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惊梦宋朝弟
一个企业,应该遵循什么样的轨迹发展,从来都没有固定的答案;一个人,用什么样的心态行走天下,就有着怎样的人生际遇。
2002年8月,科利华公司年报出台,这个号称“中国教育软件业领头羊”的企业一直是众多股民追逐的对象,几乎所有的人都看好科利华。
然而结果令人意外。在年报中,负责上市公司审计的会计师事务所认为:“债务重组工作不甚明朗,利润无法核实。”财务异常使得上交所对科利华做出特别处理的决定,一度绩优的科利华股票旋即被打入“ST”一族。
从当初炒作《学习的革命》而蜚声大江南北,到仅用4个月的时间完成借壳上市,再到陷入债务黑洞无法自拔,直至最终戴上了“ST”的帽子,科利华,这个总是有“惊人之举”的公司,在短短的几年间划过了一道同样惊人的坠落曲线。
宋朝弟,科利华的掌门人,曾一手策划炒作《学习的革命》的“导演”,宣称要用最擅长的“量子理论”将科利华做成“中国微软”的豪言者,此时,面对公司窘境,也只有徒叹奈何。
2003年8月15日,北京,上地信息产业中心。这是个炎热夏季少有的阴天,棕红色的科利华网络大厦在阴云下似乎格外暗淡。昔日车水马龙的景象早已不再,整幢大楼门庭冷清,几个百无聊赖的保安在门前踱来踱去。惟一旺盛的是门前的一丛野草,长了约有半尺高了。
“不造势,毋宁死”
1991年12月,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的宋朝弟和几个朋友不甘教书育人的寂寞,在全国热火朝天的“下海”声中扑腾入水。几人凑齐了600块钱作为启动资金,租了北京中关村一间破旧的民房作为了创业阵地。
毕竟教过书,对教育事业颇为熟悉。他们发现每次出考题的时候,教师们常常因为担心旧题重出而不知所措。当时在中国,电脑逐渐开始升温,要是把全国各地的考题整合起来,编成一套软件卖给老师,完全可以免除类似烦恼。
于是,1993年4月,一套名为“校长办公系统”的教育软件在宋朝弟等人夜以继日的开发下成功。虽名曰校长办公系统,实则是供老师出考题时筛选的题库,至于命名“校长办公系统”,是因为宋朝弟认为掏钱“买单者”是这些校长们,要让校长们有“到位”的感觉。
然后宋朝弟等人搜集了全国近20万所中小学校的地址及校名,将此产品简介、发布会邀请函等一一寄到校长们手中,邀请其到北京召开所谓的“学术会议”。
为了能让来开会的校长们“买单”,一向标新立异的宋朝弟也祭出了“奇招”。在当时,一台386电脑卖价上万元。因此很多人认为:值钱的是电脑硬件,软件不值钱。宋朝弟瞅准此机会,打出了“买软件送电脑”的口号,并将整个高中版和初中版定价在1.1万元左右。此举一出,各个学校的注意力纷纷被吸引在了赠机上。为了激发校长们的购买欲望,科利华还打出了限送300台电脑的广告,吊足了校长们的胃口。
开会当日,全国各地上千名校长应约而来,宋朝弟上台侃侃而谈,演示产品功能、介绍使用方法。话未讲完,台下认购软件的校长们早已排起了长队。不到半天时间,计划中的几百台电脑一抢而光,而后科利华又调来数百台电脑救急,同样很快告罄。
“校长办公系统”牛刀小试,大获成功,一个“3天净挣500万元的现代神话”由此诞生,科利华公司顺顺当当地积累起了企业发展的第一桶金。
事实上,宋朝弟只不过玩了一招“空手套白狼”。赠机来自于中关村电脑厂家的“赊货”,科利华利用人们偏爱电脑的心理进行炒作,借机卖出了新开发的软件。结果在短短几天里大功告成,平均每台电脑就赚进了数千元。
“大手笔”、“出奇招”成了宋朝弟日后的行事法则,并在此后的运作中屡试不爽。
