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士魁先生治疗冠心病临证三法

郭士魁先生(1915—1981),北京市人,毕业于北京国医学院后又跟名医冉雪峰学习。曾任中国中医研究院(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心血管研究室主任、西苑医院副院长。精于中医内科,在防治真心痛、胸痹心痛(冠心病)的研究中成绩优异,被选为全国劳动模范。发展了中医活血化瘀、芳香温通的治则,创制了冠心片、宽胸丸、宽胸气雾剂等名方,曾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卫生部科研成果奖”,被《人民日报》称为“为冠心病人造福”的人。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属于中医“胸痹”“心痛”“心胃痛”的范畴。郭士魁先生在临床工作中,针对每一病例,抓住要点,辨证施治。在治疗过程中,随着证候的变化,仍需辨证加减。

提出了胸痹心痛的治疗原则,一为补气,偏阳虚重在温阳,偏阴虚重在养阴。二是通法,通气滞,调血瘀,逐痰阻;可先补再通,或先通后补,也可通补兼施。

他从心血管疾病的诊治中发展了理气活血、益气活血、芳香温通的理论,使“中医中药治疗冠心病,要长效有长效,要速效有速效”。

一、病因病机分析

郭士魁先生在分析冠心病的病因时,强调正气不足为本。本虚虽然指全身之虚,但心虚是其突出的矛盾。心虚必累及阴阳气血,因气属阳,血属阴,故可概括为阴阳。气血是阴阳派生的,故轻则反应为气虚血虚,重则反应为阴虚阳虚。其中又有阳虚与阴虚之别。阳虚者,主要指心、脾、肾阳气不足;阴虚者,则多指肝、肾之阴亏。由于心阴心阳俱虚,才引起气血失畅,气虚生痰,血滞成瘀。气与血,阴阳互根,所谓“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故血瘀乃是由于气滞。由于冠心病之主症为胸痹心痛,且痛有定处,兼见舌质紫黯、瘀点、瘀斑,故先生认为瘀血阻滞心之经脉是冠心病的主要发病机制。

二、辨证论治特点

胸痹心痛之疾,有厥心痛与真心痛之分。真心痛是伤心之正经,疼痛颇剧,病情笃重,预后差,相当于西医学之急性心肌梗死;厥心痛,疼痛时轻时重,且有休止,病情较轻,与西医学之冠心病心绞痛类似。

《诸病源候论》曰:“心为诸脏主而藏神,其正经不可伤。伤之而痛,为真心痛……心有支别之络脉,其为风寒所乘,不伤正经者,亦会心痛,则乍间乍甚,或发病不死。”

郭士魁先生治此之原则为一补(益气、温阳、育阴)二通(活血化瘀、逐痰、理气、通腑)。在治疗大法上,“补”与“通”是治疗胸痹心痛不可分割的两大原则。

补法中:阴虚者滋其阴,阳虚者温其阳,阴阳两虚者,当视其偏颇,明其主次,予以阴阳兼补。至于阳虚偏亢,自当先平肝潜阳,然后辨其虚实补之。

通法中,气滞者当调,血瘀者可逐,痰阻应豁,停饮可化;若有两种“邪”互结为患时,则可于“调气”“逐瘀”“豁痰”“化饮”四法中择其善而并用之。

补法与通法的使用,往往是通补兼施,达到滋而不腻,温而不燥,通而不伤正的目的。又由于病人的体质强弱不同,病之新久以及疾病的轻重缓急迥异,故治疗时还应根据具体情况,或多补少通,或多补多通,或先补后通,或先通后补,灵活应用。

