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我们都错怪了乐刻
以前当记者的时候,有幸在阿里淘宝的起飞阶段,跑过一阵IT互联网条线。
那时候,马云还不是剁手党的爸爸,但他手下市场公关部的得力干将们,完全可以让别的企业同行叫爸爸。
即使现在,一般企业市场部发给记者的新闻通稿都是干巴巴的自夸,而那时候的阿里人就会揣摩媒体的调性和喜好,给记者老师们提供数篇不同角度的稿子,角度精准,写法老道,几乎略微改动即可拿去直接刊发。
而遇到当时隔三差五曝光的负面事件时,他们又可以凭着三寸不烂之舌和真实诚恳的态度,多次成功的进行危机公关。
甚至可以这么说,阿里能达成今天辉煌的成就,其作风强悍的市场团队功不可没。
所以当我听闻乐刻创始人是原阿里的市场高管后,我完全不怀疑乐刻制造大新闻的能力。
一亿投资,三年5000家健身房。
如果说隔壁威尔士老王家被收购还算被认可为一个默默耕耘健坛数十载的举重糙哥逆袭的励志故事,那么这个带着深刻阿里系烙印的创始人的豪言壮语,却让无数健身圈内人士,特别是实体业者,深深感到了……
智商被侮辱。
很多人微微一笑,表示乐刻这个牛皮有点吹大了。
首先要发个感叹,健身还真是一个刚步入少年的留守儿童,长期处于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局面,现在稍有一些资本的关爱,就让人感动的只起鸡皮疙瘩。
同样是隔壁单车界,表面看起来风平浪静的小清新工程,估值都上了数亿美金,背后都是顶级资本大佬的致命角力,而咱们却为亿元级人民币吵得不可开交。
如果你是顺着本期推送阅读的朋友,相信已经了解到一些业内人士对其愿景的质疑,如果还没看,我就简单的总结一下。
3年5000家店,意味着占据中国健身近三分之一的市场,但从目前所展现出来的盈利水平、管理体系、成本把控来说,这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99元包月,用户实际体验差,根本成不了代表中产阶级品味的星巴克。
健身是重情感联结的体验经济行业,缺乏共享经济的生存和发展必备。
先来做一个小调查,再接下去看。
其实不管人们如何评价,乐刻短短一年时间,从杭州一个简陋的健身馆一跃而成为行业最火热的名字,其品牌部门的KPL考核一定是过关的。
笔者也可以遇见,基于创业公司本身就具有巨大的不确定性,只要有钱、资源、关注度,凭借着自我学习和更新,即使最后实现的模式和现在创始人吹出来的牛皮南辕北辙,那也不足为奇。
更何况,也许面对媒体和同行的质询,乐刻并不需要将真正的打法全盘托出。
那么,让我们尝试换位思考一下来,如果乐刻最后真的得偿所愿成为中国健身巨无霸,哪些是潜在的成功方向呢?
其实早在n年前,马云就在公开场合表示:阿里巴巴不再是一家零售公司,而是一个数据公司。相信这个理念多少会影响到阿里系出来的诸多创业者。
因此,哪怕只需完成5000家目标的20%,1000家乐刻店也拥有了足以分析中国健身人群锻炼习惯和身体数据的基础。
至于用在哪,怎么用,如何变现去打平开店的巨额成本,也许更有智慧的乐刻团队会有自己的解决方案。
可以预见,和光猪圈一样,乐刻很快就会加大加盟的力度,但如何能吸引更多的加盟商,诚如有人评价的,“加盟商不是蠢货,为什么他们要去做一个不赚钱的东西?”
嘿嘿,话不能说死,要不您出门右拐去看看CrossFit?
CrossFit对于练吧的老读者不会陌生,全球一万多家加盟BOX,每年营收上亿美金。
熟读我们文章的朋友也会知道,CrossFit对于BOX经营业绩并不负责,但只要挂他们的前缀,每年收3000美金妥妥的。
不管BOX们盈亏与否,CF总部一直是最大的赢家。
那么,能让大家死心塌地的不赚钱也跟着自己混,首先要把自身打造成一个具有号召力的亚文化符号,也许这就是为什么他们要把自己的英文名称从LEOAO改为LEFIT的原因。
最近我听闻某个本人一直认为一只脚已经进棺材的健身app活的相当滋润,非常刷新我的三观。
后来才了解到,人家创始人可没有傻乎乎的把筹码都压在电商和用户活跃度上,而是暗渡陈仓,拿到了政府的大力背书,成为有了御赐黄马甲的政府及国企健身供应商!
