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绝招,给你的情绪按下“暂停键”!

文|王小骞

本文由|王小骞亲子成长学社(WXQCOLLEGE)

授权发布

 深度育儿微信公众号(id:baomabaobao)

有偿征稿,点击查看详情

  对待孩子,“大吼大叫” “好话不会好好说”,在我们的生活里太常见了。
  无论是夫妻之间,还是父母子女之间,明明是关心,却说出了一股恐吓、诅咒的味道。
  比如,父母经常说类似这样的话:
  “说了多少次了,为什么不听?我抽你信不信?”
  “不准哭,男子汉哭什么?给我憋回去!”
  真心建议家长们不要动不动就评判指责,给孩子贴标签,要么就沉默不说,搞得孩子神经紧张。
  从今天开始,好话咱就好好地说!
1
为什么你总是“好话不会好好说”?
  场景一:
  一天下午,我带着早早去朋友家做客。朋友家有个同岁的小男孩,早早和他平时经常一起玩儿。
  到了晚上,朋友说带着孩子们一起出去吃饭。那天天气非常冷,还刮着大风。她家儿子特别兴奋,还没穿外套就急着穿鞋出门。
  朋友一看,朝着孩子吼道:“回去穿外套!把围巾戴上!天冷不知道多穿吗?回头冻死你!”
  我知道朋友是关心孩子,并不不存在“恶意”。
  场景二:
  一次,我和早早正在马路边等红绿灯。这时,一位妈妈带着孩子过马路。妈妈看到是红灯,就停了下来。但是孩子没注意,继续往前走。妈妈赶紧一把拉住孩子,说:“跑什么跑,当心撞死你!”
  这就是“好话不会好好说”!
  场景一和场景二里的两位妈妈就属于情绪表达障碍,又叫述情障碍。为什么会出现情绪表达障碍呢?
  很大程度上是受到原生家庭的影响。
  我们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在小的时候,表达感受是不被父母允许的。
  比如,父母经常说类似这样的话:
  “你闭嘴,你再说,我抽你信不信?”
  “不准哭,男子汉哭什么?给我憋回去!”
  如果一个人从小就被父母不断训练,去忽略自己的感受和情绪,那么长大以后,自然就不会表达情绪了,甚至连识别情绪的能力都没有了。
  当我们把所有负向感受都憋在心里,非常容易使得各种情绪混杂在一起,最后融合成一种情绪表现出来,就是愤怒,这在亲密的关系中尤为明显,突出表现就是“好话不会好好说”。
  我们可不能小看了情绪表达不一致的负面效应。
  场景一和场景二的两位妈妈想表达的是关心孩子,孩子接收到的却是被妈妈斥责、批评。
  长此以往,孩子的感受就会变成,“妈妈就知道吼我,妈妈并不怎么爱我,妈妈没法沟通”。
  而妈妈想的是,“我天天为孩子操碎了心,怎么就是不让人省心,我付出那么多,孩子还不领情”。
  母子两个人产生巨大感受差异的原因,就来自没有做到“一致性表达”。
  “一致性表达”,简单来说就是,心里怎么想的,嘴上就怎么说,行动就怎么做,“心口统一”。
  这也是著名心里治疗师萨提亚的理论。
2
如何做好“一致性表达”?
  要想做好“一致性表达”,有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识别情绪,对自己当下的真实情绪有清楚的认知。然后,表达要跟情绪保持一致。
  还是以前面的两个场景为例。
  场景一里的妈妈,看到孩子穿得少,想要表达关心。关心,是她当下的真实情绪,要先识别出来。
  接着,她如果是做一致性表达,可以说:“宝贝,把外套穿上,围巾也系好。外面刮大风,降温了,穿太少容易感冒。”
  场景二里的妈妈,担心孩子过马路发生危险。担心,是她当下的真实情绪。
  接着,她可以对孩子说:“宝贝,咱们过马路红灯停,绿灯行,而且过马路的时候要左右都看看。交通事故导致意外死亡的比例特别高,过马路不仔细点可是很危险的。”
  如果两位妈妈用这样的语气、口吻说话,就是正确识别情绪并且表达了情绪。
  要想做到准确识别情绪和表达情绪,在这两者中间,有一个关键——在说话之前,给自己按下“暂停键”,花一两秒钟想想,想要表达的到底是什么情绪。
  有一次,我在家里工作,女儿早早一直在旁边闹。我感觉到自己要生气了,但是话到嘴边,我先按下“暂停键”,想了两秒,然后跟早早说:“早早,你这么闹来闹去的,妈妈现在有生气的感觉了。”
  早早听完,明白了,她不能再闹了,不然妈妈要发火了。她马上很正经地跟我说:“我改善一下行为,你克制一下情绪。”
  我看着早早诚恳地盯着我看的大眼睛,说出“小大人”一样的话,一下子就被逗笑了,生气的情绪也就过去了。
  但试想,如果我对情绪不加识别,话想怎么说就怎么说,很可能我的表达是:“你怎么那么不懂事,没看我工作呢吗,烦死了。”
  女儿不会明白我到底要表达什么,也不会去“改善她的行为”,我们俩的冲突很可能瞬间就爆发了。
  要特别说明一下,我对孩子说:“妈妈现在有生气的感觉了”,这不是在威胁她,而是以平静的语气说出当时的真实感受。我知道生活中有时候家长会拿自己要生气了来威胁孩子,这与一致性表达是不同的。
3
一个绝招给你的情绪按下“暂停键”
  如果父母已经非常生气,感觉自己没办法通过“暂停”一两秒来调节情绪,甚至马上就要爆发了,该怎么办呢?
  可以使用“逃离现场法”,也就是暂时离开“事发地”。
  使用这个方法需要注意三点原则。
  原则一:“事发地”在家里,或者是一个非常安全的地方,保证自己暂时的离开不会将孩子暴露于危险之中。在公共场所,此法不适用,除非现场还有其他家人陪伴孩子。
  原则二:不要扭头就走,孩子会很困惑,同时会产生一个危险的想法:“我妈或者我爸不要我了。”这是对孩子安全感的破坏。一个人一旦童年缺乏安全感,一辈子都会去寻求补偿,内心艰难而辛苦,别让无心之举铸成大错。
  原则三:尽量保持平稳语调跟孩子打招呼,比如,“我现在马上要发火了,我想要自己待一会儿。你也想想刚才这个事”,然后就可以走了。
  “逃离现场法”法,实际上,也是给我们即将爆发的情绪按了“暂停键”。
  等我们冷静下来,再和孩子做一致性表达。如果确实还是生气的情绪,也可以直接告诉孩子,但是要克制表达的内容,不要讽刺、挖苦孩子,不要人身攻击,跟孩子讲明我们生气的原因就可以了。
  一致性表达,听上去很简单,要做到却并不容易。
  需要做父母的我们首先学着觉察情绪,然后练习跟情绪一致的表达口吻和内容,这对于维持良好的亲子关系有着极其关键的效用。
来源:王小骞亲子成长学社(WXQCOLLEGE)我们只研习如何给孩子输出优质的爱。原文标题《对待孩子,不吼不叫的关键秘密》转载已获授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