01

理气活血法治疗胸痹心痛,创制冠心2号

郭士魁先生在立法治疗胸痹时,特别重视瘀血的存在。他认为,在胸痹心痛发作期,以标实为主、为急,虽然寒凝、气滞、痰浊、瘀血可并存,但气滞、寒凝、痰浊及本虚中的气虚等又可进一步导致血行不畅,从而加重瘀血内生,阻于经脉,这是导致发病的根本原因。活血化瘀法是主要针对血瘀特点而提出的一种通法。先生通过实践,在临床上看到胸痹心痛的病人,确实有舌紫黯或瘀斑、心脉不整、痛有定处等气滞血瘀的表现,因此先生认为运用活血化瘀治法进行治疗是与病情相符合的。

如在临床治疗中应用的冠心2号片(赤芍、丹参、川芎、红花、降香),乳没片(乳香、没药);通补兼施的冠通散(党参、当归、郁金、薤白、红花、鸡血藤、三棱、莪术、乳香、没药)等活血方药在多年的应用中也证实确有疗效。

02

芳香温通法治疗胸痹心痛,创制宽胸丸

先生从大量的芳香温通方剂中选取了苏合香丸,用于临床,对心绞痛患者能够在3~5分钟内发生作用,而且稳定、持久、副作用小。同时先生对苏合香丸的每一味药物进行分析研究,查资料、品味道,最后决定去掉贵重的犀角(现已禁用)和久服有毒的朱砂,加大荜茇用量,制成了“心痛丸”。临床上先生在观察苏合香丸缓解胸痹胸痛有效的基础上,将原方加减化裁,配制了心痛丸(檀香、沉香、公丁香、香附、乳香、白胶香、荜茇、麝香、冰片、苏合香油),对缓解胸痹心绞痛有良好的效果。

先生还根据同样的原则,选用了来自民间的,具有芳香温通作用的“哭来笑去散”。一个偶然的机会,先生从一本书上找到了治疗牙痛的验方,叫“哭来笑去散”,先生在这个方子的基础上稍加化裁,制成了宽胸丸(荜茇、细辛、檀香、冰片、元胡、高良姜),以及宽胸气雾剂,也有很好的缓解心绞痛的速效作用。一般服药后3~5分钟就能止痛。至此,先生初步研制出以芳香温通为主要治法的宽胸丸、宽胸气雾剂等治疗冠心病的方剂。

03

益气活血法治疗胸痹心痛,创制促愈合合剂

郭士魁先生对真心痛的治疗,亦多采用益气活血法。真心痛,发病急,病情危重,死亡率高。临床表现为手足青至节,四肢厥冷,大汗出,脉微欲绝等内闭外脱之候。内闭者阴血内竭,脉行不利,神明失所,外脱者乃阳气不能固密,大汗亡阳之谓。真心痛相当于现代临床所见的心肌梗死。治疗一般都是标本兼顾,采用益气活血为主。这是基于本虚标实而运用的。

临床对于真心痛的治疗,先生提出益气活血方“促愈合合剂”(生黄芪、当归、丹参、桂枝、陈皮)。这种浓缩煎剂,保证病人入院后可立即服上中药。但有的病人病情较重,恶心呕吐,服药不便,临床可使用针剂,分两类,即益气针(党参、黄芪、黄精)、活血针(丹参、赤芍、郁金),静点时可根据病情加减,如病重者可多加活血针,气虚明显者多加补气针。心肌梗死的疼痛按心绞痛处理,用宽胸气雾剂吸入、心痛丸、针灸等,如无合并证则只用益气活血针常规静点7~10天后改成口服中药治疗。

中医病因病机

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的发生与寒邪内侵、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倦内伤、年迈体虚等因素有关。本 病 病 位 在 心,涉 及 肝、脾、肾 等 脏,以“阳微阴弦”为基本病机,是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为气、血、阴、阳亏虚,心脉失养; 标实为寒凝、气滞、血瘀、痰浊等痹阻胸阳、阻滞心脉。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的主要证候要素包括血瘀证、气虚证、阴虚证、痰浊证、气滞证、阳虚证、寒凝证等,主要证候要素组合包括气虚血瘀证、气滞血瘀证、气阴两虚证等。

