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让金鱼起死回生?大连一公司卖药坑老年人,员工辞职举报

“用免费鸡蛋给老年人忽悠来,然后'卖药’。产品价格高,可连普通的保健品都不是……”见识了老人们在会场上“一掷千金”的疯狂,刘倩感觉内心愈发地受折磨。入职以来,除了发传单,维护客户,甚至不需要任何推销,就可以赚提成拿高薪,可这份工作,刘倩还是辞职了。思来想去,她决定站出来,揭露公司专坑老年人谋取暴利的手段。发传单领鸡蛋诱惑目标客户上门半年前,经人介绍,刘倩来到了位于大连刘家桥附近的一家单位上班。最初,她以为自己的工作就是向糖尿病患者等特殊群体销售“无糖食品”,可入职后她发现自己真正的工作是“卖药”,客户群体就是六七十岁的老年人。刘倩记得,刚上班的时候公司给她培训过几天,之后安排她到附近市场发宣传单。“进店可免费领取鸡蛋50枚”,这样的宣传单即便对于新手来说,发出去也并不难。刘倩发现,不少老人被“免费鸡蛋”诱惑。“宣传单上有个小秘密,上面会写着工作人员的姓氏或者编号。老人拿着单子上门领鸡蛋时,店里就会记下这是谁的客户,以此来区分后期销售产品的提成归属。”在刘倩看来,发传单的过程就是在寻找属于自己的目标客户。会场放录像就能让老人们“一掷千金”进店就给50枚鸡蛋?看似赔本的买卖,可刘倩说,鸡蛋不是白给的,老人上门得先花5元钱办一张会员卡,变成会员后再分批给发放鸡蛋。而且老人每次来领鸡蛋前需要听讲座,只要连续来领几次鸡蛋,多听几次讲座,最终不花钱的可能性很小。“一天三四场,每场至少有二三十名老年人。”刘倩说,讲座其实没人现场讲课,只是放录像,但内容确实是挺吸引人,老人们激动之时还频频鼓掌叫好。几场讲座成功给老人们“洗脑”之后,就开始卖讲座中提到的产品。刘倩见识过这些老人们的“疯狂”。“一场下来最多能卖二三十万元,有的老人一次性就消费几万元。”老人们“一掷千金”,可刘倩却感觉内心愈发地受折磨。“卖的产品不固定,隔段时间换一种,但价格普遍很高,讲座中也说能治疗各种疾病,可有的连普通的保健品都不是,老板自己都不吃。”刘倩说。不想更多的老人被坑,她决定辞职举报作为员工,刘倩说,其实自己的工作挺轻松,前期发发传单,只要有人上门,她甚至不需要任何推销话术,老人们听过讲座自己就会买产品,她也就跟着赚提成,工资收入挺高的,但她却干不下去了。“总有老人过来找,说没效果!但大多时候是不给退钱的。而且老人花钱一般家人都不知道,他们只能自认倒霉。”入职仅几个月,刘倩就选择了辞职。“谁家都有父母,他们太可怜!”不想更多的老人被坑,左思右想,刘倩决定站出来举报这家公司专坑老年人谋取暴利的手段。刘倩说,据她了解,目前这家公司不仅毫无收敛,而且在我市迅速扩张新店。“门头虽然都挂着'无糖食品’的牌子,可店里摆放的无糖食品几乎没有卖过,有时当成不值钱的赠品送给'买药’的老人。”在刘倩看来,“无糖食品”只是公司用来掩人耳目的虚假招牌。老人自述:花近7千元想给老伴“续命” 服用后没效果花了近7000元钱,张香兴冲冲地把一箱子“药”抱回了家,她是想为老伴“续命”。三个月前,她的老伴被确诊为癌症。“有位农妇患了癌症,服用完不仅病好了,还能干活,上山摘果子。”当初,讲座里那位“专家”声情并茂地讲述了很多大病治愈的案例,让张香觉得自己实在太幸运,终于找到了神药。她说,会场上大家都特别激动,她甚至都激动的哭了,不少人都交了钱,她期待老伴的病也能有所好转。“回家后没敢先给他吃,我想先吃做个试验,有效果再给他吃。”张香说,她自己的身体也不好,浑身无力,关节疼痛,可连着服用了近一个月,一点效果都没看到。“喝起来就像是水,没有一点作用,可不敢给老伴吃。”张香说,她每次去店里问,都被告知再服用一段时间,肯定有效果。后来女儿回家看到她“斥巨资”买回的产品,才发现根本不是“药”,上面写着的是“饮品”。“就是被骗了!”张香说,跟她一起买的还有邻居和亲戚,大家也准备集体维权。据她了解,也有人向辖区派出所报案了,她还接到了一位民警打来的电话向她询问情况。会场播放什么录像,能让老人们“一掷千金”有人偷录下来:“金鱼起死回生”记者采访时发现,很多老人之所以掏钱购买产品,都是被录像“洗脑”。那么,到底是什么样的录像能够让人如此疯狂的“一掷千金”。作为曾经的员工,刘倩说,录像是很保密的,不让外人观看,而且也不准员工拍摄。记者从一位当事人偷录下的片段中看到了“实况”。录像中,一位女士正在做实验。她说,把毒药放在了鱼缸里,金鱼因为五脏六腑受到了毒害,极速脏器衰竭,失去了生命体征。画面中,金鱼确实没了活力,沉到了缸底。之后,女子又称把一款“养元液”放到鱼缸里,之后金鱼立即游动起来,起死回生。现场一片喝彩之声。

记者调查:产品不是药品不属于保健品,服务热线无人接听张香老人购买的就是实验中的这款“**养元液”。在老人家里,记者看到了这款产品,外包装的产品名称写着“**饮品”。老人强调,在看录像听讲座时,“老师”一直强调这是一种“药品”。记者登陆“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查询,并没有该产品的相关信息。在产品外包装上,记者也没找到保健品的“蓝帽子”标志。记者多次拨打产品的400服务热线,也始终无人接听。(为保护当事人,文中人名均为化名)本报特别报道组文/图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