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病怪治』三. 右下肢汗水如流
右下肢汗水如流
张某,男,76岁o右下肢汗水如流3天0 2月前患者发热恶寒,头身疼痛,下半身水肿,四处求医,水肿基本消失后,突然右下肢大量出水(汗水如流)。据其儿子诉说,在家不能穿长裤,否则把裤子湿透;晚上光着身子睡在苇席上,水顺着席子往下流。在诊断室候诊约15分,右侧裤腿已全部湿透,并且地上还流出一大摊水,约200毫升。所流水清,无臭味。检查:患者右下肢轻度浮肿,腿无溃烂,小便短少,点滴而下,有时全无。不思饮食,不能下床活动。咽干口燥,脉沉实数,舌红苔黄。方用八正散加味:瞿麦、车前子(包煎)、术通各15克,萹蓄、大黄(后下)各12克,滑石30克,金银花、金钱草各2,0克,栀子、灯芯各6克,甘草3克。进服2剂,右下肢汗水量大减,诸症缓解,小便量增多,饮食增加,能下床活动。再按原方加龙胆草、生地,服药3剂后,诸症消除,病获痊愈。追访至今未见复发o('江西中医药>1997年第3期王传忠报道)
.腋汗大出症
1963年冬,有一位八旬老妇,两腋汗出,日渐加剧,昼夜不分,迁延月余,甚至频换上衣,苦不胜言,精疲消瘦,卧床不起。家人说:后事齐备,请医生诊视一下,看是否“临终”征象,经过检查,病人双目尚有神,六脉冲和有根,生机未绝。“汗为心之液”;汗在两腋,为心液外泄于心经所循之处,实属心阳不足,汗液漏泄失固。急以保元汤加附予、五味子,教如桴鼓。 3剂得安,6剂康复。古人云:“不畏津伤,只怕阳亡。”今以保元汤加附子、五味,促其阳生阴守,亦理所当然之事。《辽宁中医杂志)1981年第3期潘江涛报道)
冬季两腋大汗出
陈某,男,37岁。每逢冬季,两腋下不因活动而大量汗出,其他季节虽体力劳动,亦仅汗出如常人o病已持续加余年,每至冬季即发,越冷汗越多,甚至内衣两侧尽湿,深以为苦。西医诊断为“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治疗效果不显。中医按自汗或盗汗治疗,服方如玉屏风散、牡蛎散、补中益气汤、当归六黄汤等数10剂,依然无效。察其形瘦,面色苍黄,苔薄白腻,舌质稍淡,脉缓而弱,余无所苦。诊为阳虚自汗,方用右归丸化裁:附子、淫羊藿、白芍、枸杞、五昧子各10克,巴戟天15克,菟丝子20克,熟地25克,当归、甘草各6克,肉桂l克。服药3剂后,汗即减少,仍按上方加减服5剂,出汗消失。嘱其按原方再服10剂,以巩固疗效。至今未再复发,体亦较前壮实。(《:上海中医药杂志)1980年第5期扬国柱报道)
背 汗 症
山东聊城李某,女,65岁。背部汗出如水20余年。每当进食或劳累即汗流浃背,汗出后恶风,须用手绢塞紧衣领挡风。近来胸脘痞满,食欲不振,口干口苦,心烦,两耳时如蝉鹏。舌质稍红,舌苔黄厚,脉弦滑数。辨证为痰热内部、胆火上炎之汗证。治当清担、解部、化痰,以温胆汤加减:半夏、陈皮、栀子、竹茹、黄苓各10克,枳实、石菖蒲、厚朴各12克,茯苓、石决明各20克,甘草6克。服4剂后背汗大减,仅微汗出,恶凤不显,其他症状均减轻。守上方缝服7剂后痊愈o((湖北中医杂志>1997年第1期王桂枝报道)
臭 汗 症
张某,男,30岁,井下工人。患者自述,身上散发着一种臭气,下井后尤甚,上井洗澡更衣后臭味仍不除,并感肢体困倦,舌质淡红,苔白腻,脉沉弦。治以健脾燥湿,芳香化浊,予以自制九香饮。药用藿香、佩兰、木香、香薷、炒苍木、零陵香、白芷、檀香、草蔻0 1日l剂,服完6剂,臭汗完全消除。追访3年,未再复发。(《辽宁中医杂志)1982年第3期刘沛然报道)
黑 汗 症
术工方某,28岁。自述3年来,每天头面部汗出黏稠如胶状,瞬间变黑:洗擦后须臾复有,四肢、躯体未见,伴尿少色黄。舌淡红苔薄,脉细弱。汗为心液,气不摄纳故汗多;汗出黏稠如胶状为阴虚;色黑属肾。此气阴两虚,治拟滋补心肾为法,用六昧地黄汤合生脉散治疗:熟地、山药、茯苓、泽泻、党参、麦冬各9克,丹皮、枣皮各6克,五味子5克。进药3剂后,汗出减少,汗液稍黏,色淡黄。原方继服3剂,诸症悉退。随访半年,未见复发。(《浙江中!医杂志>1982年第7期左志报道)
萍乡市李某,女,17岁。出黑汗半年。自诉半年来容易出汗,稍活动即汗出湿透衬衣,汗黏,而且内衣上的汗渍是黑色的,难以洗净。其母说,洁白的新内衣第一天换下来就有许多黑汗点。经多次中西医治疗未效(西药不详,中药多是祛湿清热之类)。近10多天来出黑汗更多,故来求诊D询其平时不耐疲劳,月经1个月二三潮,色淡红,量少,腰酸软,溲黄浊;察面色黄滞,舌淡红,苔薄白,脉细稍数。诊为黑汗症,临床上甚为鲜见。综观各症,考虑病之根本在肾,辨为肾阴亏虚,虚火兼湿热熏蒸为患,即用知柏地黄汤加五味子、车前子。进服3剂,出汗明显减少,知药已中病,守原方继服5剂,药后汗止,衬衣上已无黑色汗溃,其他症状也消失,脉舌正常。嘱其服2瓶六味地黄丸以巩固疗效,并且不要劳累过度,多吃清淡而富有营养食物o随访半年,未见复发。月经1个月一潮,色量正常o((江西中医药)1994年第3期巫绍荣报道)
叉桂林市张某,男,45岁。自诉汗出染衣如霉斑1年余。诊时检视其内衣,色黑如霉点,以腋下部为最多,背部亦见少量分布,此种现象一年四季都有b伴腰酸乏力,面色眺白,畏寒肢冷。舌质黯淡、舌苔薄白,六脉沉细。证属肾阳不足,阳虚卫外不固所致。治以温补肾阳,益气固表。拟金匮肾气丸加味:熟地、山萸肉、怀山药、茯苓、制附子各15克,丹皮、五味子、金樱子各10克,炙黄芪20克,肉桂6克。服上方3剂后,腰酸畏寒减轻,汗量减少,汗色由黑色转为灰色。又服6剂,汗色转为浅灰,不易看出,余症显减。追访半年,未再复发o(《浙江中医杂志)1994年第1期莫笛报道)
黄 汗 症
李某,男.65岁。患黄汗半年余,稍动则汗出染衣、色黄。纳食尚可,大便顺调,夜尿略多,请李文瑞教授诊治。诊见舌质襻}红、苔薄白黄,脉象细弦。证属外有表虚,内有湿热。治以益气固表,清热利湿。方拟玉屏风散台栀子柏皮汤加味:生黄芪30克,白术、防风、炒山栀、黄柏、车前子各10克。服上药7剂后,黄汗止D但停药1周后叉黄汗出,纳食尚可,二便如常。舌质淡红、苔薄白,脉象弦细,遵前方去炒山栀,加当归10克D再服5剂后黄汗止。原方5倍量做蜜丸,继服2个月;以巩固疗效。随访3个月,未见复发。(<中医杂志>1997年第3期米逸颖等报道)
血汗症(肌衄)
血汗症又称“肌衄”、“汗血症”等,是以汗出红色为主症的病证。血汗的部位是额、脸、胸、阴部及月经期代偿性掌上出血,发病之前往往有神经痛、皮肤过敏、痛痒及情绪变化等,本症多见于女性。多由心脾亏虚,兼有血热所致o(本草纲目)云:“血汗即肌衄,又名脉溢,血自毛孔出。心主血,又主汗,极虚有火也。”这就指出了此症的病因是由于心虚兼有火所致o<诸病源候论)血汗候指出:”肝藏血,,心之液为汗。肝心俱伤于邪,故血从肤胺而出也。”(血证论)刚说:“阳乘阴而外泄者,发为皮肤血汗矣。”从上述各家论述中可知,此症与肝、心关系较密,治疗应以疏肝健脾,补心益气,清热凉血为主,方用归脾汤加生地、丹皮、犀角、知母、紫草等治疗,或用敛汗固心汤(柴胡、白芍、白术、茯苓、黄芪、酸枣仁、龙骨、牡蛎、代赭石、浮小麦、麻黄根、浮萍)治疗。由于此症平素少见,故录几倒,以供参阅。
徐某,男,26岁,未婚,农民。每当汗出脱衣,均见村衫有血迹,色暗红,伴有头晕眼花,心烦失眠,倦怠纳呆,周身乏力,口干舌痛,小便黄等症状,已1年余,多方治疗无效,近期加重。方用黄芪、党参、白一术、酸枣仁、生地、当归、茯神、龙眼肉、远志、木香、赤芍、丹皮、炙甘草、生姜、大枣等水煎服,连服10剂而愈o(《湖南医药杂志)'1983年第2期谢自成报道)
又某女.10岁。额部及舌面流血水10日而就诊。患儿平素体弱,易感冒。 10日前因玩耍被姐姐打了两个嘴巴,当时被打处无红肿,打后患女就睡觉了。醒后右侧太阳穴先出黄水j后出红色水,次日左太阳穴出血水。此后每日发作三四次。前额、舌、指甲沟均有血水外溢,出血局部有触痛、烧灼、麻感,同时伴有头痛。后用固表收涩敛汗之法,拟玉屏风散如麻黄、煅龙牡,煎服数荆而愈。((中国医科大学学报)1981年第6期徐惠等报道)
又杨某,男,26岁,未婚,农民。每当汗出脱衣,均见衬衫有血迹,色暗红,伴有头晕眼花,心烦失眠,倦怠纳呆,周身乏力,口干舌痛,小便黄等症状,已1年余,多方治疗无效,近期加重。方用黄芪、党参、白术、酸枣仁、生地、当归、茯神、龙眼肉、远志、术香、赤芍、丹皮、炙甘草、生姜、大枣、犀角,水煎服,连服10剂而愈o(<浙江中医杂志)1982年第5期粱勇报道)
又徐某,女,23岁j已婚,职工。时值盛夏,汗出如血,内衣红染,历时月余。患者惊惧,夜不能寐,且心烦易怒,口渴,神疲,经期汗出尤剧D视其舌红,苔薄黄而干,切其脉洪数而软。此乃热郁血分,暑伤气分,暑热相搏,气血逆乱,致汗出如血。法当凉血养阴以泻心柔肝,清热涤暑以润肺益气。方选犀角地黄汤与清暑益气汤加减o服药3剂后,汗_出减少,其色已淡。原方晒参易为党参;继服3剂而康复。随访1年未见复发o((湖南医药杂志)1983年第2期谢自成报道)
。叉李某,女,23岁,炊事员。自述两手掌不断渗血半年余o渗血原因不明,渗出血液鲜红,用手帕擦去后,5~6分后又渐渗出。查血小板计数、出血时间及凝血时间均在正常范围。给予止血剂治疗,效果不佳,每周仍渗血一二次,以致不能做炊事工作口患者饮食尚佳,夜寐亦可;惟大便较干:脉象弦细,舌尖质红,舌苔薄白。证属汗血,为胃阴亏损,胃火炽盛所致,治以养阴凉血之法,用生地、赤芍、紫草、丹皮、黄芩、仙鹤草、煅牡蛎、蒲公英、糯稻根、生甘草、大枣,水煎服。5剂后手掌汗血症已愈大半,又5剂而愈。(<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82年第6期姚朝晖报道)
又株州县供销杜营业员张某,女,45岁。患者近3年来,每至夏天,两腋下及胸背部出红汗,尤以腋下明显,衣服被染成红色,以致不能穿浅色衣服,十分苦恼o形体消瘦,月经提前,经血量多。证属红汗,给予当归六黄汤加味,12剂而愈。
又桂林陈某,女,38岁。自述红汗3年。每值盛夏天气炎热之时,汗出如水,染白色内衣如橘红色,以背部为甚,视其刚换下的内衣l件,正如其言。伴夜寐欠佳,噩梦纷纭,口干欲饮,小便短黄,神疲无力。舌质红、苔薄黄,右脉弦数、左脉精数。查血常规、血生化及肝功能均正常。投止盗汗散、玉屏风散多剂无效,投清暑益气汤效果亦不佳。后改投清心泻火之剂,以导赤散加麦冬、泽泻、丹参、知母、栀子、莲子心,进服4剂而汗少,内衣红色转为懦黄色,且范围缩小;效不更方,继进7剂,汗出如常,红黄色除o(莫笛验案)
又杨某,女,35岁,农民。前额面部至发际、两手背及肩部汗出红如樱2年。躯干及下肢汗出如常。曾在市县多家医院检查,未找到病因。服药数月,收效甚微。未见红肿、紫癜、丘疹,无痛痒及肌肤破损,汗液无臭味。每于精神紧张汗出较多,伴口臭,口渴欲饮,消谷善饥,便秘搜尿,月经量多,经血黯红,舌质红,脉精数。血小板计数及出凝血时间均正常D证属胃热炽盛,迫血妄行。治宜清胃泻火,凉血止血。方用犀角地黄汤加味:水牛角120克(先煎2小时),生地30克,丹皮25克,赤芍、炒栀子、黄芩炭、白菜根各I5克,生大黄10克(后下)。进服5荆,汗出减少。前方加旱莲草、五昧子,共服21剂,汗液逐渐减少,红色变浅,终至汗液如常。为防后患,改用玉女煎加蒲黄、丹皮炼蜜为丸,每服9克,日服2次,服药1月,随访1年,未见复发。('江西中医药)1993年第2期)
血 箭 症
项某,男,46岁,工人。患者6年来左手指及手掌部经常出血似箭,每隔4~5天发作1次,需包扎止血。出血前一天,局部先出现如芝麻大的紫红点,面色微红,口渴,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凸证属心肺火盛,血热妄行。当时医者未见过血箭症,无法处方,为对病员负责,查阅<医宗金鉴>有用凉血地黄汤治血箭之记述,即照抄与他。处方:生地、元参各12克,当归、黄芩、栀子各10克,黄连、生甘草各3克。服药3荆,血箭即止q随访8个月,未见复发。((浙江中医杂志)1977年第6期曹朗庭报道)
怀宁县三桥乡农民程某,女,52岁。自述皮肤并无外伤而血射如箭10余日。或发生于前臂,或发生于小腿,血射如箭,每次出血约10毫升,反复发作。擦去血迹后皮肤无损伤,亦无紫癜。检查血常规、肝功能均属正常,血小板计数及出凝血时间亦无异常。曾用西药止血敏、安络血治疗无效,改用中医治疗。诊见患者面色少华,食欲减退,偶感乏力,皮肤无损伤、无紫癜、无疼痛,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参合脉症,此乃脾不统血所致。治当培中健脾,益气摄血。方拟归脾汤加减:生黄芪、党参各15克,炒白术、当归、炙甘草、生熟地、龙眼肉、远志、阿胶(烊化)各10克,术香6克.三七粉5克(冲服)_o进服4剂,服药期间又见右前臂出血(血箭)1次。连续进服16剂后病愈,随访9年,未见复发。
又有农民刘某,男,,56岁。6天前在田间耕作时,见左足背有一处血出如箭,疑为外伤,随即察看,未见皮肤异常,出血停止,未予重视。而后叉如前出血2次,量亦不多,均自动停止。今晨起床时,左足背处又见血出如箭,随即用云南白药外敷,量较前几次为多(约15毫升)。询知既往有哮喘病史,近来除劳累后稍、有气喘、多汗外,无任何不适。观其形体消瘦,面色萎黄,毛发憔悴,全身皮肤无紫斑及出血点。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血常规及心电图检查正常。X线胸透:两肺纹理紊乱。四诊合参,证由脾肺气虚、气不摄血所致。治当培土生金,益气摄血。方选归脾汤出入:生黄芪、党参各15克,炒白术、当归、炙甘草、生熟地、龙眼肉、远志、仙鹤草、阿胶(烊化)各10克,三七粉5克(冲服)。进服4剂,服药期间左足背又出血1次,但出血量较前减少,~射即止。连服上方14剂,病告痊愈。随访6年,未见复发。(<安徽中医临床杂志:}1997年第2期汪国圣报道)
头发根出血症
浙江省萧山县义桥乡曹某,男,24岁。头发根出血3天。患者平素身体较瘦,常有心悸、心烦,睡眠多梦,间或遗精,饮食减少o3天前的上午,头皮瘙痒,头发根部鲜血外渗,用土方外治,未见好转。为了便于继续外治,将头发全部剪去,见发孔中血汁外渗,尤以头顶为多,擦去又复渗出,绵绵不绝。患者及其父母,心情颇为紧张,即去医疗站注射止血敏及内服止血药等,治疗两天,发根出血未见明显好转,遂来请中医诊治。 诊见患者四肢无力,饮食欠香,体质瘦弱,面色眺白。头顶发根处血如露珠样外溢,血色鲜红。脉来细数,舌度淡红,舌苔薄白。证属心脾两虚。拟归脾汤加早莲草治疗。服药3剂后发血减少,食欲大增,精神好转,睡眠安稳。又宗原方加生地黄、水牛角片,煎服3剂,发血停止,诸症消失。原方再进4剂,以巩固疗效。后2次随访,未见复发。《广西中医药)1978年第2期周明道报道)
