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历代人物汇编》第6卷

(以下按姓氏笔划)

本卷(王)

王 显(?-?),按钦定四库本《陕西通志》卷20载:“王显,河南洛阳人。”西魏仪同三司、太傅王盟嫡侄。幼敏悟,沉静寡言。先居武川,后徙居洛阳。入北周,初为太祖宇文泰帐内都督,累迁奉车都尉、宁朔将军、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后摄燕、朔、显、蔚四州军事,出为燕州刺史。以治能召还,授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光禄卿。寻以本官、出为凤州刺史。以其累立战功,晋位大将军,赐爵洛邑县公。病卒,由子谊袭爵。

王 谊(540-585),显子。按《隋书·卷40·列传第5》载:“王谊,字宜君,河南洛阳人也。”少慷慨,有大志,娴熟弓马,博览群籍。周闵帝时,为左中侍上士。时宇文护执政,势倾王室。于是,便有帝侧不恭者,恰被谊撞见,谊勃然而进,将击之。其人惶惧请罪,乃止。自是朝士无敢不肃。岁余,迁御正大夫。父死,庐于墓侧,负土成坟。守制未满,拜雍州别驾。武帝即位,授仪同,累迁内史大夫、封杨国公。从武帝伐齐,至并州,武帝入城,为齐人所败,左右多战死。谊率骁雄救驾,武帝方赖以全济。时武帝以六军挫衄,欲班师,谊固谏,帝从之。及北齐平,授相州刺史。未几,征为大内史。稽胡为乱,谊率兵击之。帝之弟越王盛、谯王俭虽为总管,但并受谊节度。平乱还,封一子开国公。武帝临崩,以皇太子相托。宣帝宇文赟即位,因惮其刚正,使谊为襄州总管。高祖杨坚为相,转郑州总管。司马消难反叛,杨坚以谊为行军元帅,率四总管讨伐之。司马消难闻风而惧,仓惶奔陈,旬月皆平,上甚加礼敬,以第五女妻其子奉孝,拜大司徒。及杨坚受禅,顾遇弥厚。开皇初,寻奉使突厥,上嘉其称旨,进封郢国公。未几,其子奉孝卒。逾年,谊上表,言公主年少,请除服,为御史所弹劾。后因恩礼稍薄,谊有颇多怨言。于是,人告其有谋反之心,上令立案察查,奏谊虽有不逊之言,但实无反状,上赐酒以释其嫌。时上柱国元谐亦颇失意,谊数与往来。于是,酒醉无状,言论颇多丑恶。公卿奏谊大逆不道,罪当死。开皇五年(585),赐死于家,时年四十六岁。

王守诚(?-?),字时化,号环伊。按《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河南嵩县人,于明隆庆五年(1571)登辛未科进士(2甲66名)。同年,入翰林院,改庶吉士。由庶吉士授礼科给事中,转刑科给事中。万曆九年(1581),由刑科给事中,出为顺德府知府(见钦定《畿辅通志》卷59)。在任期间,筑堤治水,凿渠引河,灌田数百顷。又扩修文庙,加筑四周围墙。复又将原土城墙,改为砖砌城墙。志载“新城墙高三丈五尺,厚五丈余,周长十三里二十丈。凡楼台警铺,均扩建数倍。”期间,还主持修纂《顺德府志》四卷(见《顺德府志》)。万曆十四年(1586),授山西提学道佥亊。十六年,升山西提学道副使(见清雍正《山西通志》卷79)。十九年,由山西提学道副使,升山东提刑按察司副使(见《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236、清雍正《山东通志》卷25)。寻致仕,终老于家。诚为官清正,淡泊名爵。言“询名嗜利者,唯见富贵之福,不见富贵之祸。富贵之福有限,富贵之祸无穷。有限者得其华,无穷者丧其实。”见《晋祠·王守诚传》。致仕,编纂《嵩县志》两卷。著有《周南太史王公遗集》传世。

王溯维(1670-1734),字林炽,号七峰。守诚子。按《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河南嵩县人,于康熙三十九年(1700)登庚辰科进士(3甲109名)。同年,出为山西潞城县知县。至任,催科不加鞭扑而赋完。康熙五十六年,改任青浦县知县(见钦定《江南通志》卷106)。以治声召还,迁户部主事。雍正元年(1723),复又为昆山县知县。苏淞赋繁,吏缘为奸,溯维即治之。秩满,总督鄂尔泰奏留。雍正四年,特加知府衔,管太仓州事(见钦定《江南通志》卷108)。同年,奉旨进京,被雍正帝褒奖,遂擢为荆州知府(见钦定《湖广通志》卷29)。雍正六年,授浙江杭嘉湖道按察司副使。总督李卫重其才,委查松江积欠。事竣,升浙江布政使参政、分巡宁绍台道。雍正九年,复以浙江布政使参政、分巡杭嘉湖道(见清雍正《浙江通志》卷121)。雍正十二年(1734)病卒于官,寿六十五岁。溯维判断明敏,案不留牍。更能爱民如子,常言“迟一日则民受一日之累”。每叹州县难为,古名臣磨炼多始于此,云。故能以才名终。有二子,长子廷琮,任安徽歙县知县。次子廷玑,任广东增城主簿。

王德显(?-?),字秉懿。按《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河南偃师人,于清顺治三年(1646)登丙戌科进士(3甲180名)。顺治四年,出任山西平陆县知县(见清雍正《山西通志》卷82)。至任,即废除供给,攺繁为简,仁声懋著。秩满,谢职还乡。与妻吕氏,倾其有,于伊水滨建牡丹园数十亩,名曰《王氏花园》。由是名声大噪,慕名赏花者蜂拥而至。德显夫妇,终其生以诗酒为乐,植花为趣。缑氏有《王子晋墓》、《葬剑冢》,德显有《葬剑冢》诗:“鹤驾千年去,昆吾葬此丘。电光含草树,夜气冷松楸。虎啸山风暗,龙吟溪月浮。可怜仙迹远,云水自悠悠。”可见才情。据《清稗类钞》载:其妻吕氏,梦牡丹仙子而孕。后生一女,名富英,聪慧美貌,娴能琴棋诗画。康熙十二年(1673)春,有余姚进士孙槐慕名求婚,许之。次年迎娶,船行太湖,为水寇劫掠。贼首慕色,欲强不从,自缢而死。贼自悔道:“如此烈妇,而我迫之以至死,吾不知死所矣。”遂披缁入山,誓不为盗。富英死,然其容貌如生,人以牡丹仙子转世,遂建“花神祠”祀之。

王 价(1543-1591),字藩甫,号宏宇。按《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河南孟津人,于明神宗万曆二年(1574)登甲戌科进士(3甲148名)。乃明吏部尚书、大学士王铎伯祖。工书画,好诗文。入仕,初任广平府司理,因办案无私,逆忤权贵,被召还京师,改为南京刑部主事。寻升南京刑部员外郎、榷水西门。不久,由南京刑部员外郎,升南京户部郎中。时张居正病笃,府部皆为其设醮祈祷,独价与范晞阳等人不依附之,故论者以其伟丈夫评价之。寻以南京户部郎中,升任河北真定府知府。逢丁忧,去官守制。服阙起用,攺任大名府知府(见清雍正钦定四库本《畿辅通志》卷59)。凡所至,兴学造士,好二程、王阳明理学。早晚政暇,以其所辑《二程类语》,为群弟子析解其旨。及其病危,谓弟子曰:“我生平不负所学,庶得见西川(即尤时熙)先生于地下也”(见清嘉庆《孟津县志》)。明神宗万历十九年(1591)病卒于官,寿仅四十九岁。著有《四书偶得录》存世。

王 铎(1592-1652),字觉斯,号嵩樵。按《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河南孟津人,于天启二年(1622)登壬戌科进士(3甲58名)。同年,入翰林,改庶吉士,授编修。升少詹事,充经筵讲官。崇禎十年(1638),任东宫侍班。崇禎十四年,丁外忧,去官守制。崇禎十七年,服阙起用,擢礼部尚书。赴京途中,闻自成军陷北京,崇祯帝自缢。于是,奉福王诏奔南京,授东阁大学士。同年,加太子少保。南明弘光元年(1645),福王出走芜湖,以铎留守江宁。清兵至,铎与礼部尚书钱益谦,率数百官员奉表降清。顺治三年(1646),复授礼部尚书、弘文院学士、充明史副总裁。四年,任殿试读卷官。顺治六年(1649)正月,降礼部左侍郎、兼任太宗文皇帝实录副总裁。十月,加太子少保。顺治八年,晋升为少保。顺治九年(1652)三月,复又任礼部尚书。同年,以病乞养,卒于孟津老家,享年六十一岁,谥号文安。有四子,以长子无党、次子无咎知名。至乾隆时,朝廷敕编《四库全书》,查毁铎全部书刊,并将其列入《貮臣传》。铎博学好古,工诗文,善书画。凡山水、花木、竹石,皆洒然有物外趣。尤擅书法,行草宗二王,正书师钟繇,亦多自出胸臆。存有《拟山园法帖》,诸体悉备,学者宗之。顺治三年(1646),作有《渔舟萧闲图》,被收入《历代名贤画粹》。顺治七年(1650),作有《雪景山水图》,被收入日本《支那名画宝鉴》。顺治八年(1651)罢官归里后,作有《兰石图》卷、《山水卷》,被分别收入《新版世界美术全集》、《支那名画宝鉴》。著有《王觉斯初集》、《拟山园文选集》、《字牖》、《拟山园诗选集》、《文丹》、《王觉斯手批国语》等。

王 鑨(1607-1677),按《晚清簃诗汇》卷32载:“王鑨,字子陶,孟津(河南孟津)人。”铎弟。顺治元年(1644),由贡监荐入仕,官授鹿城县知县。二年(1645),改江苏昆山县知县(见钦定四库本《江南通志》卷107)。以政声,擢升为刑部河南司员外郎。康熙三年(1664),由刑部河南司员外郎,升任山东按察使司佥事、提督全省学院(见钦定四库本《山东通志》卷25)。康熙十八年(1677)病卒,享年七十一岁。工诗擅文,著有《大愚集》、《红药坛集》等。所撰戏剧《秋虎丘》、《双蝶梦》倘存。有《拟寻梦曲》,系改《牡丹亭·寻梦》而成,被收入《红药坛集》。

王 镛(?-?),字仲和。铎二弟。按钦定四库本《山西通志》卷80载:“王镛,河南孟津人。”以岁贡入仕。顺治二年,任雎陈兵备道副使。顺治三年(1646),迁山西按察司佥事、分守冀宁道。顺治五年,由山西冀宁道,升浙江布政司右参议、分守金衢严道(见钦定四库本《浙江通志》卷121)。清雍正《河南通志》卷64载:“明末,流冦至孟津,难民数千人,逃奔河岸,阻河不得渡,贼兵追急,尽欲投河死。镛以己船,渡至夹滩,全活甚众。庚辰岁歉,人多饥死,镛出麦赈之,全活数千人。”

王 镆(?-?),铎四弟。按钦定四库本《江南通志》卷106载:“王镆,孟津(河南孟津)人。”清雍正《河南通志》卷59载:“王镆,号匡峦,孟津人。”性严峻,素习骑射。以拔贡荐入仕,初任知县,因随征有功,于顺治二年(1645)任安徽太平府知府(见钦定四库本《江南通志》卷109)。同年,攺任苏州府知府(见钦定四库本《江南通志》卷106)。遇岁荒,赈救饥民,多所全活,故吴人立祠祀之。后卒于官。

王无党(1612-1665),铎长子。按臧励和主编《中国人名大辞典》载:“王无党,「清」孟津(河南孟津)人,字大群。”明己卯拔贡。李自成破孟津,难民奔河北,无党以船济众,全活数万计,福王时以功封世袭锦衣卫指挥使。清初,授山西平阳道。姜瓖自大同叛乱,围攻平阳,无党誓死守城。直待援兵至,方内外夹击,终使姜瓖军大溃。康熙四年(1665),由山西平阳道,改任山东济东道,未及赴任,病死于家,享年五十四岁,诏崇祀乡贤(详见乾隆41年编纂《貮臣传·本传》。子之凤,遗腹子。丁巳举人,以无咎荫入监,官至布政使参议。

王无忝(?-?),字夙夜,又字尔迪。铎侄,鑨子。按《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河南孟津人,于清康熙九年(1670)登庚戌科进士(3甲35名)。与户部侍郎、清驰名画家王原祁同年入仕。初授行人司行人。历迁刑部、驾部员外郎。康熙二十四年,出任户部浙江南关监督。二十八年,擢升为金华知府(见清雍正《浙江通志》卷122)。善画山水。《清画家诗史》、《国朝画识》载:“王无忝,铎之侄,字夙夜,康熙进士。仕金华知府,善画山水。”又收入《中国人名大辞典》,以画见名。尤工诗,附五律《秋日游龙潭寺》:“习静寻山寺,息心戒浪游。云藏嵩岳树,水泛孟津舟。听梵来龙母,鸣钟静石楼。佛奴好相伴,来往入高秋。”

