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3期 ||《诗经》课堂:召南·采蘩/薛红诵读/闻天语赏析

美丽小语:

今天我们继续在《诗经》的海洋中徜徉,在氤氲的千年的书香里,走进那个遥远的年代,品味千年前人们的情感。

宗庙之祭。宗庙制度是祖先崇拜的产物。人们在阳间为亡灵建立的寄居所即宗庙。帝王的宗庙制是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不准设庙。宗庙的位置,天子、诸侯设于门中左侧,大夫则庙左而右寝。庶民则是寝室中灶堂旁设祖宗神位。祭祀时还要卜筮选尸。尸一般由孙辈小儿充当。庙中的神主是木制的长方体,祭祀时才摆放,祭品不能直呼其名。祭祀时行九拜礼:“稽首”、“顿首”、“空首”、“振动”、“吉拜”、“凶拜”、“奇拜”、“褒拜”、“肃拜”。宗庙祭祀还有对先代帝王的祭祀,据《礼记·曲礼》记述,凡于民有功的先帝如帝喾、尧、舜、禹、黄帝、文王、武王等都要祭祀。自汉代起始修陵园立祠祭祀先代帝王。明太祖则始创在京都总立历代帝王庙。嘉靖时在北京阜成门内建立历代帝王庙,祭祀先王三十六帝。

解析:闻天语

诵读:薛    红

今天我们继续在《诗经》的海洋中徜徉,在氤氲的千年的书香里,走进那个遥远的年代,品味千年前人们的情感。

祭天。始于周代的祭天也叫郊祭,冬至之日在国都南郊圜丘举行。古人首先重视的是实体崇拜,对天的崇拜还体现在对月亮的崇拜及对星星的崇拜。所有这些具体崇拜,在达到一定数量之后,才抽象为对天的崇拜。

周代人崇拜天,是从殷代出现“帝”崇拜发展而来的,最高统治者为天子,君权神授,祭天是为最高统治者服务的,因此,祭天盛行到清代才宣告结束。

祭地。夏至是祭地之日,礼仪与祭天大致相同。汉代称地神为地母,说她是赐福人类的女神,也叫社神。最早祭地是以血祭祀。汉代以后,不宜动土的风水信仰盛行。祭地礼仪还有祭山川、祭土神、谷神、社稷等。

今天的故事发生在召南的郊外,一群穿着朴素的打扮整齐的妇女们在池沼边、山涧之间三五成群地日夜忙碌着,采摘着白蒿,一篮子采满了就沿着山涧小路急急忙忙地返回去。只是在匆匆的擦肩而过时,彼此只简单的问答,声还未至,人影已远去。这时山坡上,有一位身着青衣的面容疲惫的女子,抬头望望蓝蓝的天空,她低下头去,一滴汗水从她的额头缓缓的滑下去,落在一株青翠的白蒿上,她在心里叹息了一声,轻轻地吟唱起来:“去哪里去采摘白蒿?”她的歌声才出口,就听见后面的绿衣女子紧跟着她唱“在沼泽在那水中的小陆地。”她一惊,再回头望里,却又听到了此起彼伏的唱呵声“去哪里去采摘白蒿?在沼泽在那水中的小陆地。采那个作什么用?公侯的家里祭祀要用。”这歌声在山谷,沼泽,树林的上空飘荡着,传向很远很远……我们的行人正好行至此处,听到了这动人的歌声,赶紧用笔记下了来,于是就有了我们今天的《召南·采蘩》

原文:

召南·采蘩

于以采蘩,于沼于沚;

于以用之,公侯之事。

于以采蘩,于涧之中;

于以用之,公侯之宫。

被之僮僮,夙夜在公;

被之祁祁,薄言还归。

注释

①于以:疑问词,意思是去哪里作什么事啊。

②蘩(fán):白蒿。春天生长,秋天成熟,分水生和陆生两种。生彼泽中,叶似嫩艾,茎或赤或白,根茎可食,古代常用来祭祀。 

③于:在。 沼:沼泽。沚(zhǐ):水中小陆地。事:此指祭祀。

④涧:山谷中的溪流。

⑤宫:大的房子,宗庙祭祀的地方。

⑥“被”(bì):同“髲”。指古人用的一种首饰,取他人之发编结披戴的发饰,相当于今之假发。在古时,下人们犯了错,头发会被剪下来,编结成为假发,作为妇女带在头上的头饰。僮僮,形容词,形容妇女头上带的假发。表示数量很多或头饰很高耸的样子。

⑦夙夜:朝夕,日夜。指从早到晚;在公:处于公务的繁忙之中。

⑧祁祁(qí):舒缓、散乱,蓬松的样子。

⑨薄:这里指减少的意思。   归:归家休息。

译文:

去哪里去采摘白蒿?