又清朝嘉庆年间有一妇人,产后月余,突然发根溢血,色紫浓厚。患者索有鼻衄,今血只见发根。督脉循行于人身之背脊,上至巅顶。血从发溢,仍属鼻衄病机。仿朱丹溪的大补阴丸加西洋参、生地黄、人中黄、阿胶、天冬、麦冬、血余炭、蒲黄炭、牛膝、丹皮、早莲草、女贞子等为丸,服完后病就好了o(《奇病录))
发 泉
宋朝某人,耳后发际处瘙痒,视之见有干疤,抓破后即有血液从小窍中流出。诸医均不知为何病。后来遇见一位道人,说是“发泉”。并说用多年的粪桶竹箍,晒干后烧成灰,用此灰外敷可愈。后来照着道人的方法治疗,病果然好了。(<医说))
指(趾)甲出血症
袁某,女,18岁,学生。近1年来,每次月经来潮,手足指(趾)端即出现淤紫,剧烈疼痛,有如针刺,难以忍耐,血从甲缝渗出,涔涔不止,寝食俱废,周身酸软无力,月经过后自然痊愈。 16岁月经初潮,每20天经潮1次,行经5~7天,血量不多。近日经期临近,病将发作,心烦意乱,胸胁苦满,精神委靡,默默懒言,面色暗红,舌尖红紫,脉弦略散。治以清热凉血调经。处方:生地炭、银花炭各30克,赤芍15克,黑栀子、当归、阿胶、生艾叶、荆芥炭各9克,黄连5克。水煎分2次服,每日1剂,进服2剂。嘱其以后每次经前i周内,连服2剂。服10剂药后,诸症皆除,未再发作o((中医杂志)1981年第1期翁工清报道)
张某.女,35岁,农民两天来,发现10只指甲有7只指甲下出血,视若胭脂染甲。问之,无外伤史,素体虚弱,但无器质性疾病。月经按时而至,量少色暗。近日来四肢肢端麻木疼痛,遇寒更甚,全身骨节酸重,懈情无力,面黄而青滞,纳差乏味。检查7只指甲(除左小指、右小指和无名指外)均有不同程度甲下出血,颜色暗红。按压指甲,无疼痛感觉,可见甲下血水挤动,但无外渗现象,全身皮下均未查见出血点。脉沉细,舌淡夹淤}点,苔薄白。拟投柔肝健脾之法。处方:当归、白术、茯苓、泽泻、枸杞各10克,白芍15克,桂枝5克,琥珀3克(冲服)。进服3剂,药后除甲下出血明显消退外,诸症亦去大半。再以上方去桂枝、琥珀,加黄芪15克、陈皮、炙甘草各5克,5剂后诸症痊愈,至今未复发。((中医杂志>1981年第5期董汉良报道)
虎口冒血症
某男孩,15岁。左手虎口部位冒血10余日。患者自觉左手虎口上端发痒,揉后痒止,随即冒出血珠,揩去后数分钟,其血又冒出。外科用消毒止血药,治10余日仍不止。病孩脸色红赤,眼目发黄,舌质干白粗糙乏津,脉来洪敷有力,只胃纳不佳,余无他症。心情较为紧张。此气燥血热,迫血妄行旁流之证,治以大辛凉之味平燥为主,辅以淡甘寒,凉血育阴,佐以微苦泻其血热,助以焦味,引血归经,加极少量之香窜药;引诸药之力达于病所。处方:生石膏25克,生地20克,麦冬、血余炭、小蓟、棕榈炭各15克,知母、牛膝各12克,藕节30克,麝香少许为引(冲服)。
服法:诸药浓煎后,取麝香约小绿豆大1粒放齿上咀嚼,用药汁饮下,日3服3嚼,1日进1剂。若无麝香,旁支之疾,药力很难达于病所。
服药4剂,冒血即减,原方去麝香继服4剂,冒血全止,诸症获愈o(<陕西中医学院学报)1982年第4期刘静庵报道)
耳内流血症(耳衄)
广东珠海市杨某,女,66岁。耳内流血5天。患者于6天前左耳开始鸣响,同侧头角偏痛。第二天该侧耳内流血疼痛,鼻涕带红,并感口干而苦,但不思饮,夜寐盗汗淋漓,声低气怯,胸闷不舒,畏寒,四肢请冷如冰,纳少。苔薄腻、色淡黄、质干、脉沉细。过去无耳病史,血压正常。就医治疗3次,根据风热上犯清窍处理,药用桑菊饮加味,外以黄连水滴耳,不效。
患者高年之体,下元不足,真阳不守,火不归源,浮越上炎,气血错乱,阳不摄阴,血溢络外,上出窍道,故有此证。治宜温补摄纳,潜阳人阴,导火归源。处方:制附子、五昧子各3克,肉桂2克,枣皮6克,生地、碰石各12克,白芍、茯苓(朱砂拌匀)、胡桃肉各10克,龙骨、牡蛎各15克,沉香l克。药进2剂,耳衄涕红均止。头痛得减,尚有阵作,仍觉口微干,疲乏,腰膝酸软,舌转淡红,苔薄白而干,脉细略弦。淤血已去,肾阳仍亏。治宜滋阴补肾,改用六味地黄汤合二至丸加枣皮、山楂,服9剂后,诸症消失。随访至今,未见复发o(1(新中医>1982年第8期杨高隆报道)
鲍某,男;55岁。左耳内往外流血1月余。患者近1个月来,发现左侧耳内出血,点滴而出,血色鲜红,耳内不痛不痒,伴有头晕腰酸,手心灼热,舌红少苔,脉数有力。五官科检查未见异常。诊为“耳衄”。曾服清热消炎药物无效。治当滋阴降火,凉血止血。方用知柏地黄汤加减:熟地、龟板各20克,生地、知母、黄柏、丹皮、泽泻、怀牛膝、仙鹤草、女贞子、侧柏炭各10克。进服3剂,耳内出血减少。继服3剂,出血停止,头晕腰酸亦减。随访半年,未见复发o((黑龙江中医药)1983年第4期)
目内流血症(目衄)
彭某,男,46岁。双目出血数月。患者初患外感,迭经数医误治后,继而出现双目内眦沁沁出血,长流不止。伴见胸闷口渴,大便燥结,舌红苔黄,脉象滑数。此乃热邪塞闭脏腑,迫热上行,灼伤脉络,致使目窍出血不止毒诊为“目衄”o治宜通腑泻热。方用词臀承气汤加味:大黄、生地各l5克,芒硝10克(化服),甘草5克,栀子、黄芩各12克,白茅根50克。水煎内服,日服1剂,2剂而愈。续服六味地黄丸善后D随访半年,未见复发o((豇宁中医杂志)1989年第8期)
舌 痒
江苏丹阳县蒋某,女,44岁。自述患神经官能症10年之久,经常头昏头痛,胸脘痞闷不舒。1979年8月起,感到舌表面盛痒难忍,除睡眠外,无好转之时,常以牙刷刷搔也无济于事。皮肤无瘙痒感,兼有咳嗽喉痒,咯痰不多,食欲减退,有时泛恶。曾服用中西药,未见明显效果。察舌体有散在性淤斑,苔薄白,无其他异常征象o:脉象弦细,周身皮肤无越敏性皮疹。脉症合参,为淤滞为患。拟理气活血化瘀通络之法,用血府逐淤汤加减:丹参12克,当归、桃仁、白芍、枳壳、赤芍、茯苓、杏仁各10克,川芎、橘红、桂枝、桔梗各7克,红花、柴胡各5克。服5剂后,舌瘙痒已明显好转,舌淤斑开始消退,食欲咯振,仍有咳嗽喉痒。在原方基础上加旋覆花10克(包煎)o服1剂后,诸症均愈,于是停药。半年后随访,未见复发。('中医杂志>1982年第8期郭庭和报道)
又山东阳谷县周某,女,59岁,农民。患舌痒症1年余,久治不效。发作时伴有干咳吐血,面色潮红,心烦少寐,舌红少津,脉弦细数。初疑其心火炽盛,灼伤肺金,给予泻白散加黄连、黄芩、栀子治疗。服药3剂,舌痒咳血大有增剧之势,更添口干、舌涩津伤之兆。详参病机,患者常遇怒则发,先觉脘胁灼热,继则舌痒而热,终酿咳血之患。考虑服清热泻火剂后,病进舌痒夜甚,当系明虚火旺无疑。拟滋阴降火法,投以黄连阿胶汤加减治疗:生白芍15克,麦冬、百合、阿胶(烊化)各10克,鸡子黄(对服)2枚。进药5剂,痛击大半。宗上方加生地15克凉血滋阴,又服5剂,诸症已去。惟舌质略红,脉细数,病根未除,恐再复发,服丸剂缓图,予麦味地黄丸,每次9克,日服2次。 1年后询访,舌痒症已愈,未再复发D(《辽宁中医杂志)1982年第10期葛仰山报道)
又陕西赵某,女.36岁。自述舌痒3年余。患者先是心悸、乏力、出汗,在某医院诊断为“甲状腺机能亢进竹,经治疗症状基本消失,但突然出现舌痒,口干,尤以夜间为重,影响睡眠。诊见甲状臁稍肿大,未闻及血管杂音,舌质淡,苔薄黄,舌尖部有淤点,脉沉细。证晨肝郁气滞;阴虚内热。治宜疏肝理气,滋阴降火。方拟逍遥敬加诫:当归、白芍~茯苓各12克,柴胡、麦冬、生地、郁金、竹叶各10克,酸枣仁、五殊子、丹参各15克:黄连、桃仁、红花各6克。随症加减,进服32剂,舌痒消失。随访2年,未见复发o('陕西中医)1997年第3期姚兆兵报道)
舌尖奇痒
谢某,女,48岁,瑚南资兴矿务局机修厂家属。患者自述近几年来,舌尖奇痒难忍,反复发作。虽涂擦土槿皮酊(治癣药水)或以针挑破痒处再敷以食盐,亦仅能稍减片刻,复如故。曾经西医治疗,未能获效,于是随夫前来请中医诊治。患者无寒热,但觉舌尖部发痒,痒时彻心,坐立不安,难于忍受,无奈何只好用剪刀剪去舌尖少许,欲定其痒。但剪去后痛痒交加,苦痛万状。其他并无痛苦,饮食稍减,小便清利,大便自调。神疲形瘦,脉缓弱,舌尖稍红,苔黄。拟清心降火法治疗。处方:麦冬、生地各15克,泽泻、丹皮、白术、黄柏、防风、槟榔各10克,甘草6克。进药3剂,舌尖痒减轻,心烦稍安,胃纳渐增;进药9剂,舌尖痒大减,心安神静;进药15剂,舌尖痒全部消除,心安神爽,饮食正常,二便自调。惟稍觉咽干,舌微有胀感。脉缓,舌淡红,苔薄白,再拟养阴方善后。处方:麦冬、沙参、地骨皮各15克,知母、百部、乌梅、陈皮各10克,甘草6克。进服3剂。患者共服中药18剂而舌痒病除,迄今近2年,经随访未见复发,舌尖部亦长满如故o((新中医)1976年第3期黄惠安报道)
又有张某,女,50岁。舌尖奇痒难忍3个多月。反复发作。有时以针挑破,再撒以食盐,仅能缓解片刻,稍停舌痒如故。中西医多方治疗无效。诊见形体清瘦,舌尖稍红,舌苔黄,脉缓弱,无寒热,二便调。证属阴血不足,心火炽盛,血虚生风,致发舌尖奇痒。治宜滋阴祛风,清心泻火。处方:麦冬、生地各15克,泽泻、丹皮、白术、黄柏、防风、槟榔各9克,甘草6克。水煎内服,每日1剂。进服3剂,舌尖奇痒渐减,胃纳渐增。继服6剂,舌痒大减,心神安静,胃纳尚可。宗上方加减,又服18剂,舌痒病除。随访1年,未见复发o((甘肃中医)1992年第2期)
又有白某,女,41岁。舌尖奇痒半年。伴有咽干口燥,心烦不寐,彻夜不眠,痛苦不堪。盛怒之下,自己将舌尖剪去,鲜血直流。痛痒交加,顿足捶胸,痛不欲生,苦求于中医治疗。诊见患者痛苦面容,精神不振,舌红少苔,脉象细数。证属心火炽盛,肾阴不足。治宜清泻心火,滋补肾水。处方:黄连15克,生地、玄参各12克,阿胶10克,黄芩、白芍各8克,竹叶6克,鸡子黄1枚为引。进服6剂,舌尖奇痒大减,睡眠好转,咽干口燥基本消失。继服6剂,舌尖奇痒已愈,睡眠基本正常,精神好转,惟食量不多。上方略有增减,连服20余剂,以图巩固。随访至今,未再复发o('吉林中医药)1993年第5期)
口唇长期奇痒
四川省成都市无线电机械学校女教师钟某,40岁。自述口唇奇痒难忍已半年,内服扑尔敏、B族维生素以及中药等,均未获效。症见唇色红而干燥,口气臭秽,脘腹胀满;大便干结,小便色黄短少,舌苔白腻,舌质红;脉象潘数。辨证为脾胃湿热壅遏,浊气上泛。治以清泻脾胃湿热,用平胃散加味:黄芩、苍术、藿香、陈皮各10克,黄连、厚朴、大黄、甘草各6克。进服7剂,口唇奇痒、口臭和脘腹胀满等症均已减轻,大便已通。但口唇颜色仍红,且干燥发痒,自感灼热;舌苔白腻减退,舌质红少津,脉数。治以清热生津,仿泻黄散之意:焦栀子、藿香、防风、元参、玉竹、天花粉、荷叶各10克,石斛18克,甘草3克。进服15剂,病人满面笑容,陈述唇痒已经消除,请再开方巩固疗效。诊得口唇仍微显红燥,苔白,舌质红减退,脉象微数。嘱其再服上方4.剂,后即痊愈,未再复发。(成都中医学院宋鹭冰验案)
又有李某,女,38岁,农民。半年前始感口唇奇痒难忍,自认为因吃辣椒所襄,遂戒辣椒,接过敏治疗。内服扑尔敏'维生素c、葡萄糖酸钙、复合维生素B及中药等未愈。诊查:唇红而千,出气臭秽,脘腹胀满,大便闭结,小便黄而短少,舌质红,舌苔厚腻,脉濡数。证属湿热中阻,浊气上泛。治以清泻脾胃湿热。方以平胃散加味:苍术、陈皮、佩兰、藿香、黄芩各10克,厚朴9克,黄连、炙大黄各6克.甘草3克。服药2剂后,口唇奇痒、口臭、脘腹胀满等症均减轻,大便已通,但口唇仍色红、燥痒、灼热,舌苔厚腻渐退,舌质红,少泽,脉数。用泻黄散加减,以清热生津:栀子、石斛、藿香、防风、玉竹、天花粉、荷叶各10克,玄参18克。服4剂后,唇痒清除;再服4剂,病获痊愈。随访至今未复发。((吉林中医药)1999年第1期宋述菊报道)
鼻中奇痒
王某,女,40岁。鼻中奇痒数月。患者原病鼻衄,某医治疗半年,鼻衄血止,而鼻痒不已。,需以挖耳勺抠之,抠出血痂方适,每日二三次。久治不愈。患者素体肥胖,胖人多虚。视前医处方,均用清火泻火之剂,无一补养气血之品。(难经-四十八难>云:“痒者为虐。蚶证属气血不足。治宜补养气血。方用归脾汤:党参、黄芪各15克,当归、酸枣仁、龙眼肉各12克,白术、茯苓各10克,广木香、远志、炙甘草各6克,生姜3片,大枣3枚。水煎内服,每日1剂。进服3剂,鼻痒即止。 (<湖南老中医医案选))
臀部长期奇痒
姚庄有一大富翁,名展文虎。有一天,顾忽然觉得臀部奇痒难忍,于是就脱去裤子,命家人用竹篾重刮。后来用竹篾刮也不能解其痒,就命家人用棒打。如果家人不用力打,不能解其痒,就遭到他的喝斥、怒骂,甚至夺过棒子,将家人痛打一顿。所以家人在打他的屁股时,必须用力重打,打得疼了,其痒才得缓解,他才感到快活。如此致年,久治不愈。后来有一个医生说:“这是由于长期食用膏粱厚味和辛辣之物,热毒内攻,加上患者饱食终日,无所用心,毒气不得发泄,致成奇痒之症o”
(经)云:“请痛痒疮,皆属于心。¨此症系由过食肥甘,心经郁火不得宣泄而致,当以清心泻火治之。同时在饮食方面,要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及油腻肥甘之物,适当运动,使气血周流,内毒发泄,心火不炽,痒症自可获愈o ('埋忧集>)
背部长期奇痒
杨某,女,31岁。背部肌肉奇痒已7年。患者10余年前始患关节炎,7年前又增全身发凉、背部肌肉如蚁行感症状。曾服中西药物治疗无效,特来求诊。现症:背部肌肉奇痒难忍,如蚁行其中,周身发凉,恶风,口于不满,胸脘嘈杂,每天晒太阳出汗时感觉舒服,舌淡苫薄,脉象细弱。证属肾阳不足,卫阳不振,血脉不畅。治以温阳通经,调和营卫之法。方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合桂枝汤化裁:制附子、桂枝、白芍各9克,麻黄、炙甘草各6克,细辛3克,当归12克。服药3剂后,周身发凉、怕风、背如蚁行痒感均减,胸脘嘻杂感消失。再服3剂,有烘热感。,背部肌肉奇痒感消失,下肢已不发凉。药已中病,守方继服,以巩固疗效。嘱其口干欲饮时i立即停药,不可过剂o(陈亦人教授验寨)
:. 足底奇痒
严某,女,49岁。自述双脚脚底瘙痒2月余。近来加重,奇痒难忍。眩晕乏力,胸闷心悸,口千便秘,舌淡少苔有裂纹,脉结代。证属气血两亏,阴虚火动。治宜气血双补,养阴清热。处方:太子参、炙黄芪各30克,麦冬、五味子、当归、白芍、生地、地骨皮、陈皮、知母、瓜蒌皮、火麻仁、枸杞、泽泻各10克,黄连6克。水煎服.3剂而痒止,5剂而病除,随访未再复发。((中国医药学报:>1998年第2期贾慰祖报道)
(难经)云:“痒者为虚,痛者为实。”该患者气血两虚症状明显,且阴虚火动。足底为人身末端,气血失调则足底失养;气血不能荣养肌肤,故痒发。调养气血,平衡阴阳,故痒止D
肠内奇痒
