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的日子一样有滋有味
这封信摘自2017年1月出版的《我的心里住着一个孩子——写给女儿们的50封信》,写于2016年7月5日。
1
亲爱的欢乐:
一天,你们问我:“妈妈,我们什么时候可以出国旅游啊?我们班有同学去过韩国、塞班岛、斯里兰卡啦!”
我说:“唔,真不错,我很羡慕你们,这么小就全世界跑了。我第一次出国是25岁,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这么大年纪了还没出过国哦。”
你们睁大了眼睛,似乎觉得不可思议。
2
当然,时代在变,生活条件在变,人类的活动半径也在变。
我们不能拿上一代人的生活和你们这一代人比较,因为,每一代人都有不同的生活方式。这样的比较,对谁都不公平。
不过,对待生活和物质的态度,我觉得是相通的。所以,今天,我们来聊聊这个话题吧。
3
上世纪八十年代,在我们那个小县城里,大多数人都过着清平日子。
我父母在一个国有企业上班。我出生后的第一个家,是在这个单位的职工宿舍楼。
那是一个筒子楼,共有4层。每层的两边,都是单间。长长的过道上,挤满了各家各户的煤饼炉和灶头,算是每家的简易厨房。
父母是双职工,分到了三个单间。两间朝南,一间朝北。妈妈在朝北那个6平方米的空间里,用并不丰盛的食材,变出一家三口的一日三餐。
爸爸是家中独子,爷爷奶奶都在农村。妈妈有兄弟姐妹七人,外公外婆也在农村。因此,父母每月都会从微薄的工资中,省出一点钱寄给乡下的四位老人。
这样的日子无疑是清平的。但在我的记忆中,因为父母的合理安排,日子一直过得有滋有味。
4
小时候,是长个子的年纪,袖子、裤腿转眼间就短了。妈妈很少给我买新衣,而是买回很多毛线。每天晚上边看电视、边织毛衣。
毛衣毛裤的好处是,可以拆了又织,织了又拆。妈妈有一双巧手,总是变着花样给我织杂志上的时新款式。在同学们看来,我的衣服算是光鲜亮丽的。
对于一日三餐,身为医生的妈妈很懂得营养搭配。晚餐桌上,主要是各种蔬菜小炒,有时有鱼,有时有肉,有时有蛋。
周末时,妈妈偶尔会买几只螃蟹改善全家伙食。从小吃惯了的口味,一辈子都不太会变。我至今最爱吃的菜,依然是妈妈烧的菜。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自行车还是很高大上的交通工具。爸爸省下几个月的工资,买了一辆28寸的上海永久牌自行车。
我最享受的事情,就是周末晚上,爸爸用自行车载着我和妈妈。我在前,妈妈在后,一家人乐滋滋地去看一场电影。
有一次,看完电影回家。夜深了,马路上空荡荡的。爸爸炫耀他的车技,说可以双放手,保证车子不会倒。我和妈妈不相信,他就真的双放手了。结果,车子差点滚到路边的田埂上去。
有几次,我侧身坐在自行车前面的横档上久了,脚麻得厉害。下车后一碰地,就像针刺一样难受。妈妈会帮我揉啊揉,直到不麻为止。
5
读小学一年级那年,我们搬新家了。
新家是父母单位建的公寓套房,有大、中、小三个户型,分别是80平方、60平方、40平方。根据工龄、职称、职务,父母分到了6楼的中套,两室一厅。
那个年代,装修是很简单的。经济宽裕些的人家,会铺木地板或塑料地毯。拮据一点的,就刷层油漆。
我家刷了仿木纹地板的油漆。乍一看,还以为是木地板。或许,这就是清平日子里父母的一点小智慧吧。
我从小就学会了独处。父母去上班时,我就一个人安静地在家里看书、写字。爸爸取笑我是古代的千金小姐,大门不出,二门不迈。
搬到这个在六楼的新家后,我可以连续几天都不下楼。即使是炎热的夏天,邻居觉得顶楼的房子实在热得无法住人时,我依然泰然自若宅在家里。
一到夏天的午后,火辣辣的大太阳就赤裸裸地照射在我家屋顶和西边整堵墙上,室内被烤得像蒸笼一样闷热。
那个年代,很少有家庭装空调,再热也只有电风扇和大蒲扇。我就打开大门,搬个小板凳坐在过道上看书。偶尔有过道风吹过,似乎有些凉意。
每年暑假,我都会从图书馆借回一摞摞大部头的中外名著。《红楼梦》、《家》、《春》、《秋》、《飘》、《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傲慢与偏见》、《理智与情感》……陪伴我度过了一个个闷热的暑假。
