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殿堂 | 聊聊混在清官窑瓷中的仿品
尤其是最后的笔筒,该读者朋友说这肯定是新仿品,该读者朋友的看法完全有可能是对的,对这几张图恐怕每个人都各有各的看法。古玩收藏绕不开的永恒课题就是识别真假。那么,清代瓷器中有没有仿品?仿品多不多?为什么多?为什么真伪判断常常南辕北辙?等等,认识上可谓是乱极了,老破残不一定就对就好,宛如新器不一定就不对不老,这就是古玩的特色,并不奇怪。
(1)首先,清代瓷器存世量的多寡问题就争论不休。文博界“正统”观念认为清代官窑瓷器少到凤毛麟角,除了馆藏品基本上其它的都被“专家”否定了。事实的另一面,几十年来的确有不少出土或窖藏、库藏品清代官窑瓷器面世,藏家圈里深知“东西”并不稀少。这两种观念形成了极端对立的看法。
(2)在几十年间出土、窖藏、库藏品中的器物有相当部分使用痕迹少,有的甚至没有,这种器物造成的古玩界认知矛盾的对立最为严重,也给造假做仿品的人们留下了不小的“生存空间”。因为使用痕迹少甚至没有的器物与新仿造假的器物两者之间,有的时候,如果不是实物上手仔细观察的话的确难于准确判断,这种情况下看照片只能是个参考推断,做判断的话还是应该实物上手仔细观察。
(3)民国或清代离我们并不太远,瓷器的制作传承、文化的审美的影响都还存在,所以仿造品的存在是肯定的,如何甄别真品与赝品,对于有经验的藏家来说有的时候可能会造成一时的迷惑,但只要用心去观察、对比、调查没有识不破的谜题。其实,所谓的“使用痕迹少,有的甚至没有的器物”只要用心观察,再辅以放大观察微观老化痕迹对照比较,可以说没有无法区别的。新仿品做旧形成的老化现象和自然形成的老化现象必然是不同的。
(4)还有一种识别的方法,即,凡是同一类器物长期出现在市场上,表现出“货源充足”的现象,现代仿品的可能性就极高了。例如瓷板画,从民国青花王子王步到黑地金线勾勒的清代帝王像、佛像等题材的,从若干年前到现在依然大量在销售。刚一开始,藏家们认为瓷板画烧成难度高,不可能是造假的,相信的人很多,久而久之发现绵延不绝,并且价格越卖越低,到底是怎么回事无论谁也就心知肚明了。
(5)如何对待清代官窑瓷器,这是个很难回答的难题。首先,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不同的经济水平把人划分成不同的阶级或阶层。不同的阶级或阶层各有不同的社会圈子和特有的思维方式,例如,富豪们肯花大价钱从社会影响力大的销售渠道收入“流传有序”的藏品,你以为他傻吗?他不傻,他要是傻就成不了富豪!富豪们的做法可以避免持有时或日后流通时真伪的争议,并且投资角度上高来高走——这是资产圈里的游戏规则。所以,为了避免争议,这种“使用痕迹少,有的甚至没有的器物”富豪们是不会投资的。就连一般人的交易流通也是要以老旧痕迹明显,争议越少越好的藏品为优先选项,道理是一样的。经销学的定义之一“用一句话就能说明白的商品比用十句话才能说明白的商品好!”
(6)那么,这种“使用痕迹少,有的甚至没有的器物”难道就不好吗?见仁见智,看你如何思考和对待。这种“使用痕迹少,有的甚至没有”的真品,不是不老,而是因为过去的保管环境稳定,肉眼看起来如此而已,实质上是老化的,只要置于我们的冬寒暑热的生活环境中,老化变化显得尤其快,当然由于瓷器本身具备的各种因素不同,老化进度是千差万别的。如果不是急于流通,而是自我欣赏和学习,能得到这样的宝物那是你的造化——前提它是真品而不是仿品。
下面再附上部分图片,孰真孰假?动动您的“火眼金睛”!
(图片源于网络)
收藏家对藏品不但要有“看得懂”的能力,
还应该具备“会欣赏”的素质,
进而达到“能陶醉”的境界。
微信号aoshima0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