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到古山重

距后坊村7、8公里,十里蓝山之下,群山环绕之中,平畴旷野里有一个古老村落,那就是前些年声名鹊起的古山重。这座与厦门仅一山之隔的千年古村落,以其秀丽的山水形胜,田野山麓中的万亩花海,古朴的鹅卵石古厝以及数量众多的古树,形成特有的乡野古韵,十年前被外界所发现后迅速成为自驾游的胜地,吸引着络绎不绝的游客。

刚进村口就看到溪边田畔这座造型别致的石佛塔。这座建于宋代的佛塔距今已近800年历史,被列为福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塔全部用鹅卵石垒成的,外观呈圆锥形台阶式,塔刹石柱上四面题字都带有“佛”字,共7层,通高8.45米,其中底层直径14米,高1.3米,塔顶端是一根八面体石柱,石柱上刻有“南无阿弥陀佛”、“南无观世音佛”等字样,塔尖覆盖二片石块。据传,建佛塔是为了“镇邪、把水尾”。因为,山重村四面环山,只有这条小溪流出村子。按民间说法,水即是财,为了“肥水不流外人田”,故建此塔“把水尾”。

石佛塔外侧是青葱的田野,遍野的油菜已经过了花期,只剩下零星的花朵。过了进村的小桥,沿着的水泥路步行,村头路边同为省文保单位的昭灵宫却正在修缮之中,四周围挡不得入内。昭灵宫建于明朝嘉靖年间,坐南朝北,造型独特,汇集“五庵”成“一宫”。 昭灵宫供奉的是保生大帝,是山重薛氏最信仰的神明之一,每年农历正月十三日,必请“大帝爷”到厦门青礁慈济宫进香,场面热闹非凡。

山重村经过这些年的旅游开发,基本设施已经很成熟了,沿途的路标标示非常清晰。我们先顺着路牌指引来到薛氏家庙。薛氏是山重村的主要姓氏,据山重薛氏谱载:薛氏家庙原是一座古大厝,明景泰丙子年(1456年)迁建,迄今已有551年历史。然而目前的家庙却像是新建,为砖瓦梁木结构,坐东朝西,分前后两大厅,大门外有三块大埕。五开门式,屋脊飞檐翘角,燕尾双翔,有清代闽南古建筑风格。

薛氏家庙右后方是一条鹅卵石铺就的古村道,顺着村道走入幽深的巷子,前面一片迷宫式的古民居,犹如一个鹅卵石的世界:土木结构的民居墙壁、人行道、井院全部采用鹅卵石铺成,设计独特,布局巧妙,整个村落的鹅卵石小道错综复杂、四通八达,行走期间真有晕头转向,辨不清方向的感觉。山重古民居据说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但是如今居住在此的人已不多,偶尔看到几位聚在一起晒太阳的,大多也是舍不得离开老厝老人。

在古民居的北门,倒伏着一棵巨大的古樟,这棵樟树历经了千年的风雨沧桑,终于在2006年的一次台风中被刮倒了,所以取名为“卧樟”。樟树已经枯死了,奇特的是这棵樟树寄生着的一棵榕树却枝繁叶茂,枯樟茂榕相依相存,景致独特,卧樟主干的周长有十五余米,树心的空洞可容纳二十多人。说起来,山重的古樟还真不少,村口过昭灵宫几十米的路边就立着一棵,高大挺拔,虬枝苍劲。而薛氏家庙前村的空地上也有一棵,树干壮硕斜倚,绿意盎然,称为“许愿樟”。而出了古民居,通往水云间的路上、游客中心广场边上也有一株古樟,树龄有两千余年,是山重村最年老的樟树,树围需十三成人拉手才能合围环抱。这棵树饱经沧桑,主干已经蚀空,却依然生机勃勃,傲然挺立。

真正令古山重扬名的是这里的山野花田。“水云间”是山重村的后花园,这里四面环山,青山叠翠,秀水涟漾。春日里,千顷平畴中成片金黄的油菜花灿烂盛开,山坡上溪谷边桃红李白,把古老山乡装扮的如诗如画,山重因此被誉为“闽南婺源”。“三重山、三重水、百亩花”,给山重村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赢得“千年古村落,山水花中游”之美称,先后获得“国家生态示范村”、“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村”、“福建省首批四星级乡村旅游经营单位”、“福建省乡村旅游示范点”等荣誉。

在这春风和煦的下午,徜徉在山重村的鹅卵石古道上,游走于千年古樟的绿影里,投身在水云间的花海里,沉醉忘返。《鹧鸪天》一阙以记:

一驾轻车入画廊,层林尽染水云乡。溪桥转处岚烟散,蒲柳摇时野气香。 
梨蕊白,菜花黄,春风十里带斜阳。天成妙笔生佳构,赢得伊人点赞忙。

修缮中的省重点文保单位昭灵宫

薛姓是山重大姓,和闽南众多的家庙一样,薛氏家庙也是一座精美的祠堂

据说山重古民居原来四面都有城门,这是目前仅存的两座,北门和西门

古民居区犹如鹅卵石铺砌的迷宫,墙上斑驳的标语见证着岁月的变迁

这条逼仄的鹅卵石小巷是游客们的乐土,争相在此摆拍各种范

古民居北门边的千年卧樟,巨大的躯干空洞里可容纳数十人休憩。树干上寄生的榕树郁郁葱葱

村庄入口处路边的古樟,也是列入保护名录的名木古树

薛氏家庙附近的许愿樟,枝干粗壮,姿态独特

水云间入口处的千年古樟,老枝苍劲,傲然挺立

唯一的商业街路口有一座文·革历史展览馆,只是当日大门紧锁,看不见内部文章

春到水云间,春到古山重。青山四合,桃李芬芳。旷野平畴,油菜金黄,如诗如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