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风景:滑冰床

老北京的冬季很冷,河湖都结很厚的冰。光滑洁白的冰面就成了人们冬季嬉戏、运动的最好场地。每到数九寒冬,水面结成一尺多厚的坚冰,像北海、什刹海、昆明湖、护城河等地就是最热闹的戏冰游乐场了。老北京最初都是滑野冰,后来才有了管理比较好的溜冰场。我记得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北海和什刹海就有了设备齐全、服务周到的溜冰场,可以提供租冰鞋、磨冰刀等服务,也有了换鞋的场所。
      老北京玩冰的花样儿可多了,除了穿冰鞋溜冰的,还有租用冰床的。环城的护城河就是滑冰床的好去处。那时的护城河环绕京城,今天的2号环线地铁和它基本是同一位置。坐上冰床,在冰面滑起来,速度也是飞快的,所以冰床也成了冬季交通工具。有人就把拉冰床做为自己冬季谋生的职业了。
      冰床也叫冰排子,它的构造简单,先用木板拼成一块长五尺宽三尺的床面,下面用木板做支架,在木板支架的下面钉上铁条,就像冰鞋下面的冰刀一样,起到减小摩擦力的作用。在木床上面装上椅子,铺上毛毯或羊皮,舒适又保暖。大的冰床,可坐三四个人。租用冰床,讲好目的地和价钱,客人坐在软暖的椅子上,撑冰床的站在他身后板沿儿上,用三米多长的木棍子戳在冰面上,向后用力一顶,冰床就向前飞快滑动起来。这有点儿像水中撑篙行船一样。他拿的这根棍子还可以控制滑行的方向和速度。朔风呼呼吹着脸颊,护城河两岸的景色飞快向后掠过,十分惬意。当时有诗里说:“河头冻合坐冰床,偷得舟行陆地方。”可知冰床作为另一种交通方式,也是很受欢迎的。
      乘坐冰床最初是作为京城冬季各城门间的交通工具,因为它十分好玩儿,渐渐演变成了娱乐方式。民俗学家金受申先生曾用文字记录过民国年间什刹海冰场:“冬天护城河、什刹海岸旁放着许多冰床招揽乘客,在新年正月,坐着冰床,驰骋冰上,虽不用足溜,也很有意思。前几年,我每到正二月,常在一溜胡同(现在的烟袋斜街里面)广庆轩听杨云清说《水浒》,傍晚散书,由银锭桥到德胜门,坐一个来回冰床,然后地安门桥上喝上二两白干,也是闲适有趣的。”
      供娱乐玩儿的冰床有两种滑动方式:一种是在冰床前面拴上大粗绳子,由两个或一个人在前面拉着跑,为了防冰滑摔倒,一般都在鞋底上套上草编的鞋套,这种方式又累人速度又慢;还有一种改良型的,就是用杆子撑,就像上述的样子,速度快,有如骑马奔驰,但必须人少场地大,如果冰面人多像煮饺子一样,那是万万不可快速的。      现在这个行当早已消失了,冰场上有租冰车的,就是在小椅子下面加装二根铁条,用两根木棍自己杵着冰面滑动,速度当然和护城河载人的冰床没法儿比了,但作为冬季的户外的运动,这沿袭了当年大冰床的小改良型,也给孩子们带来很多乐趣。(何大齐)
(0)

相关推荐

  • 这两天荷兰人全疯了,只因为河上结了冰!

    在荷兰,只要冬天的气温连续几天降到零度以下,荷兰人就开始蠢蠢欲动,新闻上开始高频率地出现一个词:"schaatskoorts",直译过来就是"滑冰狂热",意味着 ...

  • 后海的冬天,老北京人的独家记忆

    北京的四季,冬天是最枯燥的,在过去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更显如此.过去北京酷冷的冬季,没有手机.Ipad等电子产品,也没有滑雪场.ktv这种娱乐场所,无聊的冬季就显得格外漫长.过去老北京的冬天,能玩的地方 ...

