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名作】|付登华作品:父亲在德阳的日子

  德阳建市后,市人大李干同志牵头筹建东方电缆厂。受其邀请,1985年初我和西电公司的几位电缆工程师带着小弟登强来到德阳参与筹建工作。春节回家,我向家里人宣布;“德阳很小,和老家青木关镇差不多大;德阳很土,街上行人‘靠右行’的交通规则都不懂。但是,德阳建市后提出‘建设内陆的深圳’,政策灵活,有自主创业的机会。我决定放弃西电公司的‘铁饭碗’到德阳创业,条件成憝后就把家从西安搬到德阳。”父亲点点头,似乎对德阳充满了向往。父亲是我1981年秋天从重庆农村老家接到西安治病后留在西安的。
夏天,父亲一个人从西安到了德阳。那时候,德阳和重庆都属于四川省,父亲听到乡音,看到乡情,很快和村民黄大爷等成了朋友,有种回归故里的自在感。我明白,他是来看德阳相地方的。他操心小儿子的前途,问我:“登强转业后没有回老家安置,户口不在这里能安排工作吗?”他不晓得:当初我的应聘条件就是“帮助我解决小弟登强的工作、户口以及条件成熟时圆他的大学梦”,李干同志的答复是:“可以满足付工的要求,但是登強不算应聘的专家。”父亲听了后只说了句“长兄如父”便再没有言语了。
我把自已半年来对德阳的了解向父亲作了简单介绍,告诉他:德阳原先是绵阳专区的一个小县,座落在川陕公路旁,南距成都北离绵阳都只有五十来公里。市区以钟鼓楼旧址为中心,分为东、西、南、北四条街。和重庆、西安比,没有一条街可以称得上“大街”,从北街口的县政府门口步行到南街文庙前的红旗广场,用不了二十分钟;从川陕公路边上的东街口走到电工厂宿舍的西街口,费时也不超过一刻钟。一条季节性的绵远河顺着川陕公路东侧从北向南流过,河两岸犬牙交错笆茅丛生,河上只有一座两车道石桥连着东街和河东的乡村,这座桥叫东桥。城里没有公交车、出租车,也没有像样的文化中心、商业中心……  
但是,德阳有极好的发展前景。德阳地处川西平原,是“天府之国”的腹地,一颗种子掉到地里都会长出好庄稼。赵紫阳主政四川的时候,在城郊发现农民用大米喂猪,就曾感叹过德阳的富庶;上个世纪国家搞“三线建设”为德阳打下了坚实的工业基础和科技基础……因为这些底子,一年前德阳撤县建市,要在改革开放新时代大发展……
上过两年私塾的父亲,在德阳城里和我们暂住的联合村里行走着,一一验证我的话。不久,他对德阳有了自已的看法,他说:“德阳气候好,不像西安那么干燥流鼻血;德阳的地势平阳,不像老家坡坡坎坎的路不平。这个地方好!” 他住下不走了。
1986年春天 ,我从装饰材料厂找来简易平房图纸,在东方电缆厂生活区建了24套平房,为外地员工来德阳居家创造了条件。“5.1”节后,我们全家搬进了平房。
改革开放是一个充满机遇与挑战、成功与失败并存的伟大时代。在艰难的创业历程中,我创一次业搬一次家,先后从东方电缆厂平房搬到西街口“青年公寓”暂住,再到德阳中学平房,直到1991 年夏天,才搬进了我们校办厂为学校建的一栋家属楼。
父亲到德阳五年以后,终于住上了带客厅的居民楼,过上了正宗的城市人的居民生活。我家两套房共 130 多平米,比西安 23 平米只有公共卫生间和公用厨房的简易房阔气多了,全家人终于摆脱借宿,可以吃、住在一起真正团聚了。我为自己在创业路上跨了一大步心里高兴,而父亲除了高兴,生活还充满了激情与兴奋。
古稀之人显出了青春活力,早晚在学校操场里散步、锻炼,与子孙们一起到广汉金雁湖、三星堆游览观光,平时配合母亲买米买菜跑超市…… 
父亲和厂里的职工相处得很好,特别是与司机们的关系十分融洽。他不时坐他们到重庆送货的便车回老家看看,又搭他们的 返程车回到德阳。一次我和同事到重庆出差,在老家看到父亲便嘱咐他等我们的小车返回时接他,可是第二天接他的时候,他已经和货车司机在前一天下午就回德阳了。他对德阳的感情不是一般化的深了!
父亲一心掛两头。他关心老家的变化,牵挂乡下的乡亲,听说自己同辈的某某人去世了常常唏嘘不已,令人心痛地感叹:“脸朝黄土背朝天一辈子就这么完了!”
我知道,父亲非常看重自己在德阳的城市生活。他不辞辛劳地坐车几百里回老家,一趟又一趟,开初还住一两天,后来干脆随车来回只呆一两个小时,内心里是向老家的乡亲们宣示自己的人生:当了几十年农民没有白辛苦,他怀念;古稀之年在德阳享受城市人的生活,他珍惜这幸福! 
父亲就这样在德阳快乐地生活了一年多。
1992年 11月 8日上午,我在重庆突然接到小弟登强的电话:父亲脑溢血住院了!我惊呆了,父亲血压偏高、脑动脉供血不足我是知道的,可前两天还提着两袋大米上三楼啊?!不幸来得太突然了。
我立即赶回德阳,父亲躺在病床上看到我只微微地动了下头,却说不出话来,随后便昏迷了。我们兄弟姐妹八人和我们的子女包了德阳市人民医院的一间病房昼夜陪护,请了医院最好的医生用最好的药。八个日夜,我们盼着父亲醒过来,坐起来,站起来,再走出病房去看看不断宜居的德阳!我们希望出现奇迹,然而,终究回天无力。父亲于 16 日 3 时 45 分,平静地离开我们结束了在德阳的生活!享年 76 岁。
父亲去世当天,他的灵魂随着身体一起也离开了德阳。叶落归根,子孙们齐心协力开车把他的遗体运回老家。做了两天法事寄托我们的哀思以后,我们让他老人家长眠在了老屋旁的坟坡里。每年清明节前,我们兄弟姐妹都率领自己的子孙到父亲陵前拜祭。然而,随着重庆日新月异的城乡建设,老家已经夷为平地修环城高速路、建公园了,如今我们只能凭借记忆中的坟墓方位给父亲留下纪念的鲜花了。
逝者已矣,孝由心生:父亲大人,安息吧!您欣赏的德阳如今已成为川西平原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2020.5.18

作者简介:付登华:重庆人,生于1943年农历5月20日,共产党员,高级工程师。1966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70岁前从事企业管理,其后以文养老,现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德阳纪实文学家协会名誉主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