一天闲暇,李敬中与石镜秋老师攀谈,石师谈其在一生临症中,曾遇一肠痒患者。病人为男性,年3旬,自觉肠内奇痒,而无法抓搔,惟每日常握木棍等物,顶于腹部,频频搓揉,仍不能解。因忆曾阅<石室秘录)载有此病,说是“肠胃火郁不散”之故,治用:柴胡、焦栀子、天花粉各9克,白芍30克,甘草6克(见'石室秘录)三奇治法,上海扫叶山房石印版卷三第12页)o遂书原方予之,水煎服,竟1剂而愈。《辽宁中医杂志)1981年第7期李敬中报道)
又据'奇症汇)载,有一个人感觉肠胃中痒,抓又抓不到,搔也搔不着,站立不宁,坐卧不安,难受之板。后请一位医生诊治。医生诊为系火郁不散所致,治用散结泻火之法,服化痒汤(化痒汤处方:柴胡、炒栀子、天花粉各9克,白芍30克,甘草6克)治疗。服数剂后,肠胃中痒即愈。 肠内奇痒的病例,<古今图书集成·人事典)中也有记载:傅舍人为太学博士,一天,他忽然觉得肠内奇痒难忍,严重时往往忍不住当众嘿嘿而笑,不能自止,散年才获痊愈。至于是怎么获愈的,书中没有载述。但这些记载均说明此症自古就有,并非讹传。
胸中奇痒
绩溪县汪某,男,35岁。自述胸中奇痒难忍半年。开始因吸烟引起胸闷咳嗽,经治疗好转,但感胸中(不是表皮)奇痒难忍,阵阵而作。先后多次作X线拍片、血常规、血沉检查,均未发现异常,经中西医结合治疗4个多月无效,而求朱观康医师诊治。诊见痛苦病容,自诉胸脘内如被虫盯样,奇痒难受,阵阵而作,胸闷咳嗽,口干思饮,舌质红,苔薄黄,脉弦细数。此乃风邪扰肺,风痰相搏,肺失肃降,肝失疏泄,内风上扰所致。治宜疏肝肃肺化痰,抗敏祛风止痒。处方:乌梅15克,五味子、银柴胡、防风、甘草各10克,白鲜皮、地肤子、生地各15克,牛蒡子、荆芥、大贝母、杏仁泥、苏子、桔梗各10克,薄荷7克。每日1剂,水煎服。服完6剂,胸脘内奇痒显著减轻,仍见胸闷,咯痰不夷,舌质淡,苔薄白,脉弦细数,前方去甘草、生地,加瓜蒌皮、陈皮各10克,陈胆星8克,再服5剂,诸症皆除,上班工作。随访半年,未见复发。(<安徽中医临床杂志》1997年第6期朱穗康报道)
骨骼奇痒
胡某,女,39岁。自述全身骨骼麻痒酸胀已6年。患者左甲状腺肿大,周身浮肿,骨骼奇痒难忍,心烦心慌,耳闷,恶寒,晨起面部肿甚;傍晚两脚肿甚,小便频数而尿量不多,大便1日2次.舌淡薄白,脉象沉细。证属脾肾阳虚,经脉不畅,治以温阳通经之法。处方:制附子、桂枝、白芍、木瓜各9克,白蒺藜、薏苡仁各12克,细辛、甘草各3克,麻黄、白芥子各1.5克。进服3剂后,骨中痒感集中到上肢,余症如前。又服3剂,上肢骨痒减去大半,午后颧红目赤,口中及胃中觉玲。又照原方继服10余剂,骨痒消失,水肿基本消退,余症均有好转。继以原方加减以善其后o(南京中医药大学陈亦人教授报道)
舌 纵 症
凡是吊死之人,往往舌伸口外,十分怕人。这里说的不是死人,面是活人,是因病而舌垂出口外,不能回收,这在医学上叫做“舌纵症”。 民国某年农历三月九日,上海<新闻报)在快活林一栏,载有一篇奇症:苏州平门内小王家巷,有一个名叫朱仁甫的商人,开设一座“朱昌睦纱缎庄”。他有.子,名叫德栋,3年前娶杭州某女为妻。去年7月,德栋妻得怀身孕,至今已9个多月,前天忽然腹痒如绞,不同于寻常生孩子,其舌也随之脱出唇外6~lO厘米长,并不断左右搅动,景象怕人,寡人顿时慌乱,乱作一团。起初以为即将临盆,请志华医院女医生诊疗,医生说是腹中胎儿尚未发育成熟一而孕妇却腹痛越来越剧烈o家人只好将孕妇送往天踢庄博习医院,剖腹将胎儿取出。手术之后,患者腹痛之症虽然解豫了,但舌垂之状;依然如故,不育不语,亦不饮食;遗体浮肿,口流涎水,苏州中西:医生,均不知其病名,特登报以请全国中西医学界,共同研究。
《河南赤脚医生)1980年第12期载:郑州王某,女,14岁一学生。 1977年8月9日午夜,突然舌长出口,舌头伸至下颌下缘,舌体强硬,不能回收人口,亦不能言语,舌尖红,脉浮数。曾去某医院急诊,未效。次日,至中医针灸科诊为“舌纵”,针厥阴俞、右内关二穴,针后舌收口中,运用自如,言语恢复,举家欢喜。
又四川蓬溪县李某,男,33岁,文教局干部。患者既往夜眠多梦,时现阳痿、遗精及筋骨疼痛。5天前发热恶寒,未予治疗。2日后出现唇颤,舌即伸出口外,流涎不止,心中悸烦,脉搏每分可达100次之多,约l小时后,舌收脉静。服西药3天,发热恶寒解除,其余症状每日反复发作三四次,患者颇为忧虑。于是请求用中医治疗。视其舌淡有齿痕,舌苔薄白少津,脉弦涩而数。诊为心肾两虚,肝风上扰。拟镇肝熄风,养血滋肾之法。处方:抄参、玉竹、女贞子、桑寄生、龙骨、牡蛎、珍珠母各30克,白芍24克,神曲、甘草各12克。
进服1剂,诸症皆除,舌上津回,脉象如常口本着“药效不更方”的原则,仍用原方加减。沙参、磁石、龙骨、珍珠母、女贞子各30克,.白芍、桂圆肉、桑寄生各24克,神曲12克,甘草6克。煎服3剂,巩固疗效。随访至今,舌纵之症未再发作b
又福建三明地区某男,50岁。自诉昨日突然舌仲口外,不能回收,伴麻木感,不能言语;约10多分,方能慢慢收回,反复发作o发作时还伴有胸闷气短,头目眩晕,夜寐欠佳,口苦日干等症,近1年多来,经常脱舡。脉象虚弦;舌体胖大,舌质淡红,苔薄少津,予补中益气汤加减治愈o
.,又光山县谭某,女.37岁,商场营业员。患者于两天前因奖金被扣;猝然昏倒在地,苏醒之后舌头伸出口外,不能回缩。:随即至某医院求治,会诊为“癔病”。经针灸、输液及精神暗示疗法,均告无效,转速中医治疗。诊见患者舌体伸出口外;用手勉强能使之回纳,亦须紧闭口唇,开口舌即伸出。不能说话,然神识尚清,细察其舌质红绛,舌面多津,苔滑腻,诊其脉弦。以压舌板点按舌根部,患者呕吐宿食痰挺数口。此属肝部痰阻。治以疏肝解郁,健脾化痰。处方;紫胡、当归、郁金、半夏、竹茹、南星、枳壳各10克,陈皮6克,茯苓f5克,甘草3克。进服2剂,药后舌体能自动内缩,只偶尔不自主伸出口外,噩梦纷纭。原方加生龙牡各15克,进服3剂,患者舌体未再伸出口外,其他无不适感。为巩固疗效,处以疏肝健脾之剂以善其后。至今未再复发。('四川中医)1996年第10期管荣朝等报道)
又阳西县蒲牌镇陈某,女,25岁。因与男朋友吵嘴,导致舌伸出口外,不能回收而就诊。诊见患者舌伸口外,流涎不止,表情滞果,不愿说话。舌青紫,脉弦紧。诊为“舌纵症”o由肝气郁结所致。即以三棱针取经外奇穴聚泉穴(在舌面正中),点刺数下。一边点刺一边加以劝慰开导,并以消毒之纱布用手推其舌尖都。约经3分时间,斯体渐新回缩口内,流涎即止。其后再治以四逆散加味:柴胡、白芍、郁盒各10克,枳实8克,甘草5克,香附6克,吴茱萸4克。水煎取渣徐徐饮服,并嘱其以后遇事要互谅互让,关怀体贴,不可感情甩事,避免刺激。第三天其男友来诉,女友的舌纵症没有再发生,一切如常o(<实用中医药杂志)1995年第6期梁均文报道)
舌纵之症,病因很多,有因火热炽盛者,有因中气不足者,有因肝肾阴虚者,有因孕妇害怕难产而致者。<中医临证备要)说:“舌仲长吐出口外不收,名日舌纵。由内火炽盛所致。蛆<中医舌诊)说:“舌常伸出口外,内收困难;或者不能收缩,流涎不止,叫做舌纵。……纵而麻木,则多为气虚o"<辨怔奇闻)认为,妇人将产,舌伸不能回缩,主要是害怕难产,精神过度紧张所致。病因很多,治疗时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针对病情,对症下药。此症外治法可用巴豆3粒,用粗纸包,研|碎,让巴豆油脂浸润纸上,卷庸纸捻,点火熏舌6或用冰片、枯矾备3克,雄黄、黄柏、黄连、元胡粉、人中白各6克,钢绿1.5克,共研极细,吹于舌上。舌即回收入口o
舌缩症
化州杨某,男,25岁。舌体内缩2天D其家属代诉,患者2天前暴怒后忽然出现舌体内缩,不能言语,无法吞咽食物。某卫生院检查:舌体内缩不能伸出,咽部充血,扁桃体无肿大,声带充血。即用青霉素钠、地塞米橙加^液体内静滴,同时口服安定片。用药2天,效果不显。转求中医诊治。诊见:患者面赤唇焦:烦躁不安,不能言语,舌体内缩。舌质红,苔燥少津,脉滑数。患者书写表达:胸膈烦热,口渴欲饮,但咽不下,小便短赤,大便秘结;咽喉疼痛,头痛。诊为肺胃火盛型缩舌症。治以清热泻火通便。急取手阳明经台谷穴,针用泻法。取商阳穴,三棱针点刺出血。治疗1次;患者能发出沙哑声音,可饮水。继投凉膈散2荆而愈。(<广西中医药)1996年第1期莫战报道)
弄舌如蛇症
湖北省粥门县子陵乡陈姓男婴,5个月。弄舌撩动,伸缩不停,状如蛇舌。不对啼叫毒此前2天,患发热嗜睡,1小时后出现犬吠样咳嗽,堠夹有痰鸣声,呈吸人样呼吸困难,不愿吮乳,体温38.3℃;呼吸':50次份.鼻腔通畅;无鼻翼扇动,唇周及肢端无明显紫绀,咽部不充血;两侧咽峡未见假膜,扁挑体不肿大,_两肺呼吸音稍粗,可闻及鼾音,心率100次份,心律整齐。诊断为急性喉炎。给青霉素、链霉素、四环素及非那根、止咳糖浆治疗。住院第二天,患儿出现上述症状。患儿无惊厥,前囟平坦,颈项不强,舌体不肿,舌苔嫩黄。给予小儿奇应丸不效;又给予苯巴比妥亦不效。最后给予清热凉血,熄风豁痰之品:黄连4克,生地、钩藤、蝉蜕各12克,胆南星、薄荷、甘草各3克。当服第一次汤药后,患儿呕吐白色痰涎一团,继续按时分次灌服。1日之后,弄舌渐趋停止,呼吸亦趋平稳,咳嗽减轻,咳声清亮,发热已退。又进1剂,痊愈出院。((新中医>1980年增刊田敏报道)
又有吴某,男,22岁。舌在口唇上下内外不自主垣伸缩搅动3天。患者偶因不幸,心中郁闷,致发舌在口唇上下内外不自主地搅动如蛇,经西医诊断为“神经官能症”,曾用针剌内关、神门、中脘等穴,并肌注鲁米那、氯丙礤,以及电针等治疗,效果不佳。检查:一般情况尚好,但见舌在口唇上下、左右、内外不自主地频频搅动,如蛇弄舌状,啪啪作响。言语吃力,吐字不清,表情痛苦,坐立不安。舌红少津,脉象弦数o采用针刺疗法,令患者端坐,两手平放桌上,掌心向下,齐刺双侧中渚穴,大幅度捻转,同时令患者发“啊蚪声,随声发出而弄舌顿止,霍然而愈。(<中医杂志>1981年第7期)
弹、舌 症
李某,女,26岁。患者不能自控舌抽动弹响2年余,入睡后消失。伴烦躁不安,时有彻夜不寐,多梦,忧郁善怒,纳差,腹胀。自述因产期生气引起。诊见精神不振,面色萎黄,可闻及舌“嚼”、“嚼"、!'嚼玎弹响声,舌尖红、质淡燥、苔薄白,脉沉细。证属肝气郁结,肝火扰心。治以疏肝理气;滋阴降火。方拟逍遥散加减:当归、白芍各12克,柴胡、茯苓、部金各10克,酸枣仁15克,黄连、薄荷各6克,生姜3片,水煎般,每日1剂,早晚分2次空服。同时针刺内关、天突、足三里;每日1次。中药随症加减,共服24剂,针灸15次,弹舌消失。随访1年无复发o((陕西中医)1997年第3期辨兆兵报道)
熟睡咬舌症
湖南唐某,男,28岁,司机。自述夜间熟睡咬舌1年余,近半月加重o患者1年前开始出现夜间熟睡时咬舌,逐渐加重。每天劳累及情绪不佳时发作,病情严重时,咬破舌体,鲜血直流。西医诊为“神经官能症”,头颅cr检查无异常,曾用西药维生素B1、谷维素等药,未见明显改善。近半月来病情加重,几乎每晚咬舌,伴头晕胀痛,烦躁易怒,口干口苦,小便黄赤等症。故来针灸门诊求治。诊见发育正常,营养中等,身体肥胖,神经系统检查未见异常,心肺:、肝牌功能正常,舌尖红,舌苔黄,舌生芒剌,脉弦。诊为“痉证件o为心火上炎;肝气郁结所致。治以清心泻火,疏肝解部之法。选用内美、通里、神门、太冲、劳富、中渚等穴针刺,每日1次。针2次后,咬舌等请症减轻,1周后,痊愈出院o随访1月未见复发。《湖南中医药导报》1996年第3期龙志江报道)
黑 毛 舌
某男,33岁,1964年夏患黑毛舌病,舌苔墨黑,呈毛状增生,不易剥脱;其余无异常。经用维生索C和呋哺西林等治疗,10天后黑色舌苔逐渐稍退。1966年7月患胰头癌,经治疗无效而死亡。
又有某男.68岁,工人。患者于1967年底开始感到食欲减退,口淡无味,口干舌燥,经服“醒脾健胃”中药多剂.仅仅一时之效毒1968年2月,发现舌根及舌中部生长许多黑色厚苔,以物刹擦,去而复生,且日渐增多;增厚。患者近年来除每日饮用自制的鲜葡萄浸酒300毫升外,无其他嗜好。检查:舌根及舌中满布棕黑色厚苔,苔上遍生黑毛,长达l厘米左右,刮之呈絮状倒伏。腭及牙齿无类似现象。经本院口腔科会诊确诊为黑毛舌苔,以中药治疗。处方:黄药子、生地各12克,山豆根、当归i丹皮各10克,石膏30克,黄连、生大黄各3克,升麻6克。每日1剂,水煎温服。另用锡类散每日1支噙化。嘱停服葡萄酒。
10日后复诊,厚苔见薄,黑色舌苔转淡并见减。原方击生大黄,加玄参24克,又服10日。服后黑毛消退,苔色转黄,随访4年来复发。
青 舌
常某,女,78岁。全舌发青,如水牛之舌。患者素体阳虚,自幼畏寒,四肢不温。诊见头晕头痛,面色青白,四肢不温,畏寒怕冷,大使秘结,下肢浮肿,全舌发青,如水牛舌,苔黄厚腻,脉象沉细。证属阳气不足,水湿停滞。治宜温阳益气,利水润便。方用真武汤加减:炮附子、白术、茯苓、泽泻、杏仁、郁李仁各10克,当归30克,生黄芪、丹参各20克,桂枝、川牛膝、肉苁蓉各15克。承煎内服,每日l剂。服药3剂,舌青好转,全舌青变为舌边青;服药6剂,舌苔由黄厚腻变为薄白;服药12剂,下肢浮肿消退,头晕头痛消失;服药49剂,青舌痊愈,舌变红润,四肢转温。(《辽宁中医杂志)1989年第8期)
青舌,临床少见。或因寒邪直中肝肾所致,或因久病阳气衰竭而成。寒邪直中肝肾所致者,多见于房事之后,暴雨淋袭,或责凉饮冷;引起舌青唇紫,少腹拘痛,四肢逆冷,阴囊内缩,阴茎缩小。丸病阳气衰竭而成者,上述病例即是o<舌胎统志)说:“青色舌…………乃寒邪直中肾肝之候。”《色脉舌诊)指出:“这种青色舌,起病急骤,伴有四肢厥冷、脉沉伏、脸色苍白等症,饮水不多,且喜温热,虽烦躁不安,但其声音不扬。”治疗必须大剂量温肾壮阳之品,直中者l剂可愈,久病者L必须长时间治疗方可治愈口
汤某,女,20岁。3年前适值经期,突然舌胀,转动不灵,不能言语。嗣后每在经期或过度劳累则发作。脉细,舌红,苔黄。此属舌暗。由心经痰热,肾经寒郁,寒热错杂,窍络不和所致。治宜清心祛痰,滋肾养阴。处方:沙参、麦冬各9克,半夏、远志各6克,九节菖蒲、细辛各2克,黄连1克,木通、生甘草各3克,生姜1片。进服3剂,已能言语,但仍舌謇语涩,口有黏痰难出,经行未尽。少阴寒邪初化,心经痰热未清。宗上方加丹参9克。.同时服天王补心丹,每次5克,每日2次。调治10日而愈。随访1年,未见复发o(<张泽生医寨医话集))
舌尖奇麻
赵某,女,28岁,干部。自述舌尖奇麻如千针之剌已2月余,痛苦非常。曾经多法治疗无效。夜寐不宁,口苦咽干,目眩,烦躁,尿少而黄,大便于燥,痰多而稠,脉弦数,舌尖红赤,苔薄黄根腻口此为心火亢盛,胆火上逆。治用蒲心泻火,疏肝利胆之法,拟龙胆泻肝汤加味治疗:龙胆草、黄芩、栀子、柴胡各10克,生地、当归各15克,木通、泽泻、菊花、白僵蚕、白蒺藜、车前子各12克,黄连、甘草各5克。连服2剂,二便通畅,舌尖麻木减轻,余症稳定。再服2剂,舌尖奇麻大减,饮食大增,烦躁已愈,夜间多梦,脉细数,舌质淡红,少苔。此肝肾阴虚,虚火上灼,改用滋阴补肾,疏肝清热法治疗:玉竹20克,麦冬、沙参各15克,桑叶、桔梗、胡黄连、车前子各12克,甘草5克。煎服2剂,诸症消失。随访至今:未见复发。(《中医热志》).1981年第2期赫文彩报道)
