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则古方妙法

一:《仙方活命饮》

'选《女科万金方》“神仙活命饮”。组成:穿山甲(用代用品)、甘草、防风、没药、赤芍药各一钱,白芷六分,归梢、乳香、贝母、天花粉、角刺各一钱,金银花、陈皮各三钱。用好酒三碗,煎至一碗半。若上身,食后服

仙方活命饮出自《校注妇人良方》,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溃坚,活血止痛的功效。主要成份为:白芷(3克) 贝母(6克) 防风(6克) 赤芍药(6克) 当归尾(6克) 甘草节(6克) 皂角刺(炒,6克) 穿山甲(炙,6克) 天花粉(6克) 乳香(6克) 没药(6克) 金银花(9克) 陈皮(9克)。本方主治疮疡肿毒初起而属阳证者。现代常化裁运用于脓疱疮、疖肿、蜂窝阻织炎、乳腺炎、化脓性扁桃体炎等属于热毒实证者。

方歌

  仙方活命君银花,归芍乳没陈皂甲,防芷贝粉甘酒煎,阳症痈疡内消法

方诀

  仙方活命金银花,防芷归陈穿山甲,贝母花粉兼乳没,草芍皂剌酒煎佳。

主治

  阳证痈疡肿毒初起。红肿灼痛,或身热凛寒,苔薄白或黄,脉数有力。(本方常用于治疗化脓性炎症,如蜂窝织炎、化脓性扁桃体炎、乳腺炎、脓疱疮、疖肿、深部脓肿等属阳证、实证者。)

用法

  用酒一大碗,煎五七沸服(现代用法:水煎服,或水酒各半煎服)。

禁忌本方只可用于痈肿未溃之前,若已溃断不可用;本方性偏寒凉,阴证疮疡忌用;脾胃本虚,气血不足者均应慎用。

方解

  阳证痈疡多为热毒壅聚,气滞血瘀痰结而成。《灵枢·痈疡篇》说:“营卫稽留于经脉之中,则血泣不行,不行则卫气从之而不通,壅遏不得行,故热。大热不止,热盛则肉腐,肉腐则为脓,故命曰痈。”热毒壅聚,营气郁滞,气滞血瘀,聚而成形,故见局部红肿热痛;邪正交争于表,故身热凛寒;正邪俱盛,相搏于经,则脉数有力。阳证痈疮初起,治宜清热解毒为主,配合理气活血、消肿散结为法。方中金银花性味甘寒,最善清热解毒疗疮,前人称之谓“疮疡圣药”,故重用为君。然单用清热解毒,则气滞血瘀难消,肿结不散,又以当归尾、赤芍、乳香、没药、陈皮行气活血通络,消肿止痛,共为臣药。疮疡初起,其邪多羁留于肌肤腠理之间,更用辛散的白芷 防风相配,通滞而散其结,使热毒从外透解;气机阻滞每可导致液聚成痰,故配用贝母、花粉清热化痰散结,可使脓未成即消;山甲、皂刺通行经络,透脓溃坚,可使脓成即溃,均为佐药。甘草清热解毒,并调和诸药;煎药加酒者,借其通瘀而行周身,助药力直达病所,共为使药。诸药合用,共奏清热解毒,消肿溃坚,活血止痛之功。

  本方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通经溃坚诸法为主,佐以透表。行气、化痰散结,其药物配伍较全面地体现了外科阳证疮疡内治消法的配伍特点。

  前人称本方为“疮疡之圣药,外科之首方”,适用于阳证而体实的各类疮疡肿毒。若用之得当,则“脓未成者即消,已成者即溃”。

  本方与普济消毒饮均属清热解毒方剂。但普济消毒饮所治为大头瘟,系肿毒发于头面者,以清热解毒,疏风散邪为法,并佐以升阳散火,发散郁热;本方则通治阳证肿毒,于清热解毒中,伍以行气活血,散结消肿之品,对痈疮初起更宜。

编辑本段化裁

  红肿痛甚,热毒重者,可加蒲公英、连翘、紫花地丁、野菊花等以加强清热解毒之力;便秘者,加大黄以泻热通便;血热盛者加丹皮以凉血;气虚者加黄芪以补气;不善饮酒者可用酒水各半或用清水煎服。此外,还可以根据疮疡肿毒所在部位的不同,适当加入引经药,以使药力直达病所。本方除煎煮取汁内服外,其药渣可捣烂外敷。

