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皂角刺性味归经及临床运用经验

皂角刺,中药名。为豆科植物皂荚的干燥棘刺。分布于河北、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甘肃、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南、湖北、福建、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具有消肿托毒,排脓,杀虫之功效。常用于痈疽初起或脓成不溃;外治疥癣麻风。

炮制拣去杂质;用水浸泡,润透后切片,晒干。

性味辛,温。

①《纲目》:'辛,温,无毒。'

②《医林纂要》:'辛咸,温。'

③《四川中药志》:'性温,味辛,有小毒。'

功能主治搜风,拔毒,消肿,排脓。治痈肿,疮毒,疠风,癣疮,胎衣不下。

①《本草图经》:'米醋熬嫩刺针作浓煎,以敷疮癣。'

②杨士瀛:'能引诸药上行,治上焦病。'

③《本草衍义补遗》:'治痈疽已溃,能引至溃处。'

④《纲目》:'治痈肿,妒乳,风疠恶疮,胞衣不下,杀虫。'

⑤《本草崇原》:'去风化痰,败毒攻毒。定小儿惊风发搐,攻痘疮起发,化毒成浆。'

⑥《四川中药志》:'治风热疮疹,并能通乳。'

⑦《药材学》:'治扁桃体炎。'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3钱;或入丸、散。外用:醋煎涂,研末撒或调敷。

注意《本草经疏):'凡痈疽已溃不宜服,孕妇亦忌之。'

复方①治痈疽恶毒,外发内发,欲破未破,在四肢肩背肚腹之外者,则痛极大肿,在胸膈腰胁肚腹肠胃之内者,则痛极大胀:皂荚刺飞尖一两,乳香、没药、当归、川芎、甘草各二钱,白芷、花粉、金银花各五钱。水、酒各二碗,煎一碗半。毒在上,食后服;毒在中半饱服;毒在下空心服。未成可消,已成即溃。(《医鉴初集》)

②治癌瘭恶疮:皂角刺(烧存性,研)、白及少许,为末,敷之。(《仁斋直指方》)

③治妇人乳痈:皂角刺(烧存性)一两,蚌粉一钱。和研,每服一钱,温酒下。(《仁斋直指方》)

④治疮无头者:皂角刺(阴干烧灰),为末,每服三钱,酒调,嚼葵菜子三、五个,前药送下。(《儒门事亲》)

⑤治痔疾,肛边痒痛不止:皂荚刺二两(烧令烟尽),臭樗皮一两(微炙),防风一两(去芦头),赤芍药一两,枳壳一两(麸炒微黄,去瓤)。上药,捣罗为末,用酽醋一斤,熬一半成膏,次下余药,和丸,如小豆大,每于食前,煎防风汤下二十丸。(《圣惠方》皂荚刺丸)

⑥治腹内生疮在肠脏:皂角刺不拘多少,好酒一碗,煎至七分,温服。不饮酒者,水煎亦可。(《蔺氏经验方》)

⑦治大风疠疮,体废肢损,形残貌变者:皂角刺飞尖一斤(微炒,研为极细末),赤链蛇一条(切碎,酒煮,去骨取肉,焙),胡麻仁三两,生半夏二两,真铅粉一两。俱炒燥,研为末,和皂荚刺末,一总水泛为丸,如绿豆大,晒干,入净磁瓶内。每早晚各服三钱,白汤下。(《本草汇言》)

⑧治胎衣不下:皂角刺烧为末,每服一钱,温酒调下。(《妇人良方补遗》)

⑨治小便淋闭:皂角刺(烧存性)、破故纸等分。为末,无灰酒服。(《圣济总录》)

⑩治小儿重舌:皂角刺灰,入朴硝或脑子少许,漱口,掺入舌下,涎出自消。(《圣惠方》)

临床应用治疗急性扁桃体炎:皂角刺3钱水煎,早晚2次分服。观察10例,1例无效(并发扁桃体周围脓肿),其余均在2~8日内治愈。大都在服药次日,体温及白细胞即下降至正常,自觉症状及扁桃体红肿减轻。


皂角刺在治疗坐骨神经痛系列综合征的运用:

坐骨神经痛系一综合征,是指坐骨神经通路及其分布区内的疼痛。属祖国医学“痹证”范畴,多由风寒湿邪外袭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所致。笔者临床以皂角刺为君,根据不同证型,适当配伍,治疗坐骨神经痛,效果显著,现介绍如下。

沿坐骨神经通路出现游走性疼痛,遇寒加重,得暖则减,舌苔薄白,脉浮紧等症,可用皂角刺30g,独活、防风、威灵仙、附子各10g,水煎服。

若出现疼痛沉重,阴雨天加重,舌苔白腻,脉沉缓等症,用皂角刺30g,苍术、薏苡仁各20g,防己10g,牛膝15g,水煎服。

若出现寒痛,形寒肢冷,遇劳加重,腰膝无力,舌淡苔薄白,脉沉细,用皂角刺30g,巴戟天、五加皮各10g,淫羊藿、川断各15g,水煎服。

若出现刺痛,舌质暗红,脉沉涩等症,用皂角刺30g,川芎、牛膝各15g,桃仁、当归各9g,水煎服。

病例

夏某,女,42岁。在田间劳动,突感左侧腰臀部沿坐骨神经通路有触电样疼痛,直至足跟,呈持续性钝痛并阵发性的加剧,经当地医生治疗后,疼痛缓解,但不能下床,斯时求诊于笔者。上述症状仍在,伴见遇冷痛甚得暖痛缓,舌苔薄白,脉浮紧。