又有邹某,女,32岁。舌尖奇麻如虫行如针刺2月余。曾用中西药物治疗无效(药物不详),又用花椒、食盐水外涂亦无效。非常痛苦。诊见口苦咽干,目眩烦躁,尿少而黄,大使干燥;痰多而稠,舌尖红赤,舌苔薄黄而根腻。证属心火亢盛,胆火上逆。治宜清心泻火,舒肝利胆。方用龙胆泻肝汤加黄连、白僵蚕、菊花、白蒺藜,进服4剂.,舌麻大减,时徽发作,饮食大增,烦躁已愈。改用滋阴补肾、疏肝清热之法,方用玉竹、麦冬、辽沙参、胡黄连、车前子、桑叶、桔梗、甘草,继服2剂而愈D随访未见复发o(<四川中医>1993年第4期)
舌尖奇麻属中医舌痹范围,记载于<赤水玄珠),叉名麻舌、舌自痹等口此由心肝火盛,营卫之气被壮火所蚀而致。先用龙胆泻肝汤加味制火气之燔灼,继投滋阴补肾复其已耗之气。治疗十分得当,因此获效也速。
舌尖奇痛
徐某,女,51岁。舌尖热辣疼痛月余,曾在某医院用清热泻火药,舌痛未止,大便反见搪泄。患者自述其舌痛每发于黎明时分,天明即止,白天从不疼痛1,且其痛时必将舌伸出口外方得缓解。察舌不碎不裂;舌质淡而体略胖,舌苔薄白,脉细兼效。患者素来畏寒,近日大便搪薄。脉症合参,应属元阳亏虚,阴盛格阳之证。此非离火内燃之咎,实为浮阳不戢之故。以内桂、干姜各4.5克,温纳肾阳,引火归源;稍加川莲1.5克反佐,以清泻浮土之火。仅此3味,立竿见髟,3剂后舌痛消失,随访至今未见复发。(《中医杂志}1982午第5期赵春堂报道)、
舌痛在医学上称为舌微血管炎,多发生于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尤以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为多。医学研究表明..,舌痛和舌麻的发生与动脉硬化、血脂增高和血液黏度增高密切相关。
舌痛或舌麻患者,不要掉以轻心。因为这种症状往往是脑栓塞(或脑梗塞)的前兆。医生在为舌痛中老年病人检查时,发现大部分病人患有动脉硬化症、高血脂症和高黏血症。说明舌癌的老年人,存在微循环障碍,血液供应不足,使舌体局部静脉淤血,产生丙酮酸的多肽类代谢产物,刺激舌神经产生舌痛。因此,当中老年人出现舌麻、舌痛、舌术、舌胀和活动不便时,应及时到医院进行口腔检查、经颅多普勒检查、脑CT检查和血液流变学检查,防止脑梗塞或脑栓塞发生。
舌下石疔
王某,男,60岁,干部。半年前,舌下生一硬疔,坚硬如石,如黄豆大;舌体胀痛,活动僵硬,转动不灵,影响进食,先后就诊于郑州和上海某些医院,经2次病检,确诊为“舌癌”o动员作手术切除,因患者惧怕,改用冷冻及化疗,治疗4个月无明显效果j且疼痛加剧,改求中医治疗。诊见舌体胀痛,僵硬不遂,口苦咽干,心颊眠差,暴躁易怒,便干溲赤,身体略瘦,痛苦面容,舌尖下部有一黄豆大的硬疗,呈暗红色,质硬如石,痛不可触。舌质红,有淤斑;苔薄黄少津,脉弦滑数。证饵心火炽盛,炼津为痰,部火化毒,循经上攻,痰火毒邪,积聚舌下而成。治宜清心化痰,泻火解毒,软坚散结。处方:元参、浙贝母、白芍、蚤休各15克,生地、栀子、大黄、山豆根、丹皮各9克,猪苓50克,炙鳖甲30克,柴胡、生甘草各6克。水煎2次,合并药液,分次频服,每日1一剂。进药30剂后,舌体疼痛渐减,转动较前灵活,进食较前舒适,舌下石疔颜色由暗红转红,触之硬痛有减。宗上方去大黄,加大枣3枚,继服30剂,舌下硬疔变软变小,疼痛大减;心烦已失,睡眠转佳。拟“克癌汤”:元参、浙贝母、生牡蛎、山豆根、蚤体各15'克,猪苓50克,炙鳖甲30克,广郁金”克,生甘草10克。每以5倍量共为细末,装入胶囊,每服5~7粒;每日3次,连服:1年,舌下石疔消失,舌体活动复常,随访8年,未见复发。((中医杂志>1992年第11期)
舌 裂 症
冯某,女,10岁。舌裂出血2年。2年前患儿因顽皮受责后,惊怕交加,又遭风寒,遂致发热,三四天不遇。从此引起舌上生裂,从舌尖贯舌中,沟裂深达舌厚度的1/2,出血不止,疼痛难忍,哭闹无常,只好暂且使用玻璃胶纸固定舌面。曾服止痛药不济,用中药导赤散、解毒汤及多种维生素均无效。后往裂淘中滴普鲁卡因,只能一时缓解。近日不能寐,不能进食,否则叫喊不停,颇使家长为虑。诊见患儿赢瘦、面色苍白,憔悴无华,体倦神疲,痛苦面容,口润舌淡,舌尖部“丫”状开裂,裂沟较深,边缘整齐,出血鲜红,但无红肿,舌尖稍红,舌有淤斑,两颧微红,畏寒肢冷,唇紫甲青。此乃气阴两伤,淤血阻络之证。治宜益气养阴,活血通络。方用活络效灵丹加味:丹参、黄芪、鸡血藤各15克,当归、乳香、没药各6克,青黛5克,附桂3克。进服3剂,出血明显减少,疼痛大减;服药5剂,出血停止,疼痛基率消失;服药10剂已不见舌上裂纹,只留白色条痕,面色转红润,饮食如常,病已稳定。改用人参养荣丸巩固。1年后随访,病末复发。(《中医杂志》1983年第9期)
沟 纹 舌
于某,女,19岁,待业青年。舌面出现沟裂7年,且逐渐加重c3年来舌苔出现剥脱,范围逐渐扩大,口干。近半年来沟裂处渗血。诊见舌面有多条沟裂,宽大而深,最深者约4毫米,向外渗血。舌苔黄,伴地图舌样改变,脉沉弦。辨证属气阴两虚,治宜益气养阴。处方:黄芪30克,太子参、白术、茯苓、元参各15克,丹参20克,麦冬、五味子、白芍各12克,当归、陈皮各10克。进服5剂,舌面沟裂疼痛及渗血均止,口于减轻,沟裂如前。继服7剂,疼痛及渗血未再发作,口干止,食量增加,气短乏力减轻,地图舌样改变消失。气阴两虚初步纠正,胃气渐复,续服14剂,沟裂显著减少、变浅、变窄。带14剂回家继服0 2年后随访未再复发。用益气养阴法(上方)治疗沟纹舌46例,治愈12例(占26%),显效34例(74%),总有效率达100%0(aE京中医)1999年第2期张占梅报道)
舌 冷 症
杨某,男,66岁。自述舌冷3十月。舌尖寒冷尤甚。伴有心悸,少寐。诊见舌冷尖甚,口中如台冰块,夜间少寐,舌黯淡,舌苔白,脉沉细。证属心阳亏虚,心气不足,营卫失调所致。治宜温心阳,益心气,调营卫。方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黄芪、太子参各30克,桂枝12克,白芍、丹参各15克,生龙骨、生牡蛎各18克,生姜9克,大枣6克。:水煎服,每日1剂,2次分服。进服3剂,舌冷略减;进服6剂,舌冷消失,余症皆愈。继服4剂,巩固疗效。随访3年,未见复发o(<甘肃中医>1992年第1期)
口 冷 症
广东新丰县邓某,女,49岁,农村妇女。自述半年前因患泌尿系感染,曾服大量清热利湿的中草药。泌尿系感染痊愈后,即感口淡,饮食乏味,继之出现口腔冰冷,如含冰块,甚至难于忍受。曾多方诊治,久服大量附子、肉桂、于姜等温热之品,以及附子理中汤、吴茱萸汤、补中益气汤、独参汤等数百剂,全无效果,心中焦急万分。
患者无寒热,惟觉口腔奇冷,用手探其口腔各处,亦有清冷感口纳差,饮食无味;怕饮水,自觉喉中有痰,难于咯出,二便正常,舌质淡,苔白腻,脉沉滑。因前已服过大量温补药物无效,细察病情,脉症合参,治以燥湿化痰为主,投二陈汤合平胃散加减:陈皮、半夏、茯苓、苍术、白蔻、藿香、神曲各10克,甘草6克。服2剂后,有痰涎咯出,但口冷未减。再用上方加干姜、吴茱萸,服4剂后,口冷症除,食欲增进,亦已知味。嘱其再按前方继服4剂,以资巩固。(<新中医)1982年第11期温甫卿报道)
西昌县川兴乡刘某,男,25岁。1个月前因淋雨涉水,外感而发热,但身热而不扬,头昏重如裹一般,周身困重,头痛,流清涕等,后经乡医院诊为感冒,用西药治疗。感冒愈后,觉口淡,饮食无味,继之出现口腔冰冷,舌_凉,如同含食冰条,难于忍受,一身仍困重无力,纳谷不香,中脘饱闷,泄泻,日三四次,大便清稀,量少,无臭秽。又经乡、县、地区医院诊为腹泻、消化不良,屡用助消化、消炎止泻西药,仍无疗效,甚感焦愁。询查过去史,平素口多清涎,纳差,常觉喉中有痰,咯出量多。舌质汝,苔a腻,脉濡细。证属寒湿困脾,治以运牌化湿,方用胃苓汤加减:苍术、厚朴、陈皮、泽泻、白豆蔻、炮姜各9克,白术、茯苓各12克,炙甘草6克。服药4剂,口凉减轻,痰涎减少,已不泄泻,饮食增加,其余诸症均有好转。宗原方再服4剂,口凉大减,饮食知味,再服原方2剂而愈。((新中医)1983年第10期饶宏孝报道)
又有洛阳市郊王某,64岁,农民。自述舌冷如冰1年余。伴右胸闷、气短、心悸、少寐,多梦,咽于,时有汗出,精神不振,小便清长等症状,喝热水舌冷感稍减,饮冷水时舌冷加重,因此从来不饮冷水。舌质黯淡,舌苔白,脉沉缓。曾去多家医院诊治,西医诊断不明,难以对症治疗;中医诊为舌冷症,多用附子、肉桂、干姜等辛温之品,均无疗效。舌为心之茁窍,脉症台参,属心气不足,心阴亏损,阴阳失调所致。治以补益心气,调和阴阳之法。方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加睐:桂枝、炙甘草各9克,龙骨、牡蛎、黄芪、丹参各30克,太子参、白芍各15克,五味子12克,生姜5克,大枣5枚o进服5剂,舌冷减轻;继服5剂,舌冷消失,余症亦除0 1年后随访,未再复发D(《实用中医内科杂志)1999年第1期李国甫报道)
. 又有桓台县某女,52岁。自觉口冷如含冰半年。患者半年前因患泌尿系感染服用大量清热利湿中草药,病愈后觉口淡,饮食无味,继之出现口腔冰凉,如同含冰条,难以忍受。多方求治,久服大量附、桂、姜等温热之品,并多次服用人参,未效;又服附桂理中汤、吴茱萸汤、补中益气汤等40余剂,均无效果。患者无寒热,惟觉口中奇凉,用手探之亦有清凉感,纳差,饮食无味,畏进水,自觉喉中有痰,难以咯出,舌质溉苔白腻,脉沉滑。前医给以大量温补牌肾药物不效,提示不能再用前法。细寨病情,脉证合参,拟属痰湿阻滞中焦,治以燥湿化痰为主,投二陈汤合平胃散加减:陈皮、白豆蔻各9克,法半夏、厚朴各12克,茯苓、苍术各15克,甘草6克。服药2剂,晨起有痰咯出,但未觉口凉减轻。上方加吴茱萸12克,干姜9克,继进2剂,口凉减轻,痰诞减少,舌苔转薄白。药已见效,嘱再服2剂。口凉已除,食之有味,食欲增进,再进4剂以资巩固。《山东中医杂志>1996年第12期张玉波报道)
口 香 症
刘某,女,36岁0 1980年春就诊。.口中觉有香气3年。询及长期口腻乏味,胸闷腹胀,大便稀软,日行一二次,面色黄滞,白带腥稠,脉缓,苔白腻,舌质淡红。曾在某医院诊为富颈炎,未作其他结论。综观证属湿滞于中,痹阻上焦,运化失常,肺气不利。于是遵循刘河间“上焦宜化,中焦宜燥”之旨,燥中焦之湿,宣胸中之痹,拟平胃散加昧:苍术、薏苡仁各30克,厚朴、陈皮、草果、杏仁各10克,甘草3克。进服5剂,症减十之七八。继服10剂后,调理脾肾,以固根本,竟获痊愈o(<辽宁中医杂志>1981年第3期潘江涛报道)
张某,男,56岁。自述因生气引起胁痛腹胀,口出香味2年余。中西医多方治疗无效。近半年加重,影响饮食。每食则感有香气自咽上冲,呃气而出,甚则恶心呕吐,乏力,有时心悸失眠,两膝不适。素喜食酸味,性情急躁。便稀,1日2次,小便少。苔白腻,脉沉弦。投四逆合平胃散加减:柴胡、郁金各12克,白芍18克,枳实、陈皮各9克,苍术、寒水石各15克,酸枣仁30克,山楂45克,厚朴、甘草各6克。进服2剂,口香已除,胁痛腹胀大减,饮食增加,仍失眠,晚上烦热,膝关节不适。遵前方加百合45克,鸡血藤、沙参各30克。继服3剂,症状完全消失。为巩固疗效,嘱其再服2剂,改为隔日1剂。随访两年未见复发o((千家妙方))
口甜症(脾瘅J
常听人述说口干、口苦,还常听人述说口臭、口咸,至于口甜,就很少听说了D口中发甜的病症,虽然少见,但是在很久以前就有记载了。早在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索问·奇病论)里就有关于本症的记述。明代医家王肯堂的<证治准绳)里也有本病的记载。古典医籍里把这种病称为“脾瘴”,说是因为多食肥甘,引起脾热而浊气上泛,发生口中甜腻之证,日久可变为消渴。方用兰香饮子(生石膏、知母、生甘草、人参、兰香、防风、升麻、桔梗、连翘、半夏、白豆蔻)治疗。如果患者脉弦,胃中嘈杂而口甜,那是由于痰火所致,应用滚痰丸治疗。如果因脾胃虚热,不能收敛津液而引起了口甜症,应用补中益气汤治疗。根据笔者的医疗体会,佩兰对于治疗口甜症效果较好,由于本病较为少见,故摘录一例,以供研讨D
开滦市刘某,女,48岁。因口甜3个月,久治不效而就诊。诊时患者觉满口甜若噙冰糖,自觉胸咽不利l经常噫气,不思饮食,时有寒热,腹胀,双腿舒伸不适,大便清利而数,四肢懒倦,形气相失,面黄白,舌体平、濡软,质漩无苔,口中沃沫,脉中取而涩。腹软稍胀:,肝脾未触及,脐腹无压痛。尿糖阴性,唾糖阴性。木戕脾愈旺,旺而反极,脾气失营;宿则偏胜,津涎上溢于口,甘为脾反极之象。应以补脾为根蒂,因甘益脾而不益甘,酸泻木而不益酸,续养胃气,以治口甜。处方:生山药30克.莲子肉15克,旋覆花、白术(麸炒)各坦克,半夏、茯苓、甘松各9克,腺皮、鸡内金、枳椇子各6克,胆南星3克,乌梅1个。煎服3荆,口甜症愈。随访半年,未见复发。((辽宁中医杂志>1983年第7期刘沛然报道)
口 辣 症
辽宁省瓦房店市农民吕某,男,70岁。主诉嘴里有辣味1年余。起初以为口辣是喝酒或吃辣椒造成的。于是把酒戒了,辣椒等带辣味的食物也不吃了,但口辣症仍然不除,像吃许多辣椒样感觉。到医院接胃病治疗,:服用雷尼替丁、三九胃泰冲剂等药无效o患者口辣,咽干,'面赤,失眠,便干溲赤,舌暗苔黄,脉弦,证属肺胃火盛。是由素嗜辛辣之品,日久化热,火热上炎所致D治宜清泻肺热;和:胃降火o给予泻白散加味:桑白皮、地骨皮各30克,黄连20克,黄芩、甘草各15克。进服l剂病减,3剂病愈,随访未再复发。.((吉林中医药>1998年第1期刘和军报道)
口 麻症
尹某,男,41岁。自连口舌麻木、不辨五味已1月余。曾经中西医多方治疗无效,心中郁闷不安,食物不香,食欲减退,食量减少。近感四肢发麻。询问过去史,平索头昏胀,腹胀;便溏,口痰特别多,常觉身体乏力,有时困倦;屎清长。舌质淡,苔白腻,脉潘细。证属脾虚,湿郁于脾,浊痰滞涩经络;致发本病。治拟健脾渗湿,益气通络之法,方用六君子汤加味:党参15克,白术、茯苓各12克,半夏、陈皮、竹茹、枳壳各:9克,桶嬉、丝瓜络、甘草各6克.服药4剂,口舌麻木已减。已能辨五味,其余谙症亦减轻。宗原方继服4剂,诸症霍然。“新中医)1983年第10期饶宏孝报道)
齿 寒 症
