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诗经》之风教看2021年高考作文:一场盛大的关于“时”的古今对话

高考作文,每年一次。其实也是命题者对这个时代,特别是对过去的一年,这是时代精神的感受,也有着整个教育系统对教育的愿景和展望。
全国甲卷

中国共产党走过百年历程。在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的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已经深深融入我们的血脉和灵魂。我们过的节日如“五四”“七一”“八一”“十一”,我们唱的歌曲如《义勇军进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我们读的作品如《为人民服务》《沁园春·雪》《荷花淀》《红岩》,我们景仰的革命烈士如李大钊、夏明翰、方志敏、杨靖宇,我们学习的榜样如雷锋、焦裕禄、钱学森、黄大年,等等,都给予我们精神的滋养和激励。我们心中有阳光,我们脚下有力量。我们的未来将融汇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我们处在一个大有可为的时代……
请结合材料,以“可为与有为”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题眼:
共产党走过百年历程。
我们心中有阳光,我们脚下有力量。
我们处在一个大有可为的时代。
可为与有为,可为——有这个时代条件;有为——落实到自己肩上,做些什么。力量要有一个支点和要明白使用力量干什么。百年的国家奋斗历程,需要我们回到开始的时候。如果看过《觉醒年代》的,就能够与这则材料契合住了。那个时代的年轻人,都是为这个国家寻找出路,而现实是残酷而绝望的。很多人放弃了,在阴暗的现实面前放弃了。但是,总有一些人,内心充满了阳光。所以他们就勇于探索,生死无惧,前路是用鲜血和教训铸就的。
大有可为的时代,一个“为”字,其实并不总是轻轻松松,快快乐乐。这是需要一个人踏踏实实地付出。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做事,“极高明而道中庸”,立大志不易,从小事、平常事做起就难了。
“可为和有为”,可能会给我们一些误导,总觉得一定要做一些惊天动地的大事啊。其实,并不是这样。
我们每天是否都能积极向上?
我们每天是否都能早起,做好每天该做的事情?
我们在工作的时候能够尽职尽责?
看到不义之事是否敢于挺身而出?
看到他人需要帮助是否可以伸出援手?
……
有为和可为,并不是一句口号
而是在当下就能落到实处的行动。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这篇文章,是兴发青年学子的志愿,是兴发感动于这百年的艰苦奋斗史。
全国乙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古人常以比喻说明对理想的追求,涉及基础、方法、路径、目标及其关系等。如汉代扬雄就曾以射箭为喻,他说:“修身以为弓,矫思以为矢,立义以为的,奠而后发,发必中矣。”大意是,只要不断加强修养,端正思想,并将“义”作为确定的目标,再付诸行动,就能实现理想。
上述材料能给追求理想的当代青年以启示,请结合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题眼:
以比喻说明对理想的追求
给追求理想的当代青年以启示
对自身发展的思考
乙卷和甲卷,可为一阴一阳。甲卷立其大,乙卷阐其微。甲卷的大中见微,而乙卷的微中见大。乙卷所见之大为“整全”。弓矢的发中,这是一个整体。用一个譬喻阐述一个整体的东西,这就是微中见大。这里有一个核心精神就是“反求诸己”。回到自身,“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这是起点。
有了这个起点,还不够,要对目标明确。甲卷是从百年的国家创业看我们青年人的目标,而乙卷可以说是跳出百年,上出到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程,看我们所追求的理想。“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你看,这是我们中华文明读书人的心声。反过来看,我们这一百年来的奋斗,也不违背这个理想。
你看,这里为何提到汉代的杨雄,为何用他的论述?这可能是有用意的。这个用意,就是让我们回归我们中华文化的本体,从源头处思考,“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我们又必须站在今天这个时代,思考我们这个时代的问题,从我们个人出发,明大义,做出我们每个人能做的选择。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立志,是青年所必须,是力量之根源。
全国新高考Ⅰ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917年4月,毛泽东在《新青年》发表《体育之研究》一文,其中论及“体育之效”时指出:人的身体会天天变化。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聪可以聪。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即使是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而弱者如果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而为强。因此,“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
