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影横窗知月上 花香入户觉春来
竹影横窗知月上
花香入户觉春来
有人讥笑启功的字是“馆阁体”,他说,我哪有馆阁体写的那么好?馆阁体固然有其千人一面的局限性,但不管怎么说,馆阁体还是书法初学者比较好地学习范本。
馆阁体以欧阳询、赵孟頫两种风格为宗演变而形成。明清时,为了强调规范,故而削减了欧、赵的个性,加入董其昌的妍媚和部分章法特点。
康熙时,圣祖酷爱董其昌书法;至乾隆时,高宗又推崇赵孟頫书法。上有所好下必盛焉。因此赵、董书体身价大增,主流书体尊奉赵、董为典范,而二人书法又皆以规整、圆融为特点,使馆阁体风格更趋圆润秀美。
清代科举考试,比明代更重馆阁体,要求乌、方、光、大。一方面可体现出气象博大、笔势恢弘之美,而另一方面,亦难避千篇一律、陈陈相因之弊。当时士人,馆阁体仅为安身立命之入门功夫,书法则是毕生追求,故书法在馆阁体基础上不断融入自身特色,是传统士人之惯法通则。
由于其千人一面、了无生机,受到人们的诟病。清代的洪亮吉《北江诗话》说:“今楷书之匀圆丰满者,谓之'馆阁体’,类皆千手雷同”。故“台阁体、馆阁体”一直是书法艺术品评时的一个贬词。民国以后,很少有人再习用馆阁体了。
由于清代殿试的试卷是不用誊录的,评卷老师往往更在乎应试者的字写得怎么样,后来甚至到了“抑文重字”的程度,而字形大小、粗细统一,字体乌黑、方正、光洁的台阁体便成为首选对象,逐渐演变为有清一代盛行的标准字体。清代科举要求以馆阁体书写,不以标准馆阁体书写者无法进入翰林院, 馆阁体强调楷书的共性,即规范、美观、雍容、丰满、圆润。“折钗股”笔法也正是如此。用笔到线条转折之处,笔毫要平铺,锋要正,要圆而不扭曲、不偏斜,以便使转折处的线条像折弯的“钗股”一样,表层圆畅、均称,内部劲健、含力,显出一种宽闲圆美之态。清代书法家朱履贞在《书学捷要》中说:“折钗股者,如钗股之折,谓转角圆劲力均。”钗,妇女发髻上的一种首饰,多为韧性很好的金银材料打造,一般由两股合成。钗原系古代妇女头上的金银饰物,质坚而韧:后被借以形容转折的笔画,虽弯曲盘绕而其笔致依然圆润饱满。
目前有馆阁体风格的雍正行书对联出现在拍卖市场 ---“竹影横窗知月上,花香入户觉春来”。本人以为不能把八股文、馆阁体完全视为糟粕。尽管这些东西创新精神不够,但总比没有基本功要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