辨证论治

中医治疗胸痹心痛历史悠久,方法丰富,至今临床仍卓有疗效。

1 心血瘀阻证

胸痛以固定性疼痛为特点,症见面色紫暗,肢体麻木,口唇紫暗或暗红,舌质暗红或紫暗,舌体有瘀点瘀斑,舌下静脉紫暗,脉涩或结代。治以活血化瘀、通络止痛,方选冠心 2 号方

( 川芎、赤芍、红 花、降 香、丹 参) 加 减。若 胸 痛 剧 烈,畏寒肢冷,脉沉细或沉迟,阳虚血瘀者,可加蒲黄、延胡索、桂枝或肉桂、细辛、高良姜、薤白等温通散寒之品; 若伴胸闷痰多、舌苔腻脉滑,痰瘀互结者,宜加涤痰汤;豁痰宣痹; 若伴舌苔黄腻,痰瘀热互结者,宜加温胆汤或小陷胸汤化裁。

中成 药 可 选 用 精 制 冠 心 片,复 方 龙 血 竭 胶囊,地奥心血康软胶囊,冠心舒通胶囊等

.2 气滞血瘀证

胸痛以胸闷胀痛,多因情志不遂诱发为特点,症见善太息,脘腹两胁胀闷,得嗳气或矢气则舒,舌紫或暗红,脉弦。治以行气活血、通络止痛,方血府逐瘀汤( 桃仁、红花、当归、生地黄、牛膝、川 芎、桔 梗、赤 芍、枳 壳、甘 草、柴 胡)加减。若胀闷显著,气滞明显者,可加用沉香; 若胸痛显著,血瘀明显者,可加用失笑散、延胡索、姜黄、郁金; 若伴呃逆,胃气上逆者,可加用丁香、檀香; 若心烦易怒、口干便秘、舌红苔黄、脉弦数,气郁日久化热者,可加牡丹皮、栀子;若伴便秘、大肠积热者,可加用枳实、厚朴、桃仁,便秘严重者可加当归龙荟丸、通泻郁火。

中成药可选用血府逐瘀胶囊

冠心丹参滴丸、心可舒片、乐脉丸、银丹心脑通软胶囊。

3 痰浊闭阻证

胸痛以胸闷痛为特点,症见痰多体胖,头晕多寐,身体困重,大便黏腻不爽,舌苔厚腻,脉滑。治以通 阳 泄 浊、豁 痰 开 结,方选瓜蒌薤白半夏汤( 瓜蒌、薤白、半夏、白酒) 加减。

若气塞、气短、咳逆、小便不利,痰饮内阻者,可用茯苓杏仁甘草汤; 若气塞、气短、心下痞满,气滞明显者,可用橘枳姜汤; 若伴痰黏稠色黄,苔黄腻,脉滑数,痰热互结者,可用小陷胸汤或黄连温胆汤。若饭后心绞痛发作者,可加陈皮、炒白术等健脾化痰之品。痰瘀互结证患者,中成药可用丹蒌片。

4. 寒凝心脉证

胸痛以卒然心痛如绞,感寒痛甚为特点,症见形寒肢冷,冷汗自出,面色苍白,心悸气短,苔薄白,脉沉紧。治以温经散寒、活血通痹,方选宽胸丸( 荜茇、高良姜、细辛) 加减。

中成药可选用冠心苏合丸。

5 气虚血瘀证

胸痛以胸痛胸闷、劳则诱发为特点,症见气短乏力,身倦懒言,心悸自汗,面色淡白或晦暗,舌胖淡暗,脉沉涩。治以益气活血、补虚止痛,方选八珍汤( 党参、白术、茯苓、甘草、当归、生地黄、赤芍、川芎、桃仁、红花、丹参) 加减或双和散( 党参、茯神、制远志、丹参、鸡血藤、没药、琥珀、香附、石菖蒲) 加减。若气不上接、乏力 较 甚,气 虚 明 显 者,可 加 升 陷 汤( 黄芪、知母、柴胡、桔梗、升麻) ; 若胸胀痛,心中气塞,短气,气滞明显者,可加用橘枳姜汤; 若伴痰多体胖,身体困重,兼有痰浊者,可加瓜蒌薤白半夏汤; 若伴痰黏稠色黄,苔黄腻,脉滑数,兼有痰热者,加小陷胸汤; 若伴口干多饮,舌红脉数,