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题眼:
1917年4月,毛泽东在《新青年》发表《体育之研究》一文
人的身体会天天变化
这是毛泽东在23岁的时候写的一篇文章。
这里其实有几个信号:
一是,正视毛泽东的思想及其人,相信这篇作文,必然让世人重新看看毛泽东的人生与文章。
二是,正视国家青年人的身体健康。
近几年,国家教育改革,不断地讲传统文化,艺术,体育提上教改的革新中。这篇文章,就是呼应这股教改之风。
近几年,高考之后,我都会整体地看一看高考卷的作文,感受一国之风,这是我学习《诗经》学到的思维方式。
高考作文,分全国卷和地方自主命题卷,这就是《周南》与《召南》之风。我们从甲卷,乙卷,新Ⅰ卷,能够感受到这种《周南》之风。甲卷立足在百年的艰苦奋斗。乙卷,从具体行动出发,看千年的奋斗。新Ⅰ卷,从近代的伟人之论文出发,在千年与百年的交汇处,看“修身”之本。中国人的修身精神,往里是“正心诚意格物致知”,向外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毛泽东的老师杨昌济先生,也是当时湖南长沙的一位大儒啊,非常强调修身之道。毛泽东的《体育之研究》精神,得益于杨先生的影响。毛泽东用冷水洗澡的习惯,也是缘故其师。毛泽东在那个时代,与当时的青年人有一点不同的是,他非常的落地,接地气,有行动力。这个行动力的来源,就是以修身为本的精神传承。中国文化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我们这个文化,不是最强悍的文化,而是最持久的文化,因为我们的精神就在于像青年毛泽东所言“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虽然是生而弱者,但是自强不息,终究是不可限量。
全国新高考Ⅱ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唐光雨漫画作品,有改动)
[注]描红:用毛笔蘸墨在红模子上描着写字。
请整体把握漫画的内容和寓意写一篇文章,反映你的认识与评价、鉴别与取舍,体现新时代青年的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题眼:
毛笔描红图
认识与评价、鉴别与取舍
新时代青年的思考
国家对传统文化是越来越重视了,如果有书法基础的孩子,对这一题可谓是得心应手了。
这里有着“鉴别与取舍”,是非常值得我们关注的。这种描红的方式,以及所传达出的书法学习方式,是要我们去思考的。
一笔:起笔,行笔与收笔,都有法度。藏头护尾,中锋行笔。这是书法中,一个基本笔画的示范,主要是楷书的笔法。这里其实有一个书法史的发展问题,这个人字的写法,其实也是晚近的事情,这种对象化的学习方式,也并不是我们书法的传统。所以说要有“鉴别和取舍”,我们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但是呢,我们所学的是不是就真的是精华呢?如果对书法没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我们必然不能很好地分清什么是精华与糟粕了。
相信很多对书法,特别是对古典书法有实践的学人,对于这种“描红”以及绘了对象化的“形迹”的书写教学方式,正是我们这个百年来应对西方文化冲击下的产物。很多时候是“不中不西,亦中亦西”。我们可以看到,出题者的用心是对书法和传统的中道中庸思想的弘扬。
“藏而不露”、“不偏不倚”、“缓缓出头”,这三个词语,表达了表达了我们这个文化的精神——不表现自己,无过无不及的中庸精神和脚踏实地不急不躁的精神。整体来看,写好这个“人”字,就是做好一个人。中国的艺术,都是一种反求诸己的修养工夫,都是为了做好一个人。
如果庸俗化地看中国文化,藏而不露,也可以是心机深沉,不偏不倚,变成了捣糨糊,两边讨好。缓缓出头,变成了懈怠,乃至于给“躺平”找理由。
子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如何选择生命的每一步,就是“反求诸己”“修身成人”的核心所在。这就是立志,中国文化的核心就在于立志,在于广大生命之格局,而又能在日常生活里踏实践行。
北京卷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目抄在答题卡上。
(1)每个人都生活在特定的时代,每个人在特定时代中的人生道路各不相同。在同一个时代,有人慨叹生不逢时,有人只愿安分随时,有人深感生逢其时、时不我待…
请以“论生逢其时”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2)瓜熟蒂落、羽翼丰满,这是草木鸟兽成熟的模样;但对我们而言,真正的成熟却不仅仅指身体的长成……
请以“这,才是成熟的模样”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评论:
这个命题作文,题目定了。
这两个命题,其实都关于“时”的。前者是社会之“时”,后者是生命之“时”。文体不一样,前者是议论文,后者是记叙文。
论生逢其时,其实已经定了调。且是一个积极的调。子曰:我欲仁,斯仁至矣。孔子还讲,“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很多感叹生不逢时的人,多是迷茫,多是不知道去做什么,没有坚定的志向,所以做什么事都是三分钟热度,短时间里出不了成效,就放弃了,总是感叹生不逢时。一个真正成熟的人,他在任何一个时代,都能坚定志向,应机而动,因势利导。“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而那些自认为“成熟”的人,放弃自己的理想,随大流,没有自己的主见,逐渐变得油腻,这也是一种“成熟”,但是这真的是“成熟”的模样吗?