仙方活命饮主治:此方治一切痈疽,不论阴阳疮毒,未成者即消,已成者即溃,化脓生肌,散瘀消肿,乃疮痈之圣药,诚外科之首方也,故名之'仙方活命饮'。

【方歌】仙方活命饮平剂,疮毒痈疽俱可医,未成即消疼肿去,已成脓化立生肌。穿山皂刺当归尾,草节金银赤芍宜,乳没天花防贝芷,陈皮好酒共煎之。

五味消毒饮(《医宗金鉴》)、四妙勇安汤(《验方新编》)

附注

  本方是治疗热毒痈肿的常用方,前人云:“此疡门开手攻毒之第一方也”,凡痈肿初起属于阳证者均可运用。临床应用以局部红肿灼痛,甚则伴有身热凛寒,脉数有力为辨证要点。

  方剂比较:

  仙方活命饮、五味消毒饮、四妙勇安汤均为阳证疮疡的常用方,均有清热解毒之功。三方的不同点在于:仙方活命饮为痈肿初起的要方,除清热解毒之外,还配伍疏风、活血、软坚、散结之品,功能清热解毒,消肿溃坚,活血止痛;五味消毒饮重在清热解毒,其清解之力较仙方活命饮为优,侧重消散疔毒;四妙勇安汤主治脱疽之热毒炽盛者,药少量大力专,且须连续服用。

文献

  方论 唐宗海《血证论》卷8:“此方纯用行血之药,加防风、白芷,使达肤表;加山甲、皂刺,使透乎经脉。然血无气不行,故以陈皮、贝母散利其气,血因火结,故以银花、花粉清解其火。为疮证散肿之第一方。诚能窥及疮由血结之所以然,其真方也。第其方乃平剂,再视疮之阴阳,加寒热之品,无不应手取效。”

  《校注妇人良方》卷24:“治一切疮疡,未成者即散,已成者即溃,又止痛消毒之良剂也。”

临床应用

  1.消化性溃疡:用本方加减:银花10g,连翘10g,白芷10g,浙贝母10g,防风10g,白芍24g,甘草10g,白芨10g,黄芪20g,当归10g,党参10g、茯苓10g,制乳香6g,大黄3g。水煎,每日1剂,煎煮第1次与第2次药液混合,装保温瓶内分3次服.治疗期间进半流质普食,禁服辛辣之品。治疗消化性溃疡58例,男51例,女7例;年龄17-62岁。疗效标准:治疗后症状消失,胃镜复查属疤痕期或X线钡透复查龛影消失者为治愈;症状消失或减轻,胃镜检查属愈合期或X线钡透龛影缩小2/3以上者为显效;症状减轻,胃镜检查后慢性退行期或X线钡透龛影缩小1/3者为进步;症状无减轻或加重,胃镜或X钱钡透检查无改善者为无效。结果:治愈47例,占81.04%;显效8例,占13.79%;进步3例,占5.17%;平均治疗天数29.8日;总有效率为100%。

  又用本方:当归尾、赤芍、大贝、天花粉、金银花各15g,防风、白芷、陈皮、皂角刺各10g,乳香、没药、山甲、甘草各6g,日1剂水煎服,30日为1疗程。治疗本病53例中,男39例,女14例;年龄最小20岁,最大60岁;各例均经上消化道钡透及纤维胃镜检查确诊。1个疗程后根据钡透或纤维胃镜复查结果判定疗效。结果:治愈35例,好转15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4.3%。

  本方去皂角刺、陈皮加红花15g,砂仁10g,甘草5g为基础方。对病久或体弱者加黄芪、山药;便血或吐血者加大黄;吐酸嘈杂者加煅瓦楞子;偏寒者加良姜、附子;胃阴不足者加石斛、木瓜、五味子,共治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16例,效果满意。

  2.反流性食管炎:用本方加减:金银花、皂角刺各30g,当归12g,陈皮、赤芍、天花粉各10g,贝母、炙穿山甲、乳香、没药、甘草各6g,嗳腐吞酸者,加海螵蛸、瓦楞子各10g;咽部出血者,加仙鹤草15g,藕节10g;咽喉肿痛者,加射干、玄参各10g。水煎服。治疗反流性食管炎104例,其中男64例,女40例;年龄最小者20岁;最大者70岁,其中以35-55岁居多,共56例;病程最短者1个月,最长者15年;初发病例93例。复发病例11例。结果:治疗1-3周后,78例痊愈(疼痛、灼痛感消失,1年以上不复发),占75%;12例有效(疼痛、灼热感减轻,或愈后1年内复发),占11.5%;14倒无效(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占13.5%。总有效率达86.5%。复发者5例,仍用本祛治疗,4例获愈,1例有效。

  3.痈疡:用本方为基础方。热盛加蒲公英、连翘;湿重加黄柏、车前子;寒重加桂枝、姜;气虚加黄芪、太子参;肝郁加柴胡、生山栀。水煎,日1剂,病情重者每日2剂,外敷黄地膏(黄芪、地榆、当归、红藤、冰片粉配制而成)。治疗半阴半阳肿疡54例,结果:痊愈46例,好转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6.3%。

  4.疽:治疗有头疽43例,采用中药治疗32例,并辅以西药治疗11例。其中热毒型28例以本方加减用药:二花、连翘、黄芩、蒲公英、蚤休、归尾、赤芍、丹皮、乳香、没药、黄芪、穿山甲、皂角刺;气血两虚型8例以本方加减用药:党参。白术、茯苓、当归、白芍、川芎、二花、连翘、黄芩、黄连、穿山甲、皂角刺、蚤休;阴虚型7例以本方加减用药:生地、白芍、花粉、知母、玄参、二冬、黄芪、当归、皂角刺、穿山甲、川贝进行治疗;合并糖尿病者加用胰岛素、降溏灵等,同时外敷金黄散加拔毒膏合治,结果:治疗30日,痊愈43例;总有效率为100%。

  5.阑尾脓肿:用本方治疗阑尾脓肿30例。结果:27例治愈,3例失败;总有效率为90%。

  6.乳腺炎:用本方加味:炙山甲10g,炒皂刺10g,当归尾10g,象贝母10g,天花粉10g,乳香6g,没药6g,白芷10g,防风10g,金银花30g,陈皮6g,生甘草6g,日1剂水煎服,分3次饭后服用。服药同时可再把煎过的中药渣用布袋包好,趁热做湿热敷,热敷30分钟后,再轻用力按摩局部,也可用木梳梳之,梳时注意由上方开始向乳头方向梳。治疗外吹乳痈56例,年龄22-39岁;初产妇42例,经产妇14例;发病时间为产后15-30日28例,产后1-6个月19例,6个月以上9例。结果:痊愈(全身症状消失,肿块消散)51例,占92.8%;好转(全身症状消失,局部肿痛减轻)5例,占7.2%;总有效率达100%。

  7.子宫颈炎、阴道炎、妇科术后感染等炎症:候士林用本方加减:治疗宫颈炎21例。阴道炎30例,妇科术后感染11例。少腹胀痛加红藤、败酱草;少腹硬痛或有决拒按加桃仁、红花、三棱、莪术;带下、阴痒加瓜蒌仁、冬瓜仁,配合坐药(儿茶、五倍子、铜绿、雄黄、青黛、冰片、川椒、蛇床子、地肤子)、治疗。用药后炎症及肿块消失,腹变软,宫颈糜烂愈合,白带正常。结果:治疗62例中,症状消失58例。

  8.麦粒肿:用本方:金银花25g,白茧10g,防风10g,当归10g,陈皮10g,大贝10g,炮山甲10g,赤芍15g,花粉15g,天丁15g,乳香6g,没药6g,甘草3g,水煎,内服,每日1剂。热毒甚者加蒲公英,大便干结者加大黄。治疗麦粒肿30例中,男21例,女9例;年龄8-35岁;病程2-6日;其中单服者24例,双眼者6例。结果:服药4-5日后,红肿及硬结完全消退者为痊愈,共25例;6-7日消退者为好转,共3例;无效2例。

  9.扁桃体周围脓肿:用本方加味:金银花、白芷、贝母、防风、赤芍、生当归、皂角刺、穿山甲、天花粉各10g,乳香、没药、陈皮、甘草各6g,先用水浸泡15-30分钟,武火连煎2次,药液混合,取汁300ml,早晚各半,口含徐徐咽服。形成期加牛蒡子、山豆根;溃脓期重用穿山甲、皂角刺;气虚者加黄芪、党参。治疗扁桃体周围腺肿60例中,男54例,女6例,年龄18-55岁;以青壮年发病较多,常发生于急性扁桃体炎的4-6日,体温均高于37℃。服药后发热及疼痛消失,炎症消退,无并发症者为治愈。服本方3-7剂后,57例痊愈,3例加用穿刺排脓痊愈(有效);总有效率为100%。

