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我的姐姐》后,我想起了《红楼梦》里的这两对姐弟

清明节火了一部电影——《我的姐姐》,这部家庭亲情片,不只是泪点多,也由此引发了关于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话题讨论,甚至关于姐姐是否有义务养弟弟,为亲情做出更多让步和牺牲这一话题,也引发网友争论。

有人觉得,电影中的姐姐要把弟弟送人领养,并没有错,她有自己的人生,弟弟并不是她的全部,谁也无法苛责一个追求自己人生,努力想要摆脱并不幸福的原生家庭的女孩。

更何况,她一个人带着弟弟,还要读书考学,未必就一定比领养家庭带得好。

但也有人认为,姐弟本是一母同胞,父母俱亡之后,对于年幼的弟弟来说,姐姐是他在这个世界上最亲的人了。他不是姐姐的全部,但姐姐是她的全部。姐姐把她送人的做法,显然有些冷漠无情了。

更何况,在这个更注重亲情伦理的国度,父母尸骨未寒,就急着把弟弟送人,怎么都让人觉得姐姐太过自私。

俗话说,清官难断家务事。亲情这个东西,就跟爱情、友情一样,只要是涉及到人类的情感层面,其实是无法一刀切的。鲁迅先生就曾说,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

作为看客的世人,在看到姐姐与弟弟感情淡薄,为了自己的人生,想要把弟弟送人后,都会不自觉地代入自己的情感,然后给出好坏对错的评判,是以必然也会引起关于亲情,关于女性觉醒的讨论和争论。

有句话说,有的人靠童年治愈一生,有的人用一生在治愈童年。对于影片中的姐弟二人来说,原生家庭这四个字,力有千钧,姐姐要逃离,而弟弟却死死抓住。可,你我都并不是安然,也不是安子恒,谁又能说姐姐做的不对,谁又能说弟弟有错呢?

这让我想起了《红楼梦》里的两对姐弟,也很有代表性。

先说秦可卿和秦钟。

秦可卿和秦钟并不是亲姐弟,秦可卿是秦业从养生堂抱养来的,而秦钟是秦业后来生的亲儿子。

虽然姐弟俩并非亲生,但秦可卿对这个弟弟却是十分关心和疼爱的,毕竟弟弟出生之前,她就已经在秦家了。

秦钟曾不止一次去宁国府,且在姐姐秦可卿家里住过。宝玉神游太虚幻境一回,秦可卿曾说过,“上月你没见我那个兄弟来了……”宝玉和凤姐一同去宁府时,碰巧秦钟又来了。秦可卿说“上回宝叔立刻要见的我那兄弟,他今儿也在这里……”

由此可知,秦钟应该是常去姐姐家的。应该是嫁入豪门的秦可卿,心里还时常挂念着弟弟,于是时不时派人把他接来小住几日。

秦可卿对秦钟的学业也是非常关心的,得知秦钟在学堂与人打架斗殴,她听见有人欺负了她兄弟,“又是恼又是气”“索性连早饭也没吃”。

可见秦可卿对这个弟弟,是真的上心,可谓恨铁不成钢。都说长姐如母,大抵如是吧?一个出嫁的姐姐,对娘家唯一的弟弟尚且如此,更不要说尚未出嫁时的姐弟关系了。

但反过来,秦钟对这个姐姐,就似乎没有那么亲热了。学堂里受了欺负,也不管姐姐正在卧病,一股脑都说了出来,大概是要姐姐帮他出气的意思。

尤氏说秦钟“小孩子家不知好歹,看见他姐姐身上不大爽快,就有事也不当告诉他……”秦钟哪里会想到姐姐生病了不方便,也丝毫没见他关心姐姐的病情。

就连秦可卿去世,我们都未见秦钟有丝毫悲伤情绪,在村庄想着调戏二丫头,对宝玉说“此卿大有意趣。”在水月庵与智能儿柔情缱绻,根本就不管啥时候。这可是她姐姐秦可卿的丧礼啊!

可见亲情,有时候并不是相互的,并不是姐姐对弟弟好,弟弟也会一定对姐姐好这么简单。

也许秦母去世早,秦父又年迈多病,因此,比弟弟大了不少的秦可卿,又当姐姐又当妈,对这个尚未成人的弟弟,付出了不少心血。

但作为弟弟,却并没有对姐姐的疼爱和关怀,给出应有的亲情回应。在学堂不好生读书,惹出事端要姐姐摆平,姐姐刚去世就跟尼姑厮混……

大约秦可卿也并没想着要弟弟回报什么,她自己是抱养来的,弟弟是养父五旬之上才生的,算是老来得子,也许她对弟弟的关心和付出,更多有报恩的意思在里面吧?

再说贾元春和贾宝玉。

元春和宝玉姐弟俩一母同胞,是贾政和王夫人的两个孩子,但因为两人年龄差较大,因而在亲情上,也是存在一些问题的。

元春对宝玉,就像秦可卿对秦钟一样,是十分用心的,虽然她早早入宫,但心里是一直记挂着这个弟弟的,也一直疼他。

省亲一回,元春问“宝玉为何不见?”待到见到宝玉,“元妃命他进前,携手揽于怀内,又抚其头颈笑道:'比先竟长了好些……’一语未终,泪如雨下。”

由此可见,元春对弟弟宝玉的感情,是非常深厚的,毕竟元春入宫前,姐弟俩一处相伴在祖母身边,宝玉也是她看着长大的,因而对这个弟弟自然格外上心。

当元春听说大观园内所有亭台轩管,都是宝玉所题时,便含笑说:“果进益了。”一个“含笑”的表情,写出了姐姐对弟弟满满的疼爱。这哪里是姐弟,这分明更像母子啊。

原文也说:贾妃乃长姊,宝玉为弱弟……时以怜爱宝玉,与诸弟待之不同。……其名分虽系姐弟,其情状有如母子。不仅如此,宝玉幼时所学,皆是姐姐元春手引口传,即便是入宫后,也不忘带信与父母说:“千万好生抚养,不严不能成器;过严恐生不虞,且致父母之忧。”