兼有瘀热者,加牡丹皮、丹参、姜黄、赤芍等。

中成药可选用通心络胶囊、养心氏片、正心泰片、脑心通胶囊。

6 气阴两虚证

胸痛以胸闷隐痛、遇劳则甚为特点,症见气短口干,心悸倦怠,眩晕失眠,自汗盗汗,舌胖嫩红少津,脉细弱无力。治以益气养阴、活血通络,方选生脉散( 党参、麦冬、五味子、黄芪、炒白术、茯苓、甘草) 加味。若伴纳呆、失眠,心脾两虚者,可加用茯神、半夏曲健脾和胃,柏子仁、酸枣仁养心安神; 若兼见舌体有瘀点瘀斑,舌下静脉紫暗,兼有血瘀者,加用冠心2 号方。

中成药可选用参松养心胶囊、益心舒丸。

7 心肾阴虚证

胸痛以疼痛时作时止为特点,症见腰膝酸软,心悸失眠,五心烦热,口燥咽干,潮热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治以滋阴清热、养心安神,方选左归饮( 熟地黄、山药、枸杞子、炙甘草、茯苓、山茱萸) 加减。若心烦不寐,舌尖红少津者,可加用酸枣仁汤、黄连阿胶汤; 若心悸或怔忡症状明显者,可加用天王补心丹; 若伴畏寒肢冷、自汗盗汗,阴阳两虚者,可加用二仙汤; 若舌体有瘀点瘀斑,舌下静脉紫暗,兼有血瘀者,加冠心 2 号方。

中成药可选用心元胶囊。

8 心肾阳虚证

胸痛以胸闷痛,遇寒加重为特点,症见畏寒肢冷,心悸怔忡,自汗神倦,面色 白,便溏,肢体浮肿,舌淡胖,苔白,脉沉迟。治以补益阳气、温振心阳,方选参附汤合右归饮( 人参、附子、桂枝、熟 地 黄、山 茱 萸、山 药、枸 杞 子、杜 仲)加减。若伴喘促、心悸、浮肿,兼水饮凌心射肺者,可用真武汤; 若伴痰多胸闷,兼有痰浊者,可加瓜蒌薤白半夏汤; 若舌体有瘀点瘀斑,舌下静脉紫暗,兼见血瘀者,加用冠心2 号方; 若憋喘明显,咯黄痰,甚至夜间不能平卧,痰热壅肺者,可先用麻杏石甘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清肺化痰、止咳平喘。

国医大师,名老中医治疗冠心病屡试屡效经验方集

1.冠心病——益心汤(颜德馨方)

(组成)党参、丹参、黄芪各15g,葛根、赤芍、川芎各9g,决明子30g,石菖蒲4.5g,降香3g。

(功效主治)益气化瘀,活血通脉。用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等,能较快地缓解症状,尤其对老年人及心肌炎后遗症患者,属气虚血瘀者用之皆效。如胸痹心痛,神疲汗出,形寒喜暖,舌淡有瘀点、苔薄白,脉细弱或结代。

(方解)方中重用党参、黄芪益气养心为君,以培补中气、宗气,辅以丹参、山楂、赤芍活血通脉为臣,葛根、川芎升发清阳,降香、决明子降浊止痛,升降相因,加入菖蒲一味引药入心经,兼有化痰开窍之力。其中川芎为血中之气药,既可活血祛瘀,又可行气通滞;黄芪为补气虚之要药,与党参配伍,则补气升阳之效增强;山楂消食导滞,且有降脂化痰之力。

