料事如神的高人,真有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放眼多见普通人,长得普普通通,活得普普通通。但总有一些凤毛麟角的幸运儿,似乎生来自带流量,处处与众不同。
北宋的李沆( hàng)就是从小头角峥嵘。别人家孩子贪玩,他好学;别人家孩子小气,他大方。每次细细端详自家孩子,李沆的爸爸便想起一句歌词:“七分天注定,三分靠打拼。”
好久没唱,可能记得不是很准确,大概吧。
所以李父——一位受人尊敬的中高级官员,傲娇地对大家发布了预言:“我家小子确定一定以及肯定,将来封公爵、当宰相。”
必定有出息不假,可惜出头时间稍迟,李沆直到三十四岁,才考取进士踏上仕途。不过,“好饭不怕晚”,他的名次很够瞧,名列甲科,即第一等。优等生的路会比别人宽很多,大家都懂的。
宋太宗赵光义用人,一般来说,不怎么喜欢小鲜肉(寇准例外),觉得有点年纪有些阅历更让人放心。李沆人近中年,学识不凡,因此很快引起了皇帝的注意。
有一次君臣盛宴结束,太宗目送李沆离去,不由夸道:“此人风度端方凝重,真有贵人之相。”
皇帝金口一开,想不发达都难,第二年,李沆升任参知政事(副宰相)。
太宗确定皇储后,又让李沆兼职当了太子的老师。无论古今,不分中外,老子给儿子请家教,要求无非两点:一要品行端正,二要学问优异。可见李沆给人的印象便是如此。
太宗驾崩,太子继位,就是真宗赵恒。他对自己的老师打心眼里认可、尊敬,宰相一职,当然非李沆莫属。
帝师本就深得信赖,宋朝的宰相权柄又重,李沆身具双重身份,威望达到了人臣的极致。
真宗喜欢后宫的刘氏,想立为贵妃。刘氏歌女出身,还是二婚,大臣们认为有违礼教。天子无私事,否决。真宗不高兴了,朕做皇帝还是你们做皇帝,朕要爱妃还是你们要爱妃,朕奄有四海,这点福利都没有?便派一名使者拿着自己的手诏来到政事堂。
他的想法很简单,天下姓赵,宰相接旨办事,顺理成章。
此刻圣旨已经摆在李沆面前,他盯着看了一会,慢悠悠拿起来,凑近烛火点着了,然后转过头对目瞪口呆的使者吩咐道:“回去就说臣李沆认为不行。”
太牛了,宰相不是应声虫,管天管地还能管皇帝娶爱妃。
李老师说不行,那就是不行,真宗不再提起这件事。对老师信任和尊重达到这种程度,哪怕放到一千多年后的今天,都堪为榜样。
古代素有密折言事的制度,亲信大臣除了在朝廷群里公开论事以外,还可以悄悄跟皇帝私聊,只有李沆从来不这样做。
真宗觉得奇怪,询问原因。
他说:“我是朝廷宰相,公事就公开讲,何必密奏?那些喜欢密奏的,通常都是进谗或谄媚,我本来就厌憎,怎么可以效仿。”
李沆持身以正,偏偏还有人搞事,上奏章指责宰相不称职,要求罢免。
真宗对老师的爱护,一点折扣不打,览奏大怒,说:“这种人不是良善之辈,无非要突出自己搏出位,应当严厉谴责,以示警告。”
他作为当事人,反而劝道:“朝廷广开言路,如果言之有理,应予表彰奖赏;如果所言不妥,留中不批复也就可以了。何况臣等不称职,如蒙罢免,则是进谏之人对于朝廷有所补益。”
皇帝学生再一次领教了老师的长者风度。
李沆还有一种过人的本事,由于饱读书史,且久历宦海,颇能洞察世情,往往有先见之明。
有一阵子西夏那边战乱不已,跟他搭班子的参知政事王旦也是名臣,二人忙得不可开交,常常要到很晚才能吃上饭。
王旦叹息说:“我们这班人怎么才能坐致太平,得以悠哉游哉呢?”
李沆却不以为苦:“有一些担忧和辛劳,正可以保持自我警惕和约束。他日四海升平,朝廷内部反而未必无事。”
澶渊之盟换来了宋辽之间的和平,王旦问李沆有什么看法,他还是坚持自己的观点:“好事是好事,只恐怕边患一平息,皇上渐渐生出奢侈放纵的心思。”
王旦笑笑,不以为然,又看见李沆常常将各地水旱、盗贼等事宜奏报真宗,更觉得有些小题大做,这些杂务,咱们三下五去二就办结了,有必要麻烦天子吗?
李沆看着他,意味深长地指出:“皇上还年轻,应该让他知道四方的艰难困苦。否则,他正当血气方刚的年纪,不是留意声色犬马,便是兴土木、动干戈、或者到处建庙求神。我老了,等不到看见这一幕,但会是你将来的忧患。”
李沆去世后,事情发展果如他所料。真宗觉得契丹、西夏都太平无事,于是一心一意搞迷信活动,伪造天书,上泰山封禅,赴汾阴祭祀后土,大规模营建宫观,忙得不亦乐乎。
王旦眼见一班奸臣唆使着皇帝胡闹,想要进谏,已经身不由己地加入了大合唱;想离开,又念及真宗对自己的恩遇,不忍放弃。回顾当日老上级兼朋友的忠告,终于喟然长叹:“李公真乃圣人也。”
所以人们把李沆尊为“圣相”。
后起之秀寇准与大臣丁谓关系很铁,屡次向李沆称道此人的才干,要求提拔,但都没有下文。
寇准有些不高兴了,为什么啊。
李沆说:“观察丁谓的为人,怎么可以让他居于人上?”
“以丁谓的才干,看相公你能压制他到什么时候!”寇准负气反驳。
李沆笑了:“你总有一天会后悔、想起我的话。”
待到寇准做了宰相,大力提携丁谓直至参知政事。丁谓奉承拍马很肉麻,有一次大家一起在办公室吃饭,寇准喝汤不慎,滴在胡须上。丁谓凑上去,仔仔细细给上司擦拭胡须。寇准老大不耐,说:“参知政事是国家重臣,怎么替长官拂须。”
丁谓惭愧加怀恨,起了害人心思。在真宗晚年多病不理政事的关键时刻,伙同刘皇后驱逐寇准,把他赶到广东偏远之地。到了那时,寇准才不得不深深佩服李沆的知人之明。
真宗早年曾向李沆请教为政之道,他说首先要远离轻薄搞事之徒。真宗追问具体人名,回答如梅询等人便是。
很多年过去了,有人向真宗推荐梅询,真宗大摇其头:“李老师说过此人不是君子。”
“宰相去世二十年,人主依然记着并奉行他说过的话!”后世的欧阳修如此赞叹。
李沆风范端凝,道德文章都是上乘,却没有书生气,反而能够凭借学识和阅历,体察入微,洞悉人性,不愧一个“圣”字。
相关文章: