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山居士】心 在 何 处

文/东山居士

心 在 何 处

我常常扪心自问,躁动不安的心到底何处何从?

孔明曰:“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这些道理都是表面现象,真正归于现实生活,则难以付诸行动。生活的实质是要靠物质和财富维持的,没有物质,就没有烟火气,何谈生活?丢掉财富不提,像我们一介平民,自食其力,如果不去劳动不去打工,不去争取,不去拼搏和奋斗,仅凭“淡泊”来充实自己的头脑,想得开,看得淡,清心寡欲,那么这种坐吃山空,懒惰沉沦的生活方式,与行尸走肉何异?没有了生存条件和生活来源,谈“淡泊”还有什么意义?

淡泊必须建立在固有的条件和一定的物质基础之上,这样淡泊淡泊,还可以陶冶陶冶性情,抵御抵御物欲横流灯红酒绿的诱感。这种“淡泊”是一种约束,是一种修养,是一种知足常乐的心境。能教人“非我所有,一毫莫取”,“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能教人守住初心不忘根本,见金钱美色毫不动摇;能教人立场坚定矢志不渝,拒高官厚禄于千里之外;能教人富贵不淫,贫贱不移……淡泊可以成就人的美德,成就人的大志。

所以,如此看来,我们无需淡泊,因为条件不够,起码无需太多,就像一首古诗写道:“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这种"为瑞不宜多"则说明了眼下要紧,着重于眼下的实际生活的需要,生活的贫寒承载不起那么厚沉的大雪之瑞气,因为这样只会雪上加霜,给贫寒的生活带来更多困难。同样,淡泊只能给我们将来的生活带来无着落。有了它,将成为一种高雅的负担。因此,我们必须不断进取、不懈奋斗,才是正道。

于此而言,停止打工劳务来修养生息,心情怎能宁静得了呢?古人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又说“人数不满百,总怀千数忧。”的确如此。人必须有忧患意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无论国家、企业、人生都是同理。人生在世,追求幸福,在漫漫道路上,在茫茫生活中,都是在“须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想有时”中敦促行进,在“积谷防饥”中勉力追寻,在艰苦奋斗中崛起。这才有我们平稳的生活,才有我们风雨无侵的安逸,才有我们理想的幸福。

如果我们安于现状,坐享其成,明天将山穷水尽,未来将日暮西山,一片惨淡!因此,我们必须忧必须虑,身处闲中盼忙时,时于安逸想奔波,何来宁静呢?

不宁不静,心有不安也能致远,远在何处? 远在我们工作劳动的天涯海角,远在我们奔波劳碌的大江南北。只要哪里需要,心就向着哪里。

作者简介:东山居士,本名梅新海,安徽宿松人,文学爱好者,作品见诸微刊。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