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是它 让我看完桃花源新版后——

“咕噜——咕噜——”的车水声......

是它,让我看完新版桃花源后,让我朝思暮想。

最近,“图说常德”小编应相关部门的邀请,在开园前提前探秘了桃花源。想不到自此后有一件东西让我朝思暮想。

岁月就象一条河,左岸是无法忘却的回忆,右岸是值得把握的当今年华,中间飞快流淌的,是一种过去的隐隐的伤感。

从前,农业生产靠天吃饭,农田灌溉靠人工车水。

车水,是旧时农村一道独特的夏日风景。车水的岁月从远古走来,年复一年,悠悠了岁月,到了上世纪60年代,农村通了电,村村建起了电灌站,水车退役了,记忆里的车水,终被尘封进了历史。

水车对于我,也只是儿是的记忆,夏天双抢时节农田翻耕准备插秧,农田灌溉靠车水。

水车木制,由木架、车轴、榔头、木槽、斗板、龙骨等组成。

儿时经常到田间看大人们车水,清澈的河水装在一个个方形槽格里,那样温顺服帖,缓缓地从下往上推移到秧田里,周而复始,像是一种有趣的游戏。

在大人们休息的空隙,我们几个小伙伴便爬上水车,学大人们乱踩一气。由于力气小,常常两脚踏空,被悬在空中荡秋千,惹得大人们哈哈大笑,戏称我们是“吊青蛙”。

农田里插完秧后若遇上干旱,可真累坏了农人,必须昼夜轮班车水,24小时内不间断,否则这边灌满那边干,因此车水人丝毫不敢懈怠。

从远古流传而来的水车,也崔生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儿时还经常听到大人们一边车水,一边喊着山歌,脚下一边踏水,一边追赶着山歌的韵律。那山歌在田野间飘荡流长。

“咕噜——咕噜——”的车水声,仿佛田园交响乐,它时急时缓,总是一种声调,这声调听起来是那么纯朴,又是那么绵绵动听,它轻轻地拨动着农人的心弦。

为避烈日曝晒,农人便利用夜间车水,但避了烈日避不了蚊子,于是人们白天割点青草晒个半天,晚上在水车边将草堆点燃,靠烟熏驱蚊,真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还是人有办法。

这就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沿袭解放前的农田灌溉法。

车水一直要持续到秋天,然后继续根据稻田的干湿情况车水,直到晚秋稻谷成熟开镰前,农人才停止车水拆除水车,对劳苦功高的水车进行维修保养,以备来年再用。

如今,农田灌溉早就实现了电力化,要看水车,只能去博物馆或者旅游胜地了,这种不乏诗意浪漫的劳作方式,在乡间早已无迹可寻。

想不到,在这桃花源里遇上了儿时见过的水车,以前在游玩其他景点时也偶尔见过,但都是不能车水的一些摆设品。

我走近前仔细查看了一下桃花源里的水车,初步判定这水车可以把水引上来,两位没见过水车的随行美女不相信这一奇迹,非要上阵一试,只风她们攀上水车,脚踩木榔头,轴上木齿轮带动龙骨,龙骨拉动斗板一圈一圈地转动,活像一条蠕动的大蜈蚣,斗板吃水进槽,清清的河水就被她们从下面的池塘引进了上面的池塘。

生活在繁杂的都市,时代在发展,但我还是固执地怀念那些远去的手工劳作,它们凝结着一种劳动者的美,绵延持久。我也始终信奉,刀切的肉丝永远要比机器绞的好吃,手磨的擂茶要比机器磨的擂茶香甜。

很多农具的销声匿迹,似乎连带着人的一些劳动者的精气神也一起消失了,这实在是一件让人费解和怅惘的事。

其实,古老而苍黄的水车并没有消失,它只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转换了工作岗位,在这样的旅游景区来唤醒人们的记忆,乡愁、励志。

水车也见证了桃花源里:屋舍、良田、水车、溪流、竹子的世外桃源。

不同年代,不同的人生况味,决定了水车不同的功用和“待遇”

“咕噜——咕噜——”的车水声......

是它,让我看完新版桃花源后,让我朝思暮想。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