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书写的速度(上)崔寒柏
关于书写速度
撰文 | 崔寒柏
摘:初学的速度笔毫多停留在原地的弹放, 而有速律的弹放是有笔势的连动中的韵动,没有古人的书写速度是根本写不出来古人的效果的。
这个问题好像很少被谈起,因为在书法被作为实用中的艺术时,书写速度是不在话下的,因为实用需要速度。这就是为何由篆到隶到楷,又有行有草的原因,也是书法进化的动力。
但是一进入到“纯艺术”,速度就变成可调了,所谓可调是在不计较时间因素下完成作品。但这个时间概念不只是表现在书写的效率上;还同时体现在书写的效果上;更体现在是否有精神、是否通畅上;当然也表现在做作与荒率上。
当代的书作因速度不同更表现出作者在功力上(自我运化上)的巨大不同。换句话说没有速度的书写根本就是在做,也就是匠人的雕琢。
慢到一定程度就成了描——描心目中的形,有点像演唱者在对口型表演。
而速度又很难有一个限定。所谓速度,就是一定能使笔走动起来,而这种走动可以带动笔毫依照一种法度行走,进而形成一个流畅的笔迹,而不是初学者的一按、一顿、一行、一停。也只有把这些顿和行的笔迹运行起来才能贯通一气,才能体会到行气,才能体会到动态的控笔,才能体会到不可知的自然变化,才能自然的随字出形,才能使通篇挟气生风,才能使笔画自然而然,才能焕发出精神!
在初学者面前,几乎任何一本教材都在用同样的图在教笔画。那是一个分解的、平面的没有任何提按的简图。相信只靠那个图没有人能完成完美的笔画。有些人为了完成就只有靠描。
古人在完成这些笔画时确实是按照这个路线走的,只是加了立体的提按,加上了速度的行笔才使得墨痕更畅达更近于完美,更吻合古人的笔迹。
开始学习毛笔书写时根本不可能有速度,因此不能百分之百要求完全吻合标准的笔画形状(只有趋向标准),主要要形成下笔和行笔以及收笔的笔意(習慣),这种笔意(習慣)到后来有了速度时才会受用。
有速度和节律的书写笔迹才是我们见到的古人的笔迹。初学的速度笔毫多停留在原地的弹放,而有速律的弹放是有笔势的连动中的韵(律)动,没有古人的书写速度是根本写不出来古人的效果的。
所以说正常用笔不是在初学时,也不可能在那个时候。一定是写到娴熟时,把分解动作用速度连接起来,抬笔就合标准。有人自己写得很好,但要给学生示范时却常常出丑,因为想要让学生看清楚运笔的过程便放慢了速度,结果由于速度太慢反而写出的笔画不够标准,便尴尬之极了(聪明者再快写一遍,顺便也让学生领会一下速度的作用)。
正因为这样,我也反对过分地临习行书,尤其是草书。临多了反而是在描,太求像了忽略了真正要掌握的部分是用笔和结构(最重要的是笔意),而读帖却可以毫不顾念像与不像,一心地去体会用笔、结构以及行气。
如何提高书写速度:
古人的书写大部分时间都是自己去写,也就是我们讲的创作。所不同的是他们都没有想着要写出什么精神,什么风格,怎么讨好,怎么惊人,所以能在自然的书写中产生出自己的风格。
这一过程十分漫长,我们今天不可能有这么长的时间去磨合,虽然有各种各样的辅助条件帮助“速成”,但是绝对的练习时间也不会少去很多!
这个磨合是由临、学转成自己使用的过程,如果都用于临就变成脱了帖不知何云,如果临过就“创”,自以为那就是自己的风格,这完全是自欺欺人。这种作品叫“新鲜”,看过以后就“过眼”了。“创”是想当然,其结果就是“做”。
我们见到的历代优秀作品中也有像“创”的东西,那不是“创”出来的,而是凭着才华在自然书写中应激地表达出来的。这种表达超出了平时的自我,这种精彩所区别于“创”的地方在于它来源于潜意识,而非有意识。书法的潜意识区别于绘画的部分就是“次序”,也就是先后顺序,以及由此产生的节律,这一点书法又与音乐沾上了亲。
书写速度不能快的主要原因就是长时间的临习掌握的是便于临习的速律,而书写是便于自主连带的速律,二者大不相同。前者量形,后者追意!没经过长时间的自主书写根本无法形成自己的书写习惯。
临惯的人要随看随写、随想随写,或随着笔的走动再加进很多“变化”和“趣味”,写快了就来不及加了。
其实,很多“东西”是写快了才出现的效果,快而不滑,快且丰富的保障就是正确且精准的笔法和不凡的意识形态。
投過籃球,打過比賽的人很清楚定位投籃是基本功,但是真正比賽是在運動中,運行中投籃,運動中的掌握才見真功夫,那時的操控,那時的準確,才是真正的準確,否則沒用。
临写、读帖、用笔、结构,不是要重复某个古人而是要了解、掌握他们之所以那样做的道理,到了自己使用时就可以自出机杼了,而不是满脑子都是某某人的字型,但凡脑子里有别人的时候肯定没有自己!
学与养没“熬”成自己的潜意识,别人就是最容易借用的对象。满脑子都是临来的别人的东西,偏偏要“创”自己的风格,非人力所逮矣!
速度在中等水准的书者中体现的是功力:
速度不快,精、气、神都没有。但快了,原来的用笔结构就一定要由心里出,心里没有者就只有随笔跑了。
如果没有速度,写得再完整也是死气沉沉,不知道在写什么,很多人被评为放不开,多数都是写不出速度,舍不得出错,怕出弱点,都“完美”就是都不美,还不如宁可出小错也要拉出整幅的气势,有错再纠正就是了。
很多拉开来以后的出错出现在笔法上,笔顺上,还有结构上。
笔法上要去找楷书部分,笔顺上还是楷书,结构同样要回归到楷书,这就是很多人一回炉就回到楷的原因!书不见笔,结构不准,都是楷字功力弱的表现。弱没有捷径,就要多写!
崔寒柏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天津市书法家协会理事、天津书协创作与评审委员会委员、兰州大学书法研究院客座研究员、天津财经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