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组优秀文章荐读】卓汉雄:品味高效课堂,感受教学智慧

品味高效课堂,感受教学智慧

中山市东凤镇民和小学/卓汉雄

青草绿,柳絮飞,初夏浓阴凉。在美好的榴月之季,我们民和小学有幸作为北部片区小学语文素养大赛的承办学校,在27、28这两天举办了这一场教学盛事。因在我校举行赛事,让我有机会在阶梯室完整地欣赏了八节精彩的课例。应该说,这八节课例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让我真切地看到了教学智慧之花是如何在课堂绽放的。

一、匠心创设拟真情境。

情境教学既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又是一种必要的语文艺术,是新教学模式的一个显著特征。在这次素养大赛的课堂中,我惊喜地看到,北部片区的老师们都立于语文教改的潮流前沿,几乎每节课都有意识地创设情境来展开教学,而且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其中令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小榄菊城小学高颖老师的课例《棉花姑娘》。开课伊始,高老师便把四个小组命名为燕子组、青蛙组、啄木鸟组和瓢虫组,她通过代入法,用文本的角色为每组学生起了名字,既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评比确定了形式,又为下面的学习奠定了情境角色,达到一举两得的效果。高老师始终把情境角色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中,“燕子,燕子,你是怎样回答棉花姑娘的?”“瓢虫,瓢虫,你来介绍介绍自己吧!”,这一句句类似这样的话语,让孩子们不知不觉地置身于情境中,他们在故事中体验着角色的情感,倾吐着角色的语言,经历着故事的情节。这一切都非常符合儿童的游戏天性和情感思维,所以对理解文本、感受情感、 发展语言都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其它老师的课堂,我也能听到很多富有教学智慧的情境设置,感受到老师们独具的匠心。

二、支架促进思维发展。

支架式教学也是当今教改的潮流,如果我们用支架的视角去欣赏这些课例,我们可能会得益更丰。我窃认为,小榄联丰小学唐珊婷老师的课例《海的女儿》,应该是运用支架最为纯熟最为成功的一个,她的设计成功地摆脱了一些老师为支架而支架的做法,而是运用支架真正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她们是六个美丽的孩子……她的皮肤又光又嫩;像玫瑰的花瓣,她的眼睛是蔚蓝色的,像最深的湖水。”唐老师利用这句话来作范例支架,引导学生填写:“她的嘴唇像(     );(    ,   。)这种渐进式的支架,减缓了学习的坡度,给予孩子“跳一跳,就能摘果子”的机会,有效地打开了他们的想象思维。又如“宫殿外面有一个很大的花园……地上全是最细的砂子,但是蓝得像硫磺发出的光焰。”为了让学生感受海底世界的奇妙,唐老师搭建了一个对比支架,先要学生说说陆地上的树林、果子、花朵、砂子是怎样的,然后再读原句,感受海底与人类世界事物的不同,从而达到预设的目标。为了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唐老师以“我就准许你浮到海面上去。那时你能够坐在月光底下的石头上面,看巨大的船只在你身边驶过。你也能够看到树林和城市。”为支架,引导学生想想对从小就住在海底的海公主来说,还能看见陆地上哪些有趣的事物呢?这三个片段练习,从课堂教学的现场来看,因为有了适切而有效的范例支架,学生都顺利地跨过了“最近发展区”,达至了教学预设的“潜在目标”。

