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册府千华”,见证苏州千年文脉
□苏报记者 姜锋
作为江南文化中心的苏州,素有崇文重教的优良传统,书香弥远,世泽久长。尤其是明清两代,藏书刻书家层出不穷,如中国四大藏书楼之一的铁琴铜剑楼,名冠江南的汲古阁、扫叶山房,皆独步一时,翘楚书林。虽历经岁月沧桑,苏州目前仍有百万册古籍善本分藏于各公立机构和私人藏家处。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见证了苏州这座文化名城悠长深厚的文脉,也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宝贵传承。
昨天上午,作为国内最具影响力的专业古籍展览,“册府千华——苏州市藏国家珍贵古籍特展”在苏州第二图书馆拉开帷幕。正如国家图书馆副馆长、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副主任张志清所说,这是一次彰显苏州江南文化底蕴的展览,是对具有深厚历史积淀的苏州典籍文化的一次大检阅,是苏州古籍保护成果的全面展示。
三段藏书传奇 见证苏州悠长文脉
此次苏州市藏国家珍贵古籍特展展出的150部古籍,均为苏州市各古籍收藏单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和《江苏省珍贵古籍名录》的珍贵藏品,吸引了众多观众关注。尤其是苏州图书馆的镇馆之宝——宋刻本《王状元集百家注编年杜陵诗史》和《容斋随笔》,平时深锁库中,难得一见。
在古籍善本市场上,宋刻本无疑是“皇冠上的钻石”。自明代中后期以来,宋刻本一直受到学者、藏书家的重视。明朝时期,宋刻本就已有“寸纸寸金”之说。据统计,目前在中国所能找到的宋刻本总量不超过1200部。而苏州图书馆的两部宋刻本,不仅罕见,也各自有着一段传奇,见证了苏州的悠长文脉。
据苏州图书馆古籍部主任孙中旺介绍,宋刻本《王状元集百家注编年杜陵诗史》曾经无锡华夏、昆山徐乾学、泰兴季振宜、商丘宋荦收藏,后流入日本,清朝光绪时期为实业家周学熙购回,赠予内弟刘世珩。刘世珩得到此书后,视若拱璧,秘不示人。清朝宣统三年(1911年),刘世珩将其影刻行世。刘世珩去世后,这部书由其子刘之泗继承。后来,刘氏因急于用钱,将书以2500个银元抵押给吴县的王季常。刘之泗去世后,书就归王氏所有。几经周折,这部书被卖给苏州古旧书店,书店又将其售予苏州图书馆。
《容斋随笔》系南宋嘉定五年(1212年)章贡郡斋刻本,中国近代杰出的出版家、教育家、爱国实业家张元济曾将其影印,收入《四部丛刊续编》。据介绍,此书是张元济在民国九年(1920年)所收。但次年1月,湖州大藏书家张钧衡就找到张元济的亲家葛嗣澎,并请葛氏出面,让张元济把此书转让给他。后来此书由张钧衡后人售出,为苏州图书馆购得。
“毛抄本”素有“半部宋版”之誉,因其一笔一画,几与原刻无二。此次展出的毛氏汲古阁影宋抄本《孝经今文音义》《论语音义》《孟子音义》尤为珍贵——是当年苏州图书馆工作人员从废品收购站里“冒险”捡回。
藏书刻书成风 造就人文兴盛之地
唐宋以来,经济繁盛、文化渊薮的苏州,更兼雅士名家云集,渐成江南藏书、刻书之中心,为无数文人学士的成长提供了丰富的营养,造就了这一方人文兴盛之地。
作为我国刻书业的发祥地之一,苏州无论官刻、私刻、坊刻还是寺观刻书都比较发达,堪称文化之都、典籍之乡。唐文宗大和九年(835年)前后,苏州就有刻印历书出售。到了明清时期,苏州更是成为全国的藏书、刻书中心。苏州所刻典籍以精善享誉四海,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明代藏书家胡应麟就说:“凡刻之地有三,吴也、越也、闽也。……其精吴为最,其多闽为最,越皆次之;其直重吴为最,其直轻闽为最,越皆次之。”
孙中旺介绍,官刻本指由官府主持刊刻的书籍,一般刊印较精、形式美观,刻书以正经正史、御制书籍、先贤文集、地方志书为主。苏州的官署,自宋代至清末都有刻书,如杜甫诗集最早的刻本,就是由宋代的苏州郡守王琪所刻。据《吴郡志》记载,宋朝嘉祐年间,王琪守吴郡,大修厅堂,亏空甚多,乃取家藏杜集善本刻板,共印刷上万本,每本定价千钱。人们竞相购买,王琪以此得以填补亏空。而苏州官刻现存最早的实物是在瑞光塔发现的北宋咸平四年(1001年)所刻的《大随求陀罗尼经》,现藏于苏州博物馆。苏州官刻比较常见的当属江苏书局所刻书籍。江苏书局于清朝同治七年(1868年)设立,前后持续30年,刻书100余种。
