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在诗中的妙用
文/高福林
——典故在诗中的妙用
凡诗文中引用有关史实,或有来历、出处的词语、佳句,即称“用典。”典故凝聚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用典,是诗歌的一种修辞手法,如能恰当操运,可以起到以最少的文字表达极为丰富意境的作用,给人以灵活鲜明、神韵深远之印象。从而提高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达到古人所说:力透纸背,掷地有声的目的!袁枚曰:“人有典而不用,犹之有权势而不逞也”,这说明用典是理所当然的事。
一、诗词用典的主要作用
(一)品评历史,借古论今。
泊秦准(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后庭花》,古时歌曲名,南朝陈后主所作的《玉树后庭花》,被后人称为“亡国之音”。诗人所处的晚唐时期正值国运衰微之际,而这些统治者不以国事为重,反而耽醉于酒色场所,怎能不使诗人产生历史可能重演的隐忧?诗人这里是借陈后主的史事,讽刺晚唐那些醉生梦死的统治者不从中汲取教训。寥寥几字,蕴含了极为深刻的内容。
宋人胡世将《酹江月·秋夕兴元使院作(用东坡赤壁韵)》首句“神州沉陆,问谁是、一范一韩人物。” 眼看中原沦于敌手,哪里有范仲淹、韩琦式的人物,当年范仲淹、韩琦曾主持陕西边防,西夏不敢骚扰。当时《边上谣》曰“军中有一韩,西贼闻之心胆寒;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再看“三秦往事,只数汉家三杰”,这是告诉人们历史上收复陕西一带有汉初三杰:张良、萧何、韩信。“试看百二山河,奈君门万里,六师不发。” “百二山河”语出《史记·高祖本纪》,形容关中形势险要,二人扼守,可敌百人。还用了“拜将台”“怀贤阁”的典故,以“台欹”、“阁杳”这些历史实物的破坏,表达了对当时朝廷轻视和糟蹋人材的愤怒。正是这些典故,起到了借古论今的作用。
(二)抒情言志,表明心迹。
如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据《汉书·冯唐传》记载: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太守,抵御匈奴有功,只因多报了六具首级而获罪削职。后来,文帝采纳冯唐的劝谏,派冯唐持符节到云中去赦免魏尚。这里诗人身在密州,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以魏尚自喻,希望有一天,朝廷也能派遣象冯唐这样的人前来。以此抒发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言简意赅,一语达的。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用了四个典故,典中套典,我们就说一下最后廉颇的典故。廉颇为赵名将,赵王听信谗言不信任他。秦攻赵,赵王想用廉颇,派人去了解他的情况。廉颇当着使者的面吃下一斗米饭、十斤肉,披挂上马,以表示可以上阵,而使者受奸人胁迫,却谎报廉颇“一饭三遗屎”,赵王信以为真,终未启用。
辛弃疾南归之后,不但没有受到朝廷应有的重用,反而屡遭猜忌和打击,他一生“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曾多次奔走呼号于统治者之间,以图恢复中原、拯救中原父老,上《美芹十论》、《九议》,陈清利弊,分析形势,力主恢复。然而得到的是统治者和权臣们的白眼,甚至是陷害和打击,正像他《论盗贼札子》中所说:“平生刚拙自信,年来不为众人所容,恐言未脱口而祸不旋踵。”徐釚《词苑丛谈》也说:“辛稼轩当弱宋末造,负管乐之才,不能尽其用。一腔忠愤,无处发泄……故其悲歌慷慨,抑郁无聊之气,一寄于词。”因此,诗人在作品中用典,已经成为他含蓄委婉、隐晦曲折地表情达意的必要手段,是在当时所处社会环境下以词为“陶写之具”的最好办法。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句高度概括,最大限度地表达了作者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情。
(三)引发联想,创新意境。
辛弃疾《破阵子》
为范南伯寿。时南伯为张南轩辟宰泸溪,南伯迟迟未行。因作此词以勉之。
掷地刘郎玉斗,挂帆西子扁舟。千古风流今在此,万里功名莫放休。君王三百州。 燕雀岂知鸿鹄,貂蝉元出兜鍪。却笑泸溪如斗大,肯把牛刀试手不?寿君双玉瓯。
创作背景词人已经说得很详尽了,最要紧的就是弄明白所用典故。
上片的“刘郎玉斗”,这是刘邦鸿门宴之事,范增怒掷玉斗,大骂项羽“不可与谋”。“西子扁舟”,指范蠡功成身退,携西施归隐江湖。写法都是似明而暗,一看便知是用典,但真正用意却没有直接说出来。作者用这两个典的意思,主要因范增、范蠡都与范如山同姓,又都是才智出众、有胆有识的谋士,因而即以二范比如山,希望他成为二范那样的人物,能竭诚尽智为自己的君国作出应有的贡献。这个看来隐晦的开端,不但艺术上很有特色(隐含范如山姓氏,却不出一范字),词的主旨也很好,有此垫底,下面几句正面劝勉的话就显得很有份量。“千古风流”应在我辈身上,不要轻抛建功立业的时机,要时时想到大宋的万里江山呵!