1994年12月,科利华在北京军事博物馆举行“电脑家庭教师”软件展销系列活动。数天内单价为2000元的该软件销售上万套。此次营销活动成为1994年中国十大策划事件之一。
1995年8月,科利华通过餐券换软件,然后8折转卖餐券的方式,2个星期之内,单价为5.6万元的餐饮系统软件在北京餐饮业内销售了500多套。
1995年9月,科利华以花2000元“保证上大学”、“落榜赔款”的承诺面向高中生家庭推销高中版电脑软件。在其后几个月中,该软件在全国卖出了20多万套。
在宋朝弟看来:“不造势,毋宁死。”几个大手笔个个出彩,石破天惊,宋朝弟和科利华的名声不胫而走,
《学习的革命》之巅
盛名之下的宋朝弟用一句话总结了自己的成功之道:“只要你想得到,你就可以达到。”这句看似翻版“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话,到其嘴里,却成了其“量子理论”的解释。
“在工业时代,人们的主要对象是诸如土地、机器等硬性物质,它不依赖于人而客观存在,因而必须遵循牛顿定律;在信息时代,人们主要对象是人的思想、信息技术、思维等软性物质,它是跳跃的、不连续的、突发的,也是可以控制的。只要你控制住了他的思想,你就获得成功,因而这就是量子理论”。
“做企业也应该像量子一样跳跃式发展,绝不要一步一个脚印,那样太慢。”
科利华炒作《学习的革命》无疑是其“跳跃”的惊天一步……
1997年底,宋朝弟无意中看到一本上海三联社出版的《学习的革命》,书中有些新颖的观点让宋朝弟 “感觉蛮好”。不久宋朝弟与几位副总一起吃饭,无意间聊起某人的孩子教育不当的问题。一副总感叹连连,“要是人手一本《学习的革命》该有多好”。说者无意,喜欢“跳跃”的宋朝弟觉得又找到了机会:“立马成立策划小组,投入1亿元的资金,推广《学习的革命》,要将此书发行到1000万册。”
在中国,一本书能够发行到100万册已被证明是“极点”,科利华的千万豪言无异于痴人说梦。消息一出,外界嘲笑声四起,内部反对声一片,宋朝弟置若罔闻。
科利华找来了中国最资深的导演谢晋。谢晋一看是推广学习方面的书籍,当即欣然同意拍此广告。很快,由谢晋自导自演的《学习的革命》广告片新鲜出炉,科利华投入数千万元将其投放媒体。一时间,《学习的革命》广告在中央电视台、上海卫视、凤凰卫视等全线出动,轮番轰炸,头巷尾都在热谈《学习的革命》。
眼见消费预热培育成熟,宋朝弟一声令下,分布在全国各地的14家印刷厂同时开工,一次性印刷完500万册《学习的革命》,而后,书店、机场、车站、超市、商场,一夜之间全部摆上了《学习的革命》。在北京,所有从来不卖书的报摊都摆上了《学习的革命》,买实达电脑送《学习的革命》;联邦软件专卖店也卖起了《学习的革命》;甚至于“你学习革命了吗?”成为了人们茶余饭后、迎来送往的口头禅。
最终盘点,《学习的革命》发行了850万册,创下了一个前无古人的记录,科利华公司净赚1亿元。宋朝弟的“跳跃”大获全胜。
“宋朝弟老是在走钢丝,他已经习惯了,不会走平地。每天起床,哪怕是从卧室到厨房,他也要踩着钢丝过。即使在平地上,他也会自己端着竹竿走来走去;他像一个飞速旋转的陀螺,别人看得头晕目眩,可他自己却能奇迹般地保持平衡。”一位对宋朝弟顶礼膜拜的人如是评价。
1998年12月,《学习的革命》成功不久,宋朝弟又放出一颗“卫星”:“科利华要成为中国的微软。”
阿城钢铁之困
立志要做“中国微软”的科利华急需要大量的资金来实现其“理想”,而在当时,获得资金的最佳方式便是进入资本市场融资。
