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小青龙汤(外寒里寒)

小青龙汤

【原文】

麻黄(去节) 芍药 细辛 干姜 甘草(炙) 桂枝(去皮)各三两 五味子半升 半夏(洗)半升

右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若渴,去半夏加栝蒌根三两。若微利,去麻黄加芫花如一鸡子,熬令赤色。若噎者,去麻黄加附子一枚,炮。若小便不利,少腹满者,去麻黄加茯苓四两。若喘,去麻黄,加杏仁半升,去皮尖。且莞花不治利,麻黄主喘,今此语反之,疑非仲景意。

【又名】麻芍姜辛桂五草半

【作者】张仲景

出自《伤寒论》

【经典回顾

1、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伤寒)

2、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小青龙汤主之。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伤寒)

3、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金匮)

4、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主之。(金匮)

5、妇人吐诞沫,医反下之,心下即痞,当先治其吐诞沫,小青龙汤主之;涎沫止,乃治痞,泻心汤主之。(金匮)

6、青龙汤下已,多唾口燥,寸脉沉,尺脉微,手足厥逆,气从小腹上冲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热如醉状,因复下流阴股,小便难,时复冒者;与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桂苓五味甘草汤),治其气冲。(金匮)

用法

1、以上八味药,以水十碗,先煮麻黄,等水量减少二碗,捞去浮在上层的白沫,再放入其他药材,煮成三碗。去滓,每次温服一碗;

2、喝完药后以全身微微出汗为最佳。切记不可使病人流太多汗。汗出后须擦干,避免吹风受凉。
3、现代剂量:麻黄10克,芍药10克,细辛10克,干姜10克,炙甘草10克,桂枝10克,五味子10克,半夏10克

组成

甘草 细辛 五味子 桂枝 姜 麻黄 芍药 半夏

【功用】

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时机】

1、怕冷、无汗,发烧,咳嗽重,出白痰, 口不渴,身体痛,没有胃口;

2、表寒里寒咳嗽时,心下有水(胃),用小青龙汤。

【应用】

1、风寒客表,水饮内停之证。
2、症见恶寒发热,无汗,咳嗽,喘息,痰多而清晰,苔润滑,不渴饮,脉浮紧。
3、治痰饮、咳喘或身体疼重,肢面浮肿者。

【方解】

1、五味子止咳,半夏化痰,干姜温中去肺寒;细辛去肺里的水(微水)。

2、小青龙汤是将肠胃的津液发出去。

【加减】

1、其身热重,头痛恶寒甚者,当重用麻桂;

2、其身微热,微恶寒者,当减轻麻桂,甚可以豆豉代麻黄,苏叶代桂枝;

3、其痰饮水气甚者,当重用姜辛半味;

4、咳久致腹皮挛急而痛者,当重用芍草以安之。

【说明】

1、小青龙汤治疗水饮、水泛、水样鼻涕、水样痰(不断地涌出清水般的鼻涕和痰),它属于“水、湿、饮、痰”的第三个阶段“饮”,这个阶段的水已经很多了,但是还没有浓稠,鼻涕是像水一样。小青龙汤除有葛根汤、麻黄汤的恶寒发热、无汗、身体疼痛、脉浮紧等症状外,肢面浮肿说明水很多,他可以治水,青龙是管水的,小青龙汤是治水的方剂。

2、在《解析方剂学》中,小青龙汤是运用在治疗气喘、咳嗽、打鼾、水肿、以及阳虚身冷调养的方剂。

3、整体方子的药性以补性药为多,泻性药只有麻黄和细辛,里面除了芍药是凉性,炙甘草是平性,其他药都是热性的药,第一个要记住的是它能去水饮,第二个要记住的是热性药。

4、在药物动力学上,散性药特别多,以把水散掉,也有一点收性,像五味子、芍药与炙甘草,它们可以把组织里面的水液吸回脉管,再用散性药将其排掉。升药只有干姜,其他都偏降,水最后大部分都通过小便排出。

5、整体方性以温、补、散、燥为主,它特别热、降性、燥性也特别强,燥性要强才能把水去掉。
6、细辛、干姜、五味子、半夏合起来叫“散寒通窍、温肺化痰”,是去水饮的主力。如果有胸满就不会用芍药;有心悸就加茯苓;心下寒水就用生姜;要去寒加炮附子;要养胃就用大枣;要去实用大黄;有里热加石膏;就可以加减。