下片:“燕雀岂知鸿鹄”,见《史记·陈涉世家》。“貂蝉元出兜鍪”,南齐周盘龙之事,指尊荣须从功绩来。“泸溪如斗大”,“斗大”是南朝宋大将军宗悫事,指地方小,隐含大材小用之意。下片这三个典故连在一起就是劝慰范南伯不要因为职位低就消极,如今牛刀小试,来日自有大展宏图之时。
辛词没用典故的寥寥可数,而通篇用典的词倒是很多。至于他为什么这么写词?窃以为,这是他以议论为词特色的重要体现,也正是他人所不及之处。
(四)简洁精练,内涵丰富。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这里运用了向秀闻笛、王质遇仙两个典故,表达贬官二十多年后回归时的感受。以“闻笛赋”隐含对当时统治者政治迫害的不满,并抒发对已故友人深深的怀念之情;以“烂柯人”暗示自己遭贬谪时间太久,此番回来恍如隔世,觉得人事全非,不再是旧时光景了。短短的十四个字,就表达出了如此复杂的情感,这岂不是用典的魅力?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到,用典还使诗对仗工整,音韵和谐,结构严谨。在增加诗歌内涵的同时,增加外形之工整。
二、用典的主要形式
用典从形式来看,常见的主要有事典和语典两种。
(一)事典
事典即是引用历史故事,也叫“用事”。如李清照《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女词人。后世对她的词评价颇高,陈廷焯《词坛丛话》称“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相对而言,李诗流传下来的极少,但这一首却最为人所赞叹,与其词的婉约缠绵迥别!诗的一、二句语气激昂慷慨,铿锵有力,已成千古名句。三、四句随即用典:秦末,项羽与刘邦争天下。刘邦主将韩信于垓下设十面埋伏,项羽败退至乌江。乌江亭长劝他回江东重振旗鼓,以图再起,像当年率八百儿郎那样破釜沉舟,尚可背水一战!但他羞愧难当,自言“无颜见江东父老”,终不肯渡,遂拨剑自刎而死,死得英勇,毫无腆颜偷生,博得女词人的深深敬意和扼腕!这里把历史故事缩化为诗句,用高度概括的形式颂扬了项羽不苟活的崇高气节,从侧面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忍辱偷生的行径进行了有力的讽刺,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怀。
李白《永王东巡歌》
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
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净胡沙。
安史之乱后,永王李璘起兵靖乱,李白入为永王幕僚,这首诗正是写于此时。两个典故,一是永嘉,是晋怀帝年号,这一年前汉刘曜攻陷京都洛阳,天下大乱,以此来形容安史之乱,非常贴切;二是谢安石,就是谢安,前秦苻坚率兵进攻东晋,谢安破苻坚于淝水,史称“淝水之战”,表达了诗人希望有本领的将领能够平定安史之乱的愿望。
孟浩然《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鸡黍”,语出《论语·微子》“子路从而后”,说子路随孔子出行楚国而落了后,遇见一位荷蓧丈人,子路非常恭敬地向老人询问,老人就留子路住宿,且“杀鸡为黍而食之”。后来就用“鸡黍”专指招待客人的饭菜。孟浩然借这个典故写出了主人的款款深情和客人感激欣喜之情,十分自然贴切。
(二)语典
语典即是化用前人诗句,也叫用句。这里也分两种,一是直接引用前人现成诗句,毛主席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天若有情天亦老”,出自李贺的《金铜仙人辞汉歌》。原诗:“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宋孙洙亦在《何满子·秋怨》里用过“天若有情天亦老,摇摇幽恨难禁。”欧阳修《减字花木兰》“伤怀离抱。天若有情天亦老。此意如何。细似轻丝渺似波。”
苏轼《送张嘉州》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谪仙此语谁解道,请君见月时登楼。
前两句是李白《峨眉山月歌》中原句。嘉州是现在的四川乐山县,《峨眉山月歌》是李白当年经平羌江而下写的诗,平羌江于乐山县流入岷江。于是苏轼在送友人去嘉州的时候,自然想到李白这首诗,进而引入诗中。
另一种是在原句基础上改动一字或数字,或是只借用其中的某些词语。