王无咎(?-?),字藉茅。铎次子。按《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河南孟津人,于清顺治三年(1646)登丙戌科进士(2甲17名)。入翰林院,选庶吉士,进散馆,授内翰林秘书院编修。顺治九年(1652),丁外忧,去官守制。十一年,服阙起用,恢复原职。寻升内弘文院侍读学士。十三年春,帝以“文行兼优,品行清端,才猷赡裕,信任既久,图报必殷”,与孟津陈爌等,俱以“遇缺即补,升一级用”,而特谕之。同年,由内弘文院侍读学士,出任浙江按察使司按察使(见清雍正《浙江通志》卷121、《清实录顺治朝实录》卷94)。在任期间,吏治简,慎狱刑,昭屈理枉,审结积案三百余件,判活重囚四百余人。十四年,由浙江按察使司按察使,升江南布政使司右布政使(见清雍正《江南通志》卷106)。十六年,坐累免职(见《大清世祖章皇帝实录》卷114)。同年,降职起用,任陕西布政司参政、整饬平庆兵备道(见清雍正《甘肃通志》卷27),寻又攺整饬西宁兵备道。十七年,由西宁道、陕西布政司参政,任太常寺少卿(见《清实录顺治朝实录》卷134)。同年五月,擢授太常寺卿,病卒于官邸,年仅四十七岁。无咎工行草,师承家学,论者以其“宗二王,善变通,用笔挺劲”誉之。京师“懒眠胡同”、“水月庵”之匾,即其所书。尤擅诗文,附七律两首《怀拟山园》一:“西园晓色北邙齐,旧日逍遥一杖藜。十亩琅玕烟上下,一栏花雨屋东西。蛟龙昼出黄尘暗,铁马云屯白日低。今昔园林休悵望,秃鹙飞尽鹧鸪啼。”二:“小径茶烟接画廊,练塘春色静年芳。林峦一帶经新眼,金谷依然岂故乡。此地壮游缠画戟,昔年歌舞剩斜阳。家山处处幽红闭,宿莽平沙几雁行?”著有《崝嵘山房诗集》、《十二芝园文集》。熊以书法最为驰名,事迹被收入《中国人名大辞典》。

王 鹤(1657-?),字荀若,号拟山。铎孙,无咎子。按钦定四库本《江西通志》卷31载:“王鹤,河南孟津人,以例贡荐入仕,任直隶行唐县知县。”康熙二十八年(1689),由行唐县知县,升任陕西陇州知州(见《陇县历代职官名录》)。康熙三十九年,坐事被参,降级调用,左迁南充县知县(见《康熙朝实录》卷17、钦定四库本《江西通志》卷31)。丁内忧,去官守制。服阙不仕,遂徜徉林泉,以诗酒为乐。终于家。有二子:长子眉穀,官九江知府;次子眉年,官四川保县知县。

王眉穀(?-?),字龄伯,河南孟津人。无咎孙,鹤子。按清嘉庆《孟津县志》载:“少聪惠,好读书,有才名。及长,不营产业,慷慨有大志。遇岁荒,尽倾储粟八百石济饥,凡藏券契,当众焚毁。以监生荐入仕,历官至户部郎中。后由户部郎中,出任九江知府(见清雍正《河南通志》)。在任七年,扶正绝邪,劝农课士,甚有政声。后坐累免官,离任之日,士民攀辕不舍,籲留载道。”著有《尚友编》、《家政谱》、《述信编》、《兵略》、《琴谱》、《敬平堂诗文全稿》存世。

王遥谷(?-?),字凝甫,号元叔。无党孙。按钦定四库全书《江南通志》卷110载:“王遥谷,孟津(河南孟津)人。”康熙四十三年(1704)乙酉科举人,授阳武县教谕。雍正九年(1731),擢升为天长县知县。未及,坐累免官,人知其屈,劝赴吏部自陈枉直。遥谷笑曰:“宦味一尝而已!”从此,淡泊名利,不交仕宦。居家,以林壑为乐,诗酒为趣。著有《稼轩诗余》、《南游稿》存世。依据清嘉庆《孟津县志》。

王敬先(?-?),按钦定四库本《山西通志》卷85载:“王敬先,偃师(河南偃师)人,博通经史,工文辞。洪武间以贤良举,授山西布政司左参议。”清雍正《河南通志》卷59载:“王敬先,偃师人。性孝友,博通经史,工文辞。洪武中以贤良举,授山西布政使司左参政。”

王 傅(?-?),字道宗,又字涧泉。按《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河南洛阳(河南卫军藉)人,于明嘉靖二年(1523)登癸未科进士(3甲139名)。初授阳城知县,以政声召入,历官礼部员外郎、刑部郎中、工部郎中。嘉靖十六年,由工部郎中,出任潞安府知府。至任,不费一卒,而平息景始之乱,由是名声雀起。寻由潞安府知府,迁陕西布政使司右参议(见《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204)。嘉靖二十年,坐累罢职(见《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245)。未及,复起用。嘉靖二十四年,由陕西布政使司右参议,升山东提刑按察司副使、整饬曹州等处兵备(见明《苑洛集》卷7、钦定《山东通志》卷25、万曆庚子年《明宗室辅国将军嵩峰洎配诰封夫人潘氏合葬墓志铭》题留)。寻以老疾,乞请归洛怡养,上准,病卒于家。

王之鑰(?-?),按《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河南洛阳人,于明万曆二十六年(1598)登戊戌科进士(3甲78名)。初授泾阳知县。在任期间,禁请托,捕奸猾,颇有政绩。寻以治声召入,授工部主事,寻升工部郎中。因居官清正,出为山东莱州府知府。不久,由莱州府知府,升任山东提刑按察司副使(见钦定《山东通志》卷25)。在任清正亷明,曾与山东巡抚李长庚等官员,整肃吏治,攺革弊政,甚得众望。更查察民情,常微服私访,洗冤雪枉,判案精准。民间至今倘有其故事留传,如女生所著网上小说:《明末之秽土转生》,即以之钥为原形人物。

王聚奎(1843-1921),字文星。按《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河南洛阳人,于清同治十三年(1874)登甲戌科进士(3甲95名)。少随父学医,精歧黄术,遂入太医院任御医。时京中有抽动症流行,贵族子弟多患此症。聚奎遂以父所传秘方,制“王氏营卫气血通剂”,治皆痊愈。编纂有《温热经纬》5卷、《随息居重订霍乱论》、《重庆堂随笔》、《归砚录》4卷、《随息居饮食谱》1卷、《潜斋简效方》1卷、《四科简要方》4卷、《汇刊经验方》、《回春录》、《仁术志》、《归砚录》卷4、《女科辑要》、《言医选评》、《古今医案选》、《鸡鸣录》、《圣济方选》、《舌辨》、《柳州医话注》、《愿体医话评注》等。

王兰英(?-?),河南洛阳人。按《旧唐书·列女传》载:“时又有独孤武都,谋叛王世充归国,事觉诛死。武都子师仁,年始三岁,世充以其年幼不杀,使禁掌之。乳母王氏,号兰英,请髡钳,求入保养,世充许之。兰英抚育提携,备尽筋力。时丧乱年饥,人多锇死,兰英扶路乞丐捃拾。遇有所得,便归与师仁;兰英唯啖土饮水而已。后诈采拾,乃窃师仁归于京师。高祖嘉其义,下诏曰:“师仁乳母王氏,慈惠有闻,抚鞠无倦,提携遗幼,背逆归朝。宜有褒隆,以锡其号。可封永寿郡君。”

王审琦(925-974),《钦定续通志·卷297·列传第97》:“王审琦,字仲宝,其先辽西人,后徙家洛阳(河南洛阳)。”初投周太祖郭威帐下,以从讨李守贞有功,升厅直左番副将。广顺年间,为东西班行首、内殿直都知、铁骑指挥使。后从周世宗柴荣伐刘崇,征淮南,屡立战功。由是,累官为东西班都虞候、铁骑都虞候、本军右第二军都校、勤州刺史、散员都指挥使、控鹤右厢都校、铁骑右厢都校、殿前都虞候、睦州防御使等职。入宋,任殿前都指挥使、泰宁军节度使。宋太祖建隆二年(961),出为忠正军节度使。开宝二年(969),从宋太祖征讨李筠、李重进,任御营四面都巡检、武成军节度使、前军部署。开宝三年(970),宋太祖赐住宅、御马、黄金鞍勒,改镇守许州,留居京师。开宝六年(973),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位至宰相。宋太祖开宝七年(974),得暴病不能言语,太祖亲往探视。审琦去世时,帝又亲临宅第哀悼。赠中书令,封琅琊郡王,至葬,令罢朝致哀。终年五十岁,谥号懿。史载“审琦重厚有方略,尤善骑射。镇寿春,岁得租课,量入为出,未尝有所殊求。素不能饮,尝侍宴,太祖酒酣仰祝曰:'酒,天之美禄;审琦,朕布衣交也。方兴朕共享富贵,何靳之不令饮邪?’祝毕,顾谓审琦曰:'天必赐卿酒量,试饮之,勿惮也。’审琦受诏,饮十杯无苦。自此侍宴常引满,及归私家,即不能饮,或强饮辄病。”有八子:以承衍、承衎知名。另见《宋史·卷250·列传第9》。

王承衍(952-1003),字希甫。审琦长子。初随父于官。开宝元年(968),补内殿供奉官都知。开宝三年,娶太祖女昭庆公主,授左卫将军,封驸马都尉,仍为内殿供奉官都知。第二年,领恩州刺史、加本州防御使。太平兴国初,迁应州观察使。第二年春,太宗幸第赐宴,承衍以金器、名马为寿,诏赐银万两、锦彩五千匹。三年,加检校太保。坐事罚俸。太平兴国七年,授前国军节度使。雍熙中,出知天雄军、兼都部署。时契丹入寇,候骑至冀州,去魏二百里,邻境戒严,城中震恐。适逢上元节,承衍料契丹不至,下令张灯设乐,与宾佐宴游达旦,人心虽定,众赖以安。明年召还,于端拱元年(988),改任永清军节度,再知天雄军。吏民千馀,诣监军请为本道节帅,诏褒之。宋真宗即位,改护国军节度使,加检校太尉。宋真宗咸平六年(1003),以疾求罢,不许。真宗帝自临问,至卧内慰勉,赐予甚厚,并亲选御医数人,日夜守护之。同年病卒,享年五十二岁,谥号恭肃。史载“承衍善骑射,晓音律,颇涉学艺,好吟咏。”长子世安,官至崇仪副使、通事舍人;次子世隆,官至如京副使,历洛苑、六宅二使、领平州刺史。详见《宋史·卷250·列传第9》、《钦定续通志·卷297·列传第97》。

王承衎(961-1009),字希悦。审琦次子。年十二,授闲厩使,宋太祖面授紫袍金帶。宋太宗太平兴国中,出监徐州军、西京水南巡检使,改如京使。上疏求治郡,上准,命知潭州,迁六宅使、领昭州刺史。寻改知澶州,加庄宅使。宋真宗咸平中,初知延州,继知代州,复又知并州,皆兼兵马钤辖。为官勤于政事,喜与文士交游。后改尚食使。凤翔张雍病,命承衎代之。寻改知泾州,授下阁门使、领永州刺史。景德中,真宗以天水近边,蕃汉杂处,择守臣抚治,擢承衎知秦州,改知天雄军。大中祥符初,进东上阁门使。承衎患足疾,不能骑,政多废驰,表求解职,不允。求近郡,改左武卫大将军、知寿州。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病卒于官,享年四十九岁。史载“承衎颇涉学,喜为诗,所至为一集。晓音律,多与士大夫游,意豁如也。初,审琦镇寿春,承衎生于郡廨,至卒亦于其地,人咸异之。”

王世隆(?-1004),字本支。审琦孙,承衍子。以公主子授如京副使,历洛苑、六宅二使、领平州刺史。史载“性骄恣,不拘礼,每坐诸叔之上,人皆嗤笑之。”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病卒,特赠泰州防御使。并召见其三子,赐名克基、克绪、克忠,皆面授供奉官。