【禁忌】

1、生冷、 粘滑、肉面、五辛(辛辣)、酒、酪、臭恶等物。

【应用集锦】

1、气喘的病人,冬天喘夏天不喘,就是「小青龙汤」证,也就是寒喘

2、天气热才开始喘,天气冷就不喘,就是「大青龙汤」证,表寒里热,里热想出去出不去,外面的热进不来,被寒束到了,就是热喘。

3、在里为水气,在表为咳(咳之前喉皆常作痒)其表证之重轻,其舌苔亦不必限于白腻。

4、刘渡舟教授指出,临床运用本方要抓住几个关键环节:

1辨气色:寒饮为阴邪,易伤阳气,胸中阳气不温,使荣卫行涩,不能上华于面,患者可见面色黧黑,称为“水色”;或见两目周围有黑圏环绕,称为“水环",或见头额、鼻柱、两颊、下巴的皮里肉外之处出现黑斑,称为“水斑“。

2辨咳喘:或咳重而喘轻,或喘重而咳轻,或咳喘并重,甚则倚息不能平卧,每至夜晚加重。

3辨痰涎:肺寒津冷,阳虚津凝,成痰为饮,其痰涎色白质稀;或形如泡沫,落地为水,或吐痰为蛋清状,触舌觉冷。

4辨舌象:肺寒气冷,水饮凝滞不化,故舌苔多见水滑,舌质一般变化不大,但若阳气受损时,则可见舌质淡嫩,舌体胖大。

5辨脉象:寒饮之邪,其脉多见弦象,因弦主饮病;如果是表寒里饮,则脉多为浮弦或见浮紧;若病久入深,寒饮内伏,其脉则多见沉。

6辨兼证:水饮内停,往往随气机运行而变动不居,出现许多兼证,

A、如水寒阻气,则兼噎;

B、水寒犯胃,则兼呕;

C、水寒滞下,则兼小便不利;

D、水寒流溢四肢,则兼肿;

E、若外寒不解,太阳气郁,则兼发热、头痛等症。

以上六个辨证环节,是正确使用小青龙汤的客观标准,但六个环节不必悉具,符合其中一两个主证者,即可使用小青龙汤。

5、肺中风,喘,身重或肿,热气上腾到脑部,也会晕眩,有时走路会摔倒,临证用方如小青龙汤。

6、小青龙汤(麻黄9克 桂枝9克 白芍9克 炙甘草9克 干姜9克 细辛6克 半夏9克 五味子9克):怕冷(病人自觉身体里面非常冷)、无汗、发烧、喉咙痒咳嗽重(喘咳)、 痰白清稀、口不渴、身体痛、舌淡苔白且滑、浮肿身重、沒有胃口、有時感觉背后背肩胛骨之间有一块如拳大的冷块区(表寒里寒咳)

7、渗出性胸膜炎往往多用小柴胡汤,但如果胸腔积液较多,不易减少时,用小青龙汤有时可以有效地减少积液。

8、(1)食道炎症

A、很少导致噎嗝,因为食道很有弹性。

B、食道炎症会导致食道的反流,一是食道下段的括约肌易受情绪影响,患者大多情绪不好、烦躁;二是反流刺激。可以选栀子干姜汤或者栀子豉汤。

C、食管上段的疾病常有食道烧灼,多见热证,可用《温病条辨·上焦篇》的宣痹汤和三香汤,两方都是治疗热证的。

2食道上段的疾病,用小青龙汤去麻黄加附子汤,常用于食道癌。

3食道下段的疾病,

A、脾阳虚,便有微溏者,用栀子干姜汤;

B、纯粹的热证,用栀子豉汤。

4其它:

A、治疗食道疾病,也可以用小青龙汤去麻黄加附子汤合栀子干姜汤。

B、如果在上焦,可以用宣痹汤或三香汤合栀子豉汤。

C、临床上不考虑寒与热,就用栀子干姜汤或栀子豉汤都会有效。

9、(1)因风寒而喘者:

