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房故事 丨 老家的房,给不了我回家的勇气
01
买套房犹豫了很多年
我还没上小学的时候,家里有个亲戚在合肥做房地产开发,那是上世纪90年代的事了。别说在我的老家安徽,就是在上海,那会儿商品房还是个新鲜事。亲戚当时怀着好意上门推销,一套房总价7万,我家能付多少就付多少,剩下来的他们公司包了。当时农村人都有宅基地,城里人都住着工人新村,花钱买房子住,不存在的,我家也不例外。
作为独生子,刚长到念中学的时候,身边就开始有人劝我父母买房,说儿子以后娶媳妇还是要在城里有房子的。但那会儿在城里买房的人也是极少数,我爸曾去看过几次房,家里并没人支持,因此买房大计不了了之。
直到2015年春节之前,我的家还是位于合肥市郊小镇的一处宅基地。
家人对房地产市场并不敏感,平时茶余饭后邻居们聊天扯几句也总是“房价会跌的”、“房价太贵了”这种看空的观念。对于大多数农村家庭来说,并没有贷款买房的想法。
02
刚买好房就经历暴涨
2015年我大三,即将面临毕业,对父母来说,最合适的打算就是做好我回合肥工作的准备。所以他们终于开了窍,在合肥市区买了套90多平的小三房,当时花了7000多元一平。出于对还贷压力的考虑,他们付了七成首付。
2015年下半年开始,全国房价普遍性上涨,从一线城市蔓延到二三四线城市,合肥房价在2016年成为“全球涨幅第一”。这事让家人很高兴,因为7000多一平买的房涨到了快18000一平。
只买过这一次房的我妈,突然有了“早知道当时把40万的首付钱分开,买两套就好了”的觉悟。
自从住上新房,又经历了一轮房价上涨带来的资产翻番后,家人的生活幸福感直线提升,连吃穿用度都开始讲究起来。我也觉得很高兴,大学还没毕业爸妈就帮我买了房,日后生活压力似乎减轻了很多。不过因为当时我还在外地读书,房产证上就写了父母的名字。现在来看,这算是一件歪打正着的好事。
03
有房子我也不想回家
大多数父母为子女买房,都是希望孩子留在身边,我父母也不例外。可现实往往是房子有了,称心的工作并不容易在老家找到,从而陷入有房等于没房的矛盾之中。
毕业之后,我并没有回合肥,而是直接到了上海。眼花缭乱的新生活,让在湘潭读了四年大学的我,十分感慨。
在上海工作近两年之后,我结束了一场无疾而终的恋爱,说到底还是因为房子。想到在上海买房遥遥无期,我就回到了合肥。却在面试20多家公司后,发现找不到合适对口的工作岗位。尽管老家有房,生活上也没有什么压力,但提前进入一眼就能望到60岁的生活,让我心有不甘。
于是呆了三个月后,我决定重返上海。如果有可能,我希望家里的宅基地能尽早能拆迁,然后卖几套动迁房来上海交首付。每当想到这里,我就很庆幸老家那张房产证上没有我的名字。
作者:羽蒙
编辑:yoy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