诸药相配,共奏益气养心、活血通脉、化痰祛瘀止痛之功。此方一药多效,选药精当,以调气和血为法,“调和”与“通阳”为特点,充分体现了颜老治疗冠心病的学术观点。

(加减)胸痹心痛重症或真心痛:症见阳微阴弦,胸痛剧烈,气短乏力,形寒肢冷汗出,面色苍白,舌淡脉微。须重用益心汤中黄芪量至30∼60g,改党参为人参15g(炖),降香为9∼12g,以加强行气止痛之功,并重用附子温通心阳、祛寒解凝,临床用量为15∼20g,且先煎。

附子大辛大热,为补命门真火第一要药,其性雄剽悍,力宏效捷,走窜十二经脉,既行气分,又入血分,既能通阳,又能温阳,还可祛寒燥湿、回阳救逆,上温心阳以通脉,中助脾阳以健运,下补命火以复阳,外固卫阳以止汗,内驱寒凝以止痛,辨证使用常可应手起效。

若伴有低血压者,可用药对黄芪与升麻,以加强升发清阳之功。胸痹重且急、四肢逆冷、血压低者,可先予参附注射液静脉推注以回阳救逆,再予益心汤按上法加减服用。

胸痹心痛轻症:

①生活节奏快,精神紧张,可用益心汤调和气血,并加生脉饮,以麦冬、五味子甘寒生津,养心安神。

②若为血瘀气滞,心痛如刺、如绞,痛处固定,舌质紫暗,有瘀点或瘀斑,脉沉涩或结代者,应加强益气活血之力,予益心汤选加水蛭、桃仁、红花、三七粉,其中水蛭一味,“破瘀血而不伤新血,专入血分而不伤气分”,其散瘀活血之力尤强。颜老对此药多有心得,认为虚人用量宜少,待其动静,渐次加重,使瘀结之凝血缓缓消散,达到气血调和。临床用量从1∼6g不等。

③若兼见形体肥胖、多唾痰涎,阴天易作,苔腻,脉滑者,多属痰浊为患,可予基础方加瓜蒌、薤白、二陈汤、温胆汤加减,临床喜用法半夏15g以温化痰饮,苍术、白术各10g健脾运脾、燥湿化痰;痰浊重症者,遵《金匮要略》之“病痰饮者,当予温药和之”,用熟附子9g先煎,以取“离照当空,阴霾自散”之意。

④胸痹之气滞者,表现为闷重而痛轻,痛无定处,时发时止,兼见胁肋胀痛,善太息,尤以妇女多见。《医鉴》曰:“男子之气病者常少,女人之气病者常多。治妇人宜以顺气为主,而兼散血;治男子宜以养荣为主,而调气次之。”故治疗本证,以益心汤为基础,并用四逆散、逍遥散加减,而妇女以理气药用量稍大。

⑤心胸隐痛而闷,伴心悸气短者,多属心气不足。可加大党参、黄芪用量,并加强益气养心之力,如加用五爪龙(南芪)60∼90g。

(验案)

罗某,女,55岁,2004年10月13日初诊。胸闷1个月余。有冠心病病史,曾行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术加支架置入术。诊见:胸闷,疲乏无力,上腹胀,纳差,嗳气,恶心,口干,大便结,舌淡暗有瘀斑、苔薄白,脉细缓。查体:心率56次/分,律齐,心尖部可闻及收缩期杂音。血压17/10kPa。西医诊断:冠心病;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术加支架置入术后。

中医诊断:胸痹,证属气虚血瘀。治以益气活血法,方以益心汤加减。

处方:黄芪、决明子各30g,麦冬、党参、生地黄、葛根各15g,川芎、当归、降香、苍术各9g,砂仁(后下)、甘草各6g,水蛭4g。7剂,每天1剂,水煎服。

10月18日二诊:服药后胸闷缓解,精神稍好转,腹胀减,仍觉食欲差,嗳气,恶心,疲倦,舌淡,苔白腻,脉细。治宜醒脾化痰。

处方:五爪龙30g,藿香、佩兰、白芍、葛根、苍术各15g,川芎、降香各9g,紫苏梗12g,砂仁(后下)、木香(后下)、甘草各6g,胆南星12g。7剂,每天1剂,水煎服。药后诸症均除。