  鼻渊:用本方加味:金银花18g,甘草6g,防风9g,白芷9g,当归9g,赤芍9g,乳香6g,没药9g,川贝母6g,天花粉6g,陈皮9g,穿山甲4.5g,皂角刺3g,苍耳子9g,辛夷12g,薄荷9g,川芎9g,石菖蒲9g,水煎,每日1剂,分2次服用。面颊部痛,或痛连上齿者,重用白芷;巅顶、枕后痛者加藁本9-12g,蔓荆子6-9g。治疗鼻渊68例,均为实证;年龄3-68岁;病程短者3-12日,长者数年。结果;经3-19日治疗,痊愈66例,好转2例,治愈率97%,有效率100%。

  主要有抗菌、抗炎,增强免疫功能,镇痛作用等。

  1.抗病原微生物 仙方活命饮水煎醇沉液(生药1g/ml药液)用纸片法抑菌试验,其0.01ml/片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抑菌圈为14.2mm;对乙型链球菌亦有高度抑制作用。方中单味药,除穿山甲、乳香、皂角刺外,其余各药均有不同程度的抗多种细菌、病毒作用。其中金银花,抗菌谱较广,抗菌作用较强。诸药合用,抗菌作用可能增强,发挥广谱抗菌效应。

  2. 抗炎 仙方活命饮对实验性急、慢性炎症有明显抑制作用。其水煎醇沉液给家兔肌内注射,每次5ml,对家兔蛋清性足肿胀,和二甲苯所致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4小时给药2次),以及棉球肉芽组织增生(连续给药7日),均表现出明显的抑制作用。减少了炎性渗出.促进炎灶的分解和吸收。

  3.增强免疫功能 仙方活命饮水煎醇沉液给小鼠肌注0.2ml,可显著提高小鼠巨噬细胞吞噬功能,表现被吞噬鸡红细胞总数和吞噬指数明显增加;给家兔肌内注射5ml,按醋酸纤维素薄膜法测定血清γ-球蛋白含量,结果家兔血清中γ-球蛋白含量提高9.66%。显示本方具有激活和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

  4.镇痛 仙方活命饮水煎液(生药1g/ml),给小鼠、家兔灌胃,采用小鼠热板法(150,250mg/kg),小鼠扭体法(250mg/kg),家兔K+透入法(2.5g/kg)测定痛觉反应。结果热板法痛阈值升高1.58-2.09倍,家兔痛阈值2小时升高2.21倍,小鼠扭体镇痛百分率为58.33%,保护百分率为68.3%。表明本方对采用多种镇痛实验方法均表现有明显的镇痛作用。

  5.其他 方中甘草、金银花有显著的解毒作用;当归、陈皮、贝母可扩张外周血管,增加外周血流量;当归、赤芍可抑制血小板聚集和抗血栓形成。故可改善局部供血,有利于炎症消散及吸收。

二:《五味消毒饮》

【方名】 五味消毒饮

【出处】 《医宗金鉴》

【分类】 清热剂-清热解毒

【组成】 金银花(15克) 野菊花(6克) 蒲公英(6克) 紫花地丁(6克) 紫背天葵子(6克)

【功用】 清热解毒,消散疔疮。

【主治】 疔疮初起,发热恶寒,疮形如粟,坚硬根深,状如铁钉,以及痈疡疖肿,红肿热痛,舌红苔黄,脉数。

【用法】 水一盅,煎八分,加无灰酒半盅,再滚二三沸时,热服,被盖出汗为度。

【方论】方中银花清热解毒,消散痈肿;紫花地丁、蒲公英、野菊花,紫背天葵子清热解毒,凉血消肿散结;少加酒以通血脉,有利于痈肿疔毒之消散。配合成方,共奏清热解毒,散结消肿之功。

【禁忌】 斟酌。

各家论述

1.《方剂学》:痈疮疔毒,多由脏腑蕴热,火毒结聚。故治用清热解毒为主,以便积热火毒清解消散。方以银花两清气血热毒为主;紫花地丁、紫背天葵、蒲公英、野菊花均各有清热解毒之功,配合使用,其清解之力尤强,并能凉血散结以消肿痛。加酒少量是行血脉以助药效。