A、无里热、无里寒,是麻黄汤证。

B、有里热,大青龙汤。

C、有里寒,小青龙汤。

(2)下后微喘者,桂枝加厚朴杏仁汤证。

(3)喘而汗出者、下利,葛根黄芩黄连汤。

(4)汗出而喘,无大热、无下利,麻杏石甘汤。

(5)汗后津液不足,饮水多而喘者,是五苓散证。

10、(1气喘的病人,冬天喘夏天不喘,就是小青龙汤证,也就是寒喘;天气热才开始喘,天气冷就不喘,是热喘,就是大青龙汤证。

A、热喘:病人虚汗很多,阳虚了,舌苔黄黄的。气喘到你的手上的时候,大都是虚证了, 一定喘很久了。处方用大青龙汤和麻杏石甘汤的变方,视胃口好不好而定,胃口好就吃麻杏石甘汤,胃口不好的吃大青龙汤。如果病人喜欢喝酒就用桂枝加厚朴杏仁汤。

B、寒喘:看到最多的就是寒喘,每到冬天的时候都不能睡觉,都要坐着睡,吐出来的是白痰,每天晚上三点到五点的时候就开始喘。处方用小青龙汤来加减。

2伤寒论喘证辨别:桂枝汤证有喘:桂枝加厚朴杏仁汤;表症、无汗而喘:大青龙汤、小青龙汤;阳明证的喘:蒸蒸发热、里实证,白虎汤,承气汤类;非上述症状,汗出而喘:麻杏石甘汤。

11、慢性(支)气管炎是一种常见病,与感染、理化刺激、过敏有关,多发于中年以上,病程缓慢。多在秋冬季节发病。主要出现咳嗽、咳痰,尤以早晨为甚,痰呈白色黏液泡沫状,易于咳出。严重者可终年发病,常伴有气急不能平卧。

1如症见咳嗽、痰多清稀、吸气短者,属肾气虚不能纳气之故,可用肾气丸以补肾阳而纳其气。因久病津亏,故又补肾阴。取肾肺经脉相连之意。

2慢性支气管炎,“形寒饮冷而咳喘者”,症见咳嗽气短,遇冷即发或遇冷加重,脉浮滑或弦滑,用小青龙汤去麻黄加茯苓、杏仁,以温肺化饮、止咳平喘。

3内伤咳嗽,是由脏腑功能失调所致。咳嗽痰多,责之于肺脏虚弱、脾失健运,饮食不能化为精微,反而酿成痰浊,上犯于肺,肺失宣降,气逆而咳。症见咳嗽、痰多,痰白而稀,胸脘作闷,胃纳不振,神疲乏力,气短促,脉濡滑。治疗时,用小半夏加茯苓汤降逆涤痰。

【比较集锦】

1、解表化饮方剂:

1小青龙汤:治表为主,解表散寒之力大

2射干麻黄汤:主治风寒,表证较轻,证属痰饮郁结、肺气上逆者,故于小青龙汤基础上减桂、芍、草,加入祛痰利肺,止咳平喘之射干、冬花、紫菀等药。射干麻黄汤治里为主,下气平喘之功强。

2以下皆治痰饮

(1)小青龙汤以心下有水气为主;

(2)射干麻黄汤以喉中水鸡声为主;

(3)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汤以吐涎沫为主;

(4)皂荚丸以胶痰为主;

(5)泽漆汤以眩冒、眼前发黑为主;

(6)苓桂术甘汤以胃里停水为主。

3、初期的肺积水,当水气还没有盛的时候有三个汤方:

(1)刚开始积在皮肤表面的时候,肚脐以上积水用发汗,用麻黄汤下去把汗发掉。

(2)如果来不及,已经跑到里面,刚开始肺里面 有一点积水的时候,咳得很厉害,这是小青龙汤证,

(3)到水积得很严重的时候,「小青龙汤」都来不及了 ,水已经积满,病人但坐不得卧,一躺下就咳,此即十枣汤证。

4、少阴处方:

(1)四逆汤:手脚冰冷了,肠胃里面的热能没有办法达到四肢,中阳不振,脾胃的功能不好,舌苔白白的,里寒很盛;

(2)附子汤:表里皆寒且虚、阳不足,所以附子汤可以补阳的不足;如果是表寒里虚,但是阳气很足用小青龙汤;