(按语)

患者年老气血不足,脏腑失养,故见脏气虚衰,瘀血内阻之病证。病机为心气不足,瘀阻心脉。

故治以益气活血法。方以党参、黄芪补益中气以助心气,气行则血活,善调气机是颜教授用药特色;葛根升清阳;川芎活血行气;降香、决明子降浊气;水蛭、当归活血通脉,水蛭具破瘀血、散积聚、通经脉、利水道之功,散瘀之力尤强,故用于通心脉之瘀痹;患者尚有口干、便结、脉细等阴液不足之征,加生地黄、麦冬滋养阴液,配砂仁醒脾理气,苍术化浊,以制滋润药而不腻。

二诊辨证以气虚痰瘀为主,故去麦冬、生地黄、水蛭等滋阴及破血之品,加藿香、佩兰芳香醒脾,胆南星清热化痰。诸药合用,奏益气化痰、活血通络之功,故收效颇佳。

(方源)《心血管病中西医诊治速查》

2.冠心病——益元通痹汤(周信有方)

(组成)瓜蒌9g,赤芍15g,川芎15g,丹参20g,郁金15g,延胡索20g,生山楂20g,广地龙15g,桂枝9g,细辛4g,荜茇9g,黄芪20g,淫羊藿20g,生水蛭粉4g(早晚分服)。

(用法)水煎服。

(功效主治)用于冠心病正气亏虚,痰瘀交结,本虚标实之证。见胸闷不适,时发心前区疼痛,或放射至左肩、左臂,伴疲乏无力,气短懒言,心慌自汗,唇绀舌暗,脉细涩或结代等。

(方解)方中以黄芪益气运血生肌,恢复心肌细胞活力;淫羊藿补肾助阳,上煦心阳以通血脉,祛瘀滞,为治本之药。赤芍、川芎、丹参、郁金、延胡索、山楂、广地龙活血祛瘀,通脉止痛;瓜蒌一味,豁痰散结,宽胸理气;桂枝、细辛,荜茇辛香温经通脉,宣阳通痹,能止顽痛,以治其标。

现代药理学研究已证实,上述药物多数具有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改善心肌血供,抑制血小板黏附聚集等作用。

(加减)若证属阴虚阳亢,或血压偏高,见烦热,口干,心悸,头晕,耳鸣者,可减去温经散寒之桂枝、细辛、荜茇和温肾助阳之淫羊藿,而加生地黄20g,黄连9g,茺蔚子15g,首乌藤20g;

若血压偏低,见气短,虚弱无力,脉沉细,舌质淡嫩等阴虚气脱之象者,则减去桂枝、细辛、荜茇加生脉散;

若病情严重,属气虚阳脱,心阳不振,肾阳衰微,症见四肢厥冷,面色苍白,冷汗淋沥,舌质胖淡或暗紫,脉微欲绝者,宜急用四逆汤以回阳救逆,或急服人参粉、独参汤,或在原方内加红参9g,五味子9g,制附片15g,干姜9g,肉桂6g;

若本病急性发作,剧痛难忍,瘀血痰浊闭塞心窍者,急用苏合香丸开窍醒神,待剧痛缓解后再施原方。

(验案)

壅某,男,50岁,工人。患者曾于1992年8月因胸闷,气憋,心慌不安住院治疗。西医诊断为冠心病,心律失常。心电图示室性早搏,二联律。超声心动图示:24小时早搏2700多次。

几年来,先后经几家医院住院治疗,均未见明显好转。1996年5月12日初诊,见胸部窒闷、疼痛,气憋,心悸怔忡,心中难受,有恐惧感,脘痞纳呆,神疲体倦,面色晦暗,舌暗淡,苔白腻,脉结代,早搏频发(为二联律)。