李白《行路难》“拔剑四顾心茫然!”化自鲍照《拟行路难》“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将进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化自鲍照《拟行路难》“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毛泽东《为女民兵题照》“飒爽英姿五尺枪”, 化用了杜甫《丹青行》中“英姿飒爽来酣战”之句。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首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乃用李白《把酒问月》“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之意;“千里共婵娟”,来自谢庄《月赋》:“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此处虽用其意,但感情已然变化,一扫原赋愁苦颓丧之意味。
用典既要师其意,又要能于故中求新,更须能令如己出,而不露痕迹,方为佳境。上述几例正是达到了这样的境界。
三、用典的手法
把用典的形式和内容结合起来看,用典的手法可分为若干类,这里只谈最常见的四类,即明用、暗用、正用、反用。
(一)明典--明典者,令人一望即知其用典也。如:
杜甫《奉送二十三舅录事之摄郴州》“气春江上别,泪血渭阳情”,“渭阳”一词出自《诗经·唐风》“我送舅氏,曰至渭阳”之句,这里遂以代“舅氏”二字。又如:
陆游《邻水延福寺早行》
化蝶方酣枕,闻鸡又着鞭。
乱山徐吐日,积水远生烟。
淹泊真衰矣,登临独惘然。
桃花应笑客,无酒到愁边。
其中“化蝶”一词,典出《庄子·齐物论》“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欤!不知周也。俄而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欤!蝴蝶之梦为周欤?”后人遂以“化蝶”或“梦蝶”借喻为“睡觉”。而“闻鸡”一词则出自《晋书》“祖逖与刘琨,共被同寝。中夜闻荒鸡鸣,逖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剑”。此处借为清晨之意。
(二)暗典--暗典者,于字面上看不出用典之痕迹,须详加玩味,方能体会。如:
元好问《壬辰十二月车驾东狩后即事》
万里荆襄入战尘,汴州门外即荆榛。
蛟龙岂是池中物,虮蝨空悲地上臣。
乔木他年怀故国,野烟何处望行人。
秋风不用吹华发,沧海横流要此身。
末句出自范宁《谷梁传序》:“孔子观沧海之横流,乃喟然而叹曰'文王即没,文不在兹乎?’”作者以文王之任为己任,故言“秋风不用吹华发,沧海横流要此身”。此处暗典之使用,即《文心雕龙》所谓“虽引古事,莫取旧辞”是也。
(三)正用典故
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以典代人,通过文章既以赞李云,也以自赞。蓬莱,为海中神山名,传说仙府中难得的典籍,均藏于此。《后汉书·窦章传》“是时学者称东观(后汉政府的藏书机构)为老氏藏室,道家蓬莱山。”这首诗中的“蓬莱”,是借指校书郎李云。“建安骨”为“建安风骨之简称”。东汉末建安时期,以曹操父子和建安七子为代表的诗歌,被后人称为建安风骨。“小谢”,指谢眺;这里有自比的意思。这两句诗,上句称赞李云文章得建安风骨,清新刚健,下句谓自己的诗歌应像谢眺那样清新隽永。
(四)反用典故
有的人取典故所述之人事而反其意用之。如:
辛弃疾《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
“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行客。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东北看惊诸葛侯,如椽笔。儿女泪,君休滴。荆楚路,吾能说。要新诗准备,庐山山色。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上三更月。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
辛弃疾极力鼓励李入蜀做一番事业,首句化用李白《蜀道难》中“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将其概括为“蜀道登天”。本来,李白在《蜀道难》中要突出的是蜀道的高危艰险,辛弃疾在《满江红》中却强调通过艰苦的攀登可以上达青天。这就是典型的反用典故了。