私刻本,又称家刻本,多由学者和藏书家主持,以流传善本、保存亲友著作为目的。苏州私家刻书极其常见,自宋至清,有几百家之多。特别是明朝正德以后,私家刻书盛行复古之风,翻宋、影宋成为时尚。苏州私家刻书数量最多的当属常熟毛氏汲古阁。其自明末至清康熙,总计刻书600余种、书板10万余片,代表性刻本有《十三经》《十七史》《津逮秘书》《六十种曲》等。
坊刻本是书商为了盈利而刻印的书籍,有时与私刻本难以区别。苏州历代书坊有数百家之多,著名的有扫叶山房(后移至上海)、书业堂、绿荫堂等。它们多分布在阊门及吴县前一带,后逐渐移至观前街、护龙街。从数量来讲,苏州书坊刻书以洞庭席氏的扫叶山房为第一。从清乾隆至民国,扫叶山房共刊印书籍数千种,享誉全国。由于书坊数量庞大、竞争激烈,清朝康熙十年(1671年),苏州书业成立了行会组织崇德公所进行管理,这在全国也是极为罕见的。
寺观刻本,是指寺院、道观主持刊刻的书籍,以佛经、道藏、劝善书为主。苏州的灵岩山寺、虎丘山寺、报恩寺、碛砂延圣院、邓尉山圣恩寺、穹窿山上真观等都有刻书。其中最有名的当属碛砂延圣院所刻《碛砂藏》。该藏共591函6362卷,辑录佛经1512种,中有版画3700余幅,于宋朝嘉定九年(1216年)开始雕刻,至元至治二年(1322年)左右才完工,前后历时100余年。
此外,苏州著名刻工也层出不穷。清康熙时,苏州人朱圭因擅长版刻得授鸿胪寺叙班,为史所仅见。
现存百万古籍 位居同级城市之首
历代先贤们的读书、著书、刻书、藏书活动,使大量典籍得以留存至今。据不完全统计,苏州市域范围内有30余家古籍收藏单位,涉及公共图书馆、大学图书馆、中学图书馆、博物馆、新华书店,以及宗教、方志、档案等系统,现存古籍约100万册,位居国内同级城市之首。
苏州市文广旅局副局长徐红霞介绍,自2007年“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实施以来,苏州市的古籍保护工作成绩斐然。在首批公布的51家“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中,苏州市有苏州图书馆、苏州大学图书馆、常熟市图书馆3家单位入选,占全国的十七分之一。此后第二批有吴江区图书馆入选,第三批有苏州博物馆入选,累计有5家单位入选。苏州市前六批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古籍达319部。
在古籍修复、古籍数字化、古籍宣传普及、古籍整理与研究等方面,苏州的古籍收藏单位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特别是在古籍数字化方面,截至2020年,苏州图书馆已完成数字化地方文献与珍贵古籍1141部、14034卷、732608页,先后建成苏州地方文献数据库及珍贵古籍数据库,所收古籍除了保持原貌外,还可以实现全文检索、繁简转换及复制下载等功能。苏州博物馆开通了“苏博云书斋”古籍影像资源数据库,提供馆藏珍贵古籍和家谱在线阅览。
“'活化’古籍,承传的是千年书香,传递的是千瓣心香。”苏州图书馆馆长、党委书记、研究馆员曹俊表示,苏州已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古籍保护之路,而此次“册府千华”系列珍贵古籍特展落地苏州,将对苏州的古籍保护和“活化”,乃至全力打响“江南文化”品牌,讲好江南文化的“苏州故事”带来积极的推动作用。下一步,苏州市古籍保护中心将持续加强与古籍收藏单位和民间古籍收藏者的联系和交流,创新工作方法和服务途径,切实解决古籍保护工作中出现的相关问题,促进苏州的古籍保护工作不断走向深入,持续走在全国前列。
+点料
传千年书香
堪称文化之都、典籍之乡
唐文宗大和九年(835年)前后,苏州就有刻印历书出售。到了明清时期,苏州更是成为全国的藏书、刻书中心
苏州官刻现存最早的实物
在瑞光塔发现的北宋咸平四年(1001年)所刻的《大随求陀罗尼经》,现藏于苏州博物馆
承历史文脉
苏州市域范围内有30余家古籍收藏单位,现存古籍约100万册,位居国内同级城市之首
古籍保护成绩斐然
5家单位入选“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
截至2020年,苏州图书馆已完成数字化地方文献与珍贵古籍1141部、14034卷、73260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