克臣(1014-1089),按龚延明主编《宋代登科总录》470页:“王克臣,字子难,河南府洛阳县人。王审琦曾孙。景祐元年(1034)登进士上第。历工部侍郎,终龙图阁直学士、太中大夫。”驸马都尉承衍孙。好读书,喜作诗,懂音律。开宝中授闲使。宋景祐元年(1034)登进士第。仁宗阅其卷,曰:“贤穆公主有孙登第,可喜也。”初通判寿州,鼓角卒夜入州廨,击郡将,既就擒,而使所部被甲操刃立庭中,官吏骇观。克臣徐言曰:“此不过为盗耳。”立遣甲者去,戒儿卒勿妄引他人,众叹服。是日天贶节,率掾属朝谒如常仪,人赖以安。寻坐事贬监潭州税。宋神宗熙宁四年,任开封、度支二判官,迁盐铁副使。寻坐馈夺官。起复,授户部副使,以集贤殿修撰知郓州。京东多盗,克臣请以便宜处决,遂境内大治。闻河决曹村,克臣急令筑堤城下,或曰:“河决澶渊,去郓为远,且州徙于高,八十年不知有水患,安事此!”克臣不听,迨堤成,大水至,而城安事宁,民绘像祀之。召入,授天章阁侍制、知太原。时王中正西讨无功,而诬克臣姑息士卒,黜为单州。翌年召还,拜工部侍郎。神宗幸尚书省,至部舍止辇,奖其治力,以为虽少者不及。顾其子驸马都尉师约入觐。宋哲宗元祐四年(1089)正月,以龙图阁直学士、太中大夫病卒,享年七十六岁。时苏轼任翰林学士、知制诰兼侍读,闻克臣死,甚悲痛之,遂作《挽词》并自注:“予为开封幕,与子难同厅。”史载“克臣历仁、英、神、哲四朝,以勤于职守,决策准确而著称。”子师约,尚徐国公主,封驸马都尉,历官至阆州观察使。《宋史·列传9·王审琦(附克臣)》、《续通志·卷297·列传97·王审琦(附克臣)》。

王师约(1044-1102),按《宋史·卷250·列传9·王审琦(附克臣)》:“克臣子。字君授,少习进士业。英宗谷求儒生为主婿,命宰相召克臣谕旨,令师约持所为文至第。明日,献赋一编,即坐中赋《大人继明诗》,遂赐对,选为驸马都尉,尚徐国公主(《宋史》有误,应为宁德公主)。授左卫将军,面赐玉带,又赐《九经》、笔砚,勉之进学。”由是,知于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赐进士第。尚宁德公主,封驸马都尉。神宗即位,拜嘉州刺史,迁成州团练使。国朝故事主婿未尝居职,帝始令师约同管当三班院,以试其才。熙宁二年,公主生子,免三班院职,迁汝州防御使。始制附马都尉七年考绩法。转晋州观察使。哲宗立,迁镇安军节度观察留后。宣仁后临朝,师约屡上书言事,拜枢密都承旨。元符初,议者以为职不当上言,褫其秩。徽宗即位,平反,任保平军留后,拜枢密都承旨。未几复罢。崇宁元年(1102)病卒,享年五十九岁。史载“师约善射,尝陪辽使燕射玉津园,一发中鹄,发必破的,屡受金带及鞍勒马之赐。”

王克存(?-?),河南府洛阳县人。克臣弟,宋宰相韩琦侄婿。约宋仁宗景祐中进士及第,历官尚书屯田员外郎,迁尚书职方员外郎、京东路提点刑狱。宋神宗熙宁九年正月,翰林学士邓绾知贡举,克存以尚书屯田郎中监贡院门(事迹见《宋会要辑稿》选举19)。历官至尚书都官郎中。卒赠太傅(见其孙《资政殿大学士左光禄大夫王绹墓志铭》)。按宋 元丰五年官制,凡制举、进士、《九经》出身者,其迁转为“……三丞、著作郎皆迁太常博士,转屯田员外郎……。由屯田(员外郎)转都官(员外郎)……其转郎中亦如之……。”由是,可知其合乎进士及第之迁转官阶,故当以进士第认定之(详见《宋代登科总录》第7769页《宋代及第进士之鉴别》。龚延明主编《宋代登科总录》失载,当考证补录之。

王 绹(1074-1137),字唐公。克存孙。因从官居汴,故又称开封人。后随高宗南迁,寓居苏州昆山,史又称昆山籍。宋徽宗崇宁五年(1106),赐上舍进士第(见龚延明主编《宋代登科总录》1779页)。初授含山县尉,改光化县尉。召入,为太学博士。徽宗宣和二年(1120),拜为秘书少监。宣和三年,改试中书舍人。寻由中书舍人,升迁给事中。宣和六年,知贡举。钦宗靖康中,知寿春府。宋高宗即位,拜礼部侍郎、权直学士院。后复兼侍讲,拜御史中丞。建炎二年(1128)冬,弹劾李纲经年不赴贬所,遂将李纲贬谪万安军(海南岛)。金人入侵,绹具陈攻守之策,然时相不采用之。寻拜工部尚书。建炎三年(1129),拜参知政事、兼御营副使。史载“为人刚正有守,立朝无所阿附,号称贤相。”因所议不合,求去。建炎四年,罢参知政事,居会稽。未几,起知绍兴府、兼浙东路安抚使。后提举洞霄宫,徙居吴门。宋高宗绍兴七年(1137)十月,病卒于江宁府昆山僧舍,享年六十四岁。爵至清源郡国侯。绍兴八年五月,葬湖州乌程县永新乡永定里。事迹详见张守撰《毗陵集》卷13《资政殿大学士左光禄大夫王公(绹)墓志铭》。有诗二首行于世。绹任御史中丞时,每骑马出门,坐一退毛旧狨,故被时人称之为退毛中丞。史称“为人刚正有守,立朝无所阿附,号称贤相。卒谥文恭。”著有《内外制》40巻、《进读事实》5巻、《论语解》30巻、《孝经解》5巻、《羣史编》80卷、《内典略録》100巻。

王处讷(915-982),按《宋史·卷461·列传第220》载:“王处讷,河南洛阳人。”少于洛河嬉戏,遇一叟煮石,使处讷食,其味如面。叟曰:“汝性聪悟,后当为人师。”继而,又梦中,见一人持镜,使处讷观看,但见星宿灿然其中。正奇异,忽被人剖腹,以镜置其腹。从此,处讷好星历、占候之学。日久,知其妙旨,且声名日渐远播。五代晋末,因战乱,避祸太原,汉祖刘知远时领节制,召处讷为幕府。寻即位,擢处讷为司天夏官正,出补许田令。召回,为国子《尚书》博士,判司天监事。时周太祖郭威,与处纳同事汉祖刘知远,雅相厚善,及郭威汴京称帝,遽命访求。一日,周太祖召处讷,问刘氏国运何以不长?处讷对曰:“人君未得位,尝务宽大。既得位,即思复仇。汉氏据中土,承正统,以历数推之,其大祀犹永。第以高祖得位之后,多报仇杀人及夷人之族,结怨天下,所以运祚不长。”周太祖蹶然太息。时兵围汉大臣苏逢吉、刘铢等家,欲待天明杀戮,听其言,遂遽命止之。广顺中,迁司天少监。周世宗郭荣以旧历差舛,使处讷重新详定。日历成,然未曾献。时枢密使王朴作《钦天历》先奉,人颇以为精密,然处讷私谓朴曰:“此历且可用,不久即差矣。”因指以示朴,朴深然之。至宋太祖建隆二年,以《钦天历》谬误,诏处讷别造新历。经三年而成,为六卷,宋太祖自制序,命为《应天历》。处讷又以漏刻不准,重新定制水秤及候中星、分五鼓时刻。俄迁少府少监。太平兴国初,改司农少卿,并判司天事。太平兴国六年(981),又上《新历》20卷,官拜司天监。太平兴国六年(982)病卒,享年六十八岁。

王熙元(962-1019),处讷子。幼习父业,宋太祖开宝中,补司天历算。端拱初,改监丞,累迁太子洗马兼春官正,加殿中丞。景德中,同判监事。泰山封禅,随经度制置使诣祠所。礼毕,授权知司天少监。祠汾阴,拜少监。奉诏于后苑缵《阴阳事》10卷上之,宋真宗为其制序,赐名《灵台秘要》。其初,熙元以所修《仪天历》上之,秋官正赵昭益言其二年后必差,后果如昭益所言。由是,坐择日差谬,降为少监。又以目疾,改将作监,致仕。天禧二年(1019)病卒,享年五十八岁。

王幼学(?-?),按臧励和主编《中国人名大辞典》载:“王幼学,「元」望江人,字行卿。幼被掠至河南(今河南洛阳),为陈氏养子。博览经史,宗程、朱之学。至元间,年六十始归。躬耕慈湖之坂,与学者讲道不辍。纂述朱子纲目为集览五十九卷,学者称慈湖先生。”有《四留铭》云:“留有余,不尽之巧以还造化;留有余,不尽之禄以还朝廷;留有余,不尽之财以还百姓;留有余,不尽之福以还子孙。”言简意赅,颇能发人深思。纂有《资治通鉴纲目集览》59卷。

王 筠(?-?),按民国《新安县志·仕进表》引《旧志·金石·清河太君墓志铭》:“新安县人,太常少卿玗子。”仕五代后晋,官至泰宁军节度副使。晋末,曾以客省使、奉诏出使楚国。入后汉,职不详。《新五代史·列传(汉臣传)第18·苏逢吉传》云:“前客省使王筠,自晋末使楚,至是还,逢吉意筠得楚王重赂,遣人求之,许以一州。筠怏怏,以其橐装之半献之,而皆不得州。”史书无传,余事不详。

王 元(?-719),按陶昜编著《唐代进士录》:“长寿二年(693)进士。”《孟补》引《千唐》开元七年九月《大唐故宣威将军王府君(元)墓志铭并序》云:“君讳元,字大禄,……今为河南县人也。……年二十三,丁洪杜府君忧,哀毁过礼,迄于终制。孝极天经,遂投笔从军,荷戈应募。西登赤岭,展戎算于疆场;东泛沧波,振英声于绝域。昭阳茂秩,旌级筹庸,仄陋明扬,便应妙选。长寿二年(693)擢第,授右监门卫右司戈、上柱国。”由是,可知其为河南(河南洛阳)人,于大周武则天长寿二年(693)登进士及第。历官至宣威将军、右监门卫右司戈、爵封上柱国。唐玄宗开元七年(716)病卒。然未能一读《墓志》铭文,故其详情当见《大唐故宣威将军王府君(元)墓志铭并序》)。

王 随(973-1039),按龚延明主编《宋代登科总录》209页载:“王随,字子正,河南府(今河南洛阳)人,咸平五年(1002)登进士甲科第四名。”清雍正《河南通志》卷45载:“王随,洛阳人,咸平四年第,位至宰相。”《宋史·卷311·列传第70》载:“王随,字子正,河南人。登进士甲科,为将作监丞、通判同州,迁秘书省著作郎、直史馆、判三司磨勘司。为京西(洛阳)转运副使,陛辞,且言曰:'臣父母家洛中,乃在所部,得汤药,圣主之泽也。’真宗因赐诗宠行,以羊酒朿帛令过家为寿。”《宋会要补编》页336(举士)载:“(咸平五年)四月十八,以新及第进士第一人王曾、第二人陈知微、第三人李天锡、第四人王随……。”随登科入仕后,自将作监丞,累迁至京西转运副使,淮南转运使。丁外忧,去职。守制满,复以旧职起用。遇岁饥,命出库钱贷民,使其种粮,故为官深得民心。明道二年(1033)召回,任参知政事。不久,出为河东转运使。召还,三任刑部员外郎、兼侍御史知杂事。寻迁知制诰,以其不善制辞,出为应天府尹。因其治太宽,改知扬州。复召还,拜右谏议大夫、兼知开封府。宋仁宗为太子时,拜右庶子,仍兼知开封府事。后周怀政被诛,随自陈曾借怀政白金五十两,由是坐事,夺知制诰,改给事中,出知杭州军、临安府。宋真宗乾兴初,复又降为秘书少监,迁知通州。母丧,去官守制。服阙,授光禄卿、出知润州,寻又改知江宁府。不久,以治声召还,复任给事中。寻又以龙图阁直学士、出知秦州。在任募民耕种,甚得众望。后坐事,改知河南府。复召还,任御史中丞,同知礼部贡举,迁尚书礼部侍郎、翰林侍读学士。明道中,出为江淮安抚使。复召还,任户部侍郎、参知政事。旋又加封为吏部侍郎、知枢密院事,兼任庄惠皇太后陵园监护使。继而,拜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以疾在告,上不允,诏准其五日一朝,入中书视事。为相一年,无所建明。与陈尧佐、韩亿、石中立同主政,然却数以政事而争执之。时灾异屡发,谏官韩琦上疏弹奏,于是四人俱被罢职。随以彰信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通判河阳。宋仁宗宝元元年(1039)因病而卒,享寿六十七岁,赠中书令,谥章惠,后改谥文惠。

王 湾(693-751),号为德,按《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王湾,「唐」河南洛阳人。”唐玄宗先天二年(713)登进士及第(按《纪亊·卷15》。官授荥阳县主簿。开元五年(717),皇家拟编次官府所藏图书,遂由荥阳主簿召入,受命编书。历时九年,书成200卷,名为《群书四部录》。以其编纂功,授洛阳县尉。开元十七年(729),曾作诗赠宰相萧嵩和裴光庭,后宦迹不明。唐玄宗天宝十年(751)去世,寿五十九岁。湾虽仕途艰难,然却以诗名世。与綦毋潜交情甚厚,故多有著述(亊迹见《唐诗纪事》卷15、《唐才子传》卷1。《全唐诗》录其诗10首,以《次北固山下》最为驰名。附代表作五律《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此诗乃其开元初游江南时所作,论者以“格调高雅,意境宽阔,造诣不同凡响”褒评之。唐开元中,宰相张说,曾将此诗题写于《政事堂》。言其“每示能文,令为楷式”。明代著名学者胡应麟,以为“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句,乃是区分初唐、中唐诗之界标。