父母下班回家,看到我汗流浃背坐在门口看书,问我热不热,我总说不热。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我觉得书中自有清凉世界。于是,爸爸给我取了一个“耐温将军”的绰号。
6
晚上,虽然太阳下山,但暑气依旧笼罩在家里,闷热无比。父母有一套对付高温的好办法。
第一招,爸爸用大水桶装满水,一桶一桶泼在阳台墙壁上。第一桶水泼下去的瞬间,能清晰地听到墙壁上冒出的“丝丝”声,水蒸气随之源源不断冒上来。
泼过十多桶后,墙壁才会稍稍凉下来。等阳台地面上的水干了,爸爸就在阳台上放两条长凳,铺一个床板,躺在那里纳凉。
第二招,我家楼下人家装了空调。妈妈在地板上铺了凉席,让我直接打地铺。不知是心理因素还是确实如此,我似乎能感受到楼下冷气透过天花板渗透上来的凉意。
于是,夏日的夜晚,我们三人各睡一处,天南地北地聊着天。爸爸喜欢聊他报纸上看来的各种新闻,妈妈喜欢讲唐伯虎、徐文长等民间故事,我总有问不完的问题。聊到高兴处,我们哈哈大笑。
现在想想,那时的邻居真是好脾气,“忍受”了多少年我们的大嗓门啊。
在那样一个个闷热的夏夜,没有空调,没有冷饮,但我们依然笑得那样单纯、那样爽朗。快乐,有时真的和物质无关。
7
19岁,我考上了厦门大学,第一次出远门。从小到大,我只跟父母去过上海、杭州、宁波、绍兴等很有限的几个地方。
厦门,感觉好远。但即使这么远,我也不舍得坐飞机,因为机票太贵。
大学四年,每次往返,我都选择坐火车。杭州—厦门的绿皮火车,座票全价76元,凭学生证可以打对折,只需38元。
绿皮火车开得好慢,晃悠晃悠的。从杭州到厦门,要开漫长的23个小时。我连卧铺票都不舍得买,坐着打几个盹也就熬过去了。
大学期间,我一直觉得,当自己无力赚钱孝敬父母时,至少要尽可能替父母省钱。于是,我给自己制定了一套消费标准:一日三餐伙食费控制在10元左右,一般早餐2元,中餐晚餐各4元,每月生活费控制在400元左右。
除了上课、泡图书馆、参加社团活动,我偶尔也会去做家教,赚一点零花钱改善生活。最有成就感的是,大二那年,我获得全校的华藏奖学金,奖金3000元。
当时,一年的学费是3300元。我用这笔奖学金交了一年学费,并自豪地告诉父母,不用寄学费给我了。
现在想想,大学生活虽然过得清平,但也正是这种清平,教会了我如何过一种自律的生活,并从中获得了很多。
比如,褪去喧嚣和浮华,我有了更多时间学习,有了更多时间思考,也有了更多时间为毕业后能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而好好努力。
8
孩子,最近,陪你们去银泰城吃披萨。
从人山人海、人声鼎沸的银泰城出来,回家路上,我突然很想吃一碗番茄榨菜蛋花汤,再来一碟豆腐乳,就着一碗白米饭……其实,最简单的,也是最值得回味的。
如今,父母早已住在宽敞的新房子里,我却念念不忘那在6楼的小小的家。最近一次回老家,我一个人去看它。
原本在我心目中无比高大的楼,如今却像老人一般,佝偻了背。楼梯过道也忽然变小变窄了,我的一双大脚踩在台阶上,显得有些突兀。
对于这个家,我将永远怀念。因为,这里有太多成长的记忆,点点滴滴,都是清平日子里的小幸福,小快乐。
孩子,妈妈回忆了这么多,不知你们能理解其中的多少?
我只想告诉你们,只要我们身体健康,心态平和,不自怨自艾,不盲目攀比,清平的日子一样可以过得有滋有味。
关键是,我们要有一颗对生活充满热情的心。
相信自己,相信未来。
乐乐感言:
这封信我很喜欢,读了10多遍,很多情节都会背了。比如,妈妈说一家人看完电影,外公骑自行车时双放手,差点滚到路边的田埂上,我觉得很有意思。
我很好奇妈妈笔下的童年。真想坐多啦爱梦或者天才眼镜狗发明的时光机,穿越到那个年代,感受下那个年代的生活是不是像妈妈写的那样。
我觉得,在妈妈笔下,那个年代虽然不像现在这样富裕,但有一种我们现在比较缺少的东西。怎么形容呢?应该是朴实吧!那个年代,邻居之间会经常串门,有很多时间在一起聊天,人和人之间似乎很容易成为朋友。
而现在呢?感觉我们一天到晚就是上学,很少有时间和小伙伴们玩。学校里,每天都有那么多课。遇到倒霉的下雨天,我们最喜欢的体育课就泡汤了,又不能去操场上玩了。
看了这篇文章,我觉得妈妈小时候很快乐。就像妈妈说的,快乐,并不是钱多就快乐,钱少就不快乐。
快乐,更多的是一种心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