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限性》
作者:郜晓霞
群友行道发信息:“道可道,非恒道。我一直理解为:如果用言辞表达万事万物的规律,必须是永恒不变的。但现存翻译中,一个也找不到这样翻译的。”
我秒回:“ 如果这样理解的话,原文应该变为:道可道,必恒道!你好像忽略了那个“非”字!”
行道接连发来三条信息,并且@我:“非字有必须之意啊,说文解字有这个意思。” “道是可以用言辞描述的。” “用非表示必须,比用必表示,更强烈一些。”
对于《道德经》,我完全赞同周正教授的解读,但凡有人探讨,我肯定是积极回应。
马上拿出《说文解字》,快速找到有关“非”字的解释,书上显示,“非”意为“违背”。我@行道,并用手机拍下这一页,发到群里,又进一步解释:我们平常会用“非……不可”句式表示必须,双重否定变肯定、加强语气,但“非”本身表示必须的意思,好像不妥吧?
他随即发来了有关“非”的一长串解释,最后,赫然写着:【方言】必须,下决心一定要。此处的“非”字理解为“必须”,一方面可以表达老子留下《道德经》的谨慎;另一方面也可以解释《道德经》就是描述道的一本书,道一定是可以用言辞来描述的。
怎么“非”有“必须”的意思了?我试着用“非”字造句,比如:我不给他他非要;不让他去他非去……我一遍一遍地念着,终于发现了规律:所有句子后面都可以加上“不可”或“不行”等表示否定的词语,关键是,加上之后,句子意思不变;同时,“非”和前面的“不”,本身就是双重否定。
我们平常会用“非……不可”和“不……非……”来表示必须,但“非”和“不”组合即双重否定变肯定,只不过“非”后面的“不可”、“不行”等词语,在实际表达中可以省去,而“非”本身不能表示“必须”的意思。
至此,我更坚信周教授的解释:“道是可以用语言来表述的,但是,用语言表述的道不是永恒不变的道的本身”,这样的解释有两层含义:一、道本身是永恒不变的,它是程序,是规律,是先于语言存在的;二、语言是后出现的,在人们实践的基础上产生,语言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概括性,也有局限性。
老子在《道德经》的第一章开宗明义,强调了道是宇宙万物运行的总则,是唯一的,不可取代的;同时,他也告诫后人,任何用语言描述出来的道,都是有局限性的,而《道德经》就是用语言在描述道,所以,在品读解析《道德经》时,一定要能跳出语言的限制,回归道本身,这样才能真正理解宇宙万物,并准确掌握它们的运行规律,周教授将这些全都解释清楚了!
突然想起周教授的另一个观点:要允许不同的声音。是啊!今天这场“非凡之辩”,相信我和行道对《道德经》都有了更深的理解。在我俩激烈讨论的同时,不断有其他群友参与进来,在不同思想的碰撞中,相信大家都有不同的收获!作为语文老师,我还多了一层收获,那就是,再遇到“非……不……”句型,我肯定能给学生讲得更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