应该说,贾元春虽然是千金大小姐,但因为是长女,从小就十分懂事,她对宝玉的疼爱中,既有姐姐对弟弟的亲情之爱,也有替年迈父母分忧的孝老之情。

也许是哥哥贾珠的早逝,加上她自己早早入宫,念及父母身边只有宝玉这个亲生骨肉常在左右,而宝玉身上既有家族对他的期望,更是父母以后的依靠,因而元春对这个弟弟倾注的心血,远远超出了姐姐对弟弟的单纯疼爱的范畴。

宫里有好吃的,元春命人送给宝玉。让众姊妹入了大观园,也不忘让弟弟一同搬进去。逢年过节,更少不了宝玉的一份。

然而宝玉对姐姐都是如何回应的呢?这点原文提到的不多,但有两处,可以看出姐姐元春在宝玉心中的分量。

一处是元春封妃的消息,众人都面有得意之色,而宝玉却是“虽闻得元春晋封之事,亦未解得愁闷。”面对亲姐姐封妃这样的大事,宝玉竟然“皆视有如无,毫不曾介意。”

你可以说宝玉对俗世不关心,你可以说宝玉此时还沉浸在秦钟带病未愈的愁闷中,但关于亲姐姐的喜事,他这个弟弟竟然无动于衷,对比元春对弟弟的付出,宝玉这个举动显得多么冷漠啊。

另一处是宝黛闹矛盾,宝玉向黛玉剖白心迹的时候,忽然说了这么一段话:如今谁承望姑娘人大心大,不把我放在眼睛里,倒把外四路的什么宝姐姐凤姐姐的放在心坎儿上,倒把我三日不理四日不见的.我又没个亲兄弟亲姊妹;虽然有两个,你难道不知道是和我隔母的?我也和你似的独出……

这话非常奇怪,明明宝玉有个亲姐姐元春,还有个亲哥哥贾珠,他非说自己没有亲兄弟姐妹,还说自己是独出。我每每在想,如果姐姐元春知道宝玉在背后这么说,她又会怎么想呢?

即便是为了向林妹妹表明心迹,甚至一时情急便口不择言,但也不能说自己是独出,没有亲兄弟姐妹这样无情的谎言吧?他把对自己十分疼爱的姐姐置于何地呢?

其实宝玉说这话,大约并非真的说自己是独出,而是他心里根本没有姐姐元春的位置,而哥哥又早逝,所以他只当自己是独出。

元春封妃的消息不能让宝玉替姐姐高兴,我曾想,若日后元春薨逝,宝玉得知,又会是怎样一副表情呢?得知秦可卿死时,宝玉曾口吐鲜血。如果知道姐姐死了,宝玉会哭吗?会口吐鲜血吗?会想到姐姐自幼给予他的无限疼爱吗?

细思贾元春对贾宝玉的付出,与秦可卿对秦钟的疼爱,大概都是一样的。作为长姐,她们对弟弟的爱,不是单纯的姐弟之情,还有孝顺父母,替父母分忧的孝心在里面,这个古今通用。

即便是我们今天,在许多的非独生子女家庭,作为老大的哥哥或姐姐,从出生就承担了一份责任,要帮助父母照顾弟弟妹妹,有好吃的好玩的,也都要先紧着弟弟妹妹。

哥哥姐姐做什么,都必须让着弟弟妹妹。如果兄弟姐妹磨牙斗嘴,最后挨打挨训的一定是哥哥姐姐。因为在父母的意识中,在很多人的心里,做哥哥姐姐的,就要比弟弟妹妹懂事,就要付出更多。父母出门了,家里就是哥哥姐姐说了算,父母不在了,哥哥姐姐就是爸爸妈妈……

回到影片的主题,很多人说姐姐送走弟弟,是女性意识的觉醒,我觉得这有点夸张了。我们换一下身份,如果是他们不是姐弟,而是兄妹,是哥哥送走妹妹,大家又该如何评判呢?难不成是男性意识的觉醒?也许会被世人一边倒地口诛笔伐吧?

其实这个东西,一直都在亲情伦理的框架范畴里,只是过去的女性,牺牲了太多太多,甚至没有任何地位可言,对自己的一生更没有选择的权利,所以当这样一个为了自己人生要把弟弟送人的姐姐出现的时候,很多人拍手称赞,认为女性终于觉醒了,终于为自己而活了。

但这里就存在一个矛盾,难道女性为自己而活,就一定要以牺牲亲情作为代价吗?人是群居动物,也是有感情的生物,我们对陌生人的求助,尚且会心生恻隐,甚至拉上一把,有能力了可能还会常年资助几个贫困孩子,难道对自己一母同胞的兄弟姐妹,反而要急着撇开责任,推给他人吗?

为自己而活,没有什么错,但并不能以牺牲亲情作为借口,更不能就此一走了之,两不相见,而是要在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毕竟,送走的不是一个玩具,他也是一个大活人,他有自己的喜好,也有权利像姐姐一样做出选择。

大概也是考虑到种种可能的情况,影片给出了一个开放式的结局。姐姐最终没有签字,带着弟弟 从领养家庭跑了出来。最终结局如何,影片没有给出答案,但我想,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答案。

最简单的测试,如果是你,你会为了自己的人生,将弟弟或妹妹送给他人领养,从此以后再也不见吗?

作者:夕四少,本文为少读红楼原创作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