2.《中医杂志》(1984;4:52):方中金银花、野菊花,功擅清热解毒散结,金银花入肺胃,可解中上焦之热毒,野菊花入肝经,专清肝胆之火,二药相配,善清气分热结;蒲公英、紫花地丁均具清热解毒之功,为痈疮疔毒之要药;蒲公英兼能利水通淋,泻下焦之湿热,与紫花地丁相配,善清血分之热结;紫背天葵能入三焦,善除三焦之火。五药合用,气血同清,三焦同治,兼能开三焦热结,利湿消肿。

三:《四妙勇安汤》

【出处】 原方有方无名,见于《华佗中藏经》、《石室秘录》、《验方新编》卷二,命名见《中医杂志》(1958;11:752-753)。

【分类】 清热剂-清热解毒

【组成】 金银花(90克) 玄参(90克) 当归(60克) 甘草(30克)

【加减】如湿热重者,加川柏、苍术、知母、泽泻;血瘀明显者,加桃仁、红花、虎杖;气血两虚者,加党参、炙黄芪、生地、白术、鸡血藤。

【功用】 清热解毒,活血止痛。

【主治】 热毒炽盛之脱疽。患肢暗红微肿灼热,溃烂腐臭,疼痛剧烈,或见发热口渴,舌红脉数。

【用法】 水煎服,一连十剂……药味不可少,减则不效,并忌抓擦为要。

【禁忌】 斟酌。

各家论述

1.《方剂学》:银花甘寒入心,善于清热解毒,故重用为主药,当归活血散瘀,玄参泻火解毒,甘草清解百毒,配银花以加强清热解毒之力,用量亦不轻,共为辅佐。四药合用,既能清热解毒,又能活血散瘀,是治疗脱疽的良方。

2.《中医方剂临床手册》:本方重用银花清热解毒为主药;玄参滋阴清热为辅药;当归和血和营为佐药;甘草和中解毒为使药。本方特点,药味少,效用专。治疗脱疽溃烂,热毒正盛,而阴血耗伤者,甚为合适。

四:《神授卫生汤》

处方:

羌活8分,防风6分,白芷6分,穿山甲(土炒,研)6分,沉香6分,红花6分,连翘6分,石决明(煅)6分,金银花1钱,皂角刺1钱,归尾1钱,甘草节1钱,花粉1钱,乳香5分,大黄(酒拌炒)2钱(脉虚便利者不用)。

功效

宣热散风,行瘀活血,解毒消肿,疏通脏腑。

功能主治

治痈疽发背,脑疽对口,丹瘤瘰疬,恶毒疔疮,湿痰流注;及婴儿杨梅毒,通身糜烂。

用法用量

水400毫升,煎至320毫升。病在上部,先服药,随后饮酒适量,病在下部,先饮酒适量,随后服药,以行药势。使未成者即消,已成者即溃。

脉虚便溏者,去大黄。

备注:药性平和,功效甚速,诚外科首用方也。

五:《内消散》

主治:此方治痈疽发背,对口疔疮,乳痈,无名肿毒,一切恶疮。能令痈疽内消,使毒内化,尿色赤污,从小便而出。势大者,虽不全消,亦可转重为轻,移深居浅。

组成:知母(一钱)贝母(一钱)

花粉(一钱)乳香(一钱)

半夏(制,一钱)白芨(一钱)

穿山甲(一钱)皂刺(一钱)

右九味,水酒各一碗,煎八分,随病上下,食前后服之。留药渣捣烂,加秋芙蓉叶一两,研为细末;再加白蜜五匙,用渣调敷疮上,一宿即消,重者再用一服。

【方歌】内消散用化诸毒,毒化从尿色变行,知贝天花乳夏芨,穿山角刺共金银。药渣捣和芙蓉叶,白蜜调敷毒即平。

帮助:以上诸方,治痈疽七日以前,疮势未成,形体壮实,而表里之证相和者宜服,病退即止。如过七日以后,形势已成,则宜托里消毒等汤,使毒现于外,以速其脓。若仍用前散下之药,恐伤元气,致生变证也。

六:《护心散》

主治:此方治疮毒内攻,口干烦躁,恶心呕吐者,服此药护心解毒也。

组成:菉豆粉(一两)乳香(净末,三钱)

