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以貌取人的曹操/侯国平
曹操是个大英雄,爱惜人才,重用人才是人人皆知的。但他用人有个毛病,就是以貌取人,只要长相有点丑的人,纵然才高八斗,他也认为不是人才,不能重用。庞统是个天下奇才,诸葛亮对他赞赏有加,当他千里迢迢投奔曹操时,曹操见他相貌丑陋,便不肯用,连个小官也不让当,结果庞统恨恨而去。
西蜀有个叫张松的人,其人生得额撅头尖,鼻偃齿露,身长不满五尺。但他博闻强记,饱览群书,是个人才。他见西蜀不保,便有投奔之意。曹操见张松人物猥琐,便有五分不喜。操 问松,汝主刘璋连年不进贡,何也?张松答,因为路途艰难,贼寇窃发,不能通进。操叱曰,吾扫清中原,有何盗贼?松曰,南有孙权,北有张鲁,西有刘备,至少者带甲十余万,岂得为太平耶。曹操先见了枨松其貌不扬,便很不感冒,又见他不会歌功颂德,只会讲实话,遂拂袖而去,转入后堂。
张松本来是有备而来,带有大礼进献曹操的,那就是西川的军事地形图。但见曹操以貌取人,心就凉了半截,心想,传说中爱惜人才的曹操不过如此。因此就对曹操冷嘲热讽起来。他说曹操,文不明孔孟之道,武不达孙吴之机,专务强霸而居大位,安能有所教诲。曹操手下有个叫杨修的,听了之后就不愿意了。他批评张松说,你这个人太狂妄了,公居边隅,安知丞相之才乎。端人家的饭碗,就要说主子好话,这没有什么。但张松却不吃这一套,还是要揭曹操的短处,哪里不痒就往哪里挠。诸如曹操濮阳攻打吕布时,宛城大战张绣之时,赤壁遇周郎,华容道逢关羽,割须弃袍于潼关,夺船避箭于渭水,都是哪壶不开提哪壶,专往短处说。
杨修忍不住拿出了一本书,叫张松好好看看再说。张松看了题目《孟德新书》。就从头至尾看了一遍,共一十三篇,皆用兵之要法。张松看后,就问杨修,为什么叫他看这本书呢?杨修说,这是曹丞相酌古谁今,仿《孙子》十三篇而作,看完这一本书,你还敢笑话曹丞相是个无才之人吗?
张松听后,耍了个小花招,他大笑说,此书吾蜀中三尺小童亦能暗诵,何为新书?此是战国时无名氏所作,曹操盗窃以为己有,止好瞒足下耳。杨修不肯相信,就说,丞相私藏之书,虽已成帙,末传于世,公言蜀中小儿暗诵如流,何有欺乎?张松胸有成竹说,公如不信,吾试诵之。随后当着杨修的面,将《孟德新书》从头至尾,暗诵一遍,并无一字差错。杨修抚掌叹曰,公过目不忘,真天下奇才也。后人有诗赞曰,古怪形容异,清高体貌疏,语布三峡水,目视千行书,胆量魁西蜀,文章贯太虚,百家并诸子,一览更无余。
杨修认定张松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极力向曹操举荐。曹操不说相貌如何的事,只是说,张松这人言语不逊,吾故慢之。杨修再劝道,丞相尚容一祢衡,何不纳张松。曹操说, 衡文章播于当今,吾故不忍杀之。松有何能?
杨修便说,且无论其口似悬河,辩才无碍。适修以丞相所著《孟德新書》示之,彼观看一遍,即能暗诵。如此博闻强记,世所罕有。另外杨修又悄悄告诉曹操说,张松说《孟德新书》是浆糊加剪刀,抄袭拼接而来的,它的真正作者是战国时期无名氏而作,蜀中小儿皆能熟记之。
曹操闻听此言,吃惊不小,公虽然有句名言,叫做宁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但作为一个大文学家,他不想担负一个抄袭的名声,被天下人耻笑,所以他就相信了张松的话,以为《孟德新书》是和古人暗合了。曹操毕竟是个文化人,他以为暗合别人,就有抄袭嫌疑。而文学的生命贵在创新,重复古人,会叫人笑掉大牙的。所以,他就命人把书扯碎后,又烧掉了。这是多么可惜的一件事呀。如果《孟德新书》流传下来,将是一部伟大的军事著作,因为那是曹操几十年行军打仗,从死人堆里总结出来的战争经验和感悟。
曹操用人,太注重颜值,张松的颜值太一般,所以还是不肯留用,被乱棍打跑了。
因为以貌取人,就流失了一个人才,错失了收复西川的好时机,还赔上了一本伟大的著作,你说这叫什么事。曹操亏不亏呢?
作 者 简 介
侯国平,河南正阳人,大学文化,中共党员。曾在南风窗、中国经济时报、中国安全报。大河报、郑州晚报等10几家媒体开设专栏。河南作协会员。现居平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