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语“六六大顺”中的六大顺,指的是哪六大顺?
“六”,很吉利,很顺畅,是人们比较喜欢的一个数字,结婚需要“六礼”,品食需要“六味”,谷物旧称“六料”.......便就是酒令(划拳)时,也经常会听到“六六六”,更不要提过年过节,办事践行,“六六大顺”那几乎都是挂在嘴边,必须要送上的祝福语。
“六六大顺”人人都会说,可六六大顺到底是指哪六大顺呢?
是:一顺、二顺、三、四、五六顺.......还是:一帆风顺、一路顺风、千依百顺、顺顺利利、风调雨顺、顺理成章......
都不是——
据《左转》记载,所谓六大顺即为:兄爱、弟敬、父慈、子孝、君义、臣行......
说起来是六大顺,其实是三对大顺,何为三对大顺?
即兄爱与弟敬相对而出,父慈与子孝相辅相成,君义与臣行相互对应......此三对成,方能大顺——
且关于兄爱与弟敬、父慈与子孝、君义与臣行.......三对大顺还是有来历的:
一,兄爱与弟敬
说到赵匡胤很多看官们定然会想到杯酒释兵权,定然会忆起“烛影斧声”.......特别是:“烛影斧声”......乃是宋太宗赵光义继位的最大谜团.......又或者是一生难以消除的劣迹......
说:一天赵匡胤酒瘾犯了,喊来赵光义一起喝酒,也不知是赵匡胤病了,还是酒太烈了,一向酒量很大的宋太祖只半斤酒下肚后便不胜酒力,趴在桌上呼呼大睡.......早就想当皇帝的赵光义一看机会来了,便就掏出了随身携带的斧子,手起斧落,在撩人的烛光下“咔嚓”一斧子结果了自己的亲哥哥.......
这便就是“烛影斧声”的传说——
为了令赵光义坐实“烛影斧声”之千古骂名,后世一些“居心不良”者们甚至搬出了三大理由为“烛影斧声”佐证:
一,宋太祖死时,为何只有赵光义在场。
二,宋太祖身体杠杠的,怎么会突然暴毙。
三,宋太祖并没有留下传位宋太宗的遗诏。
果真如此吗?
当然不是,因为:
一,司马光《涑水纪闻》记载:宋太祖死时,赵光义当时不在寝殿,根本就不在现场。
二,据《宋史》记载:太医验尸,宋太祖确有隐疾在身。
三,宋太祖死得太仓促,又怎会有时间写遗诏?
所以:赵光义并没有弑兄,“烛影斧声”乃无稽之谈。
既然赵光义没有弑兄,“烛影斧声”乃无稽之谈,那么赵匡胤与赵光义的关系如何呢?
我觉得应该是:
兄爱,弟敬——
据《宋史》记载:
赵匡胤十分疼爱弟弟赵光义,在追随郭威南征北战的期间,赵匡胤基本都是自己冲锋在前,掩赵光义在后,每次打了胜仗都将功劳推给弟弟,而吃了败仗总是抢着替弟弟承担责任.......对于哥哥的“溺爱”,弟弟赵光义也是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因此在陈桥驿赵光义首先站出来,力挺哥哥当皇帝.......
而在那时,民间也流传着一谚语:
兄爱,弟敬者,方能大顺,才可黄袍加身也!
这便是兄爱,弟敬的由来。
二,父慈与子孝
明洪武帝朱元璋,英明盖世,政绩卓卓,乃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草根天子,然而就是这样一位万民敬仰的不世之才,却在皇位的传承上犯了个最低级的错误,差一点让明朝变成第二个短秦.......
按照历代古训:皇帝传位传长不传幼、传嫡不传庶、传子不传孙.......特别是最后一个“传子不传孙”,可是皇室传承中最为忌讳的,除非皇帝没有儿子或者儿子死绝了,要不然绝不会传位给孙子.......这叫有悖伦理,大逆不道.......想当年康熙那么喜欢乾隆也没有将皇位传给他,而是按部就班地传给了雍正,便就是这个道理........
然,朱元璋倒好,放那么多好儿子不传位,却偏偏将孙子朱允炆推上了宝座.......
后来,朱元璋驾崩了,他的四儿子朱棣立刻带着重兵包围了皇城,生生将侄儿拉下了帝位.......后来郑和私下里问朱棣:
“陛下,您为什么要造亲侄儿的反?”
朱棣目光阴冷地说道:
“因为朱元璋......”
“老皇帝?”
郑和有些蒙圈:造侄儿反与爷爷有什么关系?
