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在说“晋人”,“晋人尚韵”也好,“晋人格”也好,都是把晋人的书法作为高标。但不知是否有人思考过,以王羲之为代表的晋人书法好在哪里?谈到晋人,谈到王羲之,必须要提《集王圣教序》,它几乎成为大家行书学习的必学帖。它既有小行书的灵动,又有小楷的细腻,千年以来,它滋养了无数书法人走上光明大道。
刘京闻老师二十多年的学书时光,丰富的经验让他明白了一个道理:
《兰亭序》虽完美,却不适于初学者,若修炼不够深,很容易误入歧途,跳脱不出,《集王圣教序》是“垫脚石”,夯实技法少了它真不行!
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行书委员会委员,中国书协培训中心教授、书法工作室导师,廊坊市书法家协会主席。
作品多次入展全国书法展及兰亭奖,曾获全国第二届青年展二等奖,全国第三届扇面展一等奖,2013年入选中国书协主办的“三名”工程,同时入选中国书法杂志主办的“全国中青年60家”作品展,曾多次担任由中国书协主办的全国书法展览评委,2015年为中国书协主办的“中国书法公益大讲堂”专家组成员。
2017年入选中书协主办的《民族脊梁——全国百名书家作品展》在国家博物馆展出,2018年入选由中国书协主办的“现状与理想——当前书法创作学术批评展”,2019年入展中国书协主办的“源流·时代”书法展,作品多次被中国美术馆、国家博物馆等专业机构收藏。
刘京闻老师在刚刚过去的第七届兰亭奖中,分别以楷书册页、行书手卷、对联三件作品入展。刘京闻以“平常心对待”诠释了《集王圣教序》在他的学书生涯中的重要性。
这次投稿是抱着一颗平常心去创作的,三件作品都只是书写了一遍。楷书册页《滕王阁序》是前年疫情期间闲来无事,找来一本老册页,用铅笔打好了格子,开始书写,二十多年的老纸写起来非常舒服,整件作品一气呵成。关于楷书,我临过的帖很多,颜、柳、欧、赵、褚都写过,但是我现在写的楷书,并没有纠结于某家某派,东坡先生说:“真书难于飘扬”,意思就是要把楷书写出神采,而不能呆板。关于楷书的结字,我把学过的行书《圣教序》中很多的结字办法用到楷书当中,这样就可以把楷书的姿态写得有变化,也摆脱了受某家某派楷书的制约。行书手卷《录自作论书诗》是近期创作的作品,我个人非常喜欢温文尔雅的艺术风格,不太喜欢那些非常张扬的东西,纸张也是前些年的一张老纸,也有些斑驳的旧纸感觉,我写字从来不主张做旧,只写了一遍,于是就有了这件行书手卷。行书大字对联,是写的沈鹏先生的联句:“废纸三千犹恨少,新诗半句亦矜多”。我非常喜欢这个联,曾经在不同的场合写过多次,去年夏天,拿来一张八尺的老红星宣纸,纸墨相发,写起来非常顺手,一遍而成。
我感觉要成为一个优秀的书家,一定要做到“和而不同”,要有自己的个人风格,虽然目标还很遥远,但我一定会坚持。
刘京闻老师近期行书作品
其中那句“我把学过的行书《圣教序》中很多的结字办法用到楷书当中,这样就可以把楷书的姿态写得有变化,也摆脱了受某家某派楷书的制约”,足以可见《集王》在他的笔下是千姿百态的。“复归平正”,懂得变化,或者研究过变化的人,在《集王圣教序》中就会发现处处有变化。而不懂字的人,没研究过变化的人,看《集王圣教序》是平和的。研究近20年《集王圣教序》的刘京闻老师认为,这并不代表你就比别人差,而是在学习方法上“栽了大跟头”:一是临帖的目的没有明确,就是我为什么要临帖,临这个帖想要学它什么;二是临帖时没有太多思考,仅就写形而写形,依葫芦画样,大脑没有对起笔、行笔、收笔的特点和结字特点形成记忆,手上没有形成与原帖一致的书写状态和习惯;三是估计个人坏习惯根深蒂固,无法在创作中融入所临的帖的精神。多年的教学经验,刘京闻还发现许多书法爱好者都有一个通病:自己感觉写得很熟练,但实际上仔细观察他的字,包括他的临帖,没有一个字能够跟古人特别的像。
刘京闻老师节临《集王圣教序》
针对这一系列问题,刘京闻老师为学员们给出了解决方案:研究性临帖。他说:我觉得在临帖学书的过程中,一定要坚持一个观点:就是你把喜欢的一个字,把笔法的来龙去脉去做研究,字形去做分析。疏密、长短、宽窄、欹正等特点都要掌握,这样把一个字搞明白了,说不定还能熟练地应用。若连这些基本的技法都没有吃透,再去学其它的字,写再多水平也不会提高多少。“尤其对《圣教序》这种笔法森严、结构完美、变化无常、刻工精良的碑帖,结构处理用的招数很多,我们只能够一招一招地琢磨”!
研究性临帖的核心就是一个字一个字地去分析、对照,再发现问题,分析这个字的疏密关系、欹正关系,研究完之后下笔开始写,然后再不断修正...刘京闻老师表示:很多学员因为用这种方法受益终生。自己也是坚持用研究性临帖的方法,往往做到事半功倍。这个字有一点疏密对比的特点、那个字有一点欹正变化的特点、那个字又另外有一些小特点...如果把这2000多个字总结出变化规律和特点,那就会成为一个“大的特点,大的变化”,甚至会成为一个书法家未来创作中,风格形成的基调。
刘京闻老师节临《集王圣教序》
刘京闻老师在《圣教序》上已有很大成就,反而多年一直不离手,唯独专注于此。他的取法也不仅仅止于二王,而是以二王为根基向上与向下的拓展与延伸,对二王法的生成与二王法的确立及演绎,进行了追踪模拟、融通,变移。在我学习书法的过程中,学过米芾、王铎,其他书家也学过很多;但是最后能够出成绩,还属《圣教序》的启发最大,影响最深。虽然一开始学起来很难,一旦进入,不仅能够走远,而且容易走出来。他把《集王羲之圣教序》比作食物中的“稻粱”——尽管它不是太好吃,但是它是美味的源头。
刘京闻老师节临《集王圣教序》
刘京闻老师节临《集王圣教序》
时间一长,研究性临帖的学习方法下 ,每个字研究几十遍到数百遍,能够从原帖中,一些平淡的、毫不起眼的字形当中寻找特点,发现一个字当中疏密、欹正的微妙变化...正如刘京闻自己所说:“这些年在圣教序上下的功夫没有白费,从这些看似平淡无奇的字形当中逐渐地找到了自己喜欢的,却不同于他人的结字方法,尽管还需要完善、需要成熟,但总算有了自己未来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