常言道:唇亡齿寒。但也有唇不亡而齿寒者。山西吉县曹某,女,27岁,干部。患者来诊,两手捂嘴,声言张嘴说话牙齿发凉,已有月余,近日牙齿冷感加重,面色淡白,形有冷感,疲惫无力,形体消瘦,腰膝酸困,舌淡,脉沉细,两尺犹甚。此为肾阳虚衰;脾用不举所致。盖肾主骨,齿为骨之余;脾开窍于口,口与脾有密切之关系。故脾肾阳虚则有消瘦乏力、腰膝酸困、牙齿发凉之表现。。治宜温补脾肾。方用金匮肾气丸加减:熟地、炒山药各15克,茯苓、泽泻、党参、补骨脂各9克:;内挂6克,附子、炮姜各3克。水煎内服,2荆而愈o(《新中医)1j979年第5期张元泰报道):
齿 黑症
烟台市孙某,女,32岁。患者近2个月齿黑如涂淡墨,刷之不掉,舌苔黑,刮之复生,腰膝酸软,头昏乏力,畏寒身冷,大便溏稀。近期未服过可使牙齿和舌苔着色的药物及食品。 1年前曾出现齿黑,同时伴有上述症状,经服用补肾之中成药治疗20天后齿黑消退。。查体温\血压、血常规、屎常规和多项生化指标均在正常范围。肝脾未扪及,肾区无叩击痛,面色光白,双下肢轻度浮肿,手足较常人凉,脉象沉细;舌质淡嫩,从舌根到舌中有一层湿润薄黑苔,牙根有淡褐色色素沉着,牙齿如涂一层淡墨,用压舌板刮之不掉。据脉参证;证属肾阳亏虚,给予温阳补肾法,选方金匮肾气丸加减:热地25克,山茱萸、茯苓、丹皮、泽泻、附子、枸杞、人参、炙甘草、鹿角胶(烊化)备IO克,山药12克,内桂5克,砂仁6克。进服10剂后齿黑稍退,黑苔转为灰白苔,仍感腰膝酸软。原方加巴戟天10克,续断15克,又服20剂,齿黑消退,牙齿洁白如故,舌苔薄白,腰膝酸软、畏寒、乏力等症亦减轻。改服金匮肾气丸善后。随访半年齿黑未复发。((山东中医杂志)1995年第5期刘启锐报道)
叩 齿症
缪某,男童,12岁。主诉上下牙打斗3月余,多处医治无效。患儿上下牙打斗不停,其声清脆_约每分1次,日来加剧,餐睡时亦不停歇。舌淡嫩,苔薄白;脉滑;如此少见之症,一时难以着手,忽见口吐涎沫,时时叹息,即问其胸有何感觉?回答说:“胸中痞闷。”于是以“怪病多痰”,从痰论治,立涤痰宽胸、和胃祛风之法。以导
双手发烧如火炙
四川省某小学女教师,52岁,1982年开始两手发烧,其热从手腕到指尖,逐渐加重0 1个月后,自觉两手烧灼如火炙,难以忍耐,同时伴有心烦。虽用冷水浸泡,烧灼感觉仍不少缓。曾服药多剂未效。患者面色微赤,唇色涂红,舌质紫暗,无苔,脉洪大,按之稍软,二便饮食如常,只小便略频微烫,尿色略黄。当时认为是心经气阴虚,拟用育阴请邪之剂,服3剂未效,心烦反而加重,口苦舌燥,双手烧灼较前更甚。详审脉搏,仍洪大,但重按无力,独左手较初诊时尤为洪大,指甲青白无华,血虚之象甚明,遂改用甘温退热法。黄芪25克,当归10克。服此方仍无效,但无不良反应。断定病重药轻,仍用上方加重剂量,黄芪增至120克,当归增至25克,进服3剂。
加量服后,双手烧灼和心慌之象明显减轻,洪大之脉亦渐收,细按之,略现涩象,维用上方加枸杞、炮姜、潞党参、大枣、炙甘草、桂枝、龙眼肉等加减,服10余剂.诸症消失如常人o(<陕西中医学院学报>1982年第4期刘静庵报道)
胸烧如火食冰不解
章丘县张某,女,67岁,县公安局家属。患者胸烧如火,食冰不解10天余。此前曾连续2次感冒,寒热不重,但终日体乏无力,昼轻夜重。今夜突然汗出恶热,烦躁不宁,胸烧如火,饮冷索冰。时值早春,天气尚冷,家属即从室外水桶中取冰2块,予其食用。食后仍不能缓解胸热,又将两杯白糖水放置室外,待结冰后予其食用,并将冰块装入袋中,置于胸前,方得暂解求凉之望。患者既往有高血压、冠心病、慢性胃炎和慢性腹泻等病史。现仍恶热,渴欲冷饮或冰漱,饮亦不多,热饮即吐,口中气味酸腐,大便稀而秽臭,腹部略胀满,胃纳极差,微有汗出,脉大有力,舌质正常,舌苔白腻。此为湿热搏蒸(热重于湿)所致,治以白虎汤清热为主,平胃散燥湿为辅:生石膏40克,知母、苍术各12克,陈皮、茵陈各10克,草蔻、甘草各6克。每日l剂,水煎分4次凉服。是遵“治温以清,冷而行之”之法。服药2剂后食凉之求已解,恶热汗出消失,烦躁亦减,亦能热饮,但食欲仍差,口黏如胶,苔白如糊,此乃热除湿盛脾虚,拟加减平胃散燥湿旺脾:苍术、白术各10克,薏苡仁12克,陈皮、甘草各6克,黄芩5克,草蔻4克。煎服3剂,诸症均减;进服20余剂,病获痊愈。
该病食球不解凉,求饮热即吐,为内热炽甚;表无火热,渴不多饮,茴、舌、苔无热象,是热被湿恋,不能外扬;大便稀黄秽浊,为湿热下迫大肠口吴瑭说:“湿热相搏,不可偏治,从清热则湿不退,从祛湿则热愈炽。”故甩白虎汤清气分之热为主,平胃散燥湿为辅,清燥兼用,以防热被湿恋。热易赊而湿难尽,湿性黏腻,难得速除,当缓图之。后单守除湿之法,意在于此。((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80年第3期李寿森报道)
半身发热
邵阳县白仓乡管竹村农民何某,女,33岁。自述下半身灼热8年。8年以前,患者产后3-天,出现小腹胀痛,继而下半身灼热如焚,尤以阴部为甚。伴头晕、自汗、咽干、口燥、尿赤、手足心热,治之无效。病后上述症状终年不退,每遇劳动、经期及天热时加剧,白天常被迫人室裸体扇风以求稍安。寒冬虽有减轻,然下体亦需凉露被外。8年来,每当病情加剧难忍时,即延医诊治o然每次服药,常觉第一剂似有效果,再服则诸症复觉如前。患者自觉属怪异之痰,不可医治,似乎已丧失治疗信心。今年人夏以来,因气温高于往年,前症有所加剧,日夜不宁。近1个月来,复见肛门坠胀,小腹坠胀而痛,虚坐努责,每当便后或行动过久,自觉二阴有物坠出,视之则无。痛苦之极,才又来医院就诊。经妇科检查无异常发现,尿常规亦正常。诊其脉弦无力,望其舌质偏淡,苔薄黄而润,形瘦,面色少华,两颧微红。询问既往所服之药,经出示处方,皆为着寒清利之剂,如龙胆泻肝汤、三妙散、八正散之类。因思此病起于产后,当为虚损劳热。大苦大寒,决非所宜。本病发于产后失调,剧于苦寒误治,致成阴虚气陷之证,治当益气升陷、滋阴退热。用六味地黄汤加减:山药、茯苓、丹皮、生地、党参、黄芪各15克,百合30克,升麻20克,泽泻10克,五味子:6克。进服1剂,T半身热减,服至5剂,下半身灼热、手足心热、咽干、头晕诸症消失,腹坠肛胀明显减轻。诊其脉舌如前。方药中病,再守前方进5剂n
药后肛门稍存坠胀,尿有余沥不尽感,余症全平。真阴得滋,劳热已退,气陷将复,病将痊愈,不可骤停,守前方增菟丝子15克,继服5剂。
服上药后除排便时稍觉肛门坠胀外,余症痊愈。转拟补中益气汤方加减,交付患者回家调理巩固。 3个月后,其夫来院面告,谓8年宿疾,数诊而除,愈后未见复发o(<湖南医药杂志)1979年第3期吕敬江报道)
半身水肿
张某,女,41岁,农民。半身水肿3月余。患者素体阳虚,畏寒自汗,未经治疗。3个月前因劳累后汗出受风,突见左半身水肿,步履正常,略感活动欠灵,日渐加重,遂去就医。经测定血压、胸透、心电图、血常规、肝功、血清蛋白测定等均属正常范畴,仅小便常规有蛋白傲量、白细胞偶见,未明确诊断。经服谷维素、维生素B1、双氢克尿噻、氯化钾等药,初服有效,继服无效。又服温阳利水、健脾利温之中药也无效o现在左恻上下肢明显水肿,指压凹陷不起,右侧如常人。时有心慌,头昏乏力,饮食略减,大便正常;小便量少;脉沉细无力,舌质淡紫不鲜,苔薄白,边有齿痕。辨证为阳气虚衰,气不帅血,血脉淤滞所致。治以补气温阳,活血利水。仿补阳还五汤化裁:生黄芪、丹参各30克,当归、川芎、桃仁各10克.赤芍、川牛膝24克,红花15克,桂枝、制附子各12克,益母草60克。煎服3剂:服药后水肿大减,饮食增加。效不更方,继服5剂,水肿消退。惟有时头昏、心慌,原方制附子减童6克,去桃仁加党参18克,炒枣仁15克,炒白术12克,连服12剂,诸症悉除。随访1年,病愈未发o(《陕西中医》1983年第1期许继祥报道)
半身如针刺
郝某,女,61岁。半身如针刺6年。反复发作。最近1个月来,针刺感持续不消,实难忍受。伴失眠,甚则彻夜不眠,胁痛!;窜走部位不定,形体消瘦,舌质嫩红,舌苔薄白,脉象弦数。证属肝阴亏虚。治宜滋养肝阴。用一贯煎加味:生地、沙参、夜交藤、合欢皮各30克,枸杞、当归、麦冬、川楝子、沙蒺藜、柏子仁各10克,佛手3克。进服3剂,诸症未减。将前方加钩藤30克,增沙蒺藜为30克,又服8剂,左半身针刺感消失,胁痛亦愈,但仍失眠。又以原方加丹参、龙骨、酸枣仁等以养肝安神,转治失眠o(<临床验集>)
胃脘奇冷
邓某,女,61岁。胃脘奇冷半年余。患者索体虚弱,常恶风寒。近半年来,伴有胃脘奇冷。每当自觉恶风时,其胃:脘寒冷尤著,随即并发寒颤,加盖厚被,继而汗出,心下悸动,欲用双手抱胸按心而后快。其症自行缓解后如常人。近1个月来病发频繁,每周发作二三次,屡治无效。诊见患者困乏无力,纳谷不馨,脉沉细,舌质淡,瞢薄白。证属表虚不同,易受风邪;中阳里虚,易生寒冷;风寒相合,阻碍心阳所致。治宜益气周表,温中戢寒,通用固阴。方用玉屏风散合理中丸与桂枝甘草汤加味:黄芪30克,白术、防风、桂枝、炙甘草各10-克,千姜5克,煅龙骨、煅牡蛎各12克b进服7剂,病不发作;精神大振。续进15剂,诸症痊愈。随访1年,未见复发。((四川中医)1993年第5期)
下肢奇冷
李某,男,43岁,北京人,某厂干部。患者于1978年10月,无明显诱因而自觉双下肢发凉,厂医诊为肾阳虚证,用金匮肾气丸、虎骨酒、青娥丸等大量温补之药,病情未能控制,仍逐渐发展,寒感向上至腰部,向下则冷至足心,如赤脚立冰上,寒玲彻骨。同时伴有下肢麻木,痒如虫行,小便余沥与阳痿等证。曾先后在北、首都医院、友谊医院检查,均未见异常,而建议中医治疗。虽服补肾壮阳,益气和血等中药200余剂,未能见效。
患者素体健康,面部丰腴,两目有神,舌质绛,少苔,脉弦而略数。问其饮食如故,大便不爽,小便短黄。初投四逆散,按阳厥证治,药进3剂,厥冷依然。经反复追询病情,患者才说出睡眠不佳,且多乱梦,心时烦,容易汗出D视其舌尖红如杨梅,脉来又数,反映了阴虚于下而心火独旺于上之证o<伤寒论>第303条云:“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D一指出了水火阴阳不相交通的治则。此证心火上炎,无水以承,是以心烦少寐,多梦汗出;火盛于上,阳气不能下达,下肢不得阳气之温,上下阴阳不相顺接,是以为厥。四逆散疏气通阳,而不能泻上盛之心火,所以服药无效。拟黄连阿胶汤加减治疗:黄连、阿腔各9克,黄芩3克,白芍6克,鸡子黄2枚。服药3剂后,患者即觉下肢寒冷麻木之感逐渐消退,心烦、汗出:失眠多梦等症均有明显好转,小便余沥和阳痿亦有改善。察其舌仍红赤少苔,脉弦而微数,继宗原法处方加丹皮6克,煎服6荆,大雪普降,寒风凛冽,但患者并无异常寒冷之苦,腰以下厥冷症基本告愈。1个月后,据患者言,未再复发。((中区杂志>1980年第12期刘渡舟报道)
腰以下奇冷
患者孙某;男,45岁。自述腰以下寒冷彻骨,痛如断裂15年。15年前冬季某丑,因劳累后洗瀑;不慎受寒,继用热浴,髓即感到腰以下寒净,两侧臀部冷如冰块,腰部冷痛如折,夜间不能人睡。此后半年,又增精精、阳痿病证。』曾先后到上海、武汉、贵阳、湖南、江西等地有关专科医院诊治,服药数千剂,用药如内桂、附子、鹿茸等.反致上身如火,口唇生疮,而下身冰冷如故。经人介绍,请李培生教授诊治。时见精神疲惫,表情痛楚,腰以下寒冷,冷彻骨髓,痛如折断,喜近炉火,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细而濡。此为风寒湿邪,流注关节,寒湿日久,肾气已衰。治宜补益肝肾,祛风胜湿,话血通络之法。处方:熟地、山药各15克,淫羊藿、独括、防风、丹皮、当归、枣仁、泽泻、川牛膝、炒杜仲、防己、车前子各10克,赤茯苓18克,水煎内服,每日1剂。服药5剂后寒冷稍有减轻,但仍冷痛难忍,阳痿滑精。宗上方减去丹皮、泽泻偏于寒凉之药,增加祛风话络,益肾壮骨之剂。处方:熟地、淫羊藿、山药、茯苓各15克,枣皮、独活、防风、巴鞋天、炒杜仲、川牛膝、五加皮、术瓜、车前子各10克,炒慧苡仁30克;苍术、仙茅各6克。进服10剂,腰部以下渐觉温暖,除双臀藕有酸冷外,余处冰冷缓解,阳事能举,滑精亦止,邪实渐去。守上方去苍术、慧苡仁、车前子等药,酌加菟丝子、橘红、祧仁、补骨脂、桑寄生等药,又服40余剂,寒冷疼痛均皆消除。(湖北中医学院李培生教授验案)
周身蚁行感
邱某,男,40岁。诉周身觉有蚂蚁爬行感已3个月。伴有形寒肢冷,纳食尚香,大便顺,小便调,夜寐宁,请李文瑞教授诊治。诊见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弦。证属营卫不和,寒滞肌腠。治以调和营卫,散寒通络。方拟桂枝加附子汤加味:制附子、桂枝、红枣、当归各10克,白芍、海佩藤各15克,桑枝、鸡血藤1生首乌各30克,生姜2片,炙甘草5克。服7剂后,蚁行感基本消失,但仍觉形寒肢冷。前方制附子改为15克,继服7剂后,形寒肢冷明显缓解;蚁行感未发。遂改为丸剂,继服1月余。随访2个月;未见复发。(<中医杂志)1997年第3期米逸颖等报道)
卧则周身麻木
沂水县段某,女,43岁。卧则周身麻木已2年0 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平卧则周身麻木、肩背紧束不适,坐起或直立时上症消失。平素两目干涩,时常头晕、头痛、失眠多梦,偶有胸胁胀痛,食欲、二便、月经均正常。2年来曾多处诊治,诊断不明,疗效不显,病情渐重。现不分昼夜,卧则周身麻木,起则即无。诊见面色萎黄,形体消瘦,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查血压15/10千帕;浅感觉正常:血常规正常,颈椎拍片无异常发现o拟补肝汤加减:熟地、炒枣仁各18克,白芍、当归、木瓜、葛根各1_2克,川芎、柴胡、香附、桂枝各10克,炙甘草6克。服药5剂,病去大半。继服半月,诸症消失。((山东中医杂志)1995年第6期刘桂廷等报道)
僵人综合征
僵人综合征叉名全身肌肉僵硬综合征等,至今病因未明。本病有以下特点:多为青年男性,起病急,病程短,有进行性加重;病初感颈部发紧发强不适,随后波及面部、躯干、四肢;进一步出现全身肌肉的持续僵硬,状若木板,双侧基本对称;某些因素(如查体、牵引、精神刺激等)可诱发全身肌肉的痛性痉挛发作,出现惊叫,大汗淋漓等;睡眠后肌肉僵硬消失;神经系统检查除因肌肉而致运动障碍外无其他异常;智力均正常口因本病临床罕见,容易误诊,故介绍1例,以供参考。
