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北京重点名校班主任吃了一顿饭,让我知道原来孩子不爱上学,可能还有这个原因
应该是小胖三岁左右吧,那会和几个朋友吃饭聊天,其中一个朋友说给孩子转学后,孩子不爱上课了,回家做作业也是无精打采的,跟以前明显不一样,问也问不出来原因,她为此很苦恼,也不知道该从哪里下手改善。
在场的另外一个朋友是北京某重点名校的英语老师兼班主任,她说,你们可以和老师或者孩子聊聊,她说在她带班的经验里,孩子不想学习,有一个很普遍但是经常被老师和家长忽略的原因就是对课堂没有归属感,他觉得自己无法参与其中,或者跟其他同学根本不是一路人。
老师说,这种对课堂没有归属感,不一定是转班引起的,还有可能是孩子自己感觉融入不了集体,但是孩子的表达能力又不足以帮助自己分析原因,最后呈现出来的就是一种“不想上学讨厌上学”的状态。
从那个时候,我就知道,“没有课堂归属感”,也会成为学习的阻碍。
后来我去查更多的研究,发现原来科学界和心理学界早已证明了归属感对于学生学习的重要性。
这是因为学习是一个社会化活动,所以归属感至关重要。
在国外的一项研究中,有一个孩子克莱门斯明确回忆了自己没有归属感的状态。
他说自己在班上是唯一一名少数族裔,所以每当他在课堂上回答问题的时候,就感到课堂上所有人都在盯着他。时间一秒一秒地流逝,他感到自己是如此孤单,头脑中一个微弱的声音一直在问他:“你真的应该待在这儿吗?”
而这个孩子最终放弃了这门课,并不是因为他跟不上,因为在此之前,在另一个学校,他的这门课成绩很好。
是那种总觉得自己是个局外人、陌生人的感觉,让他最终放弃了这门课程,而这种感觉,时常伴随着他的在校生活。他说,“我时常觉得就像独自一人被困在了一座孤岛上。”
情况的改善仅仅是一个小小的调整。
有一个老师注意到这种情况,所以她决定给类似的孩子们提供社交上的支持。她把处于劣势地位的有色族裔学生按10个学生为一组的方式分组,每一个小组要保障每一个组员都能得到自己朋友圈的支持。
克莱门斯就是小组成员之一,尽管他曾经有过课堂上的不愉快经历,但加入小组之后感到置身校园轻松自然。
他既可以和同组的同学一起听音乐,也可以与他们一起去吃饭。他们有时候一起聊聊课堂里的傻事,有时候一起打打篮球。这个小组规模不大,但组员联系紧密。
这些精神上的支持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让成员们的学习动力来源更广,更认可所学专业的价值,更能发现学习的意义。这些特别小组组员的毕业率达到90%,远高于平均水平。
哈佛大学知名社会心理学教授Amy Cuddy也说曾经有一名学生在她课上从不参与讨论,考试也几乎要挂科。卡迪教授认真的去跟这个同学聊,结果学生说自己很孤单,就不该坐在这里。
卡迪教授自己在读书阶段也曾有过没有归属感的感觉,因此,当他听到学生这么说的时候,立刻意识到问题出在归属感上。了解到这一点,卡迪教授疏导了一下这位学生的这种感受,同时还针对性的给他提了一些建设性意见,帮助他克服学习中的困难。最后这名学生的成绩也就慢慢上来了。
人类是社会化动物,而学习也是社会性活动,当家长和老师只盯着学习,而忽视去察觉孩子学习的社交环境是否有问题,就可能出现,家长越逼,孩子越难受,甚至更加讨厌学习的现象。
除此之外,归属感还能提高孩子克服困难的韧性,即便学前班的孩子也是如此。
斯坦福大学教育学院丹尼尔.施瓦茨教授在他的新书《科学学习》里曾提到过一项归属感实验,实验组织学前班儿童完成很有挑战性的拼图。
在一个实验组中,孩子们只拿到拼图。
另一组中,孩子们则穿着写有数字3的衬衫,同时得知“你是3号小朋友,你的任务是做拼图”。
在第三组中,孩子们穿着蓝色衬衫,并得知“你属于蓝色组,蓝色组的任务是做拼图”。
虽然所有孩子都是独自完成的,但穿蓝色衬衫、知道自己是拼图组的孩子比其他两组孩子坚持的时间长40%。即便孩子们并没有看到小组的其他成员,但仅仅是知道自己属于“蓝色拼图组”,就可以提高他们坚持“拼”下去的意志。
感受到对群体的归属,会让人即便在独自面对挑战时也能不断坚持下去(因为你知道自己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但是同样的,感受不到归属感,会让一个孩子更快的选择放弃。
就跟我们大人一样,想想我们第一天去新公司报到。可能脑子里会闪过很多念头:“我能否融入新的集体?我和同事会相处得愉快吗?我会不会不小心冒犯领导?”
如果上班的环境友好,能够很快的感受到彼此的善意,感受到归属感,那工作中就很少为这些事情分心,表现自然会更好;而如果脑子里整天想的都是我就不属于这里,来这干嘛,自然工作的表现就会不尽如人意。
其实,孩子也是如此。
我知道大家都很在意孩子的学习问题,但大家一定要明白,学习是一个系统问题,学习成绩的落后有可能是系统其他的模组出了问题,只有对症下药才能真正解决这个问题。
文章开头提到的那位名校班主任说:“归属感是一个非常重要但被忽略的问题。”
她经常会碰到在外区考进来的孩子,有些区对于北京城八区相比,可能经济和环境上都相对落后一些,这些孩子刚进学校的时候,看到大部分都是在同一个区升上来的同学,就特别不容易产生归属感。所以通常情况下,她都会在细节之处照顾到这些孩子,比如给他们更多的鼓励和关注,或者让他们成为小组长产生更强的参与感和责任感,总之就是让他们尽快的融入环境、融入班级。
她说如果老师能引导,那最好不过;但是如果老师缺位,其实家长就要补足这个位置,平时和孩子多聊天,看看孩子在学校有没有关系不错的朋友,哪怕是一个朋友,也对孩子的心理有很大的支持作用。
如果孩子没有,也要有同理心地和孩子分析原因,并且帮助孩子梳理情绪,因为孩子的表达能力有时候跟不上他们的感受,此时更加需要家长的帮助,切记只盯着孩子的学习撒气。
对于学龄前家长的启示,就是千万不要以为只把孩子的时间填满各种班,才算是对孩子好,学龄前其实是孩子进行大型社交演练的重要时机,一定要创造机会让孩子和孩子多玩耍,去学习交朋友,学习如何解决社交问题,如何融入一个集体,如何在面对社交挫折的时候跟大人交流,解决问题。这对他们未来长达十几年的学习生涯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快速了解帝呱呱星球,可以点击下方专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