——中国朝鲜义勇军简介(3)#图说军史#
其实,朝鲜义勇军从延安、太行山来到东北以前,东北地区也存在由朝鲜族组成的武装部队。譬如1945年9月,朝鲜义勇军出身的韩青与李相朝在沈阳与哈尔滨分别组织了“朝鲜义勇军先遣纵队”和“哈尔滨保安部总队朝鲜独立大队”,其人数各自达到了1500名和1000名。同时,1945年10月末,延边地区也在中共延边委员会书记兼苏联军延吉保安司令部副司令姜信泰的指导下组织起了5000-6000余名规模的朝鲜族武装组织。在东北留下来的朝鲜义勇军在南满、北满及东满建立所属支队,就是与这些朝鲜族的部队联合而建的。
朝鲜义勇军第一支队于1945年11月10日在沈阳成立,支队长为金雄,政委为方虎山,这时兵力只有1600多人,其活动区域主要在南满地区的朝鲜族聚居地。但是,随着他们在这些地方积极开展革命宣传活动,扩大自己的影响,声望不断得到提高,很多朝鲜族青年慕名前来参军,大大壮大了队伍。11月末,这支队伍根据上级指示撒出沈阳,经抚顺、清源、梅河口等地移居通化地区时,兵力已发展到5000多人.1949年春增至12000人。
随着东北解放战争形势的发展,第一支队的称呼也在改变。1946年春,国民党积极准备内战时,东北民主自治军改称东北民主联军,1946年2月16日,根据东北民主联军总部的决定,第一支队易名“李红光支队”,此次易名,主要考虑当时国内外形势的重大变化。
1946年2月3日,在南满通化发生了由国民党一部分势力与日本军残余势力及旧伪满洲国军勾结在一起发动的“2·3反革命暴动”。在镇压这次暴动中,驻通化地区的朝鲜义勇军第一支队发挥了决定性作用,并获得国内外的关注.中共中央东北局听取了镇压此次反革命暴动的整个过程后,在充分肯定朝鲜义勇军第一支队的英勇表现的同时,认为“朝鲜义勇军'这个称呼容易被国民党和美国制造不必要的借口,遂决定把朝鲜义勇军改称为“李红光支队”,继续任命金雄为司令员,方虎山为政委。1946年2月19日.在通化市隆重举行杨靖宇支队、李红光支队成立大会,保安司令何长工宣读总部命令,政委吴溉之授旗。李红光支队成立后,在通化地区担任保卫地方民主政权和剿匪任务,1946年12月初,李红光支队再改名为“民主联军独立四师',1948年11月又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六六师”。原第二师师长刘子仪调任该师师长。
第三支队的主要活动区域在北满地区·金泽明(即金相朝)为支队长、朱德海为政治委员,建立初期共有19名成员。其中,除了金泽明外,其余均为延安朝鲜革命军政学校出身。他们一行于1945年11月19日到达哈尔滨,开展第三支队武装部队的建设工作。
第三支队依靠的武装力量基本上是金泽明在北满地区组织的原哈尔滨保安总队朝鲜独立大队。支队长金泽明曾经是朝鲜青年前卫同盟的骨干人物。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在朝鲜义勇军工作,1942年奉党组织和朝鲜独立同盟的指示,到东北开展地下工作,日本投降后,1945年8月20日他在哈尔滨成立了“朝鲜独立同盟北满特别委员会”,并与当时在哈尔滨工作的李兆麟将军取得联系,受中共松江省工作委员会的直接领导。“朝鲜独立同盟北满特别委员会“在北满地区积极开展扩军工作,派干部到延寿、尚志、阿城、五常、巴彦、木兰、东兴、缓化、榆树等异动员朝鲜族青年前来参军,在不型一个月的时间内,有300多名朝鲜族青年集结于哈尔滨。这样,在李兆麟将军的帮助下,9月25日建立了由朝鲜族战士组成的哈尔滨保安总队朝鲜独立大队,下设三个中队,金泽明任大队长兼政治委员。到11月中旬,这支队伍的成员增至600多名。
光复初期,哈尔滨的情况非常复杂,社会秩序十分混乱。1945年11月16日,国民党为“接收”哈尔滨,空运新组编的27军进驻哈尔滨,针对这种情况,中共松江省委和松江军区主动撤出哈尔滨,移至宾县。朝鲜独立大队也迁至同县的蜚克图地方,11月25日.保安总队朝鲜独立大队改编为朝鲜义勇军第三支队,分三个大队,还设教导队、警卫队和卫生队等。
这时,第三支队兵力达3000多人第三支队结合东北局势的发展不断改变自己的所属关系。1946年2月,先改为松江军区独立团,12月,再改为松江军区独立第八团。1947年3月,与吉东警备司令部的朝鲜族部队和从牡丹江过来的朝鲜族部队独立十四团合并成东北人民解放军独立十一师。1948年11月,东北民主联军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后,第三支队再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步兵第一六四师四九一团。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