中医诊断:胸痹、怔忡。证属脾肾阳虚,心神不宁,寒滞血瘀。施以补益脾肾、温经通脉、养心安神之法。药用益元通痹汤加减。

处方:党参20g,炒白术9g,黄芪20g,淫羊藿20g,五味子9g,当归9g,广地龙20g,苦参20g,桂枝9g,生地黄20g,首乌藤20g,制附片9g,炙甘草6g,水煎服。

二诊(5月19日):用药1周后,患者自觉胸部窒闷疼痛减轻,早搏次数明显减少,食量增加。上方又服10剂,胸痛未作,早搏每日6次左右。经过1个月的治疗,病人诸症状消失,情绪稳定,病人自述几年来病情从未出现过这样的好转。后连续服药半年多,早搏基本稳定在每日1∼2次。现在患者病情稳定,体力恢复,精神乐观,已恢复正常工作和生活。

(按语)本病患者一般病情多缠绵难愈,时轻时重,反复发作,可长期服用本方。

(方源)《心血管病中西医诊治速查》

3.冠心病——益君汤(陈伯咸方)

(组成)北沙参15g,全当归10g,杭白芍15g,全瓜蒌15g,薤白头10g,广郁金10g,血丹参15g,醋延胡索10g,炒枳壳10g,苦桔梗10g,炒酸枣仁15g,焦远志10g,云茯苓10g,广陈皮10g。

(功效主治)养益心君,宣肃肺气,宽胸散结,理气活血,安定心神。主治气亏阴伤,心损血瘀,气滞痰阻而致的冠心病、心绞痛、心肌炎及心律失常等。症见胸闷空虚,心悸气短,心区作痛。失眠多梦,乏力易汗,大便干秘,舌苔薄白,布散瘀点,脉象沉细涩,或有结代等。

(方解)气血是心脏有节奏跳动的能量,是物质基础。心脏之疾必是心质损伤,心损的实质乃是气血的不足。气不贯血,心失濡煦,弛缩无力,气滞则血瘀迅至,诸证多端。

今用沙参、当归、白芍滋阴养血,活血续脉,同时借白芍舒平肝木,其气条达,扩张冠脉,使之阴和阳布,此为“肝气通则心气和”也(〈薛氏医案〉)。

瓜蒌、薤白配郁金是瓜蒌薤白汤方义,能宽胸化痰,疏郁通阳,使百脉通泰;丹参,延胡索活血行瘀,推陈致新;枳壳、桔梗宣通胸膈,肃降肺气,交通心肺,吐故纳新,确保清旷之区氧气盈和,促进心脏康复;远志辛温属阳,酸枣仁酸敛属阴,两药相配,使阳开阴合,益心气,养心血,化瘀浊,安心神,能使心动过缓者升,心动过速者降,可收双向调节之功;云茯苓、陈皮调整脾胃功能,以资生化之源。

本方总以扶正祛邪,标本兼顾,振兴功能为治则,使之补不恋邪,行不伤正,方药中正平和,临床适用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心肌炎以及心动过缓、心动过速等病症的常用方。经反复印证,效验确灵。

(加减)心动过速久不止者加柏子仁、龙眼肉;心动过缓症重者加菖蒲;胸痛甚者加降香。

(方源)《陈伯咸临床经验荟萃》

4.冠心病——宽胸通痹汤(张学文方)

(组成)瓜蒌15g,薤白10g,降香10g,丹参15g,三七3g(冲),麦冬10g,桂枝6g,生山楂15g,炒酸枣仁15g,鹿衔草15g,川芎10g,赤芍10g。

(功效主治)宽胸散结,活血止痛。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绞痛属气滞痰阻血瘀证,表现为胸闷、胸痛,心慌气短,疲乏无力或下肢浮肿,眠差多梦者。