王晏球(871-932),《钦定续通志·卷293·列传第93》载:“王晏球,字莹之,洛阳(河南洛阳)人。”又名绍虔。少为盗贼虏掠,为汴州富户杜氏收为养子,遂改姓杜。唐中和三年(883),朱温任宣武节度使,选富家子弟有才勇者置帐下,号厅子都。以晏球沉勇有谋略,倜傥有大节,入选。继而,从朱温征伐,屡立战功,升厅子都指挥使。朱温称帝,由开封府押衙、充直左耀武指挥使,右千牛卫将军。乾化二年(912),怀州龙骧军叛乱,欲攻京师。命晏球率军迎战,于河阳(今河南孟县)败敌,俘获军使刘重遇,以功授左龙骧第一指挥使。次年(913)二月,朱友贞即位,拜为龙骧四军指挥使。贞明二年(916)四月,汴州都指挥使李霸叛乱,晏球以五百骑兵击之,李霸军大溃,晏球尽戮乱军。以功授单州刺史、行营马军都指挥使、兼诸军排阵使。同光元年(923),后梁亡,晏球仕后唐,授齐州防御使、北面行营马军都指挥使,赐名李绍虔。同光四年(926)二月,指挥使赵在礼叛乱,陷邺城。四月,洛阳兵变,李存勖被杀,李嗣源称帝。时晏球镇瓦桥关,嗣源以礼召入,拜为归德节度使。次年,授北面行营副招讨使。天成三年(928年)四月,义武节度使王都于定州反,使人说晏球,晏球不从,并上疏告其反状。遂以晏球为北面招讨使,发兵平叛。五月,大败王都于嘉山,并追袭定州城下。契丹率五千骑兵救王都,复为晏球所败,只十日,擒获契丹酋长七百余。次年(929)正月克定州城,王都及亲族自焚,余部俱降。以功授天平军节度使,改平卢军节度使、兼中书令。后唐长兴三年(932)病卒,寿六十二岁。子彻,怀州刺史。另见《后唐·列传第16》。

王 冕(?-?),字服周。按《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河南洛阳人,于明正德十二年(1517)登丁丑科进士(3甲104名)。入仕,授万安县令。逾年,宸濠叛乱,郡县官吏皆望风逃匿,独冕募义勇数千,与相抗之。待都御史王守仁率兵至,冕以众相从。至鄱阳湖,两军相峙,濠尽将金帛犒赏士卒,欲殊死一战。于是,自晨至午,官兵不利,守仁甚忧。冕遂献计于守仁,且密以小船载苇,就舰举火,濠兵大惊,遂溃败之。焚溺而死者无计,濠欲遁逃,冕率众追赶。濠投水不死,被押送京师伏诛。嘉靖初,守仁以下将官皆获封赏,然冕之功竟被守仁昧之。于是,仍任万安知县。许久,上方知其所委,遂召还京师,授以兵部主事。旋以兵部主事,奉诏巡视山海关。至数旬,辽人陆雄、李真作乱,率兵突然入关。侍吏催冕逃避,冕为护其母,被乱兵所执。人以刃逼之,不从,遂被杀害。守将上疏,诏赠光禄寺少卿,且命有司建祠,使春秋祭祀之(见臧励和主编《中国人名大辞典》第118页)。

王邦瑞(1496-1562),字惟贤,号凤泉。按《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河南宜阳人,于明武宗正德十二年(1517)登丁丑科进士(3甲190名)。入翰林,改庶吉士。嘉靖初,出任广德知州(见钦定《江南通志》卷104)。丁祖忧,去官守制。服阙,攺授滁州知州(见钦定《江南通志》卷104)。历官南京吏部郎中、陕西提学佥事、固原兵备道副使、陕西布政司右参政。以治能召还,授右佥都御史,寻以右佥都御史巡抚宁夏(见钦定《甘肃通志》卷27)。嘉靖十八年(1539),擢为兵部右侍郎,改吏部左、右侍郎。二十八年(1549),复又任兵部右侍郎。二十九年,升兵部左侍郎。同年八月,俺答犯都城,邦瑞奉命总督京城九门,代摄兵部尚书、兼督团营。京师取消戒严后,上疏言团营之弊。世宗纳其言,遂罢十二团营,恢复三大营建制。遂又改兵部左侍郎,专督营务。旋又上疏,言宦官典兵,自古大害,建议撤宦官监军。世宗从其言,遂又晋升为兵部尚书,协理京营军政。时咸宁候仇鸾跋扈专横,欲节制诸军,邦瑞反对。嘉靖三十年,被仇鸾诬陷,由是革职。三十九年,复以兵部尚书起用。四十一年(1562),病卒于官,享寿七十七岁。赠太子少保,谥号襄毅。论者以其识量弘达,视天下事无不可为。更能应机立断,张驰必中。喜观史,凡典礼、法制、兵赋、沿革等,历历如指掌。为政简宽,好抑制豪黠,故所至肃然。初以文吏称,后以武备显。有三子,皆入仕,以长子正国最为知名。

王正国(?-1601),字佐之,邦瑞子。按《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河南宜阳人,于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登庚戌科进士(3甲44名),初授行人司行人。嘉靖三十二年,由行人司行人升礼科给事中。次年,由礼科给事中,改礼科右给事中(见《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412)。三十四年,复改工科给事中。三十五年,由工科给事中,升工科都给事中(见《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434)。寻又改户科都给事中。嘉靖三十九年,由户科都给事中,升任通政使司右参议(见《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488)。隆庆三年,改任大理寺左少卿。隆庆四年,由大理寺左少卿,升任通政使司通政使(见《明穆宗庄皇帝实录》卷4)。时张居正为相,不合。于隆庆六年,转南京刑部侍郎。不久,旧相高拱南京任职,因同为河南老乡,为避居正嫌,遂上疏,托疾辞归。后数以外任调用,托疾不受。居家,杜门谢客,明神宗万曆二十九年(1601)遘疾,病卒于家。礼部奏称,正国“立朝不阿权贵,归田益励清修”,遂以例,按半祭葬礼赐之(见《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361)。

王汝楫(?-?),邦瑞曾孙。按钦定四库本《陕西通志》卷23载:“王汝楫,河南宜阳人。”以恩贡荐入仕,初授郧阳府推官(见《郧阳府志》),后升任河北保定州知州。在任颇有政绩,甚得口碑。以治能召入,授工部员外郎。顺治十年,由工部员外郎,出任西安府知府。

王大礼(613-669),其《墓志铭》云:“君讳大礼,字仪,河南雒阳人也。”曾祖德,西魏驸马都尉、侍中、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秦州总管、东雍州等十二州总管、西南道大行台、司空,爵封河间献公;祖端,周上开府、大内史,隋开府仪同三司、商延亳三州刺史、谏议大夫、光禄卿、兼检校吏部尚书,爵封修武容公;父朗,隋陇西郡掾、著作郎。大礼以诗史成学,唐贞观时,初授宣节校尉、右千牛备身。后从唐太宗伐辽东,才能为帝赏识。由是,帝以四女遂安长公主下嫁,封驸马都尉,任象池府果毅。不久,授使持节、领绥州诸军事,任绥州刺史。后改领歙州诸军事,任歙州刺史。唐高宗总章二年(669)二月廿六日,卒于歙州官第,时年五十七岁,诏与公主陪葬昭陵。子玄起,历官大中大夫、定州谷城县令。孙熊,官至库部郎中。详见《王大礼墓志铭》、《王玄起墓志铭》。

王仲旉(?-?),按呂祖谦编纂《宋文鉴》卷10载:“洛阳王仲旉,侍亲,客于宋,十有馀年矣。宋南都也,山川、城邑、人物、风俗、禽兽、草木,博观而穷览”云。由是,知其为河南洛阳人。时京城文赋盛行,仲旉以作《南都赋》而知名。如成语“丰功伟烈”,即出之《南都赋》。

王玄策(?-?),按《百度》(名人简介》:“王玄策,汉族,唐朝河南洛阳人。”初为融州黄水县令,后升右卫率府长史。唐贞观十七年(643),朝廷派李义表为正使、玄策为副使,随印度使节赴印报聘。贞观十九年抵印,二十年回国。贞观二十二年(648),以玄策为正使、蒋师仁为副使,再度出使印度。未至,印国王尸罗迭死,立阿罗那顺为王。阿罗那顺拒绝唐使节入境,玄策随从悉数被擒,唯玄策单骑逃脱。于是奔吐蕃求援,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发兵一千二百骑,泥婆罗发兵七千骑,以及西羌章求拔共发兵助之。遂将阿罗那顺擒获,故有“一人灭一国”之说。于是,以功升朝散大夫。唐高宗显庆三年(658),玄策再次奉诏出使。翌年,抵婆栗阇国。显庆五年,访摩诃菩提寺,礼佛而归。玄策三次出使印度,传回大量佛教文化。著有《中天竺国行记》10卷,图3卷。事迹散见《法苑珠林》、《诸经要集》、《释迦方志》等。近年,于洛阳龙门石窟,发现有王玄策“造佛像题记。”

王子乔(?-?),缑氏(今河南偃师)人。按臧励和主编《中国人名大辞典》载:“王子乔,周灵王太子,名晋,本姬姓,以直谏废为庶人。一说:晋好吹笙作凤鸣,游伊洛之间,道士浮丘生接晋上嵩高山。三十余年,后见桓良,谓曰:'可告我家,七月七日候我于缑氏山巅。’至期,果乘白鹤驻山头,可望不可到。举手谢时人,数日方去。后立祠缑氏山下。”汉刘向《列仙传·王子乔》云:“王子乔者,周灵王太子晋也。好吹笙,作凤凰鸣。游伊洛之间,道士浮丘公接以上嵩高山。三十余年后,求之于山上,见桓良曰:'告我家:七月七日待我于缑氏(今偃师)山巅。’至时,果乘白鹤驻山头,望之不得到,举手谢时人,数日而去。”

王 利(955-1026),按龚延明主编《宋代登科总录》127页:“王利,字兼济,河南府(河南缑氏)人。”宋太宗淳化三年(992)登进士及第。初授河南县尉,历官至太中大夫,以尚书屯田郎中、分司西京,勋封上柱国。尹洙《河南先生文集》卷13《故太中大夫尚书屯田郎中王公(利)墓志铭》云:“公讳利,字兼济,其先沧州青池人。曽祖抗,江州刺史;祖演,太府卿;父恢谦,尚书库部郎中。………今为河南人。公淳化三年登进士第,初调河南尉,迁著作佐郎。再为秘书丞,太常博士。入尚书省,为屯田、都官、职方三員外郎,转屯田郎中。官凡七迁,始以陝府监税,历通判阆、澶、浪、定四州。知绛州、泾州,改盐井州仓,复得通判同州,知河南之永安、缑氏二邑,总十一任,以本官分司西京,年七十二,天圣四年八月十六日,终于缑氏私第。明道二年十月二十九日,葬洛阳大樊原不从于先君用吉卜也。”由是,知其籍贯缑氏,宋太宗淳化三年(992)登进士第。有三子:长子鼎,进士及第,官职方员外郎;次子震,官太子中舍;幼子复,进士及第,官太常博士,皆有才行,尤好古,有文闻于当世。事迹详见尹洙《河南先生文集》卷13《故太中大夫尚书屯田郎中王公(利)墓志铭》、欧阳修撰《长寿县太君李氏墓志铭》。

王 复(?-1057),字几道,利幼子。按龚延明主编《宋代登科总录》6738页:“王复,河南府洛阳县人。”按苏舜钦《寄王几道同年》诗,知其于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与苏舜钦同科登进士第。初为隰州判官。庆历中,官迁太常博士。皇祐元年(1049)通判并州。历官至屯田郎中。至和间,以职方郎中、出知磁州。嘉祐二年(1057),以病罢磁州太守,卒于缑氏。梅尧臣有《哭王几道职方三首》,附其一:“前罢邯郸守,孤高与世违。青云旧知在,白首故园归。既没无儿女,元贫只帐帏。平生洛阳友,从此更应稀。”复好古、善诗文,才名闻于当世。《明道杂志》有其《题洛阳大字院》诗。与梅尧臣、欧阳修、尹洙、苏舜钦、张伯玉等过从甚密。欧阳修有《初伏日招王几道小饮》诗。苏舜钦有《寄王几道同年》诗。梅尧臣有《几道隰州判官》、《依韵和磁守王几道屯田暑夜怀寄》、《王几道罢磁州遗澄泥古瓦二砚》、《永叔内翰见索谢公游嵩书感叹希深师鲁子聪几道皆为异物独公与余二人在因作五言以叙之》诗。张伯玉有《之官新定却寄并州通判王几道》诗。龚延明主编《宋代登科总录》按无科次载,当增补为景祐元年(1034)进士第。

