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芜湖:“智”造船舶,驶向“蓝海”

安徽学习平台2021-03-31订阅作者:吴量亮安徽船舶行业进一步推进智能制造,加强产品技术创新,大力提升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目前公司手持订单量已经排到2024年”——全省船舶生产企业手持订单充足,生产任务饱满3月29日,芜湖造船厂,停泊在长江岸边、船身印有“PROSPERO”字样的巨轮上,技术人员和工人正在进行船舶舾装。四个月后,这艘“芜湖造”海轮将劈波斩浪、驶向“蓝海”。“这是我们建造的全球首艘22000吨混合动力化学品船,今年1月22日下水。这是芜湖造船厂迈入全球高端液货船市场和北欧船东市场的扛鼎之作,填补了安徽省双燃料船舶和冰区加强型船舶的建造空白。”芜湖造船厂总经理张钊说。作为安徽船舶行业龙头企业,芜湖造船厂近年来积极推进转型升级,精心布局核心产品,深耕液货船市场,发展势头强劲。去年,公司克服疫情和洪涝两大困难,产值同比提高32%,利润实现目标的255%。今年以来,以成功建造22000吨混合动力化学品船为新起点,该厂实现新年开门红,陆续签订了21500吨LNG双燃料沥青/成品油船、80米LNG纯气体推进系统自卸船、6600吨和9000吨系列双相不锈钢化学品船等,在全球化学品船市场打出了“芜船制造”的品牌。“目前,公司手持订单量已排产到2024年。今年春节期间连续生产,自2月下旬开始,船体分段制造、搭载和调试等作业实行双班作业,确保'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张钊说。芜湖造船厂的持续快速发展态势,是全省船舶产业发展的缩影。省经信厅船舶行业管理处负责人告诉记者,全省船舶行业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产业结构,强化技术创新,大力实施智能化、绿色化改造,成效不断显现。去年,全省完工交付各类船舶180艘,造船完工量95万载重吨。目前,全省船舶生产企业手持船舶订单158万载重吨,生产任务饱满,预计今年造船完工量同比增长10%以上。安徽是全国内河造船重点地区之一,目前内河运输船舶保有量居全国第二,内河船舶运力居全国第一。近年来,安徽推进船舶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明显。截至去年底,全省累计关闭落后船舶企业204户,目前保留船舶生产企业30户。全省形成了芜湖三山、铜陵枞阳、池州乌沙3个万吨级造船产业集聚区,蚌埠、淮南2个千吨级造船产业集聚区以及安庆、滁州、芜湖3个船用配套生产基地。“安徽将坚持'制造为基、企业为本、创新驱动、数字赋能、品质引领、融合共进’,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强化自主创新能力,推进船舶产业高质量发展。”省经信厅负责人说。“高技术船型的研发设计能力有待提升”——加强高技术船舶和核心配套产品技术创新,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海工船、无人船、双燃料化学品船等一批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研发制造取得创新突破;“中国造”首艘海上风电运维母船在安徽完成设计评审,打破了只有欧美国家才能建造风电运维母船的“卡脖子”技术;中船动力集团安柴公司自主研发的首台ACD320柴油机顺利点火,各项产品技术指标达到国际一流水平……去年以来,安徽船舶产业产品技术创新成果丰硕。“肯定成绩,也正视差距。从总体看,全省船舶行业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能力偏弱。船舶企业一直处于'跟跑’阶段,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尤其是高技术船型的研发设计能力有待提升。”省经信厅船舶行业管理处负责人说。走访中,多位造船企业负责人和业内专家表示,当前,船舶行业仍处于深度调整期,产业发展既面临机遇,也面临挑战。从机遇看,长三角地区是我国船舶工业最为集聚、最为先进的地区,国家对船舶行业智能化、绿色化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加速了船舶产业供需结构调整变化,省内船舶企业订单持续增长。从挑战看,受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影响,进口设备延迟交付,外籍船东、船员、服务工程师等无法及时到位,影响在建船舶项目的设备安装调试、试航和交付;原材料、人工成本持续上涨,船舶企业成本压力递增。“安徽要在长三角发展格局中找准自身定位,与沪苏浙船舶产业发展形成错位互补。”省经信厅二级巡视员刘一成表示,应立足中小型内河船舶市场,加快内河船型标准化建设,主攻散货船等传统优势产品,打造产业集群;围绕特种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市场,加快化学品船、滚装船、工程船等特种船型研发,形成具有代表性的特色产品;开拓新能源船舶、智能船舶市场,加强电动船、无人船等新兴领域探索,优先抢占市场先机。省经信厅提出,加强高技术船舶和核心配套产品技术创新,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研发符合国内外高端市场需求的液化天然气船、化学品船、风电运维船等高技术高附加值船型。强化自主配套供应能力,鼓励省内企业与沪苏浙船舶企业开展创新项目合作,联合申报国家高技术船舶专项等。完善高端人才补助力度和激励机制,加强船舶企业与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的人才培养合作,提升员工技术水平和综合能力等。“船舶总装建造智能化是船舶制造发展趋势”——推进船舶企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提升船舶企业和行业发展能力3月18日,省经信厅组织全省重点船舶企业负责人一行来到芜湖造船厂,进行智能制造参观交流,并与埃夫特、行健等机器人企业产需对接。在芜湖造船厂生产车间,记者看到,龙门式焊接机器人、冷加工设备、型材自动切割线、数控加工中心等智能化设备正有序运作,打造不同规格和形状的船体部件。企业行政人事总监潘玉宏介绍,公司近几年持续打造数字化车间,已实现部件加工24小时连续作业,生产效率提升300%,质量稳定性提升40%以上。去年以来,安徽积极推进船舶总装建造智能化和智能船舶发展,船舶行业骨干企业加快智能化转型。芜湖造船厂率先建立信息化管理系统,采用“三维立体设计”和“壳舾涂一体化”等先进工艺,引进视觉识别小组建立智能机器人焊接生产线和非标组件焊接工作站,主要船型材料利用率达99%,一次交验合格率提升至98.6%,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中小船舶企业加快转型升级,引进数控智能切割机和自动焊机,生产效率持续提升。2020年,2家船舶企业车间被认定为省数字化车间。“船舶总装建造智能化是船舶制造业发展的重要趋势,我们将进一步从精益制造、标准化管理等方面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张钊说。业内人士介绍,从总体看,全省船舶行业在建造工艺、精益管理、数字化设计能力、智能制造等方面相对落后,企业单位产出的能耗、材耗、工耗明显高于国内一流船企。“希望龙头企业能够进一步发挥'辐射’作用,发挥大企业带动小企业功效,不断提高船舶工业智能制造水平、协同发展水平,共同提升全省船舶产业发展能力。”刘一成说。省经信厅提出,“十四五”期间,要继续推进船舶企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加快骨干企业数字化车间建设,支持中小企业引进数字化设备和智能焊接机器人,提高企业造船质量、效率和效益。学习沪苏浙先进企业现代造船管理模式,加强企业现场管理,不断提升安徽船舶工业发展质量和发展水平。来源:安徽日报责任编辑:陈飞 马力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