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C的流量ToB的坑,你踩了吗?
加入“ICT销售和大客户联盟”(微信ID:ICT-League),与ICT同行!
“ICT销售与大客户联盟”公众号,集千家厂商、集成商和客户于一堂,致力于ICT领域的价值挖掘和变现,围绕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数据安全、数据资产、合规、运维等ICT领域,分享ICT驱动业务的政策、商业、实战思想、方法、解决方案、人脉、资源、举措、效果,以及盟内成员之间的合作促成等,助您不断的进步和发展。
------RobertXu
01
流量思维和密度思维
有企业家朋友问我,ToC和ToB怎么就不同了?把ToC的经营模式经过修改后用在了ToB领域,为什么就不能成功?
还有的企业家朋友问,我做ToC市场的时候很顺利,找个产品经理,找些竞品借鉴一下,就能搞出自己的品牌和产品了。但我现在开始涉足ToB的业务,突然发现竞品找不到,最多找到些PPT和产品介绍。此外,产品经理也很难找,去市场找用户的时候也完全不一样,聘请的销售回来跟我说的话,似乎也完全不在一个跑道上,为什么?
诸如此类的问题很多,于是动笔写一下这个话题。
开宗明义,先说结论:用ToC的方式去经营ToB的业务,就是“坑”!
现在很多的ToB企业,或多或少都受到ToC成功思维的影响,企业老板头脑里弥漫着流量思维,嘴上时不时的流露出一堆一堆的网络名词。
然后就拼命的做流量,不计代价的做流量。感觉就差一步成功了,最后发现流量大了,问题更大了。回头一看,觉得还是就差一步了。
想想惨淡的经营结果,眼泪就簌簌掉下来。看看预言家占卜的未来,却好像没有说不吉利的。用ToC思维去经营ToB的老板们,就这样望着名为流量的地平线,仿佛触手可及,又仿佛遥不可探。
首先,从增长方式上看:
l ToC大多是竞争经济,增长模式是对数模式,到一定阶段会到瓶颈;
l 而TOB大多是共生经济,增长模式是指数增长,过了盈亏平衡点后会高速增长。
其次,从思维方式上看:
l ToC的底层逻辑是流量,说的是流量思维。ToC产品的生意就是流量的生意,要靠点击率来盈利。所以,他们强调快速迭代,强调跑马圈地,甚至强调得屌丝者得天下。
l ToB的底层逻辑是密度,说的是流量密度,其实也是客户思维。ToB以服务为核心,是以提高使用人员的工作效率为目的的,大客户、标杆客户最ToB来说最重要,把精准的客户当做自己的衣食父母去认真对待。
流量思维和密度思维最大区别在于:
流量思维是站在自己角度考虑问题的;
密度思维是站在对方或客户角度考虑问题的。
再次,从产品的侧重点来看:
l ToC产品更注重人性。ToC的产品面对是大众的个体,这就要求产品设计者对人性有非常深刻的洞察。比如,拼多多从诞生那刻起,就是借由微信进行病毒传播的网络游戏,先利用人性弱点令用户成瘾,再通过社交扩散,反复循环。
市场上的成功的产品以及让人眼花缭乱的功能,其本质都是对人性的深度挖掘。成功的ToC产品和经营,必须有对人性的理解,这是ToC业务的底层密码和逻辑。
另外,同类ToC竞品的零和竞争,用户体验就显得很重要,用户对体验不好的产品的容忍度几乎为零。
当然,各类骗术和骗局也是如此,而且,骗子们研究的似乎更为深刻。
l ToB产品更注重业务。不同于ToC的使用者,ToB的使用者不是某一个人,而是某一类人,也可以说是某一类岗位。比如说“数据资产治理和安全保护系统”,使用它的人会有一个共同的标签:“安全团队”、“合规团队”、或者“IT部门”等等。他们使用这个系统的目的是为了更好更快更准确地完成本职工作,核心诉求是完成任务。体验是第二位的甚至是第三位的,即使体验差一点,似乎也能接受。
所以,了解他们的业务就比较重要。这也是很多项目低价中标的一个原因,这让很多的优秀系统的提供者感到十分的诧异。理解了这点,你也许就不会那么惊愕了。
再次,从商业模式来看
l ToC产品的边际成本较低,使用人数越多,制造成本基本不会增加多少。尤其是软件行业更是如此,1万人和1000万人用,差别只是服务器、路由器等增加一些。
l ToB产品则不同,客户经常会有个性化需求,造成大量的二次开发和设计,还有现场实施交付、保障运行、维护等等,另外相信很多的ToB经营者还遇到过各种“重保”、“安保”等特殊的要求。这些需要企业花费大量的二次人力、财力等。不管是集成商、软件商、解决方案提供商、场景解决方案等等,ToB业务在本质上销售的是“企业服务”!
未来所有的业务都是服务!服务将步入产业的前沿!
最后,从研发模式和产品度量来看
l ToC的研发流程一般为:市场调研、市场用户、竞品分析、设计功能清单、设计产品架构、原型设计、评审、开发、测试、上线、数据收集分析、迭代......
产品可以用具体的指标来量化,比如网络上常用的日活、月活、付费用户比率、ARPU值等。很有意思的是,ToC产品有时候可以改变人们的生活和交流方式,比如微信、支付宝等等。
l ToB一般都是从行业入手、架构基础系统平台、了解客户痛点和需求、与客户进行需求探讨和引导、提交针对性的解决方案、签订协议、二次开发、控制进度、实施交付、项目收尾,客户验收、维保、扩容......