王 腾(?-?),按《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河南洛阳人,于明武宗正德九年(1514),登甲戌科进士(2甲32名)。初官不详。钦定《畿辅通志》卷59载:“王腾,洛阳人,正定知府。”《正定府志》载:“明嘉靖二年(1523),正定知府王腾,在城西北角,改天王寺为崇正书院。”又嘉靖四年正月,以破获巨贼案有功,被朝廷特旨褒奖。同年,由正定府知府,任山东提刑按察司副使、整饬天津等处兵备(见《大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45、清雍正《山东通志》卷25)。嘉靖五年,坐累列荐被革职。后不知所终。

王知敬(?-?),按《六艺之一录》卷326载:“王知敬,洛阳(河南洛阳)人,官至太子家令。”工草行书,唐代知名书法家。武后时,任麟台少监。善署书,与殷仲容齐肩。天后诏一人署一寺额。仲容题'资圣',知敬题'清禅',俱为独绝。《李靖碑并序》,即由许敬宗撰文,王知敬书写。论者以其“书法峻利丰秀,婀娜于外,刚健于内,来自虞、褚一脉,蕴含北碑遗风”誊之。唐张怀瓘《书断》云:'肤骨兼有,戈戟足以自卫,毛翮足以飞翻。'《石墨镌华》云:'知敬书在当时固自知名,评者谓与房玄龄、殷仲容伯仲。余观此碑遒美,直是欧阳率更、虞永兴之匹敌也。'唐李嗣真《书后品》有'云间孤鹤'、'碎玉残金'之誉。另《洛川长史德政二贾碑》,亦为知敬手迹。尤善隶书,评者以'如麒麟之腾跃,类鸾凤之翱翔'赞誉之。尤善丹青,其画与弟知慎齐名。历官秘书郎、少府监丞、城门郎、膳部员外郎、冀王友、太子洗马、司门郎中、太孙咨议。官终太子家令,史称王家令。

王知慎(?-?),知敬弟。善绘画,与兄知敬,时称双绝。历官至少府监。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载,知慎“师于阎(即阎立本),写貌及之,笔力爽利,风釆不凡。”《后画录》、《述书赋注》亦载,知慎“受业阎家,写生殆庶,用笔爽利,风采不凡。”然张彦远又以其作品书“未得于风神,因而不可取”而贬之。

王 霭(?-?),按《图画见闻志》卷3载:“王霭,河南雒阳(今河南洛阳)人,工画佛道人物,深得吴法,世谓之小吴生。石中令尝令画雒中昭报寺壁,及有佛道功德、故事、人物等图传于世。”又说“王霭,京师人,工画佛道人物,长于写貌。五代间以画闻。晋末与王仁寿皆为契丹所掠,太祖受禅放还,授图画院祗候。遂使江表,潜写宋齐丘、韩熙载、林仁肇真,称旨,改翰林待诏。今定力院《太祖御容》、《梁祖真像》,皆霭笔也(太祖御容潜龙日写,后改装中央服矣)。又画开宝寺文殊阁下《天王》、及景德寺九曜院《弥勒下生像》,最为奇出。”

王 瓘(?-?),按《图绘宝鉴》卷3载:“王瓘,字国器,河南洛阳人。”美风表,有才辩。少志于绘画,家甚穷匮,无以资游学。北邙山老子庙壁,为吴道子所画,世称绝笔。瓘常往观摹之,虽穷冬积雪,亦无倦意。有为尘滓涂渍处,必拂拭磨刮以寻其迹,由是得其遗法。又能变通不滞,取长舍短,声誉籍甚,动于四远。王公大人,有得其画者,以为珍玩。于是,石中令以礼召之,且厚酬金币,使瓘画昭报寺廊壁中之佛道人物。其名声,在宋太祖乾德、开宝年间,无人能与之匹敌,世谓之小吴生(吴道子)。武宗曰:“观国器之笔,不知有吴生(吴道子)矣。”高克明亦曰:“得国器画,何必吴生(吴道子)!”咸平初(1007),授画院待诏。事迹见《图画见闻志》、《宋中兴馆阁储藏目》、《圣宋朝名画评》、《图绘宝鉴》等。子端,宋知名画家,官右班殿直。

王 端(?-?),按臧励和主编《中国人名大辞典》第140页:“王端,「宋」瓘子。字子正。好读书,工画。长于传真、及人物山水花竹。敇入图画院,不受,官右班殿直。”宋刘道醇编著《宋朝名画评》载:“王端,尤擅画山石林木,亦师关仝之笔,为罅石溅水,怪树老根,有出人意思。今相国寺净土院北支条院,有端所画东壁,其烟岚云嶂之势,皆得其趣。”

王 仲(?-?),以画知名。按臧励和主编《中国人名大辞典》载:“王仲,「清」河南(今河南洛阳)人,字忠愚。武解元,官随州营都司。善写兰菊,落纸如飞,抒写胸臆,纵横自在。”

王兼济(?-?),按《图画见闻志》卷3载:“王兼济,河南洛阳人。工画佛道鬼神。洛中南宫有《十太乙像》,嵩岳庙有与武虞曹对画墙壁。武画出队,兼济画入队。众所播传也。”北宋驰名画家。史载“生性简傲,嗜好饮酒,不修人事。画道释鬼神,得吴道子余趣。”时大画家武宗元擅长画大像,被当世称绝。然王兼济尝与对手,曾同武宗元于本京南三圣殿画太一,以兼济画西壁。据《宋朝名画评》记载:中岳天封观西壁圣帝入队,即出之兼济手笔。《圣(宋)朝名画评》、《图画见闻评》、《宋中兴馆阁储藏目》、《图绘宝鉴》均有所记载。

王 曙(963-1034),寇準婿。按清雍正《河南通志》卷45载:“王曙,洛阳人,端拱二年登第,位宰相。”龚延明主编《宋代登科总录》129页载:“王曙,初名晓,字晦叔。本河中府龙门县人,徙居河南府洛阳县。淳化三年(992)登进士第,初授河南府巩县主薄。咸平四年,以举贤良方正科入等,迁秘书省著作佐郎、知定海知县。累迁枢密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谥文康。”其《墓志铭》云:“公讳曙,字晦叔,其先太原人……至公始葬先君河南,今遂为河南人……公少举进士,淳化三年上第,释褐河南府鞏县主簿,再调定国军节度推官。咸平中……举公贤良方正试入等,授著作佐郎,出知明州定海县。代还为郡牧判官,賜五品服,迁太常丞……通判陈州,未至任诏还,予修《册府元龟》。以工部员外郎充龙图阁待制……迁工部郎中,改右谏议大夫、河北转运使……知寿州,改淮南转运使。归朝,勾当三班院,纠察在京刑狱,权开封府事、加枢密直学士,知益州……降授左司郎中。寻复谏议大夫,召为给事中兼太子宾客。天禧三年,同知礼部贡举……降为谏议大夫,俄复给事中、同知通进银台司门下封駮事,兼群牧使。四年寇萊公被罪,坐姻累,罢学士知汝州……天圣元年,起为光祿卿知襄州。二年,再知汝州。四年,复给事中知潞州。六年,迁工部侍郎知河南府,移永兴军。七年,入为御史中丞兼理检使。七月,以工部侍郎、参知政事。明道元年六月朝入殿庐,未及对,以疾还第,即上章求解政事。七月,授戶部侍郎、资政殿学士知陜州。是冬改元,推恩迁吏部。二年夏,徙知河阳。秋,再知河南府。十一月被召,加检校太傅充枢密使。明年七月,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未几痬发于首,浸淫以至大病,享年七十二。”赠太保、中书令,谥号文康。以其年十月,葬河南府河南县洛苑乡魏封原。曙少时,有道士看其相,言贵可入相。然入相之日,死期将至之日,果如所言。论者以“王曙居官,深自抑损,方严简重,得大臣体”评价之。工书善文,著有《文集》40卷。另著有《周书章训》、《唐书备问》、《载斗奉使录》,《集汉诏议》等书。亊迹详见尹洙《河南先生文集》卷12《贈太保中书令文康王公(曙)神道碑銘》、《宋史·卷286·列传第45·王曙传》。

王益柔(1015-1086),字胜之,河南(河南洛阳)人。宰相曙子。史载“为人伉直尚气,喜谈论天下事。”初以荫入仕,至殿中丞。史载“宋仁宗庆曆四年(1044),时方以诗赋取士,益柔去不为。范仲淹荐试馆职,以其不善词赋,乞试以策论,特听之。”由是,可知其于庆曆四年(1044)以射策赐第。初授集贤校理。与苏舜钦奏邸会,因醉作《傲歌》被御史弹劾,贬为监复州酒税。英宗即位,召授开封府推官、盐铁判官,出为两浙、京东京西转运使。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召还,入判度支审院,历官直舍人院、知制诰、兼直学士院。与宰相王安石不合,罢直学士院,改龙图阁直学士、秘书监。寻又放外任,出为蔡、扬、亳州知州,江宁、应天府知府。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病卒,终年七十二岁。史载“益柔少力学,通群书,为文日数千言。尹洙见之曰:“赡而不流,制而不窘,语淳而厉,气壮而长,未可量也。”时方以诗赋取士,益柔去不为。范仲淹荐试馆职,以其不善词赋,乞试以策论,特听之。司马光尝语人曰:“自吾为《资治通鉴》,人多欲求观读,未终一纸,已欠伸思睡。能阅之终篇者,惟王胜之耳。”工诗词,《全宋词》录其词一首,附于后。《喜长新》:“秋云朔吹晓徘徊。雪照楼台。梁王宴召有邹枚。相如独逞雄才。明烛薰炉香暖,深劝金杯。庭前粉艳有寒梅。一枝昨夜先开。”事迹见《宋史·卷286·列传第45》、《东都事略·本传》。

王益恭(992-1065),曙长子,按《百度》(历史词辞解释):“王益恭,[宋]河南(今河南洛阳)人,字达夫。”以荫授卫尉寺丞。因仰慕唐代王龟为人,故性情疏淡,不求仕进,数次解官就养。如其父任参知政事时,于洛阳修筑宅第。益恭曾以“知足不殆”、“功成名退”、“荣极必枯”,劝其父辞位。由是,曙称疾罢相。益恭以司门员外郎致仕。居洛,常与高人、雅士从游,凡名苑山水,无不至。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卒于家,享年七十四岁。

王慎言(1011-1087)字不疑。曙孙。以荫补将作监主簿,历官至光禄寺丞、虞部员外郎、虞部郎中,晋位上柱国。官终司农少卿。致仕,以入富弼等《洛阳耆英会》而知名。与邵雍先生友善,雍《击壤集》有《庄契上之王郎中》诗,其郎中即慎言也。宋哲宗元祐二年(1087)终于西都洛阳,享年七十七岁,葬河南府河南县洛苑乡先茔之次。

王世隆(976-1042),按龚延明主编《宋代登科总录》7225页:“王世隆,字可久,河南府(今河南洛阳)人。宋初明经擢第,初授洪州分宁县主簿,终广南东路兵马钤辖。”其《墓志铭》云:“公讳世隆,字可久,其先自澶渊徙河南,今为河南(今河南洛阳)人。少举明经上第(科次不详),授洪州分宁主簿。累调泾州司法参军,越州山阴县秦州录亊参军。迁大理寺丞,历太子中舍、殿中丞、国子博士、尚书虞北驾三曹员外郎,換左藏库使,改左领军卫大将军致仕。复为左藏库使,领普州刺史。由大理寺丞,至员外郎。凡历监台州酒稅,知河南府寿安县事,徙知云安军通判、邠秦二州事。由左藏库使知夔州事起致仕。知登州事,移广南东路兵马钤辖、行刺南椎州。庆曆二年二月二十日无疾终于馆,年六十七。二男:沂,右班殿直;炳,河南河清主簿。四女皆適士族。庆曆五年七月五日,沂、炳奉公之丧,葬于河南县洛苑乡司徒里。”详见尹洙《河南先生文集》卷16《王世隆墓志铭》。