反用典故,可使产生意外之效果,《艺苑雌黄》“文人用故事,有直用其事者,有反其意而用之者,李义山诗'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虽说贾谊,然反其意而用之矣;林和靖诗'茂陵他日求遗稿,犹喜曾无封禅书’。虽说相如,亦反其意而用之矣。直用其事者,人皆能之;反其意而用之者,非学业高人,超越寻常拘挛之见,不规规然蹈袭前人陈迹者,何以臻此”。
下边通过毛主席《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一诗,对这一问题再作进一步探讨。“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第二句是说:切不可满足于已有的成绩,在胜利面前止步不前,同敌人讲“义气”,把行将灭亡的敌人放走,使其得到喘息的机会,无疑是放虎归山,有朝一日卷土重来,定会使革命遭到失败。如果不用典故,把这样复杂的内容一语昭然,是非常困难的。但毛主席用了楚霸王的故事,使读者立刻想起了楚汉争霸时,项羽在鸿门宴上,只顾“仁义”之虚名而轻易放走刘邦,后来刘邦养精蓄锐,卷土重来,使项羽身败名裂,遗恨千古。再同当前的形势对比,对毛主席的观点就不能不心悦诚服,五体投地。
四、用典要注意的问题
以上谈了在诗词中使用典故的积极意义。但必须指出典故不能滥用,要用得适当。
(一)可以用自己的话表述清的,就绝不可用典故,以免因使用典故造成不必要的诗意晦涩。
如果读者只能看到典故在对仗和色彩上的工整和美观,而不能很好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话,典故的使用就一定是适得其反了。古代一些诗人因书读得多,材料记得熟,因此容易产生“掉书袋”滥用典故的毛病。例如李商隐的诗,毛主席和鲁迅都很喜欢。鲁迅说“玉谿生清词丽句,何敢比肩”,但同时指出他“用典太多,则为我所不满。”例如大家所熟知的《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中间两联全用典故,这些典故本身并不难理解,但是通过这些典故所表达的事实和思想感情是什么,自古以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人说是恋爱,有人说是咏物,有人说是悼亡等等。有人对其赞赏,也有人把其说得一无是处。例如黄子云说“'庄生晓梦’二语,更又不知何所指。原其意亦不自解,……欲以欺后世之人。”这话未免过火,但是用典太多,以致读者不得要领,这是产生意见分歧的主要原因。也是李商隐诗的一大缺点。
(二)用典生僻,使读者不懂或误解。
有些诗人,偏重于格律需要和文字华美,往往会忽略读者的接受能力。苏轼诗词用典较多,其中有些比较生僻,如“冻合玉楼寒起粟,光摇银海眩生花。”其中“玉楼”和“银海”对仗工整,字面美观。但这两个词是什么意思?如果没有注解,不翻词书,即使知识面较广,对古典文学有一定修养的人,也不一定能理解。原来“玉楼”是肩项骨,“银海”是眼睛,出于道家的书和医书。这样的用典不是让读者为难吗?再如辛弃疾的词,以忧国、热情、豪迈、新颖见称,但好用典是他的缺点。尤其有时用僻典,对理解他的词不利。例如“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为了和“五十弦”对仗,用了“八百里”。“八百里分麾下炙”极易使人误解为:在八百里的行军中把烤肉分给麾下。原来“八百里”是“八百里驳”的简称,是一种贵重的牛,见《世说新语·汰侈》。这句是说把贵重的牛杀了,把它的肉烤了分给麾下。这样的典故即使在《辞源》《辞海》中也是查不到的。
现代人写诗,不是典故用得多,用得烂,而是根本没有典故,甚至对一些应该熟悉的典故都不知道了,这是我们现代人的一大悲哀。矫枉过正,我想,创作时不妨适当用些典故,这也是对古文学习的重视,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高福林专集
【作者简介】高福林,男,汉族,1954年1月出生,山东省冠县人。号三善斋主,笔名一苇子、百衲生。系中华诗词学会、中国散文学会等四个全国文学组织的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聊城市作家协会顾问,中国丁芒文学艺术研究中心主任,中国诗词领军人物。1969年以来在全国各种报刊、杂志发表作品,出版有诗词集、新诗集、散文集、长篇小说、长篇人物传记、诗词学习工具书(30余万字)等多部专著。多次获得全国、省、市级奖项,作品被收入《世纪诗词大典》等多种版本,辞条入选《中华当代诗人作家》影集。
门前风景雨来佳
总 顾 问:蓝 天
主 编:高福林
责任编辑:王亚梅
丁芒文学艺术研究专刊指定公号 平台宗旨:高标准追求,正能量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