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背馍》
我完全没有想到,《背馍》这篇文章发出去之后,会惹起那样的轩然大波。
我也完全没有想到,我的这段回忆,勾起了那段岁月里走过的那么多人的回忆。就像在花生地或者土豆地里,只提起一棵秧苗,居然拉出了成串成堆的东西。从全国各地,很多有过同样经历的同学、校友、朋友和读者,纷纷电话联系或者留言,大家的共同问询是:《背馍》是怎么写出来的,这么逼真!
我说,那是从记忆里自然而然流淌出来的!
真的,人生经历里最深刻的东西,只要记忆的闸门有一个细小的缝隙,它都会挤出来汪洋成海。背馍那段我人生中最刻骨铭心的岁月,我一直以为是一段不堪回首的屈辱,我时时刻刻地都想要忘记。但是,我没有想到,三十多年的沉寂,它就像岩浆一样深埋在我的心底里,猛然一下子迸发出来的时候,我却吃惊地发现,已经融化成我人生经历里最为宝贵的一笔财富。那段我一直以为的屈辱,现在被回忆拉回到我眼前的时候,那么有温度,那么有动力。
——我要对我人生里的背馍经历,真诚地说一声“谢谢”!
它教会了我不轻易放弃,并鼓励我在无论怎样的艰难中都坚定走下去。
那些背馍的岁月里,我们的高中校园生活单纯到了贫乏的地步:没有游戏,没有早恋。脑子里成天就装着三件事儿:看书学习,吃饱肚子,穿暖身子。
所有课余的时间里,我们一个个的眼睛都像饿狼一样贪婪地搜寻着可以填饱肚子的东西。那些卿卿我我浪漫朦胧的早恋,根本看不到一丝儿踪迹。没有哪个男生会温情脉脉地向女同学暗送秋波,更没有哪个女同学对男生莞尔一笑。我现在回想起来都觉得好笑,我们那时候的情形,让现在的孩子们评说,如果不是榆木疙瘩,就是机器人。
是的,我们的心里都被“跳出农门”这个念头塞得满满当当的,谁还有“吃天鹅肉”的闲心思呢?——馒头都吃不到嘴!
人生的轨迹和历史一样,都有着惊人的相似。生命是从一个叫作产房的小房子里开始的,又是在一个叫作太平间的小房子里结束的,中间的那段过程,就叫作一生。
我们没有想到,我们的一生里,无论过去和现在,都在为“吃”而发愁。背馍的日子里,一直在我们心里盘旋的念头是“什么东西能吃”、“哪里有能吃的东西”;今天,我们为每一顿饭都犯难,“吃什么”、“去哪儿吃”“和谁吃”。当初的我们怎么也不敢奢想今天的自己还要为吃发愁,今天的我们一想到当初为填饱肚子的心酸情形就会热泪盈眶。
如果说《背馍》这篇文章真的有什么意旨,那就是在背馍的日子里,在背着馍走去学校的路上,我们的意志力慢慢地积淀凝结,最终化成了让我们一生都不觉得所谓的苦并不算作是苦的积极乐观的心态和坚定不移的努力。我们学会了时时提醒自己:坚持,是唯一可以改变你目前处境的途径。
我离家三十多里的上学之路,在自行车极其稀缺的年代里,很多时候我都是靠着两只脚走完的。一路上,在穿过绵延无边的秋天玉米地、春天麦地的乡间小道上,我的手里都拿着《1979年中国农村题材短篇小说选》之类的书籍,边走边看,路就短了许多。往往还不怎么觉得,就已经到了学校院墙外面,或者就到了家门口。
月亮在走,太阳在来。当我们走过三十多年的岁月的时候,我们庆幸在自己人生起点的时候,有了背馍的人生经历。生活的清苦,和精神的富足,让我们在人生最关键青春时代的那三两步里,踏出了坚实而稳定的步伐,我们的人生没有走歪路,我们的人生可能平凡但真的不失精彩。
《背馍》,只是我们高中生活的记录。我不是一个沉湎于过去的人,我只是想在这段难忘的岁月里,为自己的生活找到不气馁、不颓废和不放弃的理由,也为自己的坚定前行补给力量。生活给了我们艰难的起点,上帝却为我们准备了一个幸福的终点。那段艰难的日子,是他为我们的成长精心准备的一份磨砺。
——谨以此文献给所有有过“背馍”经历的朋友们!
(作者简介:陈启,陕西西安惠安中学教师,省诗联协会会员。文风力求散淡,干净。2008年,歌曲《因为有你,因为有我》(词曲)发表于《中国音乐报》;散文《酸汤挂面》、《一件棉袄》、《吃搅团》等发表于《教师报》。诗歌《船夫之歌》、《向往北方》等发表于文学陕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