  • 数九隆冬去滑冰:满族习俗的冰上运动——走白冰,原来是走百病

    雪后的避暑山庄如意湖冰面 1. 母亲在的时候,每年正月初一,吃完饺子,挨家拜完年后,都会让我们去冰上走一圈儿,说:大年初一走走冰,一年到头不腿疼. 事实上,走冰去病,是满族的一个习俗. 辽宁<风 ...

  • ​什剎海結冰了,北京才有冬天。

    人们印象中,冬天里的北京,大概是与雪最相称的. 雪一落,全城的人都兴奋起来.人们赏雪,去故宫,看红墙.黄瓦.飞檐,映着纷纷白雪,勾留远久的岁月:或是去颐和园,看一山,一塔,一桥,雍容而悠远,静谧而诗意 ...

  • 儿童节 | 刘晓华:什刹海,爸爸教我学滑冰

    作者简历 本文作者 刘晓华,生于北京,现旅居英国. 原题 远去的记忆 爸爸教我学滑冰 作者:刘晓华 从童年到长大成人,我一直住在北京南锣鼓巷东侧的北兵马司西口,走几步出了西口就是南锣鼓巷了.对过儿是帽 ...

  • 老北京风景:照相

    摄影技术是西方人十九世纪中叶发明的.在这之前,人要想留下身影容貌,只能求助画师,那真不是一般人能承受的.所以中国历史留下的肖像很少,能画得如本人真貌的就更少了.清代末期,照相开始逐渐传入中国,在广州. ...

  • 老北京风景:放话匣子的

    我小时候,胡同里时有来"放话匣子的".这个人背上背个大喇叭,前面包袱里是个方形的大盒子,这就是木制的"话匣子",他手上还提一个小包,里面是胶木唱片儿.有人招呼的 ...

  • 老北京风景:端午节吃粽子

      包粽子 卖粽子 我出生在北京,小时候端午节是家家要自己动手包粽子的.我家是个大家庭,人口多,每到端午节前一两天,妈妈就去买上好的糯米,再到菜市场买芦苇叶子.小枣儿. 粽子叶在南方是用竹叶,北方一般 ...

  • 老北京风景:湃西瓜

    老北京的夏天酷热难耐.一入夏,品种多样的西瓜就陆续上市了.西瓜性温凉,有很好的清热解暑的作用,在高温时日,吃一块凉凉的西瓜,那真是"甜汁入口清肺腑,玉液琼浆逊此公". 我小时候,市 ...

  • 老北京风景:荷叶粥

    时间进入农历六月."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这是宋朝杨万里的诗句,表现的是夏季荷花盛开的美丽景象. 宋朝的理学家周敦颐<爱莲说&g ...

  • 老北京风景:打冰盏儿

    北京的夏季酷热难耐,在过去没有电冰箱的年代,能使人入囗暑消的饮品,也当属冰镇酸梅汤了.于是,伴随夏天的来临,"打冰盏儿"的也在街头胡同,庙会闹市活跃起来了. "冰盏儿&q ...

  • 老北京风景:鹅毛扇

    在老北京有一首戏谑流传的民谣:"扇子有风,拿在手中,有人来借,等到立冬."虽是玩笑话,从中却也可以看到旧时京城百姓,在酷暑难耐的夏天对扇子的依赖了.那时没有空调.电扇等降温设备,想 ...

  • 老北京风景:修雨伞

    北京一入暑伏,就进入了雨季,出门在外,雨伞也就成了必携用具.现在的雨伞五花八门:轻巧的,能折叠几折放口袋里:功能多的,说不仅挡雨还能防紫外线辐射?真是林林总总,眼花缭乱.可是我小时候,老北京的伞大多都 ...

  • 老北京风景:卖冰棍

    北京的夏天就是一个字:热.在没有空调冰箱的年代,能吃上根冰棍,那真是孩子们最惬意的事儿了.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物质生活水平还不高,冰棍儿只能从街头推车的小贩处买.这种推车卖冰棍的以老人和小孩儿居多,他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