成都市青羊小区青年工人张某,男,24岁。肌肉僵硬伴阵阵疼痛7天,加剧1天o患者在7天前与其嫂发生口角,其后,自觉颈部发紧发强不适,但未引起重视0 4天前感张口困难,咀嚼不灵活,面部有紧绷感。2天前,病情进一步发展,患者感觉张口更加困难,甚至难以进食,喂水时易呛,头颈部活动受限,四肢自觉僵硬,行走易跌倒。前天出现全身僵硬并疼痛,轻微触及其躯体任何部位,均可引起全身强直痉挛发作,并疼痛难忍,大声惊叫,大汗淋漓o睡眠后肌肉僵硬情况消失口患者在发病前2周时曾有前额及右臂皮肤擦伤,经医生们会诊排除破伤风和癔病。诊断为僵人综合征。给予西药卡马西平、舒必利无效,给予安定疗效亦不佳D改用中医治疗。证屑肝风内扰,湿热蕴积。治宜舒肝柔肝,祛风解痉,佐以清热利湿。处方:白芍60克,钩藤、石决明各30克,黄芩、丹参各20克,茯苓、胆南星、天麻、葛根、法半夏各15克,炒白术12克,全蝎(研末冲服)、生甘草各10克,蜈蚣(研末冲服)5条。进服14剂,症状逐渐消除,恢复正常工作和生活。随访3年,未见复发。(<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年第3期刘福友等报道)
喷嚏不止
英国伦敦一位22岁的男子克朗宁,每天早晨5点至下午5点,不停地打喷嚏,每隔2秒打1次,平均l天打18 000次喷嚏。奇怪的是,下午5点以后,喷嚏便自动停止。次日早晨5点喷嚏又作D每天如此,规律发作。医学家们也找不出原因D(《广东科技报)1990年4月28日)
癔性失音
卢亮用暗示及针刺治疗癔性失音患者8例,结果全部在3天内恢复发音功能,效果良好。
暗示疗法:针对患者发病原因,语言开导或劝解,以消除思想顾虑,建立必能治愈的信心。然后选用耳鼻喉科专用的弯曲长针头、1次性注射器,抽吸3毫升注射用水和生理盐水,在间接喉镜下,一边把生理盐水慢慢滴到喉部,一边嘱病人跟医生一起发音,念A、B、C、D、E或1、2、3、4、5等,并在滴注前暗示病人,滴注的生理盐水为特效药物。
针刺治疗:常选廉泉、天突、合谷、内关、神门、人中等穴位,每次选2穴,强朝激。退针后继续让病人跟着大声发音,由小声到大声,由间断到连续,鼓励其说话o(<实用中医药杂志)1999年第2期卢亮报道)
幻 听
幻所在精神科中属于常见症状,可伴发于许多精神障碍中,当其他症状消失后,幻听常缠绵难消,影响患者的情绪、社交或生活安全等。张香芝用穴位注射(用5毫升注射器1次抽取奋乃静注射液2毫升,分别注入双侧听官穴各l毫升,隔日1次,7天为1疗程,2疗程后评定疗效),治疗幻听12例,结果治愈9例,显效1仍,进步1例,无效1例,治愈率75%。
暴 盲
张某,女,42岁。患者素体健康,1982年9月17日因家中被盗而悲伤痛苦,于次日凌晨3点左右方泣止人睡,醒后发现双目失明。遂来医院诊治。眼科检查未见异常。脑血流图及其他检查亦束发现异常。诊为瘟病性黑蒙症(暴盲),曾用中西药物治疗10日无效,遂改用针刺治疗。以针刺睛明、承泣透睛明穴为主,配以合谷、太阳、角孙等穴,1次即愈。((中医杂志:>1983年第6期)
视物变色症
黄某,男,39岁。患者自诉视物变色1年余。因左脚后跟受伤后眼泪自流,连绵不断,在县人民医院治疗(诊断、用药不详).半月之后,伤愈泪止,但视人与物变色,头晕,要求出院中医治疗ol年来经用多种中、西药均无效。诊见视物变色,头晕,下午明显,天晴更著,在2米内不能看清事物,但均成红色,腰酸膝软,性急易怒,失眠口干,小便短赤,大便干燥,体瘦,面色微红,舌体瘦小质红,苔薄黄而干,脉弦细数。脉证合参,证属阴精(津)耗损,肝肾不足,虚阳上亢。治法:滋养精(津)血,补益肝肾,潜阳并润肠通便,方用二至丸合知柏地黄丸加减:女贞子、知母、桑葚各18克,早莲草、生地、怀山药、枣皮各15克,何首乌25克,丹皮、黄柏各12克,生龙骨、生牡蛎各20克,大黄(另包)6克。每日l剂,先用冷水泡半小时后,煎服,间服石斛夜光丸,并嘱禁辛辣、酒,不动怒,注意休息。服药5剂后,视物由红色渐变为淡红色,性情稳定,头晕、腰酸减轻,大便已通,脉弦细略数,药已对症。原方中去大黄、龙牡,加菊花(后下)12克,枸杞30克,石决明20克,服5剂后视物正常,仅视久或午后视物模糊,时有头晕。继以原方增减,连服1十月以巩固疗效,诸症垒消面愈。随访至今未见复发。(<实用中医药杂志)1999年第5期陈达福报道)
夜晚视力胜白星
湖南省石门县磨岗隘乡辫子岩村26岁的青年杨春华,体格健壮。他白天看东西,只能在10厘米以内看清楚,呈高度近视状态。可是一到夜晚,两眼却格外明亮,无论是挑着担子翻山越岭,还是在羊肠小道上奔波,都如同白昼行走。(<文化周报)j
类似这样的病例,<楚天周末)也曾有过报道。湖北省老河口市洪山咀办事处有一位女童.1983年4月6日出生。该女的左眼闪蓝光,夜晚把灯关掉,她仍能打死关在蚊帐中的蚊子,拾起掉在地上的硬币、针、线等物。对这种民间称为“猫眼”的病症,鄂医一院眼科学硕士、主治医师田宁和老专家孙信孚教授进行了研究,他们对“猫眼’’女童进行了一系列检查,束发现异常,双眼辨色能力正常,而左眼虹膜呈蓝色,眼底彩色照相,发现双眼眼底呈现白化病样改变。暗适应检查,呈典型白化病改变D双眼电生理检查,发现眼电图也呈现白化病样改变。眼科专家介绍说,这种被称为“猫眼”的白化病,是由于A在胚胎时期缺乏一种叫做酪氨酸酶的物质,引起色素代谢出现紊乱,造成身体的全部或部分部位的色素减少而发生的。
清人纪昀在《阅擞堂笔记)中说他自己在五六岁时,夜间能清楚地看到很细小的东西,与白天一样。七八岁时渐渐昏暗,10岁以后夜间就全然看不到东西了。但有时半夜睡醒,猛然能看见东西,很快又看不到了。有时夜间眼前如电光火石,瞬间即失。不知纪氏的眼睛是否属于同类?
闭眼后突然双眼睁不开
某男,25岁。某晚开会后回宿舍,躺在床上看书,只觉双眼十分疲倦,闭眼后突然双跟不能睁开,虽用尽气力和使用各种办法亦无济于事。于是心慌意乱,大声呼叫。厂里医生问完病情后,给点眼药水,进行推拿按摩、针灸,用力把眼皮掰开,均未见效果。该厂医生于当晚凌晨2点把患者送到医院急诊。询问病情后,认为患者体质一般,脉弦数,系疲劳过度又遇风寒挟热,所以眼睑一下垂,则紧闭睁不开。于是为患者针刺太阳、合谷二穴。采用先泻后补手法,使气机灵动,活泼经络,则营卫气血得以调和,外邪则能排除。先针太阳,后刺合谷,正当在合谷穴运针之际,患者跟睛已慢慢睁开了。欢喜地连声叫喊:“看到了!看到了!”(<临床资科选编》)
早晨醒后双眼睁不开
聊城地区刘某,女,68岁。患者近半年来,每天早晨醒后双目难以睁开,用手强自拨开双睑仍不能睁,约1小时后渐能睁开,眼眶沉重,双目干涩,但祝物尚清晰。跟脸无浮肿及疼痛D伴神疲乏力,头晕,口苦口干,心烦,右侧腰膝沉紧作痛。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辨证为肝肾精气亏虚,风邪客睑口治当补肝肾,益精气,散风邪。处方:熟地黄加克,山药15克,菊花12克,知母、天冬、枸杞、仙灵脾、仙茅、党参各10克,五味子6克。进服3剂后,晨起双目已能睁开,精神转佳,较前有气力,眼眶沉紧,目睛干涩等症均减。守上方叉服6剂后症状悉除。随访半年未复发。((四川中医)1996年第9期谷万里等报道)
石 骨 症
石骨症,也叫大理石症。病人的骨质如大理石一样均匀硬化,骨髓腔封闭,骨小粱消失,骨质脆弱,如同棍棒,极易发生骨折。由于骨髓造血能力下降,因此这类病人往往伴有贫血。
患者是位黑龙江省的28岁男青年,近日行走时被土块绊了一下,并没有摔倒,但伴随着右大腿“咔嚓”一响,当即就无法活动了。住进肇东市人民医院骨科后,经X光片及其他检查,确诊为石骨症。医生当即为该患者施行手术,术中见骨折处血肿不明显,骨折断端整齐,断缘平直锐利,犹如飓风将大树拦腰刮断。最让人惊奇的是,当用电钻在断骨上钻孔固定时,飞扬的骨粉竟像滑石粉和干石灰粉,染白了手术无菌单。
患者兄妹5人,已有4人在25~30岁时骨折过,且均是在没有明显外力作用下发生的。拍片证实,他们均为石骨症患者。据医生介绍,石骨症的病因目前尚不明确,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另外,患者生活地区的饮用水含氟量较高,造成重症氟骨症,继而形成石骨症,也可能是病因之一。该病的谜团尚待进一步破译。((中国中医药报)1999年12月15日)
鼻 石
某6岁男儿,系驻晋部队家属。近半年来,左鼻腔流脓涕,有臭味,鼻堵塞,有时头痛。检查右鼻腔正常,左鼻腔有黏液脓性分泌物,并有臭味,通气不畅,副鼻窦均无压痛。拭净分泌物后,见一黑褐色不整齐异物堵塞于总鼻道内,触之硬如石状,较活动。喷1%麻黄素收敛鼻腔黏膜后,用盯咛钩顺利取出一个15毫米×12毫米×9毫米之结石,重850毫克,核心为淡红色小纸团,化学分析表明其中含有碳酸盐、磷酸盐和氯化物等。取出结石后鼻腔通气良好,鼻中膈及中下甲未见其他异常。((山西医药杂志)1980年第2期陈永芳报道)
咳 石
云南某男,54岁,干部。平素健康。1980年6月19日在旅途中发热,用抗生素治疗好转,胸片意见为“右上肺炎”o以后病情迁延5个月之久;再拍胸片复查,诊断为“病灶逐渐收拢上移,出现右上肺不张,肺门部有钙化影象”o于是在12月5日剖胸探查。术中见右上肺叶萎缩,变硬,淋巴结肿大,粘连,未扪及明显包块。最后行右上肺叶切除。
术后第一天,在鼓励咳嗽时,患者自觉喉头发痒,有阻塞感,随着一阵咳嗽之后,咳出一颗2厘米×1.4厘米的结石,表面有黏痰,不规则,有棱角,黑褐色,外坚内软。放于盘中,发出当啷之声。结石X线摄片,与上次胸片对照,大小形态和肺门部钙化影象吻合。(《云南医药)1982年第6期李雄报道)
甘肃某男,36岁,炊事员。咳痰时屡次咳出小石块,小者如麦粒,大者如黄豆,随痰排出。在1972~1977年的5年间,所咳出的石块,约能装满青霉素小瓶10多瓶o(<中华医学杂志)1981年第2期金松林报道)
咳出石块,是由支气管结石所致。支气管结石表现为阵发性咳嗽,反复间断地咯血、咳痰、胸痛,支气管镜检可以发现结石。早在16世纪,国外就有人发现这种结石,当时称作“肺石”。1740年,国外一位植物学家,曾因咳出400多块结石后大量出血而死亡。此后,该病陆陆续续地有所报道。
支气管异物
某4岁女孩,不满周岁时经常感冒,伴有咳嗽、吐痰、发烧。3年多来,曾七八次被诊断为支气管肺炎0 20天前又因发烧、咳嗽、吐痰,在当地医院治疗。体温恢复正常后,咳嗽却越来越重,吐脓性臭痰,呼气时可闻到一股奇臭味。患儿曾手出生10个月在草地玩耍时突然剧咳,憋气及口唇紫绀,但以后自行消失。此次住院后经支气管镜检查发现,右支气管口外溢脓液,黏膜红肿,当支气管镜进至右支气管下叶开口时,见一黑褐色索条状异物,周围有脓液分泌物,即嗳出脓液约15毫升,取出一根长5厘米的已腐烂变色的“毛子草”,手术后用抗生素治疗3天,后痊愈出院。'
叉某男菝,5岁。阵发性咳嗽、憋气反复发作1年余。胸透正常。曾以百日咳、气管炎治疗无效。此次检查时,患儿因哭闹而突然剧咳,当即听到声门下有“啪啪”异物拍击声,在直达喉镜下钳出l粒完整的黑色大西瓜子。(以上2例均由<山东医药)1982年第12期姜玉芳报道)
气管和支气管异物被长期误诊的病例很多,主要原因一是该病不常见,一般医生缺乏治疗此病的经验,缺乏足够的认识;=是忽视病史,没有详细询问原始病因;三是支气管镜没有普及,x线拍片和透视有时看不到异物,以致造成误诊。
胃内毛粪石
云南王某,女,28岁,因上腹部发现肿物4个月,而于1978年6月就诊。病人在4个月前(即第三胎产后3个月),无意中发现上腹部肿物,如鸡蛋大小,以后逐渐增大,无腹痛、呕吐、恶心、腹泻、便秘、黑便等症状,自觉饮食及体力正常。患者头发稀少且短,仅有3厘米长,头皮光亮,胃脘部可触及一·拳头大肿物,表面光滑,质地坚硬,推之可动,没有压痛。剖腹探查取出7厘米×5厘米×5厘米结石,是由头发缠绕而成,表面附有一层黏液及散在的食物残渣,有发酵臭味,诊断为胃内毛粪石。经询问,患者自述有尝食头发的癣好。
天津某女,59岁,1976年3月18日因“右上腹肿物伴黑便”入院。患者自述3个月前发现右上腹有鸡蛋大肿物,无明显不适,近1个月肿物略增大,并伴有少量黑便D按之肿物活动度较大,可推向左上腹、脐周及右下腹。剖腹探查,在胃内取出一块黄褐色椭圆形结石,约5厘米×3厘米×3厘米,质地坚硬,表面粗糙。切开结石,其中多为食物残渣,并混有毛发,诊断为胃内毛粪石。术后病人恢复健康,黑便消失。(以上2例均由《:北京医学院学报)1980年第1期徐玉英报道)
山西省洪洞县工业医院柴德禹医生,1988年5月18日从一位中年妇安的胃里取出1个特大毛粪石。这块毛粪石外形似胃,坚硬如石,重1千克;是医学史上的罕见病例o(<河南日报)1988年5月30日)
眼睛里掉石头
土耳其一个11岁的儿童,一天他正在家里温习功课,突然感觉到右眼疼痛难忍,他赶紧跑到爸爸身边说,休看一看,我眼睛里有个什么东西,痛死我了。其父翻开儿子的眼皮,看到一块结石,感到十分惊奇口这个儿童平均每天从眼里掉下五六块结石。眼科医生检查说,到目前为止,从来没有碰到过这种例子,这是一个十分罕见的病例。从眼里掉下石头的原因,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后才能得出结论。
孟加拉国一位19岁的名叫昌达的女子,突然感到眼睛疼痛难忍,家人立即把她送往医院。自1988年1月2日人院以来。 10天里共有170颗石子从她的眼里掉下来。石子大小如米粒,透明而呈圆形。据医生说,昌达是世界上已发现的第三个眼结石患者心这种眼结石症,目前还没有办法根除产生结石的病因D((参考消息)1982年10月11日)
人 内长珍珠
澳大利亚有一名建筑工人,名叫亨利。他在塔什马尼亚游览时,感觉腹痛、恶心,他立即回家,驱车到医院求医D经过检查,医生诊断为急性阑尾炎,需要手术治疗o就在手术的过程中,奇迹出现了,原来阑尾中长着一颗大珍珠,医生们无不惊异。珍珠取出后,据说可卖600+美元。亨利的妻子告诉医生,亨利每到一个地方都吃蛤蜊。
我国上海郊区一个民工因跟角膜外伤,曾被施行了前房异物取出和角膜修补木。1年之后,他偶然在镜子里发现伤眼内有一颗米粒大小白色闪光的小珠,经医院检查确认为是颗虹膜珍珠肿,其形成过程与蚌珠相似凸这在眼科上极为罕见,全世界目前仅见到5例。
日本有位18岁的少妇,名叫美智子。她1987年8月结婚。婚后经常感觉腹部阵痛和阴道出血,肚子一天天增大,她以为是怀孕了。到“妊娠”第七个月时,她去医院检查,可医生却怎么也听不到胎音,医生诊断为“胎死腹中”,必须实行剖腹产。她表示愿意接受剖腹产治疗。在剖腹产手术过程中,医生竟从她的子宫里取出l颗1 350克重的特大珍珠。这颗珍珠有人愿出20万美元的价格希望收购。医生们无法解释美智子怀孕珍珠的原因。而妇科专家古要元一则对这颗“珍珠”表示怀疑,他认为美智子的身体缺乏吸收钙质的能力,这颗“珍珠”可能是一团坚硬圆精的钙化物,只不过外形极像珍珠而已。
分泌金属症
江苏阜宁县一个农民的女璺从出生第十六天起,每天在大便中要排出20克左右的水银珠,水银珠的大小有黄豆般大,至于引起大便排出水银的原因,还不得而知。 .