(方解)方中瓜蒌、薤白宽胸利气,化痰散结,以祛痰浊之闭阻;降香、丹参、三七、生山楂、川芎、赤芍、鹿衔草活血行气,祛瘀止痛,以通心脉之痹塞,且此方药物皆性质比较平和之品,具有活血而不伤血的特点,久服可避其弊端;炒酸枣仁、麦冬养心之阴血;桂枝助心阳之布展并可通脉,使痰散脉通,胸痹可解。

(加减)胸闷属气滞者,可加檀香、枳壳;痰湿重苔厚腻者,加半夏、厚朴、陈皮;偏阳虚怕冷,四肢不温者,加制附子,并重用桂枝;浮肿较显著者加茯苓;眠差者加首乌藤、五味子;血瘀而胸前区刺痛者,再加琥珀、桃仁、红花;肝肾不足者加杜仲、桑寄生。

(按语)胸痹之证十分常见,治胸痹之方亦多。古有张仲景的瓜蒌薤白白酒汤,枳实薤白桂枝汤诸方,后有王清任的血府逐瘀汤,近有冠心I号方等。若辨证准确,用之均有良效,前人多有报道。我们临床观察,胸痹或心痛病人中以胸阳不振,痰阻浊闭,阴乘阳位及心脉瘀阻病人最多。而这二者多相互并见,只是偏盛不同而已。故综合古今论述及自己临床体会,草拟宽胸通痹汤作为治疗胸痹心痛之主方。

临床凡病机属痰浊闭阻、心脉不通者,咸以此方加减,甚为得心应手。另外,凡病胸痹者,均非短时所成,而有一个较长的发生发展,由轻到重的过程。因此,除急证应迅速止痛外,大多应守法守方常服,才能除去病根,有彻底治愈之望。

故此方择药多着眼于长远,不图速效,而求远期疗效。方中之药,性较中和,且加入养阴养血之品,防止偏颇出现弊端。经临床众多病人验证,只要辨证准确,用药得当,剂量合适,用之皆可收较理想疗效。

(方源)《疑难病证治》

5.冠心病——三子二肉熟芎汤(茹十眉方)

(组成)枸杞子18∼24g,附子6∼9g,五味子4.5g,熟地黄(朱砂拌打)12g,山茱萸12g,肉桂(后下)3g,川芎6g,丹参12∼15g,瓜蒌12g,薤白12g。

(用法)水煎服。

(功效主治)补养肝肾,通阳开痹,行瘀生脉。主治冠心病胸闷不适、心绞痛。

(方解)鉴于冠心病患者以年长居多,重用、久用活血化瘀药则疗效下降,茹氏积多年治冠心病经验,认为本病属“虚损”范畴,初由肾虚,后致气滞血瘀,终成虚中挟实之症。主张从肝肾论治。

方中重用枸杞子以补肝肾、益精血,伍熟地黄共奏滋阴养血、补益肝肾之功效;附子、肉桂温肾助阳,益心气,以鼓舞血行,且肉桂伍熟地黄更添滋阴温阳、养血通脉之功;熟地黄、山茱萸滋肾养血;五味子合山茱萸滋阴生脉,使阳升而泉源不竭;川芎、丹参活血行瘀通脉,行气止痛;瓜蒌、薤白通阳行气、开胸痹。

(验案)谢某,女,确诊冠心病已7年,心绞痛不常剧发,惟胸闷隐痛无时或止,腰酸膝软,神疲纳少,面色不华,时有头晕薄厥,唇色带紫。舌质淡,苔白腻,脏象沉迟。

此为肾阳亏虚,不能上乘于心,心失温煦,胸阳不展,气血羁迟,痰浊阻滞。用上方7剂,胸膈顿舒,续以原方增损补骨脂、淫羊藿、桂枝、牛膝、郁金、党参、仙茅、菟丝子。治疗5个月,经心电图等检查,仅有窦性心动过缓,余均正常。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