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景隆率军围攻北平,且看朱高炽如何坚守,朱棣如何将其击溃

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十月,朱棣率军从大宁返回北平,这月十九,到达会州卫,对麾下兵马进行整编,开始设立五军,令张玉、朱能、李彬、徐忠、房宽分别统领中军、左军、右军、前军、后军,把大宁的兵马分散到各军之中。

十月二十一,朱棣带兵进入松亭关,直奔北平而来。

此时,李景隆正率数十万大军围攻北平,北平城内只有一万多名老弱兵力,处境十分危急。

李景隆听说朱棣率精锐离开北平后,立即率兵进逼北平城下,在北平九门修筑堡垒攻城,同时派兵攻打通州,防止通州守军救援北平,而且在北平到通州之间的郑村坝修筑九营,以阻断朱棣的援军。

燕王世子朱高炽在母亲徐王妃、姚广孝、顾成等人的辅佐下坚守城内,数次击退对方的进攻。

朱高炽出生于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此时二十一岁,比建文帝朱允炆小一岁。

朱高炽体型体型较胖胖,性格内向,不善骑射,此前没有领兵打仗的经验,不过,他能虚心请教,充分发挥团队优势。

朱高炽在北平守将的协助下,充分调动城内力量严防死守。

南面的丽正门攻守争夺最为激烈,有几次差点儿被攻破。明英宗时期,改称丽正门为正阳门。

徐王妃不愧为将门虎女,临危不乱,沉着冷静,鼓励将士誓死守城,发动城中妇女登城作战,抛石块、掷瓦砾,奋勇御敌,协助将士拼死拒守,终于挡住了攻势。

都督瞿能父子骁勇善战,率领千余精锐骑兵,冲入张掖门,锐不可当,但是由于后援不济,只能停止进攻。李景隆让瞿能等待主力一起进攻,却错过了最佳时机。

城内趁机得以喘息,连夜用水浇灌城墙,当时正值寒冬,第二天,城墙结冰,又厚又滑,根本无法攻城。

为了扰乱对方,朱高炽挑选勇士,在夜里偷袭敌营,每天深夜时分,派人从城墙上放绳子把勇士放下去,突袭骚扰,搅得对方不得安宁,无法休息,李景隆只得下令退营十里。

朱棣将如何解救北平呢?

朱棣入关后,突然放慢了行军速度,十一月初四才到达孤山。

这是为什么呢?朱棣为何故意拖延时间?

朱棣火速带兵入关,营造出一种奔袭决战的声势,迫使李景隆分兵防御,减轻城内的压力,也使李景隆陷入被动防守状态,他不知朱棣何时来攻,日夜戒备,时刻不敢放松,时间一长,将士疲累不堪,战斗力锐减。

与此同时,朱棣掌握着交战的主动权,而且在缓慢行进中得到了休整,避免因长途奔袭而陷入疲惫状态。

十一月初五,朱棣率军渡过已经结冰的白河,击败李景隆派出的陈晖所率的一万多侦察部队。

朱棣和李景隆在郑村坝展开决战,朱棣率领朵颜三卫冲锋在前,左右冲击,连破七营,逼近李景隆营地。

张玉等人率兵列阵而进,来到城下,城内也派兵出击,里外夹攻,李景隆初战失利。

这场激战一直持续到傍晚,双方才收兵回营。

这天夜里,都指挥火真点燃一些旧马鞍为朱棣取暖,一些将士靠拢过来烤火,被卫士呵斥阻止,朱棣大声对卫士说:这些都是壮士,让他们过来吧,不要阻止,我穿这么厚都感觉冷,恨不能都让他们过来烤火,怎能忍心呵斥?

“此皆壮士,听来勿止,饥寒切身,最难忍者,吾拥重裘尚犹觉寒,吾恨不悉令其附火,而忍呵叱之乎?”(《奉天靖难记》)

将士们听后都十分感动,认为朱棣是仁义之人。

然而,这天夜里,李景隆却下令连夜拔营,丢弃大量辎重、马匹,轻装撤退。

李景隆撤得如此匆忙,都没有来得及通知围攻北平的军队。两天后,朱棣重新回到北平城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