朱砂(一钱)甘草(一钱)

上四味,研细末,每服二钱,白滚汤调服,早晚二次。

【方歌】护心散治毒内攻,烦躁口干呕逆冲,豆粉乳香朱共草,二钱调下有神功。

七:《神功内托散》

主治:此方治痈疽、脑项诸发等疮,日久不肿不高,不能腐溃,脉细身凉。宜服此温补托裹之剂,以助气血也。

组成:人参(一钱五分)附子(制,一钱)

川芎(一钱)归身(二钱)

黄耆(一钱)白术(土炒,一钱五分)

白芍(炒,一钱)木香(研,五分)

穿山甲(炒,八分)甘草(炙,五分)

陈皮(一钱)白茯苓(一钱)

上十二味,煨姜三片,大枣二枚,水二钟,煎八分,食远服。

【方歌】神功内托阴毒证,不肿不高不溃疼,参附芎归耆术芍,木香山甲草陈苓。

八:《复元通气散》

主治:此方治乳痈,腹痈,便毒,耳痛,耳聋等证,皆由毒气滞塞不通故耳,服之则气通毒散。

组成:青皮(四两)陈皮(四两)

栝蒌仁(二两)穿山甲(二两)

金银花(一两)连翘(一两)

甘草(半生半炙,二两)

上七味研末,每服二钱,黄酒调下。

【方歌】复元通气乳腹痈,便毒兼治耳痛聋,青陈蒌甲银翘草,一服能教毒气通。

下附托里药方为鉴用

(1)

托里消毒散

【来源】《校注妇人良方》卷二十四。

【组成】人参 黄耆(盐水拌炒) 当归 川芎 芍药(炒) 白术 茯苓各3克 金银花 白芷各2.1克 甘草1.5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疮疽元气虚弱,或行攻伐,不能溃散。现用于脓耳、凝脂翳等五官科疾病,证属气血不足者。

托里消毒散

【方剂别名】消毒托里散(《医学六要》卷四)、托里消毒饮(《东医宝鉴·杂病篇》卷七)。

【药物组成】人参1钱,黄耆(炒)1钱,当归(酒洗)1钱,川芎1钱,芍药(炒)1钱,白术(炒)1钱,陈皮1钱,茯苓1钱,金银花7分,连翘7分,白芷7分,甘草5分。

【处方来源】《陈氏小儿痘疹方论》。

【方剂主治】痘疹、痈疽、疮疡、时毒、大头瘟之气血虚弱者。

【方剂功效】消肿,溃脓,生肌。

【各家论述】《删补名医方论》:参、耆、术、苓、草以益气分;归、芎、芍以滋血分;银花、白芷、连翘以解毒。

【用法用量】每服3-5钱,水煎服。

(2)

方剂名称

排脓散

药物组成

枳实16枚,芍药6分,桔梗2分。

处方来源

《金匮》卷中。

方剂主治

疮痈,肠痈。疮家胸腹拘满,若吐粘痰,或便脓血者。

临床应用

便脓血:加贺侯臣某,便脓血既5年,来浪华从医治之亦3年,一门生,与桂枝加术附汤及七宝丸,不治,遂请先生诊之。腹满挛急,少腹硬,底有物,重按则痛,乃与排脓散。受剂而去,未几,来谢曰,宿疴尽除矣。

制备方法

上为散。

各家论述

1.《金匮要略心典》:枳实苦寒,除热破滞为君,得芍药则通血,得桔梗则利气,而尤赖鸡子黄之甘润,以为排脓化毒之本也。

  2.《古方选注》:排,斥也;脓,血肉所化也。枳实、赤芍佐以桔梗,直从大肠泄气破血,斥逐其脓。

  3.《金匮要略释义》:夫气行则水行,水行则脓尽,故排脓必用桔梗开利其气以行其水,并佐枳壳为之助;因脓由血化,故兼利血,而用芍药;唯血既腐化而成脓,则去血必多,爰一面排脓以去其气分之实,而用鸡子黄以补其血分之虚。

  4.《金匮要略方论集注》:是方芍药行血分之滞而不伤阴,桔梗利气分之结而不损阳,枳实导水以消肿,鸡子黄调胃以护心安神。尤为排脓之良剂也。

用法用量

取鸡子黄1枚,以药散与鸡黄相等,揉和令相得,饮和服之,日1服。

(3)