王 说(1028-1101),按龚延明主编《宋代登科总录》6740页:“王说,字严夫,河南府洛阳县人。举正子。北宋登进士第。历知地方州府,累拜中大夫。终直龙图阁、知青州。”按《全宋诗》云:“王说,字岩夫,洛阳(今属河南)人。举正子。举进士,通判滑州。神宗元丰三年(1080)知晋州(见《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03)。哲宗元祐元年(1086)知密州(同上书卷365),改泾州。六年,知相州(同上书卷467)。后历知州府,官终知青州。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卒,年七十四。有《文集》20卷、《诗集》10卷,已佚。”沈遘《次韵和王岩夫有美堂会诸年契》诗,可知与沈遘同年,即同为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登进士第。以秘书省校书郎、通判滑州(见梅尧臣《送王岩夫秘校通判滑州》。邹浩《道乡集》卷35《中大夫直龙图阁知青州军州事王公(说)墓志铭》云:“公王氏讳说,字严夫。其先自太原徙真定,又徙洛阳,今为洛阳人。曾大父彬,赠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崇国公。大父化基,礼部尚书、赠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魏国公,谥惠献。父举正,太子少傅致仕,赠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祁国公,谥安简。……公世贵,幼喜学问自修,虽以荫得官,竟取进士第。自太常寺太祝,迁光禄寺丞、著作佐郎、秘书丞、太常博士,尚书屯田、都官、职方员外郎,屯田、都官郎中,官制行,改朝散大夫,转朝请、朝议左中散大夫,拜中大夫、加直龙图阁,勋上柱国爵,河南郡开国侯,食邑一千三百户,赐三品服。历管当在京马军粮料院、马步军专计司,西京、陕府、河阳、郑州提辖,收捉和盐,通判滑州、相州。知卫州、常州、临江军、晋州、徐州。尚书仓部郎中知密州、泾州。尚书祠部郎中知相州。太府少卿知郑州、荆南府、澶州、河阳府、河中府,邓州兼京西南路安抚使。青州兼京东东路安抚使。建中靖国元年(1101)十六日,终于青州治所,享年七十有四……葬河南府洛阳县大樊村先茔之次。”工诗,与诗人梅尧臣、沈遘互有唱和。《全宋诗》录其诗二首。

王举正(991-1060),字伯仲。说父。《宋史》称真定人不准,按其子《王说墓志铭》:“其先自太原徙真定,又徙洛阳,今为洛阳人。”应望出太原,自河北真定徙河南洛阳。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登进士及第。初知伊阙县,改任丘县。召入,累官至知制诰。宋仁宗以其恬于进取,超拜右谏议大夫、参知政事。后坐事,罢参知政事,左迁为资政殿学士、知许州。皇祐初召还,除御史中丞,观文殿学士。皇祐四年,言狄青出身兵伍,不可为枢密副使(见《宋史》卷211),出知河南府。入拜礼部尚书、兼翰林侍读学士。每御前进读,至前代治乱之事,必再三讽谕。嘉祐五年(1060),以太子少傅致仕,疾终于家,享年七十岁。谥号安简。按其子说“葬洛阳县大樊村先茔之次”,举正也应葬于大樊村。长子诏,官至刑部、工部尚书。诏子璹,京西转运使、河南府尹;次子说,官至青州知府、兼京东东路安抚使。著有《平山集》、《中书制集》、《内制集》50卷,均佚。《宋史》卷266有传。

王化基(944—1010),说祖父。《宋史》称真定人不准,按其孙《王说墓志铭》:“其先自太原徙真定,又徙洛阳,今为洛阳人。”可知其望出太原,自河北真定徙河南洛阳。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977)登进士第。初任大理寺评事,历常州通判、右赞善大夫、淮南节度府判官、杭州知府,累官至御史中丞。慕范滂为人,献《澄清略》于朝廷,建议恢复尚书省、慎公举、惩贪吏、省冗官等。至道三年(995),拜参知政事。后罢知扬州,移知河南府,以礼部尚书致仕。宋真宗大中祥符三年(1010)遘疾,病卒于洛阳私第。享年六十七岁。谥惠献。按其孙说“葬洛阳县大樊村先茔之次”,化基也应葬洛阳县大樊村。

王 诏(?-?),字景献。说同胞弟。以荫补官,通判广信军事、知博州。元祐初,擢开封府推官。坐事,左迁滑州。召入,历官至度支郎中。寻以度支郎中、出使契丹。崇宁中,由大理少卿、擢为大理卿,改司农卿。寻为御史劾奏,言在滁,请苏轼书《醉翁亭碑》,遂罢崇福宫。寻起复,出知汝州。因忤旨,除直秘阁。不久,出知深州,改知兖州,复又改知同州。召入,为左司郎中,迁卫尉卿、改太府卿、拜刑部侍郎。复由刑部侍郎、改工部侍郎、转兵部侍郎、复又改户部侍郎,任开封府尹。时子瑽(璹)使京西、摄尹洛。父子两京相望,人以为荣。寻拜刑部尚书、延康殿学士,提举上清宝箓宫,复又为工部尚书。以银青光禄大夫致仕,疾卒,享年七十九岁。事迹详见《宋史·卷266·列传25·王化基(附诏)》。

王 璹(?-?),《宋史》作瑽。说侄,诏子。以门荫入仕。宋徽宗大观四年(1110),历迁至转运使司判官(见《宋会要辑稿》职官42之54)。政和四年(1114),擢升为京西转运使(见《宋会要辑稿》职官61之43)。以京西转运使、摄知洛阳府(见《宋史·卷266·列传25·王化基(附诏)》。工诗,《全宋诗》录其《寄题隐仙坡》诗一首。

王尚恭(1007-1084),按龚延明主编《宋代登科总录》470页:“王尚恭,字安之,其先果州人,后为河南府(今河南洛阳)人。”其《墓志铭》云:“公讳尚恭,字安之……京兆万年人,后家于果州,至皇考尚书公(汲)始家河南。”宋仁宗景佑元年(1034) 登进士第。历任庆成军、袁州判官。入授著作佐郎。出知芮城、缑氏、武阳县令。历官至朝议大夫(从五品)。元丰七年(1084)病卒于西都嘉善里私第。《墓志》范纯仁撰写,司马光书丹。尹洙《河南集》所载尚恭父《王汲墓碣铭》云:“汲,字师黯,祖籍京兆万年,曾家果州,后迁河南。”

王光庭(?-?),按计有功《唐诗纪亊》卷14载:“王光庭与燕公(张说)最善。《张燕公集》卷3有《送王光庭》诗:'同居洛阳陌,经日懒相求。及尔江湖去,言别怅悠悠。楚云眇羁翼,海月倦行舟。爱而不可见,徒嗟芳岁流。’”由是,知与张说同居洛阳。自殿中侍御史,累迁考功员外郎(见《唐尚书省郎官石柱题名考补考》卷10)。唐开元二年(714),由考功员外郎、知贡举。工诗,《全唐诗》录其作二首。一说京兆咸阳人,王方庆子。官至殿中侍御史、考功员外郎、明威将军,与张说友善。

王明福(?-?),按魏天赏等《遣兴册》云:“王明福,字卯君,河南府(今河南洛阳)人。举人,崇祯中任延安府知府,以明允著称。”钦定四库本《陕西通志》卷54(名宦)载:“王明福,河南府人。万历末,任西安府同知、分署潼关道。巡视潼关,有仓斗级,著大履,带纳户粮,名曰船鞋。明福一见,知其有诈,即杖之于通衢。遂又官置劣考,自是収粮得平,以政声入名宦祠。”崇祯间,官至延安府知府(见钦定四库本《陕西通志》卷22)。工书画,有作品存世。见慕天颜、魏天赏、王明福等所作书画《遣兴册》。

王季友(714-794),按唐《才子传》卷4载:“王季友,河南(今河南洛阳)人。”名徽,字季友,号云峰居士。父仪,字景肃,任丹阳太守,因坐事,家道中落,随兄孟友徙江西丰城云岭。初至,贫无计,以织履为生。其妻柳氏,为富家女,不能苦,遂弃季友而去。于是,只身株山,自结草庐,折薪灌田,发愤读书。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赴京应礼部试,一举荣登榜首,得状元及第,授御史治书。时李林甫主政,政风日下,厌倦官场,遂挂绶归隐,于龙泽智度寺设帐授徒,著述立说,研究学问,由是名噪一时。善属文,尤工于诗,如杜甫、钱起、郎士元、崔灏、岑参等一代名士,皆与其有唱和之作。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召入京师,历虢州录事参军、江西洪州府司仪、累官至御史中丞。唐德宗贞元十年(794)因病去世,享寿八十一岁,葬于龙泽智度寺后,追赠豫章伯。为丰城王姓之始祖。著有《龙泽遗稿》、《四书要注》、《六经通义》等书。《全唐诗》录其诗九首。《全唐文》卷442录其《商邱开泳得明珠赋》、《鉴止水赋》两篇。

王孟友(711-772),名政,字孟友。季友兄。河南(今河南洛阳)人。父坐事,与弟季友徙江西,寓居丰城云岭,故又称丰城人。唐天宝初(742)登进士第。之后,复由丰城回归洛阳。肃宗乾元二年(759),为山南东道节度使、襄州刺史。同年,襄州大将康楚元,借“安史之乱”起兵反叛,自称南楚覇王。孟友不能敌其势,弃城走,因失城被贬为饶州长史。上元中,迁同州刺史。代宗宝应元年,改鄂州刺史、鄂州防御使。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去世,追赠礼部尚书。葬伊阙县神荫乡伏龙岗北原祖茔。子仲舒,官江南西道观察使、兼御史中丞。今人王鸣撰《太原王氏王景肃、王仲舒上源世系行传表》云:“(王)孟友(政乳名),讳政,景肃长子,唐睿宗景云二年(711)生。仕唐,官至襄、邓等州防御使、鄂州采访使,赠礼部尚书。复徙居河南(今河南洛阳),唐代宗大历七年(772)殁,葬河南洪山申坑。”

王 浦(?-?),孟友弟。其《墓志铭》云:“公讳浦,字巨源……曾祖会,皇平州刺史;祖暕,尚书比部员外郎;父景肃,深、鄚、润、博、安等五州刺史。”浦以荫入仕,初授南阳、高平郡参军事,累换金吾卫佐、太子司议郎。复授扬、汝二州录事参军,入迁大理评事,历大理司直、殿中侍御史。以侍御史,历任新安、巩、长水、兴平、醴泉五县令,累官至建州刺史。唐德宗贞元十四年,以朝议郎、使持节,领湖州诸军事、湖州刺史。贞元十五年(799)二月疾卒于位,享年六十六岁。同年冬,与夫人郑氏、李氏,合葬于河南府伊阙县神荫乡伏龙岗北原。有七子,长子公瑾,试秘书省校书郎;侄仲舒,对策高第,累迁右补阙。详见《王浦墓志铭》。

王仲舒(762-823),孟友子。按其《墓志铭》云:“公讳仲舒,字弘中,少孤,奉其母居江南,游学有名。贞元十年(794)以贤良方正拜左拾遗。”历官礼部、考功、史部员外郎。坐亊,贬连州司户参军,迁夔州司马、佐江陵使。召还、授祠部员外郎、吏部员外郎,以职方郎中、知制诰。出为峡州刺史,迁庐州,未至,丁母忧。服除,改婺州、苏州刺史。征拜中书舍人。复拜江南西道观察使、兼御史中丞。长庆三年(823)疾薨,享年六十二岁,赠左散骑常侍。归葬河南伊阙县先茔。仲舒与梁肃、杨凭友善,并有文名。有《滕王阁记》及《钟陵送别》诗存世。长子初、四子宏,进士及第。详见《王仲舒墓志铭》。

王 初(?-?),孟友孙,仲舒长子。按《全唐诗》(王初小传):“初,并州人,仲舒之长子也。元和末登进士第。”应其先并州人,自六世祖王贞迁徙河南县(今河南洛阳)。宪宗元和十五年(820)登进士第。以诗知名。《全唐诗》卷491录其作十九首。有《即夕》、《早春咏雪》、《送王秀才谒池州吴都督》、《延平天庆观》等。亊迹另见《唐诗大辞典》(修订本)。

王 宏(?-?),字雄飞。孟友孙,仲舒第四子。唐宣宗大中初(847)登进士第,初任职不详,后历官至丹阳府尹、散骑常侍。善属文,著有《建平王宏集》10卷(见《新唐书·艺文志》)。

王虔畅(?-866),其《墓志铭》云:“公讳虔畅,字承体,其先琅耶人。”徙东都,立祖茔于洛阳县杜郭村。高祖希携,历随遂绵相越五州刺史、京兆少尹、太仆卿、封华容县开国男,谥号贞公;曾祖炅,以世子袭爵,仍为华容县开国男;祖云,官同州白水丞、赠太常少卿;父宗儒,历左赞善大夫,寿州刺史。虔畅即寿州少子,释褐任泗州临淮尉。秩满,授滁州司法参军,擢永阳县令,改楚州盐城令,复又为渭州匡城县令。课考得第,咸通七年(866)将迁遘疾,卒于官,归葬于洛阳县杜郭村大茔。由是,知于咸通七年(866)由匡城县令课考得第。详见《唐故滑州匡城县令王公墓志铭》。

王公亮(?-?),虔畅叔父。唐德宗贞元六年(790)进士及第。长庆初,由司门郎中出任商州刺史。官至潭州刺史、御史大夫、湖南都团练观察使。《旧唐书·文宗纪》云:“太和元年十一月丁酉,右金吾卫大将军王公亮为潭州刺史、湖南观察使。”按《方镇表》卷6载:“任至太和二年”。工诗,《全唐诗》存其诗一首,题为《鱼上冰》。