(3)白通汤:是阴盛在下、虚阳在上,上下不通达,所以少阴证下利的时候,因为里寒太盛了,上焦的心阳没有办法往下走,变成上热下寒,造成不断的下利。

(4)通脉四逆汤,就是阴盛于内,阳隔于外,摸病人微发热,可是舌苔伸出来全部是白的,就是表热里寒,脉很微细,很危险了。通脉四逆汤打通全身血脉。通脉就是通达内外。

(5)通脉四逆汤和四逆汤的区别,病人的脉都是微细的,但是四逆汤只胃阳虚而已,所以四逆汤的病人手脚冰冷,通脉四逆汤的病人手脚热的,但是脉都快没了

(6)所以上下不能通的时候用白通汤,全身都虚寒的时候靠附子汤,内外阴阳不能协和的时候用通脉四逆汤。

5、(1五苓散:如果是表热造成的小便不利,表太热了水气不得下降就是五苓散。

2表寒,束在表上面,水没有办法发散而结在下焦就是小青龙汤。

3如果是里面虚寒掉的造成小便不利的就是真武汤。

4猪苓汤是水热并结,里面发炎了,西医用试纸测小便里有红血球,因为结石把输尿管刮破了,造成小便带血,所以猪苓汤里面有阿胶止血。

6、风寒发汗有五法(不同病位):

麻黄汤汗在皮肤,乃外感之寒气;

桂枝汤汗在经络,乃血脉之精气;

葛根汤汗在肌肤,乃津液之清气;

大青龙汤在胸中,乃内扰之阳气;

小青龙汤在心下,乃内蓄之水气。

7、风寒治水有三法(三焦):

(1)干呕而咳,是水在上焦,在上者发之,小青龙汤是也(有表寒);

(2)心下痞满,是水在中焦,中满者泻之,十枣汤是也(没有表证);

(3)小便不利,是水在下焦,在下者引而竭之,五苓散是也(有表风)。

8麻黄剂用于上半身为主的浮肿,使用黄芪、防已等用于浮肿多发于下半身良半不者,也就是说,含有麻黄的越婢加术汤、小青龙汤等对上半身的浮肿有效,而防己黄芪汤主要用于治疗腰以下、下半身特别是脚浮肿为宜。

【名家论述】

1、小青龙汤《伤寒笔记倪海厦

「小青龙汤」是由麻黄、芍药、干姜、细辛、桂枝、半夏、甘草、五味子组成的,细辛是一味非常热的药,细辛是有毒的,临床上,细辛只开一钱,细辛长得细细的一根,下面有很多根茎,用它的根部,细辛一根独阳往上走,所以很热。因为里寒很盛,所以开细辛和干姜,把里寒去掉,让里面温热起来,把水气去掉,心下有水气,往上冒,所以会喉咙痒。五味子药没有寒热,五味子是止咳的,所以【本草】写五味子润肺,有时咳得很厉害的时候,气管都会咳破,用五味子。有时候咳得太厉害,会呕,用半夏,半夏会降逆也可以去水,所以胸腔的水,半夏也可以去,半夏还可以化痰,所以半夏与五味子合起来就能化痰止咳,张仲景的半夏是生半夏,半夏洗完就入药,生半夏有毒,也就是靠这毒把水排掉,能解半夏的毒就靠生姜和干姜,所以干姜与半夏并用在里面。生姜是散胃中之寒,干姜是温中去肺中之寒。桂枝、芍药、甘草此三味药是从桂枝汤来的。

「小青龙汤」的用法,就是表寒里寒的时候用的,开「小青龙汤」的时候,表里双解,所以表面上可以看到「麻黄汤」证,「大小青龙汤」都可以看到咳嗽,而且都有痒咳,都有水气在里面。「小青龙汤」,一种是本身素体虚寒的人,得到「麻黄汤」证的时候用的,还有一种,本来是「麻黄汤」证的,没服用「麻黄汤」,而从「麻黄汤」证转成「小青龙汤」证,所以是「麻黄汤」证失治,而变成「大小青龙汤」证的,大或小则视病人身体的症状而变。

若渴代表水饮不是很重是表寒里水比较少,拿掉半夏,加瓜蒌根生津止渴,中药里所以能够止渴的药,都是西医降血糖的药,糖尿病人会口渴。若微利,水在小肠里,把麻黄去掉,实际加的是芫花,大约用一二克。若打嗝,身上有水没有排掉,会停在胸膈,停久了变成饮,再会变成痰,痰在胸膈会恶心想打嗝,去麻黄,加炮附一枚。若小便不利,少腹满者,去麻黄,加茯苓四两,把水利掉。若喘,去麻黄,加杏仁半升,去皮尖,实际上喘的时候不应该把麻黄拿掉。