宋江终于盼来了朝廷的文书,再也不用跟兄弟们担惊受怕了。
而我仔细揣摩乐刻发布的这张体系图,赫然也发现了“企业级服务产品”被放置在外圈,似乎并不是核心产品,然而这也许是能帮助乐刻成就宏伟大业的关键。
其实企业级并不只代表普通公司,国企、事业单位不都是企业嘛。
现在国家大力号召,各地政府也在全力实现全民健身的业绩目标,乐刻此时又要解决一个亿人群的健身需求,官民共建,岂不美哉?
另外从心理学角度上来说,一个事物在心中的地位越高,越会不自觉的将其置于最顶层的地位,这个大家听着一乐就好。
“接盘”目前在中国当代语言文化中已经成为略具贬义的动词,但这个“接盘侠”,健身创业圈谁不想当?
Keep,是一个相当耀眼的现象级明星产品,坐拥数千万健身小白用户,然而却不知道如何变现。
诚如被Keep打趴在地至今未恢复的,同为健身视频app的蓝色Fittime创始人所言,健身人群的小白基数庞大,但小白不会永远停留在小白阶段,他们也需要进阶,这事儿对于场馆来说,就是巨大的利好。
只是笔者并不认为乐刻能做“头部人群”,正如笔者自己以及身边重度健身爱好者,口味太刁,不好伺候,对于乐刻看一眼就不想再进去,怎么取悦?
并且Keep培养的大批小白真要进阶,也是到“腰部人群”,他们渴望好身材,没兴趣了解健身的基础原理,贪小便宜,既然能忍受网上白给但是全无针对性的XJBL视频,为什么不能因为看起来的便宜而忽视真正的“用户体验”呢?
乐刻瞄准的理应是这部分人。
并且和其他工作室相比,乐刻具有天生的互联网基因,因此,也许他们更懂得这批白白胖胖新鲜出炉的“腰部人群”对于“优质体验”的独特定位。
***
以上是笔者对于乐刻潜在成功方向的无责任猜测。相信大家也看出,笔者对于乐刻所谓打造“体验”的能力并不报多大的希望。
这是因为……
毫无疑问,阿里系做工具、做运营的能力绝对强到逆天,从马云爸爸的剁手淘宝到现在收购国安的蚂蚁金服,再到今年健身圈走红的SAAS软件提供商三体云动,都是阿里系创业者的杰作。
但是产品建设、用户体验似乎是他们天生的短板,远的不提,就说支付宝这些年红了眼往死里做社区又屡战屡败的事实,从朋友圈、到位,到现在的信用生活圈……
无不在赤裸裸的揭示一个血淋淋的道理:阿里系似乎没有做社区、做体验的基因。
***
笔者目睹近几年健身行业各类投资项目的风生水起,简单几句形容:
看他起高楼
看他宴宾客
看他楼塌了
这让我时常严肃而审慎的思考着一个世纪谜题:
这些投资人是蠢呢?
还是蠢呢?
还是蠢呢?
澄清一点,笔者对于任何创业者都不抱偏见,即使他们所谓的梦想简直就是个逻辑黑洞,天天抛出一些傻逼级的言论或是吹出皇帝新衣级的牛皮,但好歹也在全心全意为理想打拼。
但如果这个行业绝大部分投资人,总是帮一些稍微动动脑子就知道极其不靠谱事后也证明如此的项目站台,甚至越俎代庖的去指定各种“方向性建议”,浪费的不仅是自己的钱,还有创业者的生命。
在我看来,这和创业者口中那些常被拿来为衬托自己“颠覆性创造”,是谁都能踩上一脚的传统商业健身房运营者一样,透支并扼杀这个新生行业的真正价值。
后来我终于想到了一个相对合理的解释:
也许,是因为……
绝大部分投资人都不健身,或者说懒得去健身。
因为不健身,不知道好的健身体验应该是怎么样的,更无法体会到健身用户真正的需求,他们只能用其他行业的成功经验、数据以及海外案例来构建对这个新事物的认知。
哦忘了,很多人觉得跑几个马拉松就是健身了,想想挺有趣,国外人民健身是为了更好的运动,在中国,恰恰相反,人们都把体育运动替代健身。
突然想到中国足球。
发展需要钱,但仅仅有了钱,并没有什么卵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