王 晙(653-732),按《新唐书·卷111·列传第36》:“王晙,沧州景城人,后徙洛阳(河南洛阳)。父行果,为长安尉,知名。晙少孤,好学。祖有方奇之,曰:'是子当兴吾宗。’长豪旷,不乐为衔检事。擢明经第,始调清苑尉,历除殿中侍御史。”由是,知其先沧州人,后徙河南洛阳,遂世以为家。祖有方,历官至岷州刺史;父行果,官长安尉。晙年幼丧父,由祖父养大。好读书,性豪放。唐高宗咸亨三年(672)以明经科擢第,初授清苑县尉。召入,擢授殿中侍御史,出为陕西渭南县令。唐中宗景龙三年(709),累官至桂州都督。在任期间,兴修水利,垦荒屯田,深得口碑。召入,历任鸿胪少卿、朔方军副大总管、安北大都护、太仆少卿、陇右群牧使。唐玄宗开元二年(714),吐蕃军入侵,晙以二千兵马袭退,因功加封银青光禄大夫,寻为并州大都督府长史,赐爵清源县男。开元四年(716),突厥降户叛乱,晙率兵平定之,复升左散骑常侍、加封御史大夫。开元八年 (720)升兵部尚书、兼朔方行军大总管。开元九年(721),胡人康待宾发动叛乱,攻陷六胡州。玄宗使晙征讨,复平息之,进爵清源县公。同年九月,胡人再叛,玄宗以其未能绝其患,被贬为梓州刺史。开元十年(722)复起用,授太子詹事,封中山郡公。开元十一年 (723)玄宗北巡,改并州为北都太原府,以晙为吏部尚书、兼太原府尹。四月,接替张说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位至宰相,加金紫光禄大夫。同年十一月,玄宗南郊祭天,召晙回京。晙恐突厥趁机入侵,辞未赴。寻由许昌刺史王乔家奴,告乔与晙谋反。玄宗令源乾曜、张说查察,系诬告。然因前不奉诏,贬为蕲州刺史。开元十四年(726)召还,授为户部尚书、朔方军节度使。开元二十年(732)去世,享年八十岁,赠尚书左丞相,谥号忠烈。唐玄宗以“王晙学综九流,才苞七德,武称敌国,文乃时宗。忧边之诚,所怀必尽。奉上之道,知无不为。出则守于四方,入则式是百辟”赞誉之。子班(《新唐书》作珽),官朝散大夫;孙殷任,贞元中,官至太原少尹、昜州刺史。《全唐文》录其作五篇。

王殷任(?-?),晙孙。父班(珽),历官至朝散大夫。殷任出身及生平无考。仅知唐德宗贞元中,官至太原少尹、昜州刺史。

王致中(?-?),河南洛阳人。明正德五年(1510)庚午科举人。按钦定四库本《山西通志》卷91(名宦志)载:“王致中,洛阳人。正徳间潞州学正,教人有方,讲学不倦。”由是,以其名宦收录之。

王 基(618-693),按其《墓志铭》云:“君讳基,并州太原人也。唐因徙官,故又为洛州伊阙(今伊川境)人焉。”祖讳世云,隋拜太子内舍人;父讳孝政,隋授秘书郎、越王东阁祭酒。唐太宗贞观十一年,年十四,擢为兰台书手。出为岐州岐阳县尉、蒲州猗氏县尉。高宗永徽五年,迁汾州盐山县丞。显庆五年,复又改陕州陕县丞。丁忧去职,咸亨元年服除,授宋州司法参军亊。四年,除承亊郎,守司府寺主簿。寻加宣仪郎。上元二年,授文昌台亊。仪凤三年,除奉仪郎、少府监员外丞同正员,寻加承议郎。永淳二年,授朝散大夫、守都水使者兼检校左右藏出纳。垂拱元年,除中大夫、守尚方少监兼检校东郡苑总监、封中山县开国男。寻加正议大夫、进中山县开国伯,兼检校司府少卿、复兼司农亊。永昌元年,官拜尚方监。武则天长寿元年(693)十月,病卒于私第,享寿七十六岁。葬洛阳北邙山。详见《王基墓志铭》。

王 傅(?-?),按《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4载:“王傅,字恭确,周(今河南洛阳)人。五十弃家学道。服黄连一百四十年。耳目聪明,智慧目广,发白返黑,齿落更生。有几名神精,其父子并得道而去。”

王 理(?-?),按钦定四库本《河南通志》卷46载:“王理,新安(河南新安)人。”永乐二年(1404)三月,由监生举监察御史(见《明太宗文皇帝实录》卷29),分巡江西道。后由江西道监察御史,召授鸿胪寺司仪署丞。永乐九年冬,由鸿胪寺司仪署丞,擢升为山西布政司左参议(见《明太宗文皇帝实录》卷121)。永乐十一年(1413)秩满,仍任山西布政司左参议(见《明太宗文皇帝实录》卷137),后不知所终。

王彦升(917-974),按《宋史·卷250·列传第9》载:“王彦升,字光烈,性残忍多力,善击剑,号王剑儿。本蜀人,后唐同光中,蜀平,徙家洛阳(今河南洛阳)。”初事骠骑大将军孟汉琼,以其趫勇,补东班承旨。晋天福中,转内殿直。开运初,以功迁护圣指挥使。周广顺中,复以战功,迁龙捷右第九军都虞候,转铁骑右第二军都校、领合州刺史。从周世宗征淮南,累功,改散员都指挥使。陈桥兵变,彦升以所部先入京,遇韩通于路,逐杀之。其初,太祖起誓,军入京,不得有秋毫犯,及闻通死,意甚不乐。因建国始,未罪,拜恩州团练使、领铁骑左厢都指挥使。后为京城巡检,中夜诣王溥第,溥惊悸而出,既坐,乃曰:'此夕巡警甚困,聊就公一醉耳。'彦升意在求贿,溥佯不悟,置酒数行而罢。翌日,溥密奏其事,乃出为唐州刺史。乾德初,迁申州团练使。开宝二年,改防州防御使,是冬移原州。在任,遇有契丹人犯法者,彦升不加刑,召僚属饮宴,竟生啖人耳下酒。契丹人畏之,不敢犯塞。宋太祖开宝七年(974),病卒于乾州官舍,享年五十八岁。太祖以其杀韩通,虽功巨,终身不授节钺。详见《宋史·卷250·列传第9·王彦升传》。

王 允(?-?),按康熙《河南府志》卷6-9(选举一)载:“王允,新安(河南新安)人。”《新安县志》引旧志《仕宦表》载:“王允,明太学生,山西右布政使。”《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230载,洪武二十六年冬十月,明太祖朱元璋一次选拔六十四名国子生授官。云:“丙申,擢国子生……王允为山西布政使司左布政使,陈嘉为右布政使,孙炳为左参政,乔诚为右参政,邵礼为左参议。”由是,可知王允于洪武二十六年十月,由国子生擢授山西左布政使。

王 昌(?-?),河南孟津人。明武宗正德十四年(1519)己卯科武举人。正德十五年(1520)庚辰科武进士。历官安远将军、轻车都尉、佥河南都司亊。历官至河南卫指挥同知、都指挥。以老疾致仕。喜诗文,好交往儒士。据辛东山撰《皇朝故承德郎顺天府通判洛滨丰公合葬墓志铭》云:“嘉靖壬寅(1542)正月十有三日,顺天府通判洛滨丰公以疾卒于家。郡指挥白坡(今白鹤镇)王公昌进余曰:'余先大夫中宪府君尝辱京兆爱,亦厕会末,又尝谛称京兆才行于余,岂敢辞耶?又云:(公)成化癸卯(1483)登河南乡试,累上春官不第。弘治丁巳(1497)以亲老拜顺天府通判。……辛酉(1521),三载考最,封承德郎。……逆瑾党,……四年迁充陕西固原卫军,……甲戌(1514)荷蒙恩回籍……与洛下诸耆英静庵许公侪高结雅社,诗酒交欢,愉如也。’”由是,知其为孟津白波(今白鹤镇)人,官至河南卫指挥。并知其与丰俭交往其密,知其致仕后与许静庵、丰俭等,以诗文结社。亊迹散见清雍正《河南通志》卷47、扈耕田撰《明代洛阳文人集团补考》。

王古宝(1319-1399),字士贤,河南嵩县人。元惠宗至正年间,为左丞张伯玉所重。红巾作乱,伯玉追剿至嵩,问策于古宝,遂不战而归降之。洪武初,下诏荐贤,州郡推举之。时年五十,至见帝,言动恂谨,对答称旨,授翰林正字。不久,拜为侍读,故诸王子皆私以河南王师傅称。因其善教,帝曾以其才“不让唐铎”赞誉之。不久,擢升为詹事府詹事,继而又拜礼部尚书,累封少保。闻懿文太子死,悲痛不已,遂以老乞归。居家,闻靖难兵起,泣不能止,遂无疾而终(见清康熙《嵩县志》)。

王 嘉(?-390),按南朝梁 释慧皎撰《高僧传·王嘉》:“嘉,字子午,洛阳人也(一说陇西安阳)。形貌鄙陋,似若不足。本滑稽,好语笑。然不食五谷,清虚服气,人咸宗而事之。往问善恶,嘉随而应答,语则可笑,状如调戏,辞似谶记,不可领解,事过多验。初养徒于加眉谷中,苻坚遣大鸿胪征不就。”晋孝武太元九年(384),被强征长安,居外殿。因人皆知“能言未然之事,辞如谶记”,公侯以下,纷沓拜谒,询问世事荣枯。太元十一年,姚苌入长安,仍以上宾待之。时姚苌与符登相持,输蠃未定。于是问王嘉曰:“吾得杀苻登定天下不?”答曰:“略得之。”姚苌大怒,言“得,当云得,何略之有!”遂将其诛杀之。后姚苌之子姚兴称帝,姚兴字略之,人方知其所言不妄。然又有人云王嘉未死,曾于别处所见。著有《拾遗记》10卷。前9卷记述上古以来之异闻怪事,末卷记昆仑、蓬莱等九处名山。文辞华美,内容丰富,故事曲折。

王 昱(?-?),按《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32载:“王昱者,居洛阳青罗山。乡里见之已数百岁,常有少容。茸居幽胜,多殖芝、术药苗,栽培花木,皆有方法。着《山居杂录》三篇。每日蔬馔,多是粉芝英充估青,其术行于世。或游名山,或寓荆渚。唐高宗朝,诸武擅权,威倾海内,惟太子宾客武攸绪,天后之侄,退身远祸,结宇于嵩阳,师模于昱,得其导养炼气之诀。昱谓之曰:'舍人爵而慕仙阶,诚为难事,必在坚志林谷,以周其义,毋为之检鹤书以易其操。’明皇开元中,召昱至京师,颇优恩礼。明皇先于茅山,并得杨、许《七真》及陶隐居所写《上清》诸经真迹,既诣司马白云受《三洞宝录》,后遥诣李元靖受真迹上经。其所阙杨君笔札十数幅,遣昱賫诏书、信币,就紫阳观请元靖先生补之,曰:'朕不欲命小臣干冒于先生,委兹专往,必冀神仙手笔今古相续尔。’到山之日,灵鹤翔鸣。补经之时,异香芬烈,有神人降于元靖之室。皆精诚所应也。及还京,岁余请归旧山,不复游于城阙。昱与达奚侍郎往还,昱死后,杖屦诣达奚,方知其尸解矣。”

王会申(?-?),又名会川,字少溪,河南新安县孙都村人。清道光八年(1828)戊子科举人。历授祥符县教谕、郑州学正、国子监博士,阶封修职郎。如兵部侍郎袁保恒、兵部尚书毛昶熙,皆出其门。然功名无缘,竟屡试不第。有朝臣荐主考官,欲使录取之。会申不受,竟临考改名会川,故终未能进士及第。晚年,有学生率兵过新安,问其近况,人言甚清贫。于是,聘其主管征收钱粮,迨军资齐,部队却连夜开拔。学生本有意以此赒济之,然却分毫未取,悉数退还。孙都街中心,有道光皇帝御赐“忠孝牌坊”,惜五八年被拆。工诗,著有《继志诗帖》等。《新安县志》录其诗12首。附诗一《邹平道中》:“车马度关津,鞭催一路春。不寒风扑面,如膏雨清尘。义利从吾好,支离笑此身。鸡鸣常起舞,按剑看星辰。”诗二《咏蚊》(和王仙洲先生次原韵):“能飞小丑不能廉,逐逐营营附夏炎。落日帘钩群队闹,孤灯帐角几声尖。敢将毒口尝人肉,竟似甘心触虎髯。劝尔矫情休任惯,也防掌下作泥霑。”