只有有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在胃脘的地方有水气,水气往上跑会咳嗽,干呕,本身胃就问题,水饮停留会反呕。发热而咳,或渴﹍都适用小青龙汤。初期的肺稹水,当水气还没有盛的时候有三个汤方:刚开始积在皮肤表面的时候,
 肚脐以上积水用发汗,用「麻黄汤」下去把汗发掉。如果来不及,已经跑到里面,刚开始肺里面有一点积水的时候,咳得很厉害,这是「小青龙汤」证,到水积得很严重的时候,「小青龙汤」都来不及了,水已经积满,病人但坐不得卧,一躺下就咳,此即「十枣汤」证。
天冷开始气喘,标准的小青龙汤证。天热喘,痰是黄色粘稠的,大青龙汤证。

(0)

相关推荐

  • 第一次给自己开方治病

    2018年5月,偶然间听了远在上海的李老师线上讲座的中医基础知识.由于老师通俗易懂的讲解,生动形象的比喻,使我突然间对学习中医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通过学习,使我对原以为是迷信的牛鬼蛇神而从不触及的 ...

  • 8伤寒论42-46条 伤寒外寒里热 外寒里寒 大青龙汤 小青龙汤区别

    海阳庞氏中医 本文为<老庞白话伤寒论>视频讲座文稿,视频连接在文章底部,结合文字与视频一起学习,事半功倍. 本节条文内容: 42.43.太陽傷寒,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 ...

  • 一个治疗咳嗽气喘、痰多而稀的经典方子,小青龙汤外寒内饮皆可除!

    小天医生聊中医,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聊解表剂中辛温解表的方子,小青龙汤,他出自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是古今以来疗效确切.使用广泛的经典方剂,也是治疗外寒内饮证的主要方剂.下面我们首先来看下 ...

  • 我运用经方小青龙汤的体会

    我对小青龙汤的理解及应用,小青龙汤该方出自<伤寒论>,条文40: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41: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 ...

  • 桂枝的作用很广,外寒里寒都可以

    桂枝就是肉桂树上的那个嫩枝,它是樟科植物肉桂的干燥嫩枝.那么我们平常最熟悉的是肉桂,卤料基本离不开它,它是肉桂树干的粗皮,味道很香.所以相对的来说呢?他们两个之间那个作用,只是程度上不一样,比如说肉桂 ...

  • 至简经方小青龙汤

    至简经方小青龙汤图解: 伤寒表不解 图中两圈黑圈为营卫之寒 心下有水气 图中实黑圈 干呕.发热.渴.喘 皆因心下之水气阻滞 相火不得下降以郁热在其中 麻黄桂枝共散营卫之寒 芍药.五味收郁滞相火 干姜. ...

  • 古今名医论经方——小青龙汤

    大医 双合 DaYi Shuanghe 第128期 每天一期,弘扬中医 COURSE ARRANGEMENT 组成: 麻黄三两,去节(9g) 芍药三两(9g) 五味子半升(9g) 干姜三两(6g) 甘 ...

  • 医案:小青龙汤治愈反复咳嗽,不闻香臭1月案 何庆勇经方

    医案一五五:小青龙汤治愈反复咳嗽,不闻香臭1月案 何庆勇经方 何庆勇经方 医案一五四 本周与您分享的医案是:小青龙汤治愈反复咳嗽,不闻香臭1月案 关键词:小青龙汤:不闻香臭:多糖缓释 病例实录 曲某, ...

  • 一起学经方之:小青龙汤古代治疗水气病咳喘...

    一起学经方之:小青龙汤 古代治疗水气病咳喘的专方,有散寒化饮的功效,适用于以恶寒.口不渴.痰唾涕等分泌物量多清稀为特征的疾病 [用方指征]1.头痛,发热恶寒,无汗,脉浮紧.2.咳喘气逆,甚则倚息(即不 ...

  • 外寒痰喘用小青龙汤:若服后病未痊愈该如何处理? 张锡纯推荐这首方子!

    传承岐黄薪火,一个有质地有温度的公众号 艾御享堂 小青龙汤 [方药组成]麻黄(去节),芍药,细辛,干姜,甘草(炙),桂枝(去皮)各3两,五味子半升,半夏半升. [服法与禁忌]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