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空虚,只有你自己能解决
情绪日记系列
晚上一伙人,高高兴兴吃了饭。
觥筹交错、旁征博引、高谈阔论、热热闹闹。
然后各自散去。
叔本华曾说,只有智商偏低、不善于独处的人才会热衷于社交活动;那些能与自己相处得很好的人,并不需要社交活动来填补内心的空虚。
听他这么说,我内心是骄傲的;因为我并不热衷于社交活动,也不觉得自己需要用热闹来填补内心。
可是不得已加入社交活动,并且结束之后,会有一种特别的感受。
几分钟或者几十分钟前的热闹与当下一个人的孤寂形成鲜明对比之时,还是将我隐藏在内心深处的孤独逼了出来。
只有天知道,热闹之后的孤单,是多么孤单。
走下公交,抬头望天,月亮不知何时,已经快要圆了。半圆的月,路灯照射下的绿树,变了颜色。
公交走了,留下我一个人,望着月亮,望着树木,望着空空落落的人行道,内心十分孤寂。
那个当下,特别想要与一个了解我的朋友,说说往事,填满“空心”。
冒昧地打了一个电话,给许久未联系的朋友。足够幸运,对方正好有空。
他还说,我要是在他的城市就好了,
可以一起出来吃个宵夜,
对着月亮面对面聊聊天。
他设想的场景很有画面感,十分美好。不过,其实,在那时,朋友有空接听我的电话,没有觉得被打扰,于我已是一种幸福。
很多时候,联系别人,变成了需要勇气的事儿。大家都很忙,好像有很多事情要做,没有什么特别的事,就为了瞎聊聊而打电话,这是一种冒失或者冒险的事儿。
朋友够意思,听我说了很多,自己也说了很多,然后终于有事情,他要去忙了。
放下电话,还是觉得心里空落落的。又联系了一个朋友,说了一些有的没的,萦绕在心头的孤寂,还是没有散去。
我以为,与朋友们聊聊天,可以打发这种突如其来的,漫天漫地的孤寂。
结果,并没有。
此刻,我终于明白,人本主义心理学,为何如此看重人自身的潜能。
向外去寻求帮助,以期获得内心的安宁,是一种办法;但是,更重要的,还是得靠自身的努力。
向外求,只是暂时的,表面的,解决不了根上的问题。
或许我应该就着月光,听一听过去那些让我流泪、让我微笑、触动我心弦的音乐;或者就像现在这样,无论多晚,打开电脑,写写文字,空落落的心,果真就被文字填满了。
<end>
PS:向外求,只解得了一时,或许连一时都无解。内心的事儿,还是得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