排脓内消散

排脓内消散

【来源】《仁斋直指》卷二十二。

【组成】何首乌30克当归川芎生地黄川续断(各洗,焙)茯苓芍药白芷半夏曲藿香叶各15克紫草茸甘草(炙)各10克

【用法】上为粗末。每服9克,以水200毫升,米酒100毫升,加生姜,大枣,同煎服。

【功用】活血排脓,解毒消肿。

【主治】痈疽发背。

【加减】热者,加灯心,只用水煎

(0)

相关推荐

  • 急性泪囊炎正确治疗方法及4个中药治急性泪囊炎偏方

    急性泪囊炎是泪囊周围的蜂窝组织炎,多发生在慢性泪囊炎的基础上,偶见急性原发性泪囊炎,属眼科急症.在慢性泪囊炎基础上,致病菌通过汨囊壁侵及附近组织;有时行鼻泪管探通术,不慎将泪囊穿破,可使感染扩散到泪囊 ...

  • 古典经方|仙方活命饮之临证解读

    [方剂来源] 仙方活命饮出自宋·陈自明<妇人良方・疮疡门>,原书中记载该方:"治一切疮,未成者即散,已成者即溃:为止痛消毒之良剂也".前人说本方神功浩大,能够消肿止痛, ...

  • 张灿玾治疗痈疽经验

    天医堂推荐搜索关键词列表:张灿玾痈疽 张灿玾治疗痈疽经验 国医大师张灿玾承继家学,在治疗痈疽方面颇有体会,简介如下. 首辨阴阳虚实 张灿玾指出,痈疽致病原因有多种,但其总的机制为气血壅闭,遏止不通,经 ...

  • 湿气,生于脾,堵在头八百年古方,把头上湿气“拽”下来

    (本文仅供学习.参考.文中所述配伍.方剂,须在专业人士指导下借鉴.应用!) 本文理论依据:<传信适用方>.<中华药海>.<中医内科临床治疗学> 你好,我是中医人,文 ...

  • 肥胖症辨证施治,八首古方历久效优!

    防风通圣丸(<宣明论>) [适应证]肥胖症,颜面升火,口苦咽干,肩部发硬,胸闷动悸.腹部膨满,大便秘结,浮肿尿少,小便色黄.舌质偏红,苔薄黄或黄腻,脉滑数. [处方]当归180克,黄芩90 ...

  • 湿气,生于脾,堵在头!八百年古方,把头上湿气“拽”下来

    我以前碰上过一个年轻人,在某酒店工作.他看上去就有些肥胖,脸上一层油,头发上一层油.但是,面色比较白,看上去乏力虚疲,典型的"虚胖". 他来找我,什么毛病呢?就是脑袋迷糊,晕沉沉的 ...

  • 中医经典古方临证运用举隅(八)

    还有呢,"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技加厚朴杏子汤主之",你看这个方子只有寥寥七味药,很多人不相信这个药可以治咳喘,用很复杂的药去治疗.这个方子我经常用,治别人治不了的,半 ...

  • 阴长十八寸的古方 | 展龟法百科

    古代的阴就是现代所说的生殖器,古代还称之为玉茎,展龟法就是增大玉茎的古方!如果你也想阴长十八寸,那请先了解本站解说的展龟法吧! 至于阴长十八寸的古方,可以作为辅助方法尝试,古方一般是指古老的中药配方. ...

  • [转载]时空经穴妙法八穴

    原文地址:时空经穴妙法八穴作者:时空经穴 中国报道:什么是时空经穴妙法八穴,八穴的意义和作用是什么? 梁征:妙法八穴技术是时空经穴系列养生技术精华之一,具有易掌握.易普及的特点.学习时空经穴养生技术, ...

  • 八百年前的古方,仅有五味药的组成,至今仍...

    在临床上,常有患者胃胀.烧心.口腔溃疡等症状同时出现,多数是因为胃热烧灼食管与胃造成的,这种情况如果不加以控制,很容易造成更严重的肠胃疾病,比如说反流性食管炎等.中医应对胃热的情况,可以用<脾胃 ...

  • 『古方新解』古医治病妙法(6)

    何谓"釜底抽薪"?<汉语成语词典>释:"从锅底下抽掉柴火.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古代医家常用此法通泄下腹宿便,泻去实火,治疗热盛之顽症,求本根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