“对......因为他太不仁慈了,平时对我们动则打骂就算了.......临了归天了,竟然也不把我们放在眼里.......放着那么多优秀的儿子不传位,却偏偏将宝座传给孙子......朱允炆有那么优秀吗?朕看也不过如此......既然朱元璋对儿子们如此残忍,一点都不仁慈,那么也就不要怪儿子不孝了.......”
郑和点点头,想想也是这个理,便不禁感叹道:
“正所谓:父不慈,则子不孝,子不孝终会造;反之,父慈,子孝,方能大顺也!”
“父慈,子孝,方能大顺!爱卿言之有理.......来啊,将此金玉良言写进《永乐大典》中——”
朱棣闻言龙颜大悦,不住夸赞三保乃文武双修的不世奇才也!
这便是父慈,子孝的由来。
三,君义与臣行
大家都知道康熙皇帝勤政,事必躬亲,是个“工作狂”,为了能够提高早朝的效率,玄烨上任后的第一件事便是:改早朝时间,生生将前朝的早朝六点改为四点,且还将结束时间向后退迟了一个时辰,另外若议程未完,还需“加班”。
靠得近倒无所谓,然而有些住得远的大臣可惨了,为了赶趟,不迟到,往往夜里面两三点便要起床,要知道那时候可没有闹钟,深更半夜的从温暖的被窝中爬出来,得需要多大的勇气啊.......特别是冬天,上大夜班的朋友们应该深有体会......
因此,住得远的大臣们为了能够赶上早朝,晚上基本都不睡,一直熬到半夜两三点,那两眼肿得跟灯泡似的......
有一次,一个叫哈呼才的满族大臣居然在早朝时打起了盹,站在那,头不停地点,像小鸡啄米似的,康熙在龙椅上看得一清二楚,不禁龙颜大怒的呵斥道:
“大胆哈呼才,早朝期间竟敢梦游神境——”
朦朦胧胧地哈呼才听到呵斥吓得屁滚尿流,两腿一软立刻跪了下来,磕头如捣蒜:
“臣该死,臣该死!”
或许是哈呼才还没睡醒,又或者是太紧张了缘故,慌乱之下的他跪拜的居然是一根柱子,哪里是正大光明牌匾下赫然站立的康熙.......
“哈哈哈哈——”
群臣看到丑态毕出的哈呼才,皆是忍俊不禁。
“该死的哈呼才,满族人的脸都被你丢尽了......”
康熙指着哈呼才,气得直哆嗦。
“陛下,哈大人乃是离太和殿最远的一个.......在早朝之前他又与老奴支会过:身体抱恙......故才会有此异样......”
太监总管梁九宫悄悄地对盛怒中的康熙耳语道。
康熙点点头,来回的在正大光明牌匾下踱了良久后,缓缓地朝梁九宫摆了摆手:
“散朝吧,让他们回去好好休息.......”
“喳!”
梁九宫清了清嗓子,高声对群臣们唱喏道:
“散朝——”
........
散朝后,康熙立刻叫住了梁九宫,焦急地问道:
“今日之事,朕该如何应对?”
梁九宫笑着说道:
“陛下勤政是好事,但凡事也得讲个度,就拿今天的哈呼才来说:他为了赶上四点的早朝,夜里三点就得起床,如果碰到早朝时间短的还好,若是像前天一直到下午三点.......皇上您说,谁吃的消啊?”
康熙皱了皱眉头道:
“那依您之见?”
梁九宫回道:
“依老奴之见,早朝不用提早到四点,提早到五点便可以了,另外早朝也不要规定到什么时候结束,事情议完了便散朝,不要固定.......”
康熙听完,愁眉渐渐舒展开来:
“甚好,甚好,就依您所荐!”
........
第二天,康熙重新规定早朝时间与不固定结束时间后,群臣们皆是欢呼雀跃,高呼吾皇万岁万万岁.......自此,为了不再类似哈呼才那样在早朝上出丑,群臣们亦想到了一个办法:每次上朝时,在嘴中含一薄人参片,这样既可以提神,也能补充没来得及吃早饭的大臣们一部分营养,不至于因身体匮乏而晕倒.......
看到君臣们一心,朝堂之上一片祥和之气,梁九宫忍不住对康熙说道:
“君体恤臣民,礼智仁义;臣子感恩戴德,身体力行......此乃君义,臣行——大顺也!”
康熙闻言,朗声笑曰:
“好一个君义,臣行——大顺也,好,好耶!”
这便是君义,臣行的由来。
总结:有的书上解释“六六大顺”其实是“路路(谐音)大顺”,我觉得也有道理,反正只要是顺利,顺心怎么来都行.......
“六六大顺”,或者叫做“三对大顺”指的是哪六大顺?
曰:兄爱、弟敬、父慈、子孝、君义、臣行......该此六大顺也!
谢谢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