三、文体意识得以彰显

不管设计的老师们有没有去精心经营、有意为之,总之在我看来,这次的八节课例都很好地彰显了阅读教学必须要重视的文体意识。一年级《棉花姑娘》是科普小故事,高老师用故事的特征来组织教学,让学生在娓娓动听的故事得到各种动物的抓虫之别。三年级执教的是民间故事《漏》,民间故事是劳动人民文学智慧的结晶,语言朴实,故事生动有趣,两位老师都以故事情节的发展为线索,架构起教学的脉落,让学生读得兴趣盎然。四年级执教的课文是《海的女儿》,文本是经典的童话故事,属于”超人体童话”,其具有幻想、虚构的成分,同时富有浓厚的人文色彩。四个老师都能抓住童话奇异的想象、动人的情节、瑰丽的梦想,给予学生情感的熏陶和丰富的想象。五年级两位老师执教的是小古文《杨氏之子》,他们都能以朗读、理解、悟法为教学的主要内容,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积累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在这八节赛课中,老师们都善于做好课内和课外的沟通、生活与文本的联结,设计时体察学生的思维特点,在教学中重视朗读的指导,善于从生成动态中巧妙点拨,在识字写字教学中都乐于用字源作引子等等,给我极大的启迪。但是两点,我觉得还可以商榷一番。

一是怎样的朗读指导才是促进生长的真指导。在这次素养大赛的课堂中,老师们都清楚地知道朗读的重要性,也在朗读上花了很多的时间,意欲借朗读这行之有效的方法进行内容的理解、感情的熏陶、个性的展示。但很多课例还是存在着这样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学生在“情不能至”时,老师们的方法就不多了,这样的教学语言在堂上便频频出现:“同学们要注意读出奇异的语气来啊!”“同学们,我们要带着感情美美地读一读吧。”“要想着老虎害怕的样子来读。”……这些指导,确实重要,但是它不奏效的时候,我觉得很有必要进行灵活的变通和具体的指点。“为朗读者择法,适者为佳。”老师可以作示范读,为学生的朗读树立一个榜样;可以和学生齐读,让他们在语言中跟你一起“同生死,共命运”。我觉得最可行的还是传授一些简单但实用的朗读技艺,比如读“树上的果子亮得像黄金,花朵开得像燃烧着的火,花枝和叶子在不停地摇动”一句,学生读不出奇异的语气其实很正常,但如果老师采用示范的方法,并告诉学生把重点词“亮得像黄金”“像燃烧着的火”“不停地摇动”读得慢一些,声音低一些,每个词的最后一个字把它扬起来,那效果肯定不一样。其实,老师完全可以采用学生能够理解、掌握的朗读技巧来教学,因为这些技法也不复杂,除了语气,辅之以语速、语调来加以具体化的指点,就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二是需要选择正确的教学内容。我并不是重复卖弄王荣生教授的“教什么比怎样教重要”这个观点,而是在真实的课堂真的大量存在教学内容不当的现象。这次的素养大赛已经是中山市学片级别的课了,但还是存在较多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错位的环节,由此可想,这种问题在常态课该有多严重啊。如培红小学赖老师的《杨氏之子》教学中,在教学“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时 ,学生在此前已经理解了“应声”此词表现了杨氏子的反应灵敏,但老师还是反反复复让学生朗读,要求学生读中感受杨氏子的聪慧,足有两分钟之久。她朗读的目的是要学生理解、感受、深化杨氏子的聪慧,其实很多学生早已领悟,这个教学环节完全可以舍弃,不如把时间多放一些在拓展文本《咏雪》上,让学生更多地实践如何理解“言简意丰”的文言文上。又如南头中心小学余老师执教的《海的女儿》,其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我认为也是可能再思考的。读完选文的最后一段后,余老师要求学生想象一下,海公主如果浮上海面,会看到更多的人类世界的事物,请你发挥想象写一写。问题就出在这里:学生本身就生活在人类世界中,写人类世界的事物,实在不用想象,老师旨在训练学生想象能力的目标便空化了,倒不如要求学生读了文中奇异的海底世界,也发挥自己的想象写一写诸如宫殿的厨房、热闹的街市、海底的居民等等场景,真正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通过观摩这次中山北部片区素养大赛的课堂,我深刻地感受到八位参赛选手仅用一天时间备出的课,就能达到如此水平,实在是难能可贵,值得我好好学习。作为一个观课者,我也觉得自己亟待提升深度阅读课堂的能力,特别是对课堂的复盘能力,还需认真锻铸,以待提高。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