在沼泽在那水中的小陆地。

采那个作什么用?

公侯的家里祭祀要用。

去哪里去采摘白蒿?

在山谷里的溪流旁边。

采那个作什么用?

公侯的宗庙祭祀要用。

那些个专门采白蒿的人,

没日没夜在忙着祭祀。

高耸和发饰已散乱,

不要着急想着回家休息。

天语赏析:

这是一首描述采白蒿的劳动者辛苦劳动的诗歌。这首诗自始至终都透露出一种悲凉的感情。全诗三章,每章四句。全诗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一二章,主要叙写为了采办祭祀所需的用来燎烧的蒿草,妇女们忙碌地去采办的经过和完成祭祀劳动的全过程。

首章采用山歌一问一答对唱的方式,从听觉声音侧面描写,带出这个故事。我们通过声音展现出一副画面,一群忙着采蘩的宫人们,她们往来于沼泽,山涧之间,采够了祭祀所用的白蒿,就急忙送回公侯之宫,诗中采用了一种简单的问答的方式:“去哪里去采摘白蒿?在沼泽在那水中的小陆地。采那个作什么用?公侯的家里祭祀要用。”侧面描写出这群妇女在采蘩之中的忙碌,似乎只有往来路上匆匆的一问一答。声音刚过,人影已逝。再追上问时,“公侯之事”回答声音已从远方传来。这便是首章我们看到的画面。是一种灵动的侧面描写,以声音带出人,可谓是笔法绝妙。

二章重章叠句,更显示出妇人们的忙碌无暇,妇人们在沼泽山涧匆匆行走的身影,飘然而过,急促的飘往“公侯之宫”步履匆匆的身影。我们都知道,诗经最初是民间传唱的一种山歌,在林间水边,采摘的妇女们,她们或个人或集体用唱歌的方式,来缓解劳动带来的疲惫。

第三章明显是一个过渡的章节,从局部切换到另一个局部。从忙碌的野外采白蒿切换到了另一场忙碌的场景当中,也就是要在公侯宗庙的忙碌了。公侯家要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了。据《周礼》“世妇”注疏记载,在祭祀活动举行的前三天,前来公侯家干活的这些妇女们就要夜夜住宿在公侯家中,从事许多诸如洗涤祭器、蒸煮、粢盛等一系列繁复的准备工作。

由于干的是供祭祀的事情,在诗经那个时代,祭祀是一件非常庄严重大的事情,所以妇女们就必须要把自己打扮的漂漂亮亮,把头发扎起来,做成发髲再带上漂亮的发饰,整齐洁净,是对祖先的尊重。但这样一种“夙夜在公”不停的劳作,妇女们是非常辛苦的,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要通宵达旦的熬夜加班。究竟把妇女们折磨成什么样子呢?诗中的巧妙之处就在于此,他对于对繁复的劳作没有过多的笔墨,只从一个画面,她们高高的发髲“僮僮”和劳作妇女们人多“祁祁”的变化上着墨,便入木三分地刻画出了妇女们人头攒动的辛勤劳作的画面。头发由原来的整齐带着高耸的假发,通过劳作变得蓬松,零乱,无暇自顾。通过两个局部画面的描写,于是我们的脑中自始至终看到的是一群妇女们的劳碌身影。这种画面的切换方法,就好像我们看电影时的蒙太奇的手法。诗歌的创作也是如此。最后我们看到那些个松散着发髻的妇人们正一脸疲惫的行走在回家的路上,究竟是带着几分庆幸还是几分心酸呢?也只是在一声“薄言还归”的问答中结束了全诗,给人一种首尾照应的感觉。让人余音未尽却回味隽永。

全诗虽然只有短短的三行文字,通过简单的几个画面的切换,让我们看到了一群每日千辛万苦忙碌的妇女们的形象。从诗里行间那淡淡的语气中,似乎可以体会到那些妇女们的哀怨。

《采蘩》的诗文简单读来酸涩悲凉,它记录着妇女们供人驱使的身不由己和心酸。她们付出辛劳,却没有得到任何的幸福,她们心中的痛苦和压抑,通过本诗完整地表现了出来。

全诗描写角度极妙,读起来却觉得心中酸涩,古代的祭祀排场,原本就是为了贵族们的祈福降幅而设,对于百姓们呢?又有何福可言?

天语小诗:

为《召南·采蘩》而作

文:闻天语

头顶着蓝天

脚踩着大地

辛勤的步履

在岁月之间穿行

零乱了

整齐的发髻

汗水打湿了

脚下的土地

没有人在意

你的疲惫

没有人听到

你的叹息

于是

你用歌声唱出了

你的美丽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