1998年2月,科利华召开全体员工大会,宣布3年之内将争取上市。正当员工们还在云里雾里时,两个月后,科利华再次召开大会,发誓要在1年之内上市。在宋朝弟看来:“3年太漫长,1年已足够。”
宋朝弟家乡哈尔滨的阿城钢铁主动向科利华送来了橄榄枝。1998年12月28日,科利华与阿城钢铁“闪电般”地达成协议。科利华收购原大股东阿钢集团的股份而成为“老大”,股票随即更名为科利华。协议从洽谈到签订不过短短4个月时间,让一些先前嘲笑科利华“年内上市痴人说梦”的人目瞪口呆。
事实上,阿城钢铁更像是宋朝弟的一个精美“策划”。科利华称动用了1.34亿元资金收购股份,实则只付出了3400万元。阿城钢铁购买科利华旗下晓军电脑公司80%股权及“科利华电脑家庭教师”初中版版权共作价1亿元,而阿城钢铁又拥有原大股东阿钢铁集团1亿元的债权,如此,1亿元资金在三者之间形成互为债权关系,科利华只用了3400万元的微弱代价便入主阿城钢铁。
入主阿钢钢铁后不久,科利华将全部股权质押给银行用于贷款。至2001年底,科利华的贷款总数已达5.5亿元。在宋朝弟看来,这些资金足够用来救活困境中的阿城钢铁,等到阿城钢铁救活后,便可获得股票配股资格。一旦圈得了资金,就可还给银行,自己又玩了把“空手道”。
然而阿城钢铁之滥令宋朝弟始料未及。科利华入主之前,阿城钢铁早已停产,很多设备严重老化,根本不能使用。其后,宋朝弟还了解到——自己在考察中看到阿城钢铁钢花四溅,工人热火朝天的场面,纯属假象,只不过听说有买家来了头一天才点的火。
烦恼接踵而至。科利华一成了大股东,大大小小上百起的遗留官司便找上门来。原先阿城钢铁欠下很多账,眼见有新的买家“买单”,自然谁都不会放过。这里几百万,那里几十万,官司处理完毕,科利华近4000万元的资金就白白地被掏走了。
而更多闲着的员工需要安置,4000人的大企业,每人几万元的安置费,又是一笔庞大的数字。科利华又损失了近亿元的资金。
更“意外”的是,原大股东欠下上市公司的坏死账此时浮出水面,一统计,居然达7亿元之多。想要收回此账,无异于难上登天。不解决,根据有关规定,就无法获得配股资格。科利华百般无奈,将自己的老本,包括贷款、甚至科利华大楼抵押进去,尽力填平此沟壑,拼死保住配股资格。
2000年初,寄托科利华“全部希望”的配股计划出台,在其配股申请中计划融资5.67亿元。然而负责审计的会计师事务所却出具了有解释性说明的报告,证监会认为其配股资格“尚不具备”。科利华配股计划宣告落空。
配股不成,科利华只好改弦易辙,走增发融资的道路。然而2001年下半年,中国股市进入了空前的“熊市”,证券市场的低迷使得主管部门捏紧了增发的口子,300多家申请企业最终只有不到30家获得了增发资格。科利华被排除在外,希望再次幻灭。
此时,短期贷款到期,银行也找上门来。5.5亿元的贷款每年的利息就几千万,焦头烂额的科利华根本还不出这笔钱来。
内忧外困,宋朝弟已是无力回天。2002年6月,科利华被证券部门打入“ST”一族。为了保住公司形象,ST科利华更名为ST龙科。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科利华几年的努力全都成了东流水,其主营软件业务也因时运不济,从此江河日下。
2000年初,宋朝弟雄心勃勃地公布了其“微软计划”的第一步:立足教育软件,进军电子商务,救活阿城钢铁。
宋朝弟在美国的一次考察中,发现全美最大的亚马逊书店居然只是一个虚拟的概念,所有的书都依靠其它书店委托网络间的交易卖出,投入不大,但亚马逊书店的利润却非常惊人。
