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文明的式微 ——小说《七层宝塔》主题解析

阅读与写作系列之八

“七层宝塔”的深层涵义:

1、象征着以唐老爹为代表的一代老农民的精神上的孤独。

2、象征着乡村生活、民风民俗等传统文化。

3、象征以唐老爹为代表的一代老农民的精神支柱,人生信仰。

4、七层宝塔,象征着乡土文明的式微和消亡。

乡土文明的式微

——小说《七层宝塔》主题解析

时代特征是高考试题的重要考量因素,当下一个鲜明的时代特征就是城镇化的进程。该话题在高考试题中已经出现了多次,比如《锄》、《留住乡愁》、《到梨花屯去》,从各个角度反映出人们对城镇化的辩证思考和反思,有老农民对土地的深深眷恋,没有故乡归属感的落寞,对城市化加快的各种不适应,等等。今天咱们高三第三套文学类阅读文本《七层宝塔》也属于这方面的内容。

朱辉的《七层宝塔》投笔乡村大地,以“世情小说”的形式,将笔触伸进乡土中国现代性转型的最新进程,透过两代人的观念冲突,展现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乡村伦理变迁与邻里道德守望。小说以曾经维护乡村生活秩序的唐老爹在进城后遭到孙辈忤逆和他所眷恋的宝塔终被拆掉而被气得几乎丧命的故事,呈现出乡村文明式微的现实,并揭示了造成乡村文明行将消亡的原因。小说展现出乡村文明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被挤兑的悲剧命运。

《七层宝塔》写的是进城农民的不适应:生活方式、处世之道、思维理念等等。而主人公唐老爹的种种不适应便成为小说的中心,而在种种不适应的冲突中,唐老爹这个人物便“立了起来”。一是因为他的年龄,他是个老年人;二是他的环境,从村里的平房搬到楼房,“村子竖起来了”,唐老爹住不惯;三是他与二楼邻居阿虎对比,与阿虎的灵活相比,更显出唐老爹的不适应;四是他的论理,什么事情都讲究个章程,与城里人的“灵活性”难以适应。

这其实是四十年前《陈奂生上城》的续篇,此篇一下就击中了时代的痛点——城乡对立问题、城镇化之后失地农民问题、农民上楼再就业问题、新旧传统协调问题、文物保护问题、新移民的邻里关系问题……短短的一篇小说,揭示了中国社会的巨大主题。

朱辉的小说往往带有很强的象征意味,《七层宝塔》延续了这一风格。下面咱们挖掘一下题目《七层宝塔》的内涵。

“塔”是印度梵语的译音,本义是坟墓,是古代印度高僧圆寂后用来埋放骨灰的地方。汉代,随着佛教传入中国,宝塔成为重要的有着特定形式和美学风格的传统建筑形式。

从表面上看,七层宝塔只是一种传统的建筑,实则有很深的内涵:

第一,七层宝塔象征着以唐老爹为代表的一代老农民的精神上的孤独。在现实的日常生活中,宝塔是一个孤零零的存在,他代表了唐老爹一代人心中激荡着的无尽孤独和忧愁,“暮鼓晨钟消失了,宝塔还孤零零地立着”。

第二,七层宝塔象征着乡村生活、民风民俗等传统文化。唐老爹即使进城也不愿放弃养鸡种菜,非常怀念传统的乡村生活;反感阿虎“一个没出五服的孙辈,一下子就平起平坐了”,他很注重传统的伦理秩序;他虽然已经猜出了阿虎毒死了鸡,但不愿意张扬,追求“与人为善”的淳朴的乡风民俗。

第三,七层宝塔象征以唐老爹为代表的一代老农民的精神支柱,人生信仰。第三段“看见宝塔,他才觉得安心”,“不要动脑子,他的脚自然地就朝那边去了”,第五段“此刻他满耳的风,心里却空落着”,意味着一直他们精神支柱的倒塌。

第四,七层宝塔,象征着乡土文明的式微和消亡。农民失去了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土地,失去了世世代代居住的老宅,以及一直以来的生活方式,这都是乡土文明的一部分。宝塔孤零零地立着,阿虎他们对宝塔的存在与否已经是无所谓了,这都是乡土文明或乡土文化的没落。

《七层宝塔》表面看来是一个农民进城的故事,但仔细看这个文本,你会发现它的含义很多:

①与高晓声的《陈奂生上城》不同,作品没有讽刺和批判城乡二元对立的体制,而是力图展示中国正在进行的“城镇化”过程中产生的矛盾和问题。

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其实质是一种经济关系(毒死鸡和洛阳铲背后有许许多多现实利益的计较)。

③中国城市化道路带来的“新城市人”的观念变化和复杂矛盾,需要很长的路要走(唐老爹和阿虎的矛盾最终没有解决)。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