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孩子的语言问题,是为了孩子,不是为了面子
孩子说话晚?口齿不清?说话结结巴巴?发音不准?这些问题困扰着无数家庭。有些家庭知晓语言障碍的严重性,便在发现问题时第一时间寻求解决之道;有些家长也发现了孩子的异常,但干预的时间较晚;还有少部分父母始终不闻不问,任由这些毛病自行发展。
有人说,孩子是家庭的未来,代表着两个姓氏的血脉延续,哪怕有个头疼脑热的小问题也要当作大病对待,怎么会有家长保持消极态度呢?这个问题不仅涉及到硬核的医学知识,还牵扯了一些家庭对孩子未来发展的看法上。
语言障碍的解决为何如此急迫?
语言障碍,是因为儿童生理、环境、教育等方面出现的问题而导致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低下。语言障碍看似只是个体的说话表达能力的欠缺,其实它是孩子和整个社会即将脱节的征兆。
语言是人类独有的产物,也是我们与其他物种最大的不同之一。作为群居动物,少不了和其他人的交流沟通,而语言和文字无疑是最便捷的方式。语言是文字的基础,是语言的一种表征符号,却仍旧没有语言对具象和抽象事物的表述能力强。
再者说,人类语言的学习发育高峰期只有1-4岁这短短的3年左右,而且伴随着大脑的发育进行的,错过这村就没这店了。我们看到过不少5岁之后才开始矫正的语言发育迟缓儿童,无一例外地在进入小学后产生学习困难和阅读障碍的情况。
作为语言矫正领域的从业者,我们总是有一种“皇上不急太监急”的感觉。前几天就有一位家长过来咨询,孩子大舌头都3年多了,语言问题极其严重,除了父母几乎没有听得懂他在说什么。即便如此,爸爸还在犹豫是否要给孩子报名矫正呢。
语言能力的低下象征着社交能力的不足,一旦社交能力不尽如人意,孩子的心理和性格都会因为与他人接触过少,导致所吸收的经验和知识十分匮乏,从而出现孤僻、自卑,甚至类似自闭症的症状。
语言能力切莫攀比 矫正需一步步来
上一部分说了半天漠视语言障碍的危险,其实太过急切的心态也不是应该存在的。这几年比较流行的“别人家的孩子”就好像一面照妖镜,和他们一比,自家宝宝的不足好像全都会显露出来。
心宽的父母会脚踏实地地继续坚持自己的育儿策略,而急于证明自家孩子也不差的家长免不了就给尚未到学龄的宝宝提前预习各种科目的知识,养活了不知多少家培训班。但是,这种行为真的有必要吗?
俗话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太过激进的育儿策略反倒会揠苗助长,让孩子因为自父母而来的压力走入发育的歧途。我们机构也矫正过不少因为这样导致口吃的孩子,孩子在父母面前甚至连一句完整的话都无法说出来,生怕哪句说错了惹得爸爸妈妈大发雷霆。
所以,对于语言发育来说,采取较为中庸的态度是最合适的。也可以说家长需要在充分了解语言发育特点的大前提下,采取最适合孩子的语言学习方法。另外,还在犹豫是否要给孩子报名矫正课程的家长需要注意一点:语言矫正课程是按部就班的。
就拿我们机构来说,在测音环境结束后,矫正师会根据语言状态制定最适合孩子的矫正方案,也许60节课或80节课才能完成。一些家长急于看到孩子的改变,便不断催促老师加快进展,但语言障碍的解决哪是如此简单之事,问题严重的孩子也许20节课才能看到些许变化。
矫正工作需配合 实行三步走战略
孩子的语言矫正工作只是矫正师的责任吗?显然不是。这就像一个人感冒之后,医生除了开具药方外,病患还要自己多注意饮食和休息,家人也要给予关心和照顾。语言矫正也是如此,家长和矫正机构的配合才能令矫正工作事半功倍。
首先,语言矫正是重头戏,是儿童恢复语言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其次,认知能力的培养适用于语言发育迟缓儿童,当儿童的语言理解能力不足时需要着力进行。第三点,家庭训练作为语言矫正的辅助项目也是必不可少的。
三步走战略是如今被语言矫正行业和专业儿科通常普遍采用的,也是目前最科学、合理的语言矫正手段。这三点看起来较为容易施行,其实难点在于这三点之间的平衡。即使语言矫正师能力再强,家庭训练跟不上节奏也是枉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