无独有偶,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有一位年轻的妇女,名叫阿姆娅-塞拖。从1972年开始,她身体一些穴位上定期分泌出金属物质,很多闪着金属光泽的颗粒黏附在她的皮肤上,这些金属腰粒都有非常规则的几何形状,但大小不等。这种奇闻震动全国,经科研人员用仪器分析得知,她身体所分泌的金属主要成分是硅、锰和银等。使人更加惊奇的是分泌金属的时间,往往是发生地震或其他自然灾害的前4天,可谓奇中之奇,就是最有权威的生理学家也没有弄清这个人体之谜。
头上长角
湖南省长沙县曹某,男,74岁,农民。右侧头顶长出一角3年余D患者于1977年6月感觉右侧头部痒痛不适,不久即可触到如黄豆大之肿块,以后逐渐长大,到1978年冬,即长到如大拇指大小,长约1.7厘米。1979年约有3-3厘米。从1980年3月起,突然快速生长,增粗增高,形似羊角状,长约6.6厘米,基底周径约7-8厘米,褐黑色。头角可随头皮移动而摆动,如咀嚼食物或说话时,面部肌肉运动可牵动头皮运动,从而带动头角运动。头角基部周围皮肤感觉敏感,触之即痛;尖端及体部痛觉迟钝。在其基底部下方有一约1.5厘米长之皮肤裂口,有血痂可见。与此同时,在头顶正中处还发现有一个如黄豆大小之肿块,上有毛发生长,平时不痛不痒,如不慎碰之,即有痛感。平素健康,经常劳动,其祖辈及儿孙均无皮角生长。手术摘除后痊愈出院。追访半年,情况良好。病理报告为头皮上皮细胞高度角化,合并基底部鳞癌。(《湖南医药杂志)1981年第3期)
此症名为“头皮角”,属于皮角的一种。根据生长部位不同,而有不同命名o生于头皮上的就叫“头皮角”,容易癌变D它属于乳头状瘤的一种,较为罕见。一经发现,应及时切除。据报道,1980年日本发现一位40岁的男子头上长一对角,从3岁一直长到75岁,角长达26厘米,角底周径最大为18厘米。近年,我国江苏省太仓县双凤乡曾发现一位81岁的老妇人,头顶右侧长出一个灰黑色的角,硬似鹿角,有十几厘米长;河北省交河县南三里屯村,有一位88岁的老妇人赵李氏,于半年多以前头部左右两侧各长出两个小犄角,最大的左角已长到6,6厘米长;四川省广安县井河乡马滩村妇女黎永珍,在她22岁时,感到头顶枕部偏左侧发痒,以后慢慢长出两只角,呈柱状,鹿角型,如拇指般大,两角均在2厘米以上;黑龙江省有一位75岁高龄的老人,在他46岁的时候,从头部左侧长出一个大皮角,长26厘米,圆周长18厘米,呈“S”状,后来他的头部右侧也长出一个小皮角,高6厘米,基底周长9.4厘米,角呈暗褐色,和牛角类似。最近还发现了一位78岁的名叫潘月英的老人,两年前在右侧太阳穴旁开始长“角”,越长越长,给日常生活带来诸多不便。于是,家人把她的这只“角”切掉约3厘米,现在这只角大约还有7厘米长。
身上长刺
周口市南郊乡有一位女学生贾某,11岁。患者全身起芒刺伴有干痒半年余。初时见四肢肘、膝关节处皮肤粗糙,呈鸡皮样改变,继而腰、髂、背部、颈后和额鬓发际等处皮肤亦变粗糙,后渐在高出表皮的粟状突起上长出芒刺,宛如黄瓜刺一般,色灰白而坚硬,触之棘手,皮肤失去正常弹性和润泽。患者平素健康,家族中其姐姐18岁时亦曾患此症。由名老中医刘海涵先生诊治。
检查见患者面部丰腴红润,两目明亮有神,发育良好,营养中等;表情如常。额部发际、腰、髂及四肢阳侧皮肤毛囊突起呈鸡皮状,在每个突起的顶端长出一根小刺,长约2亳米,灰白色,坚硬而刺手。颈后部芒刺尤其尖长,其他部位的芒刺则较短而钝。头皮、面颊、手足心等处无病变侵害,每个芒刺都是以毛囊为中心生长,周围皮肤灰褐或红褐色,彼此间隔有正常皮肤。患处干痒,自发病以来,常感口渴欲饮。饮食尚佳,二便正常,睡眠亦好,其他无自觉症状和痛苦。舌质红绛,尤以舌尖为甚,舌体瘦小,有裂纹,舌苔薄白而少津,脉浮数。
《内经)上说:“肺合皮毛”,叉说“诸痛痒疮,皆属于心。”患者口渴欲饮,皮肤干痒,舌质红绛,显然是由心肺风热之邪作祟所致,当以清泄心肺,疏散风热之法治之。处方:当归15克,白芍20克,元参20克,麦冬20克,生桑皮20克,地骨皮30克,生薏苡仁30克,连翘12克,炙甘草15克。水煎服,隔日1剂n配合外洗药:百部30克,白酒120毫升,浸泡外洗。
上药连续使用15天后,芒刺枯萎,余症如前。再以上面内服药方加丹皮、栀子各12克,蝉蜕30克,白鲜皮15克,隔日1剂,连服10天:芒刺大部分消失+其余症状也大有好转。改用生薏苡仁、生桑皮各30克,地骨皮20克,水煎服,隔日1剂,两周后芒刺全部消除,诸症皆除。随访至今无复发D(<上海中医药杂志)1985年第7期刘道清报道) 有一位姓李的小女孩,2岁D全身长刺,尤以项背部为甚。患儿全身皮肤发白,每个毛孔开口处均有尖锐的毛囊丘疹,大如针头。每个毛囊丘疹均有一毛发贯穿其中,毛白面硬,摸之刺手,奇痒难忍,抓搔不止,烦躁不安,睡眠不稳,精神倦怠,伴有咳嗽痰鸣,口褐无汗,口角赤烂,唇舌皆红,舌苔薄白,脉象细数。为肺胃火热所致。予以清燥救肺汤加防风、牛蒡子、蝉蜕,水煎服;同时用蛇蜕、蝉蜕、蛇床子、杏仁泥水煎外洗,2周后痊愈。((哈尔滨中医杂志>1965年第6期肖正安报道)
丹麦王国的杰纳尔勃里镇,有一个叫尤克的男人,今年35岁。8年前,尤克在一次野外旅行中,不小心摔倒在一片荆棘丛中,身上沾满了小剌。令人惊异的是,这些小剌拔尽后又慢慢地长出来。8年来,尤克共去了147次医院,拔出了3 900根小刺,但小刺还是不断地从他身上长出来。医学界对这种现象无法解释。(《文化固报))
指(趾)生角
安阳县曲沟乡某男,16岁,1968年河南中医学院迁至曲沟搞“斗批改”时,他去就诊。只见他10个手指和10个足趾的尖端均长出3,3厘米多长的“角”来,灰白色,如牛羊角,比指(趾)略细。他经常用刀削这些“角“,不然的话,还会长得更长。质地坚硬,硬如牛角,不易刻削。
他的两只鞋,比脚的实际长度要多出3.3厘米,这些多余的空间,是留给“角”的。尽管如此,每只鞋子的前头还是钻出5个窟窿,露出不体面的“角井来,使他大为恼火。
称为“角竹倒不如称“蹄”更确切,因为它就像牛羊的蹄甲一样,长在手足的指(趾)顶端,略细于手足指(趾).削之不痛b医生们感到惊奇,皆说未见过这类情况。
龟头生角
山东省临沂地区某男子,47岁。在50天以前,患者发现龟头背侧有一小片角化斑,其上覆盖皮屑,洗后又生,逐渐高起,呈坚硬的羊角状物,不痛不痒,日渐增大。现基底部直径约1.4厘米,高约1,5厘米,坚硬如骨,质如羊角,略呈圆锥形,黄褐色,表面粗糙不平。
患者于一年前因龟头和冠状沟处生出两个如扁豆大的肿块,经某医院活检为组织增生,施行包皮环切术,并用液氮冷冻治疗,两月后痊愈。
此次将增生物切除后,发现在基底部中央有一约2毫米的绿豆粒大的小*子角”,子角周围有同心环状角质线条样增生,其顶端有少许血性渗出物。病理报告:符合皮角。临床诊断为“龟头皮角”,经液氟冷冻治疗1次痊愈。
皮角多起于皮脂腺囊肿、疣、痣或瘢痕上,也可发生在正常皮肤或黏膜上,本例是发生在瘢痕上。
皮角生长缓慢,其大小、形状、颜色各异,多发生在头、面、颈、躯干和四肢,亦可发生在阴茎和龟头上。早期无自觉症状,皮角过长,尖端可折断,但无疼痛。本病多发生于45岁以上的人,青少年偶尔可见到。此症系癌前期病变,故应及早诊治,以防恶变。皮角基底周围充血,活动疼痛,多为恶变先兆。生长在龟头部的皮角,因其生长较其他部位快,易恶变,故更应特别警惕o(《山东医药》1981年第11期宋学忠报道)
全身长鳞甲
河南省固始县有一个3岁的小男菝,一出生身上就长满了黑色鳞甲,甲片坚硬,触之棘手。除面部和小腿部没有鳞甲外,全身其余地方的皮肤垒披鳞甲。在鳞甲覆盖处,奇痒难忍,烦躁不安,夜间尤其严重。患儿喜欢洗澡,洗澡时鳞甲脱落,瘙痒停止。洗完澡小儿很高兴,身体感到舒服。两天后又长出新的鳞甲。
这是一种什么病症?如何引起的?如何治疗………这一系列问题,目前医生们还解答不出来,有待进一步研究解决。
鱼鳞 病
周某,女,15岁。患者自幼全身皮肤干燥粗糙,状如鱼鳞。每于夏季减轻,冬季加重,易于龟裂。舌质红,苔薄黄,脉细数。诊为鱼鳞病。证属风湿热毒侵犯营血所致。治宜凉血祛风,清热解毒。处方:生地12克,丹皮、赤芍、荆芥、防风、菊花、紫草、苦参各9克,乌梅6克,大青叶、板蓝根、鲜白茅根各30克,生甘草4.5克,水煎内服。另用蛇皮9克,煎汤撮洗全身。服药7剂,全身皮肤开始变软,鳞屑逐渐减少。连服21剂,鳞屑完全消退,皮肤润滑如常。经过一冬未发o(<辽宁中医杂志)1984年第1期)
又有胡某,男,19岁,学生。患者出生后不久即发现全身干燥,随年龄增长逐渐加重。皮肤粗糙,状如鱼鳞,鳞甲色灰,糙裂,微痒。冬季加重,夏季减轻。伴有头晕耳鸣,腰酸乏力,周身不适,食欲尚可,二便自调。诊见四肢、胸腹及躯干皮肤为鱼鳞状鳞屑,色泽深灰,干而不润,触之甲错o舌质红,苔白腻,脉虚缓。诊为鱼鳞病。为气血不足,风阻脉络所致。治宜益气养血,祛风活络。处方:生黄苠50克,黑芝麻40克,地肤子、丹参各25克,熟何首乌、生地、当归各20克,苦参、白鲜皮、秦艽、蝉蜕、川芎各10克,水煎内服,每日l剂。进服20余剂,皮肤已润,鳞屑减少,诸症大为好转。再宗上方加熟地、枸杞、桂枝、甘草、防风,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每丸10克,每日早晚各服1丸,连服5个月,皮肤恢复如常人,原病灶处汗毛生长,汗腺分泌,全身无任何不适。((中医杂志)1980年第8期)
鱼鳞病为先天性疾病。临床表现为皮肤角化过度,全身皮肤发生龟裂样改变。本病幼年发病,持续终身。西医无特效疗法。中医称之为鱼鳞风、蛇皮癣、蛇身、蛇体等。认为“此由血气痞涩不通,不能润于皮肤”所致。其病机属肝肾阴虚,脾胃虚弱,营血不足,血虚生风,风盛则燥,不能荣养肌肤,发为本病。或治以益气养血,祛风活络;或治以清热解毒,凉血祛风。应辨证施治。
全身毛发脱落
陆某,男,41岁,工人。全身毛发脱落已10年。开始为头发局限性圆形斑状脱落,后来范围逐渐扩大,以致头发几乎全部脱落,所剩无几。即使这些所剩无几的头发,也是色淡质软,如同牛毛,根浅易脱,一触即脱。进而眉毛、胡须、腋毛、阴毛、毳毛俱脱,伴有咳嗽,吐黄色浓痰,口渴欲饮,面觥身痒,腰酸头昏,舌红苔黄,脉象濡数。为肺经痰热所致。先拟清肺化痰之法,方用桑白皮、南北沙参、黄芩、天花粉、石膏、海蛤壳、芦根、薏苡仁、天冬、麦冬、二至丸(包煎);再以补肾养血、清燥润肺之法,方用生地、山药、黄精、玉竹、百合、南北沙参、何首乌、当归、桑白皮、天冬、麦冬、海蛤壳、清金散(包煎)。前方服10剂而痰热解,头发萌生;后方服10荆,毛发渐长,且逐渐增粗变黑D服至60剂,秃头已被新发覆盖,眉、须、毳毛生出,腋毛、阴毛长得更快,共服百余剂而愈o(<江苏中医杂志)1981年第4期毛惠仁报道)
身体“硬化症”
美国妇女艾莲,患了一种可怕的怪病——硬化症。她头脑清醒,而身体却慢慢变成了石头,皮肤、心、肝、肺都在硬化。 据悉,美国有万人患这种病,加利福尼亚州设立了“硬化症”基金会。目前还没有药物能根除这种怪病,医学家们正在积极研究。(<郑州晚报)1988年11月27日)
植 物 人
植物人在医学上叫植物生存。这种人处于昏迷状态,既不能行动,也不能言语;既无视觉,也无听觉;既无感情,也没有表情,更没有七情六欲,只是心脏在轻轻地跳动,鼻孔在微微呼吸而已。
据报道,10多年前,医务界有人向记者介绍过一个植物人,是个中年妇女,曾在医院里躺了10多个春秋。雨雪风霜,日转星移,她丈夫已经两鬓霜染,儿子也由娃娃长成壮汉口然而,她的面容、皮肤、头发却依然如故,同十几年前住院时一样年轻。
睡眠呼吸停止症
1979年7月,在美国的斯坦福大学附属睡眠障碍门诊所里,有一个前所未闻的失眠患者。他在30年的时间里一直睡眠不好,每天夜里不知道要醒来多步次,睡眠效果极差,所以白天总是感到异常的困倦。数不清的医生为他诊治,他也服过数百种药,但都无济于事。
在这个诊所里,有世界著名的睡眠专家德门特教授,他和同事们尽管对这个奇特的.患者进行了多种检查,仍没有查清失眠的根本原因。一次,他们偶然从患者的妻子那里得到一条线索:病人在睡觉时,很响的鼾声往往会突然停止。于是,在基莱米特医生提议下,医生们把病人睡觉时的呼吸波描记下来,这才发现,患者仅在醒着时才有呼吸,睡着不久呼吸就停止了。大约过了100秒之后,由于血氧浓度过低,二氧化碳浓度过高,使患者像窒息一样痛苦地醒来,再过两三秒深深地吸了口气,又立刻睡着了;睡了不久,他的呼吸叉停止了……这样,一夜之间总要醒来好几百次。
医学专家们认为,这个睡眠时停止呼吸的人,由于他的呼吸中枢括动程度在人睡后下降得很厉害,几乎达到零,所以呼吸也停止了。但是,只要一醒来,呼吸中枢就能恢复正常的功能。可是为什么呼吸中枢活动程度在睡觉时几乎降低到零?仍是一个谜。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是指夜间睡眠鼾声大作中伴发多次呼吸暂停,且每次呼吸暂停的时间约在15秒以上(有的可达2分),由于经常有呼吸暂停,导致大脑缺氧而发生白日困乏无力、经常瞌睡的一种疾病。
此病多见于体质肥胖之人。临床表现有打鼾、白天嗜睡、夜间睡眠呼吸暂停后突然憋醒、记忆力减退、晨起头痛、困乏无力、头脑昏沉、性欲减退、睡中惊叫呓语等。
此病多继发于某些疾病之后,如高血压病、冠心病、脑血管病(脑中风)、糖尿病、脑心病、精神异常和甲状腺机能减退等。
秦某,男,44岁,南阳人,医生。在一次学术会议上,笔者被分配与他同室而宿。秦先生鼾声如雷,使我彻夜难眠。忽然,只听他“嘶嘶嘶”连吸几口气,然后呼吸暂停0.5分,又听他长长呼出一口气,接着又是正常呼吸。一夜之间,这种呼吸暂停现象出现20~30次,20~30分就出现i次。此入吸烟,不饮酒,血压偏高,身体肥胖,睡眠打鼾,至今未见治疗,此症依然存在D
张某,男,51岁,干部。其妻诉说患者睡眠鼾声粗大,时有呼吸停止、鼾声也止现象,憨得浑身发抖,连床都感到摇晃,口唇发紫,而后长长呼出一口气,随之又身体松弛,鼾声再起。每次呼吸暂停15—17秒。睡醒后口干舌燥,并常有白色痰涎及胶黏痰块附于唇上。白天疲倦乏力,头脑昏沉,经常瞌睡,呼之难醒,与人谈话,昏昏欲睡,所问非所答。患者形体肥胖,发育正常,营养良好,面色红润,扁桃体不肿大,咽部无充血,偶闻咳嗽,咳声重浊,痰量步而黏白,小便清长,大便不爽,每日1次,舌红淡胖边有齿痕,苔黄而腻,脉滑而缓。心电图、脑血流图、B超、血脂、血流变、脑CT等检查,无异常发现。诊为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拟以清热燥湿,涤痰醒脑之法o予以温胆汤加黄芩、石菖蒲、杏仁、胆南星、青礞石、郁金、全瓜萎、海浮石、砂仁、沉香等,水煎内服,每日1剂。服药7剂后,感到白天嗜睡现象好转,余症如前。再以原方加鲜竹沥,继服7剂,自觉白天精力充沛,智慧聪敏,已不再打瞌睡,家属说夜间偶有呼吸暂停、憋气发生,令其变换体位后,可安好入睡。舌苔薄白稍腻,脉仍滑缓。痰热已化解,气道已畅通。原方去青礞石、胆南星等性猛味苦之品,加白蔻仁、佩兰、党参等芳香化浊健脾之剂以收功。进服7剂,诸症皆除。惟睡中尚有鼾鸣,但睡眠中之呼吸暂停现象已不复存在了。半年后随访,未见复发。(《四川中医)1996年第1期严凤山等报道)
假死数十年
美国有一名叫玛丽-弗兰卡的女人,在1866年春季,突然得了一种医学史上从未有过的疾病,陷入一种睡眠状态。她的症状和死人差不多,双目紧闭,纹丝不动,有时还停止呼吸,周身冰凉,手脚发青而僵直。在假死最初9年中,她只吃了相当于普通人两天的饭量。在1916年苏醒过来,使人极为惊奇的是,50年前她做过的事情还记得一清二楚。不幸的是,这位妇女在当年真的死去了。
1967年,印度一位圣僧巴巴里·维达殊,命令他忠实的追随者将他活埋在地下,这件事在当时曾成为轰动世界的一大新闻。到1987年年底,20年已经过去了。他的信徒们遵照他的“遗嘱”,叉将他从不见天日的棺材里挖了出来。令人吃惊的是:这位圣僧仍活生生的,他的面容跟20年前一模一样,没有任何衰老迹象。一位生理学家捷汉·高爱尔博士说:“世上有些人是能够达到这种假死的冥想境界的,只要他进人这种境界,他体内的一切器官运动可以减缓,他们可以不需要食物、水或运动,亦能生存下去,直到许多年后o”
据说,有关方面正设法验明圣僧的“正身”,并尝试通过医疗和牙医记录去寻求答案。
数十年不睡觉
哈瓦那市50岁的沥姆斯,已经40年没有睡觉了。他精力充沛,有令人羡慕的工作能力,不常去看病。他曾说:“我童年的时候经常感冒,医生给我切除了扁桃体,从那时起,父母十分惊奇地发现我不睡觉。我在各医院进行了数十次诊断,经常处于各种专家的观察下,所有的药物对我都无效。”
古巴首都医院一位精神病教授对这个奇怪的病人观察15年,他提出的诊断资料使人毫不怀疑,被监护者一直不眠。汤姆斯适应于异常的生括方式,他酷爱音乐、信息、诗歌,并取得了成绩。
美国新泽西州有一位老人叫阿尔荷宾,他从出生之日起从未睡过觉,而且身体丝毫不受影响D他除了不睡觉外,其他二切均与正常人没有两样。
专家们专程到他家对他进行了观察和研究,发现他自己连张床也投有,他惟一的休息就是坐在安乐椅里读报纸。他也按照常人的固定时间进膳,但是晚间要加餐,以满足身体之需要。夜间对他来说,是阅读书报和伺弄花草的黄金时间。
人们问他为什么不休不眠,精神依然那么好?他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科学界也对此特殊现象一筹莫展。不过,阿尔荷宾记得妈妈曾告诉他,在他出世前几天,她受了伤,还是胎儿的阿尔荷宾受到了轻徽的震动和刺激,或许这就是他从来不休不眠的症结所在吧!