中医辨证为“风寒外袭,经络瘀阻,气血运行不畅”(坐骨神经痛)。

处方:皂角刺30g,独活、防风、威灵仙、附子各10克,水煎服。

服药3剂,疼痛大减,可下床缓行,继服上方6剂,疼痛消失,恢复正常,临床随访2年,再未发作。

体会

1.皂角刺辛温无毒,具有搜风,拔毒,消肿,排脓之功,历代医家多用治痈肿、疮毒、厉风等。笔者用皂角刺搜风通络止痛,治疗坐骨神经痛20余例,均获全功。

2.皂角刺治疗坐骨神经痛,用量要大,一般在30~50克之间,而且未发现不良反应。

3.皂角刺治疗坐骨神经痛,疼痛剧烈者,止痛效果迅速,对坐骨神经干炎止痛效佳,对坐骨神经根炎止痛效差。

本文摘自《四川中医》,作者吕广振、陶镇岗

(0)

相关推荐

  • 它是疡毒药中第一要剂,排脓、止痛、消肿,有“代刀”美名【一点资讯】

    编辑:白鱼 审核:小也 皂角刺.黄芪乃将相之才 有个小孩儿患有鼻窦炎,经常头痛,流鼻涕,鼻涕粘稠色白,时常一流就有两三寸长,浊阴堵塞于清窍,自然不舒服.所以鼻窦炎患者,经常会感到头晕头痛,甚至呼吸不畅 ...

  • 漏芦(历代本草汇言)

    漏芦 漏芦(野兰) 漏芦为菊科植物祁州漏芦或禹州漏芦的根.前者主产于东北.华北.西北:后者主产于河南.安徽.江苏.湖北等地.味苦,性寒.归胃经.功效清热解毒.消痈肿.下乳汁.临床用名漏芦. 漏芦:烂根 ...

  • 皂角刺,中药名。为豆科植物皂荚的干燥棘刺...

    皂角刺,中药名.为豆科植物皂荚的干燥棘刺.分布于河北.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甘肃.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南.湖北.福建.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具有消肿托毒,排脓,杀虫之功效.常用于痈 ...

  • 山慈菇的功效与作用

    山慈菇别称金灯花.鹿蹄草.山茨菇等,为兰科植物杜鹃兰.独蒜兰或云南独蒜兰的干燥假鳞茎,入药具有清热解毒.消痈散结的功效,对痈肿疔毒.瘰疬痰核.蛇虫咬伤.瘸瘕痞块等症有治疗作用,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山 ...

  • 中药王不留行性味归经及临床运用经验

    别名 不留行.王不流行(<吴普本草>),禁宫花.剪金花(<日华于本草>),金剪刀草(<稗史>),金盏银台(<纲目>),麦蓝子(<甘泉县志>) ...

  • 中药石膏性味归经及临床运用经验#

    石膏,中药名.为含水硫酸钙(CaSO4·2H2O)的矿石.生用具有清热泻火,除烦止渴之功效:煅用具有敛疮生肌,收湿,止血之功效.常用于外感热病,高热烦渴,肺热喘咳,胃火亢盛,头痛,牙痛. 别名:细石. ...

  • 中药石膏性味归经及临床运用经验

    石膏,中药名.为含水硫酸钙(CaSO4·2H2O)的矿石.生用具有清热泻火,除烦止渴之功效:煅用具有敛疮生肌,收湿,止血之功效.常用于外感热病,高热烦渴,肺热喘咳,胃火亢盛,头痛,牙痛. 别名:细石. ...

  • 中药肉桂性味归经及临床运用经验

    肉桂,中药名.为樟科植物肉桂Cinnamomum cassia Presl的干燥树皮.多于秋季剥取,阴干入药部位:植物的干燥树皮. 性 味:味辛.甘,性大热. 归 经:归肾.脾.心.肝经. 功 能 有 ...

  • 中药青礞石性味归经及临床运用经验

    [中药名]青礞石. [英文名]Chloriti Lapis. [药用部位]变质岩类矿物黑云母片岩Biotite Schist及绿泥石化云母碳酸盐片岩Mica Carbonate Schist by C ...

  • 中药白芷性味归经及临床运用【一点资讯】

    名称 :白芷 别名薛.芷(<楚辞>),芳香(<本经>),苻蓠.泽芬(<吴普本草>),白茝(<别录>),香白芷(<夷坚志>). 出处<本 ...

  • 中药白芷性味归经及临床运用

    名称 :白芷 别名薛.芷(<楚辞>),芳香(<本经>),苻蓠.泽芬(<吴普本草>),白茝(<别录>),香白芷(<夷坚志>). 出处<本 ...

  • 中药龙齿的性味归经及临床运用经验

    龙齿,中药材名.本品为古代哺乳动物如象类.犀牛类.三趾马等的牙齿的化石.挖出后,除去泥土,敲去牙床.功能主治为:镇惊安神,除烦热.治惊痫癫狂,烦热不安,失眠多梦.①<本经>:主小儿大人惊痫 ...

  • 中药山茱萸性味归经及临床运用

    <中药大辞典>:山茱萸 别名蜀枣(<本经>),鼠矢.鸡足(<吴昔本草>),山萸肉(<小儿药证直诀>),实枣儿(<救荒本草>),肉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