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夫子典故学堂—《画地为牢》

画地为牢

成语故事

夫子讲书

相传在商周时期,有个叫做武吉的打柴人,他是一个孝子。有一天,他挑着柴来到西岐城,在一条街道上,本打算将柴担换一下肩的,没想到一不小心挑着的柴塌了一头,扁担弹了出去,碰巧打到了路过的周文王车驾队里的一个军士,军士被打中脑袋当即就死了。

周文王大怒,本打算将武吉押赴刑场斩首的,但驾车的军士已经被打死了,没法押送,所以周文王命人在南门的一片地上画上一个圈,再竖一根木头。周文王告诉武吉,这个圈就当做是牢狱,这根木头就是狱卒,说完便把武吉囚禁了起来。

三天过去了,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武吉虽然很自责愧疚自己打死了人,但是他非常守法,一直待在这个圈子里没有走出半步。当时一个叫做散宜生的大夫路过南门,看到武吉跪在圈里痛哭,于是他走过去问武吉:“杀人偿命,这是天经地义的呀,你为什么哭呢?”武吉告诉散宜生:“我不是为自己而哭,我自己死不足惜,但是家中还有一个八十岁的老母没人照顾,这么多天过去了,我怕她饿着了。”大夫散宜生听后随即入城拜见了周文王,并将刚刚的事告诉了文王。周文王听后也是被武吉的守法和孝顺给感动了,于是他下令将武吉释放回了家。

夫子解惑

"画地为牢":比喻只允许在指定的范围内活动。出自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

相传在很久之前的社会里,人们深受孔孟儒家思想的影响,不仅道德高尚,而且都很自律,懂得反省。那时的刑律也比较宽缓,人们犯了错,就会在地上画个圈把自己或犯人限制住以示惩罚,就算没有人监督,他们也决不会提前走出圈子半步。

夫子启示

《画地为牢》这个成语故事,让我们看到了古人对于法律法规的严格遵守还有他们的自律。而从武吉的身上我们也看到了孝顺。百善孝为先,在生活中,我们要做一个孝顺的人,对于法律规则我们要严格遵守,不能触碰律法底线,做一个遵纪守法,懂得自我反省的人。

下期学堂预告

前面几节课
我们学习了几个关于绘画的成语
接下来
漫夫子将给我们
讲述一个关于音乐的历史故事
——《对牛弹琴》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
(0)

相关推荐

  • 捉兔子

    <苏州日报>2021年02月06日 B01版 柯继承 酒宴上,喝高了,呕吐不已,苏州人戏称为"捉兔子". 原来,这里借用了周文王进食呕吐的故事.著名古典小说<封神 ...

  • 漫夫子典故学堂—《画蛇添足》

    画蛇添足 夫子讲书 战国时候,楚国有一个主管祭祀的官员,他将祭祀后的一壶酒赏给了手下的门客,但是酒少人多,酒不够分,于是门客们商量之后决定说:"我们在地上画一条蛇吧,谁先画完酒就是谁的.&q ...

  • 漫夫子典故学堂—《拔苗助长》

    拔苗助长 成语故事 夫子讲书 春秋时期,宋国有一个农夫,他性子很急,总是觉得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太慢了,就每天都跑到田边去看,用手量量禾苗有没有长高了点儿,但是禾苗似乎总是那么高,不见长. 有一回,他来 ...

  • 漫夫子典故学堂—《掩耳盗铃》

    掩耳盗铃 成语故事 夫子讲书 春秋时期,晋国世家赵氏灭掉了范氏.当时有个人趁机跑到范氏家里想偷点东西,他看见院子里吊着一口大钟.这口大钟是用上等青铜铸造而成的,它的造型和上面的图案都非常精美.小偷看着 ...

  • 漫夫子典故学堂—《对牛弹琴》

    对牛弹琴 成语故事 夫子讲书 战国时期,有一个叫公明仪的著名音乐家,他用七弦琴弹奏的曲子非常优美动听,很受人们推崇.有一天,公明仪来到郊外,看到田野里有一头黄牛正在吃草,他一时来了兴致,于是便为这头黄 ...

  • 漫夫子典故学堂—《画饼充饥》

    画饼充饥 夫子讲书 典故一 在古时候,有这么两个人结拜成为兄弟.有一天,二弟打算出一趟远门,于是就来跟大哥辞别.去之前,二弟想着给大哥送点儿礼,他便用秫秸杆和稻杆扎了一只鸡.到了大哥家里,大哥不在,只 ...

  • 漫夫子典故学堂—《画龙点睛》

    画龙点睛 夫子讲书 传说在南北朝时期,有一位绘画技艺很高超的大画家叫张僧繇.有一次,梁武帝请张僧繇去给安乐寺作画,要求他在寺庙的墙壁上画四条龙,画技高超的张僧繇仅仅用了一两天的时间就画好了,而且这些龙 ...

  • 漫夫子典故学堂—《毛遂自荐》

    毛遂自荐 夫子讲书 战国时期,秦国派兵攻打赵国,赵国的都城邯郸被秦军包围了.当时的赵王十分着急,他派遣平原君赵胜到楚国请求救兵,于是平原君决定在他的门客里挑选20个文武双全的人跟他一起去楚国.经过挑选 ...

  • 漫夫子典故学堂—《滥竽充数》

    滥竽充数 夫子讲书 战国时期,齐宣王非常喜欢听人吹竽,他派人到处寻找擅长吹竽的人,而且一定要组成三百人的合奏. 当时,有一个叫南郭的处士听说了这件事,认为这是个可以博得齐宣王欢心的好机会,说不定还能得 ...

  • 【诗词学堂】诗词创作中的典故运用

    诗词学堂 诗词创作中的典故运用 学极盛于两宋,读宋人词当于体格.神致间求之,而体格尤重于神致.神致从哪里来?这个既需要不断的练笔学习,还需要思考和悟性. 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诠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