ToB的产品一般是支撑业务系统的,很难像ToC那样量化。对于销售给企业、政府等的产品而言,主要看市场的表现情况,用户投诉情况、扩容情况、续费情况等。
与ToC产品有时候可以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不同,ToB产品本身可能不改变什么,最重要的是使人们的工作效率提高了,从而降低了企业的成本,提高了生产率。
注意:用户和客户是有区别的,用户是使用你产品的人,而客户是为你产品付费的人。这也是ToC和ToB的巨大差异。
把用户和客户搞混的ToB型的企业老板还真的不少。有这样一家企业,他们是做ToB的数据报表产品和服务的,但他的老板深受互联网思维的影响,有没搞清楚ToB和ToC的区别,完全采用了ToC的经营方式,把用户当作客户,比如,他们几乎全部销售的沟通对象都是基层的使用者,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物力,项目从百万级逐步逐步做到了今天的千元级。这就是流量思维和密度思维定义不清楚而造成的悲哀。
所以,搞错对象很麻烦很残酷。
02
ToB企业赢得用户,才是王道
ToB商业的流量是可以快速复制的!
这几年的B2C成功了,空气中都弥漫着ToC的逻辑,伴随着资本的加持,反思者少之又少。
逐步的,这股空气也被B2B经营者吸入,头脑也渐渐晕厥。
O2O遭遇滑铁卢的共享单车,其实就是ToC完全依赖流量思维而忽略密度思维的一个典型例子。直到今天,很多人仍然没有往这方面想,仍然在批评O2O本身。
为什么我这么说?因为O2O商业模式的2O一环是要落地交付的。既然需要落地交付,就有服务成本的考量,既然有服务成本的考量,就要有密度的考究。
所以,O2O是流量+流量密度的一个商业模式,光抓流量是会死人的。
ToB企业的经营最主要的就是需要提高流量密度,只有这样才能降低交付成本,才能形成良好的商业模式。甚至可以这么说,有密度的ToB企业可以活下去,尤其在当今的后疫情时代,没有密度的ToB企业或早或晚终究会死去,只是时间问题。
业界有不少B2B的企业,看起来企业的营销收入还不错,甚至在行业中可以拍的上名次了,但其实落实到某个区域市场,它的收入其实小的很。
也就是说,它的密度其实很小。在这种情况下,因为受到ToC流量思维的影响,到处布局,开分公司,流量似乎上升的挺快,企业的PPL也似乎上升的挺快,看起来似乎公司集团化了,很有规模。但现实却是,流量的增加并没有带来交付成本的下降。反而是流量越大,亏损越严重。
所以,我以为没有密度支撑的分公司,大概率可以认为是为了长期骗补贴,或者是忽悠投资者。空手套白狼,这类ToB企业不是骗子就是傻子。
对ToB企业而言,跑马圈地的流量没有价值,把全公司国内的总流量加在一起来看,也没有价值。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的ToB大企业在区域市场竞争不过区域性集成商、服务商的原因之一,而且恐怕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因为这些区域性服务商和集成商专注于局部市场,把局部市场做透了。这这个局部市场,他们的流量密度足够大,进而他们的落地交付成本足够低。
ToB商业不能采用ToC的流量思维,必须要重视流量的密度,说白了就是要把一个市场做透,做到交付成本比其他竞争者更低。
我们常说的做好减法,其实也是这个道理。当一个企业宣称什么都能做的时候,不是骗子就是忽悠。
ToB不同于ToC,说流量就是商业模式的一定是ToC,做ToB的要考虑的思路一定是“先有模式,再有流量”,不要颠倒,不能颠倒!
所谓模式就是在一个局部市场、甚至是一个客户处形成流量密度,交付成本比竞争者低。模式通了,就可以复制了,流量也就有了。这也是做ToB企业的标杆客户的重要性!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招标书中都有案例要求的原因。
有了案例、有了标杆客户、有了大客户等等,那么,ToB商业的流量是可以快速复制的!
03
写在最后
ToC产品由于其服务大众,甚至改变大众的生活的特点,你会很有成就感,会因为一个点子而很兴奋,也会因为一个点子而得到资本的青睐。
而ToB产品则似乎很苦逼,你要考虑怎么让客户满意,伺候好客户,否则,可能项目就成为了应收,遥遥无期的应收。所以,做ToB的经常找不到成就感,被虐倒是常态。
现实中很有意思的是,做ToC的人失败了很容易东山再起,而做ToB的人失败一次,经常性的大概率事件就是坠入万劫不复深渊,所以做ToB的人十分十分注意个人信誉的维护。
【ICT销售与大客户联盟】如果您认同我们的营销思想和做事的价值观,希望解决企业自身的经营难题和营销困境,可以联系我们。销盟会真诚地为您解决难题,改变困境,合作共赢!销盟帮助企业抓住商业趋势,找到市场“需求点”,让您的每一件事、每一个资源都能创造更大的价值,获益更多!
销盟公众号:ICT_League
分享是一种美德,转载请注明来源和出处!
【数据资产治理与安全保护解决方案】,是华云数创(北京)科技有限公司针对内部数据泄漏、防范、加密和安全治理等提供了优秀的解决方案和产品,致力于保护数据安全,有效应对数据安全合规带来的风险与挑战。以数据智能分类为基础,对相关涉密数据进行全面的防护,保证数据全生命周期安全,重点解决企事业单位在深化信息化管理应用后面临的数据安全以及部门间、企业间数据共享的安全需求,保证用户数据无论何时何地均受到严密的安全防护及严谨的监控管理,杜绝数据被有意窃取或无意泄密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