这位从未尝过睡眠和美梦的老人竞活了94岁,堪称一奇迹。
长年欲睡症
有一种病,叫做长年欲睡症,整天想睡觉,即使睡上3天3夜,仍然不解瞌睡,以致步行上街,骑车上班,端碗吃饭,陪客谈话,都会睡着。这种病多是脾虚湿困所致,有的则是肾阳不足所致。<医碥》曾说:“食人则困倦欲睡者脾虚,得食不能即运,不运则静矣。静故欲睡也。六君加麦芽、山楂、神曲之类。“
有一位52岁的中年妇女宋氏。因嗜睡欲卧年余而就诊。近半年来加重,成天昏昏欲睡,精神委靡,头昏乏力,有时甚至正在吃饭也能睡着,摔碎饭碗的事经常发生。患者食欲正常,大便溏薄,脉象沉虚而缓,舌质稍淡无苔。病为脾虚湿因所致,给予补中益气汤加麻黄少许,煎服5剂,霍然而愈。((江苏中医杂志)1982年第5期王乃一报道)
又有绵竹县张某,男,24岁,乡镇企业工人。患者于1年前因开门时不慎撞到头部(当时无明显头部裂伤及血肿,仅有短时昏痛感),继后不久渐觉终日困倦多睡(每夜都能正常无萝熟睡),上班行路时都打瞌睡,尤以吃饭时及饭后为甚。近两月加重,无论白昼黑夜均时时欲睡,难以自控。诊见嗜睡神疲,头昏头胀,弹性减弱,脑供血不足。脑电图、心电图、血压、血常规等检查未见异常。属淤阻脑府,清阳受困之嗜睡症。治以活血化淤,开窍醒脑,施以血府逐淤汤加减:当归、生地、桃仁、牛膝、川芎各12克,柴胡、枳壳、红花、郁金、石菖蒲各10克,丹参、白芍各20克,服6剂后嗜睡等症大减。继以上方略事加减,续服10余剂,病愈停药o(<江西中医药)1997年第4期粱开发报道)
嗜睡一症,方书及临床多从湿胜、脾虚、胆热等论治。综观本案,既非脾虚、湿胜所致,亦非胆热所为,乃是淤血阻遏脑府,清窍闭而不通,元神被困,清阳受抗,不能畅出清窍而致。脑为元神之府,头为诸阳之会,清阳升降出入正常则无恙,反之则病。(灵枢·大惑论)云:“卒然多卧者……邪气留于上焦,上焦闭而不通……故卒然多卧焉。”
17世纪末叶,英国有一个叫塞谬尔·希尔顿的人,他一觉睡了5个月。这个人体质结实,健壮,头发是棕褐色的0 1694年5月13日,希尔顿跟大家一样睡觉,看不出有什么特别的症状,可是这一觉却睡得异常深沉,竞达1个月之久,他家的人和邻居不管用什么方法都不能将他唤醒。最后他自己醒来了,并穿上衣服,跟往常一样地去田里耕作。以后,他吃喝照常,只是在1个月的时间内一句话也不说。
1696年4月9日,这个青年农民又大睡起来,人们请来医生给他放血,用火熏烫,施以各种刺激,可是全然无用。希尔顿这次睡了17个星期,到8月7日才醒来。有趣的是,他以为自己只睡了一夜,别人告诉他,说他睡了17个星期之久,他怎么也不相信。后来,他到田里干活时,发现大家都忙忙碌碌地收割庄稼,才清楚地回忆起人睡那天,他和大家一起在播种大麦和燕麦,而现在麦子已经成熟,只待收割了。在这次长睡中,他有6个星期没吃没喝,可是醒来之后仍能照常生活,而且一直安然无恙。
1696年8月17日,希尔顿抱怨自己总是哆嗦,背上发冷,他吐了两次,就又睡了起来。醒来时说道:“感谢上帝,好舒服!”接着吃了点面包和奶酪,又昏昏沉沉地重入睡乡,睡到1698年7月底才完全清醒过来。而在这次睡眠之前和睡眠之间醒来时发生过的事情,他一概记不得了D
在泰国曼谷锡里拉杰医院里,一个叫万尼的3岁女孩昏睡了1年以后突然苏醒过来,使医生们大为震惊0 1981年10月6日,万尼在吃荔枝时不慎噎着而失去知觉,从此在没有任何明显病症的情况下处于昏睡状态,由此,她得了一个“睡美人”的外号D 1982年12月26日,她未经过任何药物治疗而突然恢复知觉。如今,她的欢笑、嚎哭、走路都已与正常小孩一样,万尼为什么会长期昏迷,又为什么会突然苏醒,医生至今还没查明原因。
1953年,前苏联第聂伯彼得罗夫斯克市35岁的娜杰日达·列别丁在工作时突然睡着了,经过20年后才醒过来!
列别丁先在医院里住了5年,后由母亲将她领回自己家中去住。在长睡中,她能听到和理解别人和她说的话,但是自己却无法回答,只是手和脚能眵稍微动一动。1973年,列别丁的母亲去世,人们扶着她趴到母亲跟前,并且对她说:“娜佳,向你妈妈告别吧!”当她看到死去的母亲时,突然大喊一声,哭了起来。强烈的震动,终于使她完全醒了过来。
然而,列别丁昏睡的时间还不算最长的。还有一位名叫谐维日卡·林加尔德的前苏联妇女,在1919年突然睡着,再也不醒。一直到了1941年才完全醒来,醒来时看到坐在床边的已是成年的女儿和年老的丈夫,而她自己则和22年前一样那么年轻。
无独有偶,法国有一个名叫弗雷德里克的人,1937年11月12日,他的夫人生了一个小女孩,分娩几小时后,便睡着了。她睡得很沉,久久不醒,靠医生护理和人工进食,一直酣睡了22年之久,才醒丁过来。
世界上昏睡状态持续最久的人是美国的佛罗里达州的名叫艾蕾的女人。她生于1934年12月2日,她6岁那年,在芝加哥市做了1次阑尾切除手术。自那以后,她便昏迷不醒。艾蕾死于1978年11月25日,终年43岁零357天。这位女士在短短的一生中,就有37年零111天处于昏睡状态。对于她的这种37年之久的昏睡奇人,哪怕是最有权威的学者也没有搞清原因。据科学家们的探索研究,认为这种特别长的睡眠是一种嗜睡症,它是由严重的心理创伤或大脑的器官疾病引起的。不过,发生这样长睡的根本原因仍远远没有揭示出来。
发作性睡病
安徽省利辛县有一位9岁男孩,是某校一年级学生。发作性睡眠1年余。发病特点为白天发作性睡眠,初始每日3—5次,渐发展为每日10余次。睡眠多发于上课时、行走中及饭后,每次睡眠15—25分不等,睡眠时做梦,醒后能记住梦境,每次发作后可振作1~2小时D曾服用氯酯醒每次O.l克,每日3次;呱醋甲酯每次10毫克,每日3次,服用近1个月无效。体检:肥胖体型,多睡,对答切题;内科及神经系统检查未见阳性体征;脑电图、颅脑CT未见异常。中医证候:神疲乏力,体倦肢重,脘腹胀满,口淡无味,舌苔白腻而厚,脉缓滑。西医诊断:发作性睡病;中医诊断:多寐。予平胃散加味治疗:苍术20克,厚朴、陈皮、半夏、天南星各9克,生姜2片,大枣2枝,甘草6克。服5剂后,脘腹胀满消失,发作次数减少。去半夏、天南星.加藿香、佩兰、薏苡仁各6克,服10剂后痊愈。随访2个月无复发。
发作性睡病的临床特点是白天有难以控制的、短时的睡眠发作。常发生于单调的生活环境。病因不清D西药治疗多用兴奋性药物如苯丙胺、氯醑醒、呱醋甲醋等治疗,疗效常不理想。中药治疗疗效显著。该病在中医辨证为多寐,为脾胃受湿,痰浊蒙蔽神明。治以燥湿化痰,醒脑开窍为原则。方以苍术燥湿健脾,厚朴燥湿除满,陈皮、半夏理气化痰,另人藿香、佩兰、薏苡仁等芳香利湿开窍。痰湿去,清窍开,则多寐消除。(<安徽中医临床杂志)1999年第1期孙冲报道),
儿童嗜睡症
山东平度市有一杨姓10岁男孩,学生。不分昼夜欲睡已3年D近半月来,睡意更甚,时时欲睡,呼之能醒,醒后复睡;在校伏桌面睡,上课不能听讲,学业急退;还经常在吃饭时睡沉,碗筷脱手而不知。睡时口角流涎清稀,食欲不振。大便不成形,每日数次,尤在餐后必睡,小便清。诊见患儿发育一般,面色黄而无华,神疲懒言,舌质淡,舌苔白,脉细缓。血常规及心电图、X线、B超检查均未发现异常。证属脾气虚弱,运转失调。治以益气健脾。处方:党参、茯苓、白术、陈皮、半夏、焦三仙各8克,黄芪、山药各15克,炙甘草5克。每日l剂,水煎分早、中、晚3次温服,3剂告愈。(《新疆中医药)1995年第2期杨海波报道)
昼生夜死症
美国有一名2岁的小男孩,叫汉特勒,他患了一种人类病史上未曾有过的怪病。白天非常活泼,和其他儿童一样玩耍,身体也很健康,但夜间一人睡,心脏就停止跳动,像个死人一样。因此,每晚入睡前,必须给他装上一个特别的呼吸器,帮助他呼吸,维持心脏跳动,这样才不至于窒息而“死亡”o
医学专家们认为,这可能是由于睡眠时没有吸进足够的氧气,体内积存了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的缘故,因而影响了心脏的正常跳动。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这名两岁的儿童的大脑有问题,一入睡呼吸中枢神经就失去了机能。病源在哪里?说法不一,莫衷一是,有关专家正在进一步地探索和研究。
体温过低症
据合众国际社报道,美国伊利诺斯州香槟市有一位23岁的霍丝小姐,因患体温过低症,临床表现有死亡症状——_测不到脉搏,没有呼吸,体温很低,所以医生宣布她已死亡,把她送进停尸房。事有凑巧,停尸房的一位警员忽然发现这具“尸体竹有异,竟然会咽口水,于是又把医生请来。医生发现她的体温比一般尸体为高,于是送往急救室。经过治疗,不久这位女子就苏醒过来。医生认为,患此病症的人,就像动物冬眠,是病人服了药物和酒精,加上房屋内温度过低所致。
无阑尾症
在千千万万人群中,各种各样的奇人异人都有。作为阑尾,异位阑尾和双阑尾者晨有报道,然而阑尾缺少的病例却很少有人报道。<云南医药)1982年第6期,和根华医生报道了一例:会泽铅锌矿职工家属付某,女,14岁。脐周疼痛,伴恶心呕吐及水样腹泻,3小时后腹痛固定在右下腹部,畏寒,右下腹马氏点有明显压痛和反跳痛,诊为急性阑尾炎人院,决定施行手术治疗。术中经反复详细检查,均未找到阑尾,术后诊断为肠系膜淋巴结炎,给予抗生索治疗而愈D
无脉症
邓某,女工,40岁。因全身肌肤发酸、麻痹,逐渐消瘦2月余而就医。两手寸口脉全无,两侧人迎、趺阳脉也摸不到。与西医会诊检查,两侧颈动脉、桡动脉、腋动脉以及两侧足动脉均消失,左腘动脉及两侧股动脉搏动减弱,腹主动脉搏动增强。四肢血流图示:肢体血流缓慢,血管弹性减弱,右下肢血流明显减少,左下肢血流尚可。两侧肱动脉血压均测不到口心电图检查及X线胸透均无异常。病人形体消瘦,精神委靡,面色无华,头发枯焦,语声低微,少气懒言,头昏头痛,眼花耳鸣,心慌气短,胸脘满闷,月经错后,色淡量少,全身肌肤发酸、麻痹,尤以右侧肢体较甚。右上肢肌肤酸麻时,牵引右侧颈项及肩胛部酸胀。右下肢小腿肌肤麻痹甚时牵引右足跟酸麻。上述酸麻感与天气变化无关。中医辨证为气虚血痹,治以益气养血,通痹复脉之法,方用黄芪桂枝五物汤(黄芪、桂枝、白芍、生姜、大枣)加当归、熟地、牛膝、鸡血藤、陈皮,每日1剂,水煎服0 2个月后痊愈o('中医杂志>1980年第1期熊昌华报道)
无痛感症
安徽省休宁县有一个叫金晨的女孩子,她的身高、体重、体形及智力同一般的孩子没有区别。但是,她全身对疼痛没有丝毫反应,不管是针剌、刀割,还是骨折,她都毫无知觉,是~个当今世界上少有的无痛感的人。
这个孩子生下来时,并没有什么异常,家中人也不知道她没有什么痛感,在她长出牙齿以后,母亲发现她的嘴里经常流血,但由于她没有什么反应,也就没有引起大人们的注意。直到她3岁的时候,有一次生病打针,长长的针一次又一次地扎入她那细嫩的肉里,她不但不哭,而且嬉笑如常,没有表现出任何不适的感觉,这才引起了医务人员的注意。难道这孩子没有痛觉吗?医生产生了这种怀疑后,便用针刺她的不同部位,或者冷不防给以扭捏或挤压等刺激,她都毫无疼痛的反应。事实证明小金晨是个投有痛感的人。
由于她没有痛感,随着她活动量的增大,发生的事故也就接连不断,造成了她身体上的一些残伤。一次,她把在火上烤者的面稞抓来就吃,嘴烫得起了血泡,手指头也烫烂了,可她根本没有疼痛的表现,这次受伤使她的右手指头掉了一截。还有一次,冬天她在屋中烤火时,脚被火灼破;脚趾血肉模糊,要不是家人发现得及时,还不知道要烤掉几个脚趾呢!又有一次,她和小伙伴们做罗汉游戏时,不幸从大孩子身上跌落下来,摔折了臂膀,因为没有痛感,膀子虽然不能动弹了,却悬着膀子玩了一天。小金晨的踝骨不知在什么时候被砸碎了,等家长发现她的两只脚不一样时,早已变形自愈了。这孩子当时读二年级,发育正常,只是性格活泼好动,医生说她是一个世间少有的没有痛感的人。
她的这种没有痛感的特征,是先天的,还是后天的?是遗传的,还是某种变异?金晨的父母带她到本地的医院,杭州和上海的几家大医院都看过,医生们的讲法莫衷一是。女孩的父母身体健康,父母亲的家族也没有异常的人,而且她的两个同胞姐姐都是正常的人,出现她这样的“变异”实在奇怪。据她母亲讲,在怀这孩子时,曾吃过不少药,是否与此有关?还有待专家们去探索和解答。(《山西科技报》1981年4月29日)
像这样无痛感的人,在英国也发现一个。英国人沃森夫妇的儿子在半岁时,有一次在地毯上爬行,被父亲不小心踩了一下,他不仅不哭反而大笑起来。有时,小保罗撞在墙上和家具上也没有痛苦的表情,这时沃森夫妇才发现保罗对痛觉没有反应。不到l岁时,保罗腹下红肿一大块,医生说是尿道炎,可是他不知痛,根本不哭叫。保罗对电熨斗烫着自己的手掌冒烟和烧红,还觉得十分有趣好玩。因此,他经常发生磕碰、跌伤的事情,但对他却无所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