这两个命题作文,任选其一,其实两者是相互联系的。出题者或是有意为之。
北京之风如何?
这是古之京城。
这里是政治文化之中心,确实是展现这个时代之气象。
天津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如果说时间是一条单行道,那么纪念日就是道路两侧最醒目的路标,它告诉我们怎样从昨天走到了今天。时间永不停步,纪念日不会消失。记住它,可以让日历上简单的数字成为岁月厚重的注脚,而它也不断提醒着我们带着初心奔向前方。
你对这段话有怎样的理解和感悟?请结合自身体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题眼:纪念日
天津卷也是谈“时”。
今年是,是一个大日子。一百多年前,中华民族经历了近百年的屈辱。这是一时之风。每个人都有属于他认知和感受的纪念日。如同北京卷一样。这也有两条线,一条线是社会性的纪念日,一种是个人生命性的纪念日。如同前段时间看了《觉醒年代》,就对五四这个纪念日特别的有感触。每个人都可能与某个纪念日有感触。
上海卷
有人说,经过时间的沉淀,事物的价值才能被人们认识;也有人认为不尽如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你看,上海卷也在谈“时”。
中国文化,是一个“时”际的文化,处在天时与人时之间,永远是鲜活的。
上海的繁华,是近两百年的事情,其实是并没有经历太长的时间的沉淀。
上海也是在整个中国最西化的一个城市。
刚刚在网上看到复旦大学出现了一起匪夷所思的事情“邯郸路老师杀人案”,一个被宣布解聘的大学老师在解聘之时,杀了院领导。这发生在中国最顶尖的大学,还是发生在老师身上。这里不谈学术与政治之辨。这里的冲突可能还有传统生命的学问与西式的考核式短期高效出成果的研究体系有关。也就是长久之价值与一时之价值之辨。
上海,中西方文化交融而激发出来的最繁华的城市,既显出了这个交融的好处,又预兆着这个交融所带来的矛盾。中国文化核心精神“天地君亲师”,老师的位置是很独特的,发生这样的事,不得不去思考,现在的老师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生命状态?“经过时间的沉淀,事物的价值才能被人们认识”,我想这次的邯郸路大学事件,给高校敲响一次警钟,需要对我们的教育管理再进行一次深刻而系统的反思。
我们的传统文化,经历了几千年,经历了时间的洗礼,我们还不能认清其价值吗?我们的中医,保护了华夏人的健康几千年,是可以随便否定的吗?
上海的高考作文,也是来自上海教育体系的一次反思,我觉得是很有意义的。
浙江卷
有人把得与失看成终点,有人把得与失看成起点,有人把得与失看成过程。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评析:
这篇文章本质上也是在谈“时”。
终点,起点,过程,这是一件事发生的时间。人的一生,出生,成长,死亡,这是一生的时间。每一天,早起,一天的生活,晚睡,这是我们一天的时间。中国的时间观,是循环往复式的。
如果这篇作文,我们放在得失上,就很容易患得患失,即便表现得风轻云淡,也是感觉很虚的。
我们过今天的日子,但是还停留在昨天的,过去的得失里,我们还能过好今天吗?但是如果我们忘掉了过去,忘掉了过去的经验教训,我们也不能过好今天。对于对于过去的得失,我们不能忘,但又要放下。庄子讲“忘其所不忘,而不忘其所忘”。我们当下的时间,即衔接着过去,又通达于未来,我们不能被一时的得失所束缚。既不能满足于一时之得,也不能痛苦于一时之“失”。
并且,“得与失”既有个人之得与失,又是时代之“得与失”,也有历史之“得与失”。对于一个人,自己的得与失,和时代、历史的“得与失”也是息息相关的。个人的“得与失”确实要多放下,历史的得与失,我们放在心里,多去学习。这也是中国文化的精神,天下为公的精神。
统观今天的高考,可以说是步伐一致的是对“时”的展开,这是一场盛大的古今对话。
注定进入历史大转折的庚子年——2020年高考作文评论
2019年高考语文作文——九卷十主题与传统文化的交相辉映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