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车局,小米雷军为什么非入不可?
“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这是雷军的经典语录。此番雷军乘着东风,势要搅动新能源布局,他能成功吗?
前方2506字符 需6分钟共享
“今年肯定会有小米造车!”“小米造车啦?”“小米真的要造车!”……在网友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议论中,小米终究是入局了。继一年一度的小米春季新品发布会后,3月30日晚,小米创始人雷军放出最大“彩蛋”——小米要造车!这可真是激动坏了一大票米粉。
造车实锤:是偶然也是必然
小米官宣造车,看似是雷军一腔热血,以“押上人生所有战绩和荣誉”为誓言,在中年做出的“冲动”决定。但细细分析会发现,这个造车局,小米实际上非入不可!为啥呢?且听Cerys细细道来。
手机市场增量转存量,触顶天花板难突破。据中国通信院数据显示,中国手机出货量在2016年达到5.6亿部高点后逐年下降,到2020年,叠加疫情影响,全年出货量为3.08亿,比4年前减少近一半。从小米资本和战略层面来看,目前小米手机业务触及天花板,IoT业务未爆发,这导致小米估值受限,寻求新的业务增量已成为必然趋势。
相较于智能手机市场如火如荼的厮杀,新能源汽车近年来赢得了快速成长期。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2020年汽车工业经济运行情况》数据显示,新能源汽车销量呈现逐年增长态势,2015年累计销量达到33.1万辆,到2020年累计销量超过130万辆,同比增长10.9%,渗透率5.4%。而且根据国务院印发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文件要求,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将在2025年达到汽车新车销售总量的20%,这对于目前新能源汽车销量仅占汽车总销量的5%左右的实际情况而言,仍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小米选择此时进入新能源赛道,显然是因为目前智能电动汽车市场还未饱和,仍有利可图。
完善AIoT物联网生态,实现全场景覆盖愿景。2019年,小米就提出了“手机×AIoT”战略,布局智能物联网平台,以求实现设备与人、设备与设备之间的智能交互与协同效应。2020年度业绩公告显示,目前小米的AIoT平台已连接的IoT设备(不包括智能手机及笔记本电脑)数量已达到3.25亿台。智能电动汽车作为人们出行场景的新兴设备,能够帮助小米延展AIoT生态链,为小米用户提供更为完善的智能服务,并且产生1+1>2的效益,助力小米打开更多的增长空间,实现双赢局面。
智能汽车正在成为继手机之后的下一个流量入口。注意力经济时代,流量已经成为产生实际效益的重要因素。目前,汽车已经由单纯的交通运输工具转变为智能移动空间,单就车联网产业链而言,就是一个万亿级的规模市场。麦肯锡预测,2025年智能汽车的市场规模将达到1.9万亿元。从传统企业、互联网巨头到创业新势力入局新能源汽车领域,实际上都是对智能汽车背后的巨大用户流量的争夺。小米入局智能造车领域,是拿到下一时代入场券的必经之路。
竞争对手(苹果、华为)均已出招,夹缝生存须先下手为强。华为借助自身的ICT技术,成为智能电动汽车零部件供应商;苹果与大众联合开发自动驾驶班车技术服务,并计划在2024年实现电动汽车生产。这俩硬件、软件都全球领先的科技公司,出招智能汽车领域,对小米未来发展形成极大威胁,如果不提前在智能出行的大生活场景中拼得一席之地,那怕是会继续被两位巨头压制,只能在低利润区分得些许“残羹剩饭”。
造车前景:有软实力缺硬基础
知道了为什么要造车,接下来就该瞅瞅有啥实力造车了。不得不说,“为发烧而生”的小米,在经验、资金、技术、用户上,都颇有章法。
“有经验,打得过。”早在2013年,雷军就两次拜访特斯拉CEO马斯克,接着对智能电动汽车行业展开了更为密切的关注。小米在2014年投资了地图厂商凯立德,2015年开始,雷军创立的顺为资本先后投资过蔚来、小鹏等近10家电动汽车企业。2020年4月,小米又以战略投资者身份参与车载服务系统厂商博泰的B轮融资。春季发布会上雷军还表示,“在过去75天里团队进行了85场业内拜访沟通、200多位汽车行业资深人士的深度交流、4次管理层内部讨论会、2次正式的董事会,才终于迎来了小米史上最重大的造车决定”。
“有钱,亏得起。” 据小米集团公布的财报显示,2020年底现金储备有1080亿,计划全资在智能电动汽车领域首期投资100亿,未来10年将总共投资100亿美元。对比蔚来、理想、小鹏三家新造车公司,在实现0到10000+台产量的起步阶段时,公司融资额约在130亿到160亿人民币之间,因而小米前期100亿投资,是比较理性务实的策略。大量的现金储备给了小米造车足够的底气,即使输了小米也亏得起。
“有人,拼得起。”目前小米拥有一万多人的研发团队,预计今年还将增加5000人。更有优秀的工程师团队以及全球前三的手机业务为小米创造强大的生产力,为汽车制造提供有力支撑。同时,智能电动汽车结构相对简单且动力差异不大,核心竞争力不再是发动机、变速箱,而是“软件定义的智能化水平”,因此大幅降低了造车难度。
“有用户,卖得出。” 小米自成立以来始终秉持着“感动人心、价格厚道”的产品理念以及“和用户交朋友,做用户心中最酷的公司”的品牌愿景,打造了一款又一款高品质产品,备受用户青睐。随着小米对科技领域的不断探索,实现了从单一手机制造商到全生态链闭环升级,从而对用户的运动、生活、家庭、社交多个场景进行了全覆盖,让每一个用户享受到科技带来的温度和多元的消费体验。在逐步培养起用户的使用习惯,提升用户粘性的同时也为品牌留住了海量高活跃度高忠诚度的“米粉”。
但小米并非毫无短板,目前存在的难题主要有两个:第一,对汽车产业硬件基础不通。一款车,除了软实力,电池、底盘、车架等硬件同样重要。小米身为跨界而来的门外汉,在生产资质、生产工厂、生产模式、生产经验方面都有欠缺。以目前市面上的解决方案,无外乎两个,一是与传统车企深度合作,形成长期代工生产的关系;二是收购传统车企,获得生产资质。第二,未来竞争会更加激烈。市面上前有特斯拉、小鹏这样已形成战斗力的自研玩家;中间有体量相当的互联网巨头手握技术优势入场;后方,还有一众传统车厂推出转型后的第一批产品。又或是华为、苹果等新势力的加入,都将会成为小米的竞争对手。
小米造车之所以备受关注,是车友们对中国新能源车的未来寄予厚望,对小米品牌的勇气与实力十分认可。至于小米这场跨界之战能否成功,从恒大尚未卖出一台车就市值5000亿的战绩来看,小米乘风而来的果断就已跑赢大半。私心来讲,年过五十的雷军仍有下场再博的决心,这份事业就已经值得我们敬佩。如雷军所说:“对于电动汽车行业来说,我们是一个新兵,我们没有任何经验,但是我们有如饥似渴的学习能力。我们有这么多优秀的工程师,而且我们愿意投入足够长的时间,我相信总有一天小米汽车一定会成功!”中国市场有足够的耐心、有广阔的消费前景,等待小米携“年轻人的第一款智能汽车”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