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俗语:“前不进财,后不进喜”,是什么意思?前后分别指啥?
有句农村俗语说:“前不进财,后不进喜”,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以前人在盖房子的时候,最注重的就是大门,可以说大门就是一个家庭的脸面。有个成语叫“门当户对”,一般用来形容两个家庭的社会地位相当,其中门当指的就是大门前左右放置的一对石墩,也被称为“石鼓”。
一般文官家庭的“门当”是方形的,而武官家庭的“门当”就是圆形的,所以人们很容易就能看出这家的主人是文官还是武官。而“户对”则是大门上面的门楣上凸起的圆柱形木雕,与地面平行,而且可以代表这家主人的地位。
以前的“户对”与官位的高低是成正比的,比如皇宫的大门上有九个户对,寓意着至高无上。如果是一品大员,大门上可以有八个户对,二品大员家里的大门上有六个户对,三品以下就只有两个户对了。所以通过“门当”和“户对”就可以判断这家人的官位和品级以及社会地位,所以古人在娶媳妇的时候最讲究“门当户对”。
所谓“明媒正娶”就是要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只有明媒正娶的才叫妻子。在以前“妻”和“妾”是完全不同的,明媒正娶的妻子一定要从正门进入男方家,也就是前门,而且进入之后是直接进入正房的,所以叫做“正室”。
以前的“正室”指的就是祖庙,也是家里最庄重的地方。相反纳妾可就不同了,“妾”最初是上面一个“辛”字,下面一个“女”,辛为古代的刑刀,代表着有罪,所以“妾”最初只是男人从其他部落抢来的女子,一般是不走正门的,所以叫做“偏房”或者“填房”。
一个叫娶妻,一个叫纳妾,在仪式上也相差很多。不仅是娶亲的时候要走正门,而且家里有任何喜事的时候,都是要走正门的。因为很多大户人家房子较多,一般都会有一个后门,像娶亲、报喜等这样的喜事,是不能从后门进去的,所以就有了“后不进喜”的说法。
以前房子的后门一般都是用来干一些不好的事情,比如逃跑或者私会等,所以现在就有了“走后门”的说法。所谓“走后门”就是通过各种关系,已达成各种目的的行为。因为以前的钱财都是从后门进入家里的,所以“后门”也成了现在人“敛财”的代名词。
古人外出谋生,一般很长时间才能回家一次,那时候的货币都是实实在在的银锭或者铜板,放在身上很不方便,于是就装在一个口袋里,回家的时候若带有银袋,为了不让邻居发现,就会悄悄地从后门进入家里。
所以“前不进财,后不进喜”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钱财一般不从前门,也就是正门进入家里,这一点也比较符合古人财不外露的思想。但是有喜事的时候,是不能从后门进入的,要光明正大地走正门,从前门进入家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