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唐诗《春日寄怀》前半句两个“有”,后半句两个“无”,藏了他多少落寞

古诗词浩瀚如海,自《诗经》以来,历朝历代所流传的诗、词、乐府等诗歌数量真个是数不胜数。仅仅《全唐诗》就收录了唐诗和残句五万有余,更遑论汉魏晋诗、宋词、元曲、宋诗、明清诗词了。

如此之多的古诗词对我们而言自然难以尽皆熟知,因而我们学习欣赏古诗词往往只挑选其中一些名篇名句。甚至学习过程中很多名句都不知其出处作者,唯其句之惊艳,故能脱口而出。

唐诗前半句两个“有”,后半句两个“无”,却藏了李商隐多少落寞

读李商隐关于春天的唐诗,别有一番味道。

虽然不见得有“巴山夜雨涨秋池”的韵味,也没有“留得枯荷听雨声”的意蕴,但是这句“纵使有花兼有月,可堪无酒又无人”,却更有助于我们了解诗人当时的心境。

诗人少年得志,随着年华的逝去,却越来越得不到重用。尤其是在丁忧之后,在老家呆了四年。四年的时光足够他悼念亲人,却也给他太多的时间去畅想之后的日子怎么过。

在这个春天,诗人身边不缺乏美景,过眼之处,皆是“有花兼有月”,然而想到仕途之路,却“无酒又无人”。自己找不到路,又无人肯帮,只好在诗词中打发这种落寞。

这两句诗,前半句前半句两个“有”,后半句两个“无”,对称结构很是清晰,将“有”和“无”进行对比,写尽了唐诗的无奈与伤感,字里行间的落寞感更是一览无余。

这两句出自李商隐的唐诗《春日寄怀》:

世间荣落重逡巡,我独丘园坐四春。

纵使有花兼有月,可堪无酒又无人。

青袍似草年年定,白发如丝日日新。

欲逐风波千万里,未知何路到龙津。

在诗人看来,世间人们的“荣落”变幻,速度很快,然而自己却无法经历,之前是九品小官,如今更是因为丁母忧,“丘园坐四春”在这里守了四年。纵然今日春光如画,“有花兼有月”,可叹身边“无酒又无人”。

“无酒”,一方面愁苦无法排遣;“又无人”没人知道自己的才华,也无人举荐,对于一个有着强烈仕途之心的人来讲,何其残酷!

九品小官的“青袍”穿了一年又一年,但是头上的“白发如丝”,却在一日又一日地变得更新。虽然内心“欲逐风波”于“千万里”之外,却“未知何路到龙津”,不知何时才能一睹龙颜!

李商隐这辈子很悲催,年少的得志与成年以后的坎坷对比明显。作为一个诗人,他无可替代;但作为一个官员,他时常智商不在线。

说来也难怪,古代文人之中大多都是如此。古代文人如过江之鲫,但是能够达到曹操、王安石、辛弃疾、范仲淹、欧阳修等文学造诣深厚、做官又能做出业绩的,毕竟还是少数。

古诗词的力量

多读古诗有什么用?我觉得以上所述就是最好的答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