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的四大行当?
京剧舞台上的角色根据其性别、性格、年龄、职业及社会地位的不同,划分为生、旦、净、丑四种类型,在京剧专门名词里称作“行当”。但在初期,京剧的行当仍分为生、旦、净、末、丑五大类,近代以来,由于不少剧种的“末”行已逐渐归入“生”行,通常把“生、旦、净、丑”作为行当的四种基本类型。
中国戏曲中人物角色的行当分类,按传统习惯,有“生、旦、净、丑”和“生、旦、净、末、丑”两种分行方法,近代以来,由于不少剧种的“末”行已逐渐归入“生”行,通常把“生、旦、净、丑”作为行当的四种基本类型。每个行当又有苦干分支,各有其基本固定的扮演人物和表演特色。其中,“旦”是女角色的统称;“生”、“净”、两行是男角色;“丑”行中除有时兼扮丑旦和老旦外,大都是男角色。
“生”分老生、小生、武生、红生四种。老生有文老生和武老生之分。文老生分唱工(如《碰碑》之杨继业)和做派(如《四进士》之宋士杰)两类;武老生分长靠(如《定军山》之黄忠)和短打(如俐陆潼山)之秦琼)两类。小生分扇子、雉尾、官衣、穷生、武小生五类。扇子小生如《西厢记》之张珙,雉尾小生如《群英会》的周瑜,官衣小生如《玉堂春》的王金龙,穷生如《评雪辨踪》的吕蒙正,武小生如《八大锤》的陆文龙。武生分长靠(如《长坂坡》之赵云)和短打(如《三岔口》之任堂惠)两类。红生是勾红脸的人物,如三国戏中的关羽,《风云会》中的赵匡胤。从红生的扮相、涂面看,它应属“净”行,但其唱念则与老生戏同。初期京剧擅长关羽戏之程长庚、汪桂芬都属老生行,故红生戏也归并为“生”类。
“旦”分青衣、花旦、花衫、刀马旦、武旦、闺门旦、玩笑旦、泼辣旦、贴旦、老旦等。
青衣因演员穿青衫子而得名,偏重唱工与念白,如《武家坡》的王宝钏,花旦以穿裙袄、裤袄为特征,偏重做工与说白,多扮演年轻活泼之女性,如《铁弓缘》的陈秀英;青衣和花旦在念白上也有区别,前者念韵白,后者念京白。花衫是京剧前辈艺术家王瑶卿、梅兰芳熔青衣、花旦于一炉而创造出来的,如《玉堂春》的苏三,刀马旦扮演女性中娴熟武艺者,但只有工架式的武工,不大开打,如《穆柯寨》之穆桂英,武旦偏重武工,应会“打出手”,如《十字坡》的孙二娘;闺门旦多饰未婚少女,表演活泼但有节制,如《拾玉镯》之孙玉姣;玩笑旦重做工、说白,扮演风骚俏皮一类女性,如《打面缸》的周腊梅;泼辣旦顾名思义,多扮演性格泼辣之女性,如《坐楼杀惜》之阎惜姣;贴旦是从明清传奇中“贴”角演化来的,有补贴、衬托之意,是剧中次要女角,如《西厢记》之红娘,老旦饰年老妇女,如《辕门斩子》的佘太君。除老旦用本嗓演唱外,其余旦角一律唱小嗓。
净俗称大花脸,分铜锤、架子、武花、摔打和二花脸等类。
铜锤花脸因《二进宫》中徐延昭怀抱铜锤而得名,表演上偏重唱工,《铡美案》中的包拯也属这一类;架子花脸偏重工架与做工,如《群英会》的曹操;武花脸偏重武工与工架,如《定军山》的夏侯渊;摔打花脸与武花之重工架不同,偏重扑跌摔打,如《恶虎村》之郝文,二花脸是次要的净角,如《四进士》的姚廷椿。
丑俗称小花脸,分文丑、武丑两类。文丑有袍带丑.方巾丑、毡帽丑、巾子丑、彩旦等。袍带丑扮演官吏,多用京白,有时也用韵白,如《打面缸》中的大老爷,方巾丑是戴方巾的自命风流儒雅的读书人,念白用韵白,如《群英会》之蒋干,毡帽丑多饰市井小人物,又名茶衣丑,如《一匹布》的张古董;巾子丑也饰小人物,表演风格较毡帽丑含蓄些,如《苏三起解》的崇公道;彩旦即女丑,是丑角中唯一的女性,如《拾玉镯》的刘婆。武丑又名开口跳,重说白、武技与做工,如水浒戏中的时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