宋朝弟觉得自己又发现了科利华“跳跃”的秘方:为什么不可以做一个中国的亚马逊书店?于是决定投资“购书网”,做中国网上图书交易的“吃螃蟹者”。为了造势,宋朝弟又出豪言:“将投资3亿元建网上购书网。1个亿用于买1万台电脑,免费送给分布在全国各地的1万家书店,帮助其上网;1个亿用来在全国各地中心城市建立24小时配送中心;1个亿作为流动资金。”消息一出,全国各地600多家出版社纷纷前来打探。
然而,科利华的购书网虽然理念先进,却让几十年来中国图书分销体系的固有利益受到冲击,那些传统的书店们怎么也接受不了。科利华热火朝天的购书网因为缺少书店的加盟最终胎死腹中,近千万元的前期投入打了水漂。
科利华认为购书网失败,是“投入不够,协调不够”造成的后果。“痛定思痛”后的科利华将自己为数不多的资金全部投入了新的项目——购药网、运输网。然而阻力更大,购药网、运输网也是无果而终,科利华血本无归。随后不久,互联网“神话”破灭,科利华的电子商务之梦彻底破灭,多项投资失败和资金链的断裂使得企业元气大伤。
此时一些落榜学生又告上门来。先前科利华“落榜赔款”等口号吸引了众多学生购买软件,几年过后,有的学生高考落榜,按当初协议,科利华应退还学生的欠款。内忧外困的科利华生根本无法兑现承诺,一气之下,学生们将科利华告上法庭。科利华官司缠身,美誉不再。
作为科利华主营业务的教育软件,在2000年时销售收入为2.6亿元;2001年,这一数字变成了1.8亿元,到了2002年,销售收入仅有7700多万元,净亏损1.15亿元。
2003年3月,困境之中的科利华又推出了一套新的“考得棒”家庭学习提升系统,然而该产品生不逢时,推出不久后全国各地严防非典,学校的大门根本进不去,科利华连“赌”一把的机会都没有了;截至2003年8月,该系统销售仅为7000多套,离宋朝弟25万套的目标简直是天上人间。
记者见到的宋朝弟,满脸的悲戚沧桑,在与记者交谈的3个小时内口里不停地重复着一句话:“现在是资本的时代,科利华目前最缺的就是资本,有钱就有救了,有钱就有救了……”
回想起1999年4月,宋朝弟说:“我们要成为中国微软,所谓'中国的微软’,就是要在国内股市股值第一。”这句豪言壮语,相比科利华今日之满地狼籍,让人感觉恍若隔世。
采访手记:孤独宋朝弟
8月15日,记者在科利华大厦空旷的会议室里等了6个小时,才见到被一群讨债者纠缠得面色苍白的宋朝弟。对记者提出的采访要求,宋朝弟显然并不“感冒”:“如果你真想帮我,就什么都不要写。”而后双方静坐了有足足5分钟。
3个小时的时间里宋朝弟很有耐性地陪记者聊一些所谓量子理论、军事兵法之类的“玄学”。末了,宋朝弟说:“我之所以陪你几个小时,就是让你不要写了,难道你还不明白吗?”被记者拒绝后,宋朝弟大为恼火:“我现在是拿我的下半辈子在赌,哪一天我破产了非跑上门来踹死你们这些记者。”
宋朝弟似乎讳言失败。他说,如果科利华当年配股成功了,结果完全就不一样,你像现在的托普、海虹,只不过当年配股成功了而已。对于所谓“中国微软”被人嘲笑的事实,宋朝弟说,我的前提是“中国”二字,现在我还是说要做中国的微软。
谈话时值晚上,办公室有位员工主动加班,宋朝弟很不吃这一套。“她这种做法完全没有必要。”宋朝弟说,“员工用不着为企业、领导所谓忠诚,在企业里拿钱做事就行了,不要指望老板给个什么鼓励、笑脸之类的,一个企业那么多人,老板哪有这么多'笑脸’给。至于那些为老板的'魅力’干活的人,简直是幼稚。”
惟一让记者很动容的是,宋朝弟说,自己没什么朋友,在企业里从来都是叫下属只需执行,现在看来,有时候想找个理解的人说说话都很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