王廷相(1474-1544), 字子衡,号浚川。按(《江苏省通志稿》职官志第10卷、旧志《高淳县志》)载:“王廷相,河南嵩县人。”按《明史》、《碑引》载,“祖藉潞州,徙河南仪封”。疑望出潞州,祖藉嵩县,从官徙仪封,录入待考。明弘治十五年(1502)登进士第(3甲31名),弘治十七年,任兵部给事中。正德初,宦官刘瑾构陷,贬谪亳州判官,移高淳县知县(见《江苏省通志稿》职官志第10卷。正德四年(1509)平复,以监察御史巡按山东。正德六年,巡按山西。正德十二年,升四川按察司提学佥事,升山东提学副使。嘉靖七年(1528)任兵部侍郎。嘉靖九年,升兵部尚书。嘉靖十二年,改都察院左都御史。嘉靖十三年,上《请议南京外守备军权疏》。嘉靖十五年,上《修养团营事宜疏》。嘉靖十八年,上《天变自陈疏》,揭露严嵩、张瓒等专权误国。嘉靖二十年,坐郭勋案罢官,居乡,闭门著书。嘉靖二十三年(1544)病卒。隆庆初,赠少保,谥号肃敏。著有《归田稿》、《沟断集》、《台史集》、《吴中集》、《华阳稿》、《家居集》、《金陵稿》等。据明清《高淳县志》载,正德四年,由给事中贬高淳知县。适遇大旱,遂发粟赈灾,劝富施粥,救活饥民无数。入祀高淳县名宦祠。

王 永(?-?),其《墓志铭》云:“唐故舒州刺史王公讳永,字诚叔,其先太原祁人也。”徙河南偃师,立茔于首阳。曾祖齐望,通州刺史。祖旭,左司郎中、兼侍御史。父澣,太原广阳县令。《志》称永“天机聪悟,幼而勤学。年十五,习《春秋》、《左传》。”及长,通礼学。元和初,以家贫,就职盐铁,寻入潞帅郗公幕府。吏部尚书郑絪、左仆射李绛守东都,辟为从事。穆宗嗣位,授太常博士。自郎中,历舒州刺史、除鄱阳太守(未赴疾卒)。敬宗宝历元年(825)七月,病卒于宣州城南之官舍,享年六十一岁。同年,与夫李氏合葬于洛阳县平阴乡之原。详见《唐故舒州刺史王府君墓志铭并序》。与诗人刘商友善,商有《溪水送王永归东都》诗二首。

王畿坤(?-?),字惟简,号书山,洛阳孟津人。以从教知名。据清嘉庆《孟津县志》载,畿坤“负性聪颖,多异才,久试不售。从绛百余人,皆名流。如新安理学铨部孟化鲤,邑理学佥臬李根,理学太守王价,咸出其门。晚应岁荐,司训东平,再转聊城、华州掌教,终济南授。化雨所届,学士云蒸。寿七十有七。所著诗二卷,文一卷,行于世。河洛人士,悉称天中鸿儒,崇祀济南名宧。”

王稚鼎(?-?),字大羹,号宝拙,洛阳孟津人。志称“少聪慧好学,勤奋不辍。”明天启四年(1624)甲子科举人。入仕,历官至天津府蓟州知州。至任,逢天灾匪患,贫民流离。遂筹措钱粮,安置饥民。并首捐俸银,晓以大户,深得口碑。以治惠,升保定府同知。在任期间,因饥民无食,聚众哄抢。上使稚鼎以兵镇压。稚鼎不听,遂亲往察查。后开仓赈饥,民心顿安。凡至皆能大治,朝野称能。寻召还,擢为户部员外郎。以老致仕,终年八十三岁(见清康熙《河南府志》、嘉庆《孟津县志》)。

王志悌(697-751),其《墓志铭》云:“公讳志悌,字子金,其先琅琊临沂人也。”徙河南(今河南洛阳),立茔于北邙,称东晋丞相王导后裔。高祖鼒,隋安都、竟陵二郡守;曾祖弘让,隋工部宪部郎、中书舍人;祖方泰,唐中书舍人、司府少卿;父鸿,同州冯翊县丞。志悌以书判拔萃入甲科(科次不详),授相州成安县尉,改陕州硖石县尉,转京兆府宜寿县尉,迁长安县尉。坐事,贬襄阳郡谷城县尉,移南阳郡临湍县尉。终于官舍,时年五十五岁。唐玄宗“天宝十年(751)十一月五日迁葬于河南府河南县安乐乡北邙山之原,侍先茔,礼也。”与父鸿同日而葬。子汶,官殿中少监。《全唐文》卷902录有其《对大夫菜地祭判》,当为应试所作。详见《王志悌祔葬墓志铭》。

王 衮(?-832),原名高,字景山。志悌孙。按其《墓志铭》云:“曾祖鸿,同州冯翊尉;祖志悌,长安尉、赠吏部郎中;父汶,殿中少监、赠工部侍郎。”衮乃汶长子,唐玄宗元和初(806),年十八,以拔萃登科,授秘书省正字,调补伊阙主簿。河南尹许孟元辟为从亊,荐授监察御史里行、充判官。入御史府,满岁,转殿中,监察御史。拜刑部员外郎,转都官员外郎,迁度支郎中。丁父忧,复丁母忧。泣血六年,服除,授司勋郎中、知杂亊,改左司郎中兼侍御史。满岁,转吏部郎中。唐文宗大和六年(832)病卒,其年十月葬河南县平乐乡杜翟原祖茔。有三子:长子存夫、次子绚、幼子绹,俱明经科及第。详见《王衮墓志铭》。

王 维(699-761),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望出太原,河东蒲州人。按钦定四库全书《大唐传载》称“王河南维”,应由蒲州徙河南孟津。按王维《杂诗》一:“家住孟津河,门对孟津口。常有江南船,寄书家中否?”二:“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由是,可知钦定四库全书《大唐传载》称河南藉无误,故按河南孟津人收录之。唐开元十九年(731)登状元及第。历官右拾遗、监察御史、河西节度府判官。天宝年间,拜吏部郎中、给事中。安禄山陷长安,曾被逼授职。两京收复,责授太子中允。喜参禅悟理,崇信道术。工诗、书、画,以诗名世,多咏山水田园。

王福感(617-678),其《墓志铭》云:“君讳□,字福感,伊阙(今洛阳伊川)人也。”曾祖琮,隋任鹰扬郎将(正五品)。祖开,隋授开府仪同三司(从一品)。父宪,隋任简州金水县丞。福感澹淡功名,志称“不求闻达”,“蹈庄生之洁操,慕老氏之无为,乐道忘忧,全真养素”,“车马盈门,衣簪满座,俯清流而引酌,对胜景以陶襟。”唐高宗仪凤三年(678)六月寝疾,卒于洛州河南恩恭里,享年六十二岁。葬河南县平乐乡。详见《唐故处士王君墓志铭并序》。由此《墓志》,可知其祖辈宦迹,故收录之。

(644-704),其《墓志铭》云:“君讳敏,字元敏,其先太原晋阳人也。因官遂聚居于洛州永昌县(今河南洛阳)焉。曾祖安,隋雅州刺史;祖济,隋荆州司马;父才,唐并州户曹。君良弓善冶,翼子谋孙,感灵而效紫胎,龀岁而明黄石。言行出俗,勇决过人。巧便刀戟,尤工骑射。仪凤三年(678)应举及第,解褐以上骑都尉、任左领军卫长上旅帅。”调露二年(680),别奏定襄军行,得勋上柱国。垂拱元年,授右卫长上。载初元年(689),授右豹韬卫、临高府长上果毅。……延载元年(694)应举试高第,授左卫白渠府长上折冲。……卒于长安四年(704),春秋六十一。”详见《大唐故壮武将军行右鹰杨卫翊府右郎将王君(敏)墓志铭并序》。

(652-702),按《百度百科》(历史人物):“王侁,唐洛州洛阳人,字元奖。武则天垂拱二年释褐为护军,改渭州渭源镇副。载初元年(689)应制举及第,次年以援平州功,为讨击契丹副使。武周圣历元年,充怀远军经略副使。寻检校妫州刺史。大足元年,为检校胜州都督。次年突厥入侵,死于战阵。”其《墓志铭》云:“君讳侁,字元奖,其先太原晋阳人也……载初元年,应制举及第,加上柱国。”长安二年(702)正月死于阵,年仅四十九岁。长安三年归葬洛阳祖茔。(待续)

作者简介

雪村居士,本名王元君,号雪村居士,1945年生,洛阳市新安县孙都村人。幼家贫,十三辍学,然好读书,凡诸子百家无不涉猎。著有论文、杂谈、散文、格律诗词、中短篇小说、幽默故事等。作品被收入《洛阳市当代诗词选》、《河南省当代诗词选(诗)》、《当代中华诗词集成(河南卷)》、中华诗词学会编纂的《吟苑英华》、以及《当代律诗艺术家》、《中国科教文集》、《中国文学选刊优秀作品选》等。事迹散见《新安县志》、《新安古今名人》、《世界名人录》、《中华名人大典》、《中国诗人大辞典》、《中国诗人志》等。曾任村委主任,县九、十届人大代表,县七、八届政协委员,《中国评论月刊》杂志社特邀评论。现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等。

(0)

相关推荐

  • 卷一百三十三

    钦定四库全书 东昌府[二] 名宦汉李章[河内怀人光武即位拜阳平令时赵魏豪右往往屯聚清河大姓赵纲遂於县界起坞壁缮甲兵为所在害章到乃设飨会而延谒纲纲带文劔被羽衣从士百余人来到章与对讌饮有顷手劔斩纲伏兵亦悉 ...

  • 汝南县名人录

    朱胜非 (1082-1144) 朱胜非(一○八二-一一四四),字藏一,蔡州(今河南汝南)人.一说姑苏(今江苏苏州)人(<南宋馆阁录>卷七).因与秦桧不合,前后废居八年,十四年卒,年六十三. ...

  • 明伦汇编官常典郡守部之2

    明伦汇编官常典郡守部之2-古今图书集成 上其事迁□州刺史在职十余年萌夷悦服蜀王秀之得罪也俭坐与交通免职及还乡里乘敝车羸马妻子衣食不赡见者咸叹服焉炀帝嗣位征之于时以功臣任职牧州领郡者并带戎资唯俭自良吏帝 ...

  • 《洛阳历代人物汇编》第33卷

    (八姓氏) (温.景.富.葛.童.蒋.曾.翟) 温仲舒(944-1010),按<钦定续通志·卷307·列传第107>载:"温仲舒,字秉阳,河南(今河南洛阳)人."宋太宗 ...

  • 《洛阳历代人物汇编》第34卷

    (本卷12姓氏) (楚.阙.源.路.解.鲍.虞.锜.鄯.徵.雷.裴) 楚建中(1010-1090),按<宋登科记考>:"楚建中,字正叔,河南府洛阳县人.仁宗朝登进士第,授颍州司法 ...

  • 洛阳《历代人物汇编》前言

    予晚年居孟津,杜门谢客,不干世务,日以诗文为趣,惟崔冠华与我过从甚密.冠华处藏有洛阳及所辖诸县<旧志>,于是闲暇中便借而翻阅之.且翻阅之余,方知洛阳.新安.孟津.偃师等诸县<旧志&g ...

  • 洛阳《历代人物汇编》后记

    对<唐代洛阳几个大家族的籍贯分析与认定> 洛阳,称九朝帝都.因属隋唐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故达官显贵.英雄豪杰.文人骚客.富豪大户,纷纷于帝都及帝都周边居住之.于是,便有不少人在洛阳获得成 ...

  • 故宫读历代人物图:展出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列女图》宋摹本

    继去年的苏轼特展后,故宫书画馆迎来2021年的第一场重磅新展览. 此次展览计划分成4期完成,跨度将长达两年.目前正在举行的是"庙堂仪范--故宫博物院藏历代人物画特展(第一期)". ...

  • 【诗咏虞山】常熟著名人物汇编及风土人情

    常熟著名人物汇编 及风土人情 常熟人文荟萃,虞山琴派创始人严天池.吴文化始祖仲雍.元代大画家黄公望.明末清初八大才女柳如是.画圣王翚.清初文坛领袖钱谦益等一批伟大的政治家.文学家.艺术家就生活在常熟大 ...

  • 西楚王朝人物汇编第一篇·柱国首辅·历阳侯范增

    两千多年过去了,一直以来,对于楚霸王项羽,更多的人还是报以无限的惋惜和仰慕之情.但可惜的是,关于当年和项羽一同战斗过的人中,我们能知道的,除了项羽和范增外,却几乎没有了?当然,非要说有的话,还是有那么 ...

  • 西楚王朝人物汇编第二篇·柱国虎将·龙且

    龙且此人,关于他在史书中的第一次记载,是出自这里: 项梁自号为武信君.居数月,引兵攻亢父,与齐田荣.司马龙且军救东阿,大破秦军於东阿.<史记·项羽本纪> 这段历史的发生时间,应该是在陈胜战 ...

  • 西楚王朝人物汇编第三篇·萧公角

    西楚政权,建立于公元前206年,由诸侯联军上将军项羽所建,其自称霸王,故所谓西楚霸王. 一直以来,对于西楚政权的构成,却在很长时间里为人们所忽视.当然,这其实也能理解,毕竟如同当年的那个张楚政权一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